深宫幽幽,三十四载皇帝生涯。痛苦伴随着忧伤,平生太多的压抑。中年皇帝意外猝死,年迈的太后随即病逝。是人间密谋,还是天缘巧合?社会传言沸沸扬扬,铸成又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著名清史专家、物理学家和刑侦专家联手破解,百年疑案,真相大白。
光绪之死,谁是真凶?背后包藏什么惊天阴谋?著名清史专家为您揭秘,再现宫廷内的血雨腥风。
光绪之死百年悬疑今日破解,谁是害死光绪的真凶,请看清史专家解读。
光绪皇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兹禧太后在一天之内相继死亡,引起当时国人的震惊。是天意?还是谋杀?
光绪死因扑朔迷离,近百年来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的一大迷案。
历史学家、物理学爱和刑侦专家联手破解,百年疑案尘埃落定,真相大白。
众说纷纭
公元1908年,世界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20世纪,而这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王时代,开始了清朝第九代皇帝光绪执政的第34个年头。
这一年,对于已经走过264年的大清帝国来讲,也许是*为不幸的一年。因为在年底,王朝的两位*有权势和地位的统治者,相继去世。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酉刻,光绪皇帝死于北京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皇太后——慈禧太后在紫禁城仪鸾殿病逝。
一个是当今皇帝,另一位则是操纵朝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太上皇”。
事情来的太突然,没有任何人预料到,以致一切后事都显得那么匆忙,没有章法。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宫中时,举朝震动。王公大臣们既对这位年仅38岁的中年皇帝如此突然的去世感到惊恐,同时更为尚未建储,没有确立皇位的继承人而担忧。
按照从雍正年间传下来的规矩,每一位继承大统的皇帝,都要于其在位期间,预先写下继位的皇太子名姓,置于密封匣盒之内,藏在紫禁城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这块匾额是顺治皇帝亲自书写,为宫中*高之处。当皇帝重病不治时,在朝廷重臣共同看视下,宣布匣内诏书内容。这就是清朝所独有的秘密建储制度。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都是由这个方法,被立嗣而后继位的。
光绪没有子嗣,但是大臣们知道,皇帝也没有用秘密建储的方法,在皇族中选择继任者。这大概是皇帝正值壮年的缘故。
就在人们惊恐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从仪鸾殿的病榻上,传出皇太后懿旨:
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根据慈禧太后的这道旨令,溥仪继皇帝位。这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人们通常说的“宣统帝”。
溥仪与光绪有着极近的血缘关系。光绪皇帝是溥仪的伯父。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载沣承袭了他父亲醇亲王的爵位,并在前不久当上了摄政王。
不过,溥仪此时还仅是个三岁的孩童。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的幼儿,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从仪鸾殿很快又传出第二道懿旨:
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学习。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
这实际是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在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太后还发出过第三道懿旨。依照清朝祖上的惯例,为宾天的皇帝组建一个以满洲文武亲贵大臣为成员的办理丧事、赞襄政务的班子。
第三道懿旨中说:
著派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奉恩镇国公度支部尚书载泽,大学士世续、那桐,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礼部尚书溥良,内务府大臣继禄、增崇,恭办丧礼,敬谨襄事。
此时慈禧太后也已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但由于她的上述安排,宫廷内出现的暂时混乱状态,逐渐平息,局面得到稳定。
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开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了。
摄政王载沣首先向中外宣示了光绪皇帝的遗诏,同时以嗣位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褒扬光绪帝生平伟业,痛悼他的突然故世,并表示要遵循古制,行持孝三年之丧礼。
十月二十二日,即光绪去世的第二天,年仅三岁的溥仪,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来到皇叔宾天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亲临看视光绪皇帝遗体小殓。然后在众朝臣的簇拥下,护送遗体到乾清宫西配间停放。
在这里,小皇帝按照清朝丧礼仪俗,剪去头发,穿戴起孝服。亲王以下的文武大臣,也全部穿上了白色丧服。各按品级位次站立,齐集举哀,并看视为光绪皇帝大殓。
大殓毕,灵柩移至乾清宫正殿安放。
小皇帝溥仪又随众臣在乾清宫举行了隆重的殓奠礼。
然而就在人们忙于往返涵元殿与乾清官之间的时候,刚刚为光绪皇帝安排了后事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病榻上辞世。终年73岁。
慈禧太后的身体有病,这是人们都知道的。自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那年起,慈禧太后的健康状况就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到了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左右,开始经常患病。据一位曾在慈禧身边做女官,名叫德龄的外国人后来回忆:
那时太后她老人家已经病了,国事的棘手,和年龄的增长,终于也使她进入了每个人所不能避免的老倦的阶段。*近她除掉还能进些饭食之外,一切的政事,都完全不问,每天只在宫内服药将息。
光绪三十四年的夏季,慈禧太后病况有所加剧,身体愈益不适。正如她自己后来在遗诰中所述:
其时全身倦怠,精力疲惫,睡眠、饮食失宜。由于政务繁忙,未能及时调理静养,至日甚一日。复又新遭光绪之丧,悲痛不能自制,使得病势增剧。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慈禧太后可谓是*具影响的人物之一。自咸丰皇帝病逝热河以后,她掌柄朝纲近五十年之久。其间虽历许多风风雨雨,众多的政敌多次试图推翻其统治,但她凭借着自己的权术与手腕,地位愈益巩固。朝政大事,悉由之决断。官吏任免,必由其认可。
不过从一定意义上讲,清王朝在遭受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起义等的沉重打击,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历次侵略战争和瓜分蚕食之后,仍能苟延残喘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与慈禧太后的当政不无关系。
且不说慈禧太后的突然去世,给予清朝今后政治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震动,就眼前而言,使得正全力操办光绪大丧的满朝文武们,更加忙乱不迭。
当天,三岁的小皇帝溥仪和众大臣们,在结束了乾清宫为光绪皇帝举行的殓奠礼之后,又匆匆赶往仪鸾殿,看视慈禧太后大殓。随后又护送灵柩,移于皇极殿安置。
亲王以下文武大臣及官员,齐集皇极殿举哀,为慈禧太后举行殓奠大礼。
当日,又另为慈禧太后组织了由王大臣们参加的治丧班子,并用朱谕的形式予以颁布:
大行太皇太后所有大丧礼制,著派肃亲王善耆,顺承郡王讷勒赫,都统喀尔沁公博迪苏,协办大学士荣庆、鹿传霖,吏部尚书陆润庠,内务府大臣奎俊,礼部左侍郎景厚,敬谨管理。
从此清朝政府配备两套人马,分别为光绪和慈禧治丧。
十月二十三日,命恭亲王溥伟,贝勒载洵、载涛、载润,在皇极殿慈禧太后灵柩前,代小皇帝溥仪奠酒。
命贝子溥伦、辅国公溥佶、镇国将军溥侗、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在乾清宫光绪灵柩前,代小皇帝溥仪奠酒。
光绪三十四年,清朝政府在政治上,正实行一些重大举措。
当时迫于形势的要求,以及朝野和全国各地的强烈呼吁,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从光绪三十二年起,清朝政府决定仿照西方国家模式,进行政体改革,宣布准备实行立宪体制。光绪三十三年,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同时命各省成立谘议局。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资政院奏拟院章,颁布谘议局及议员选举章程。八月,又颁布了以保障“君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
但是,繁重的治丧事宜,以及由于慈禧的去世而产生的权力真空,各个政治派别的重新组合及演化,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放慢它的政治改革步伐。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光绪皇帝灵柩由乾清宫移于观德殿安置。
宣统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元1909年2月18日),加上光绪皇帝谥号:同天崇德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闰二月二十三日,加上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三月十二日,移光绪皇帝灵柩至梁格庄行宫暂安。派王大臣轮班守护。
十月初四日,将慈禧太后灵柩移于普陀峪清东陵安葬。
光绪皇帝的死,引起当时人,以及后世人们的许多猜测。
慈禧太后与光绪之间长期存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前者始终控制着后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慈禧太后为人阴狠狡诈,特别是对于政敌,毫不留情,必置于死地而罢休,这也为世所共晓。矛盾的双方,突然相继死去。而且饮食、行动、自由都受到严密监视和控制,年龄只有38岁的中年人,竞死在了阴险狡诈、握有实权,年龄已届73岁高龄的老太太之前。
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不使人产生疑团。确实有许多地方令人费解。
稍有心计的人都会发现,在光绪皇帝去世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中,至少可以找出三大疑点。
疑点之一:光绪的死,发生得太突然。
光绪皇帝在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确实也是在患病。不过,光绪从小的时候起,身体就不太好,虚弱多病。这一次患病,是在光绪三十四年的年初。以后就一直感到不适。据皇宫太医的诊断,其病状为:
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满胃逆,腰胯酸痛,饮食减少,气壅咳喘,益以麻冷发热。精神困惫,夜不能寐。
依据现代医学病理分析,这大概是患了呼吸道疾病。从上述诊断看,病人已经发热咳喘,睡眠饮食失调,身体相当衰弱,但此时尚不至于有生命危险,更不会突然死去。况且病人在去世的当天,还曾发出一道谕旨:通谕各省总督、巡抚,于各所辖地区内,遍选精通医术之人,无论有官品者,或是平民百姓,迅速保送来京,为皇帝治病。如医治确有效果,被保送之人,及推荐之官员,皆予恩赏。
可见,光绪本人也没有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马上就会离开人世。一般讲,临死的人,特别是很快就要进入弥留之际的人,都会产生某种预感。
整个朝廷也未想到皇帝要出事。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光绪帝死于瀛台涵元殿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中,没有任何人知道,应该把皇帝安葬在哪里。
光绪皇帝还没有选择他的“万年吉地”,也就是陵寝用地,当然就更没有预先建造陵寝。
在清代社会这是极不正常的。只有当皇帝出人意料地突然去世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的封建皇帝如同珍视其活着时候的奢华生活一样,对死后的安排,也都极为重视。尤其是陵寝的建造。清朝的习惯做法是,皇帝在他们还非常健康的时候,有的甚至尚在中年,或者刚刚继位,即开始为自己大事营造陵寝。
譬如雍正皇帝,他在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四年,即迫不及待地着手兴建陵寝。他派出大学士、工部及内务府官员,到安葬其父祖顺治、康熙的今河北遵化一带勘察选址。但因土质疏松,雍正决定放弃已经选好的地点,改换地方。雍正七年,在今河北易县确定陵址。翌年动工兴建。
光绪的爷爷道光皇帝,还曾经将已经修造好的寝宫,推倒重建。
道光的“慕陵”,*早建于清东陵,即河北遵化县境内。地宫建好后,偶然发现墙壁渗水。道光皇帝在重重处罚了主持修建寝宫的官员之后,又改在易县,重建陵寝。
光绪皇帝迟迟没有按照惯例,择地修造寝宫,其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皇帝本人尚在中年,又未发现致命的病伤,这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掌握着皇帝身体状况,了解其病情发展的朝廷,也没有认为建造陵寝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从上述可以看到,光绪的突然去世,在许多地方是讲不通的。
疑点之二:难以置信的巧合。
光绪皇帝的死与慈禧太后的死,几乎是连续发生的。如果细分析起来,前后相隔还不到一天时间。
光绪死于十月二十一日的酉刻。按照天千地支的计时方法,酉刻,即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五点至七点之间。也就是说,光绪是死于十月二十一日的傍晚。
慈禧太后则是在十月二十二日的未刻,病死于仪鸾殿。未刻, 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下午一点至三点之间。因此可以认为,慈禧是死于十月二十二日中午过后。由是我们可以推算出,两者之死,前后相差仅二十个小时左右。
事情发生得如此巧合,这是很难叫人相信的。如果考虑到两位死者生前的长期矛盾,以及特殊的政治背景,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将更小。
疑点之三:令人深思的政治安排。
我们前面曾经讲到,在光绪死去的当天,曾从慈禧太后的寝宫仪鸾殿,很快传出懿旨,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如果我们将视线再向前推移,那么就会发现,溥仪是在光绪临死的前一天,也即十月二十日,由醇亲王府被接进宫的。载沣也是在同一天,被封为摄政王的。
细想起来,这里面似乎大有文章。
究竟谁下的命令,谁让这样做的呢?
慈禧太后。
谕旨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但其内容却是在传述慈禧太后的意思。
根据清代*重要的官方典籍《清德宗实录》的记载,十月二十日这天,光绪皇帝仅向内阁发布过两道谕旨。
其一:谕内阁,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其二:又谕,朕钦奉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这是在为光绪的死做准备。
显然,慈禧太后已经知道,光绪很快就会死去。
然而,就在慈禧做出这一政治安排的第二天,光绪还曾向全国各地督抚颁布谕旨,意图寻医治病,并不像行将就木的样子。
在这里,人们很自然地将三大疑点联系起来考虑,发出诸多疑问。产生谜团也是当然的事。
在这里,人们还会很自然地将光绪皇帝的暴亡,同清代当朝政治联系起来,同清朝的历史联系起来。
人们不会忘记,清朝的历史上,死因有所争议的皇帝,光绪不是**人。
公元1644年,凶悍的八旗军打破有重兵把守的山海关,进占北京,使得大清国的*高统治者,**次坐到了北京紫禁城乾清宫的皇帝宝座上。顺治帝君临天下。但是这位指挥清军以少胜多,消灭南明政权,平息农民起义,建立起统一封建政权的皇帝,仅止24岁就病逝了。
尽管许多宫书上一致记载,他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公元1661年2月5日)子夜时分,因病辞世。甚至有的书还进一步记述,顺治皇帝的遗体,是经火化处理的。在他逝世百日之后,于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在景山寿皇殿,秉炬火化。
……
陈桦,1956年7月生于北京。著名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史研究院院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组组长。曾为中央领导人就重大历史议题做专题报告。多次前往英、法、德、日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主持多项重大科研课题。著有《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清史编年·道光卷》、《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卷》,并在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世界历史六千年 本书特色 1.相较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本书更注重地域的全面性和时间的一致性2.补充了大量西亚、中亚和西亚的信...
中国大历史系列:帝相之争-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本书特色 当至高无上的皇权遭遇强劲有力的相权时,一场不可避免的拉锯战即将爆发——或是皇权衰弱,或是相权占据上风,或是...
《审判山下奉文:战争罪与指挥官责任》探讨了马尼拉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陆军大将山下奉文这一存有争议的案例。马尼拉特别军事法
湘湖风俗 内容简介 《杭州全书湘湖(白马湖)丛书:湘湖风俗》设岁时、生活、生产、礼仪、信仰诸篇,择要予以绍介。岁时篇按春、夏、秋、冬四时,简述主要节令习俗,还写...
《古典时代的终结:罗马帝国晚期的历史》内容简介:《古典时代的终结:罗马帝国晚期的历史》以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且又发人深省的方
Review"Anintellectualtourofthedisciplineofcomparativepoliticswithsomeofitsmostcr...
童谣和谶语中的历史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上两类*神奇的预言童言无忌 一语成谶预测王朝兴亡 占卜龙脉兴衰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童谣和谶语中的历史童谣和谶语中的历史 ...
清史简述-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本书是根据郑天挺先生1962年为中共中央党校学员讲授清史的课堂记录整理而成的,提纲挈领地介绍了自清朝入关后到鸦片战争前政治、经济、文...
OperationBarbarossa--asthiscampaignisfamouslycalled--wasarguablythegreatestlandc...
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 内容简介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源于西方的文化思潮,其涵盖面几乎包括了当代文化的各个方面。由海外学者和台湾学者撰写的这本专著由后现代主义...
《美国的故事》内容简介:在《美国的故事》中,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简洁、流畅的笔触叙述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20世纪30年代在北
龙凤之国 本书特色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龙凤之国龙凤之国 内容简介 “中国是由龙和凤组合所构成的国家,其民族,甚至其灵魂亦是。”作者陈舜臣先生如是说。基于此,...
《光荣与梦想 3》内容简介: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自1974年问世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为无数人念念不忘。这部伟大的作品
历史真相:文明史上的100次转折 本书特色 哪些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哪些发现对文明轨迹产生变革性作用 哪些创造对科学的演进起到重大突破 哪些人对人类的...
档案:一部个人史 本书特色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特色 1、 作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大师,众名人推崇。2、 作者研究视角独特,从“兵”入手研究中国文化,是中国首部侧重研究兵精神的著作。...
北京戊戌变法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北京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戌变变法的时代背景,戊戌...
名家小史——中国报学史(图文版) 本书特色 《中国报学史(图文版)/名家小史》是由我国著名报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戈公振先生所写,它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
《竞选风波》内容简介:每一个亲子家庭,都有正在成长中的“许多多”金牌导师周晴陪伴你的孩子成为“了不起的许多多”“了不起的许
明代的漕运:1368-1644 本书特色 ◎中国影响重大、声誉卓著的华人历史学家、畅销120万册的《万历十五年》作者、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黄仁宇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