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稼针灸经验集

魏稼针灸经验集

作者:主编:邵水金/等

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1999-10-01

评分:5分

ISBN:7810104721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魏稼针灸经验集 目录

**篇临证特色
一、手法调气
(一)针灸补泻概说
(二)“飞针法”的应用
(三)关于针刺得气问题
(四)略论针灸疗法的灵活性
(五)“飞针”调气治验
二、穴法圆机
(一)论十四经穴主治作用
(二)按经络辨证论治体会
(三)绝骨穴的临床应用
(四)介绍脊缝与胛缝
(五)阿是穴初探
(六)再探阿是
(七)巧用风池
(八)针灸临床琐记
(九)徐少廷用穴经验
(十)徐少廷医话
(十一)针刺家兔天门穴致死原因的探讨
三、刺络刺营
(一)营刺纵横谈
(二)刺营治咽喉急症
(二)体针加营刺治疗脑梗死及血液流变学观察
(四)刺营对实验性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的影响
(五)刺营对实验性发热家兔的体温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四、热证可灸
(一)热证可灸论
(二)热证用灸验例
五、疗法互补
(一)谈针说灸
(二)疗法互补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三)针灸中药并重,提高中医疗效
(四)疗法互补治疑难疾病
(五)疗法互补治哮喘
(六)针药并用治疗骨质增生
(七)针药并用治突聋并眩晕
(八)清热解毒治面瘫
(九)耳压加针刺、神灯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
(十)针药结合治疗声带粘膜下出血168例临床观察
第二篇学术建树
一、创立“各家针灸学说”新学科
(一)试论古代针灸学派
(二)关于针灸各家学说与流派
(三)黄石屏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四)吴师机的针灸学说
(五)借鉴各家针灸学说临床治验
二、创立“无创痛穴疗学”新学科
(一)试论发展针灸战略
(二)关于无创痛“针灸”问题
(三)涌泉穴敷贴治顽固性鼻衄和慢性咽炎
(四)耳压治声带小结
(五)激光穴位照射治喉肌弱症34例临床观察
(六)温灸加药饼穴位敷贴治疗气喘100例
(七)“哈慈五行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第三篇治验报告
(一)关于针灸处方四大要素
(二)针刺治疗糖尿病的初步研究
(三)针刺治疗声带小结104例临床疗效观察
(四)金针治疗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后遗症的观察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针刺治疗体会
(六)神经衰弱的金针治疗
(七)金针治疗21例胃溃疡的初步观察
(八)家用保健治疗仪治疗腰痛120例
(九)针刺至阴治疗头痛56例临床观察
第四篇医论选粹
(一)中医不科学吗
(二)中医振兴的观念危机与对策
——全盘照搬西医模式看中医,中医价值观的畸
是发展中医的心理隐患与观念危机
(三)阴阳、矛盾不能等量齐观
(四)经络实质探讨
(五)试论针灸辨证论治
(六)保健灸的成就与展望
(七)针灸防治狂犬病
(八)三十年针灸临床进展
(九)数典话针经
(十)历代帝王与针灸
(十一)江西历代针灸名医志略
(十二)文医结缘轶事钩沉
——苏轼浣溪沙词赏析
(十三)米芾与章迪
(十四)医坛千古仰神针
窦汉卿针法及其在华东地区的影响
(十五)欧美中医针灸见闻
(十六)我的针灸之路
附篇
(一)本书未收载的魏氏论文题录
(二)新闻报道
(三)魏稼传略
(四)裘沛然教授赠魏氏古体诗作
(五)工作照片

魏稼针灸经验集 内容简介

当代针灸大师魏稼教授,积40余年临床经验,医术精湛,蜚声
国内外。曾出访欧、美、非、东南亚等国,并受聘为美、英、阿根廷、香
港等学术团体顾问。本书从他发表的99篇论文中,精选部分以针
灸临床为主的内容,加上我们平时随诊的笔记整理成文,汇编成
册,以飨读者。书中突出反映了他的针灸临床特色与学术特点,即
五个突出(手法调气、穴法圆机、刺络刺营、热证可灸、疗法互补),
两大建树(创立各家针灸学说与无创痛穴疗两门新学科);也有少
部分是魏氏总结其导师的临床经验或指导学生完成的论文,体现
了师生三代一脉相承的学术思想。本书是一部理论结合实际、有较
高临床指导价值的专著,适合于广大针灸医生和针灸科研工作者
阅读。
片断:
”这一千古定论质疑,认为有
时气不至亦有效者,可能是“隐性感传”之故。对针刺得气,又提出
了新的研究课题。
下面选载其《针灸补泻概说》、《飞针法的应用》、《关于针刺得
气问题》等文,从中可见其临床对手法得气的重视程度。
(一)针灸补泻概说
近期出版的针灸专著或临床报告大多不提针灸补泻,且有人
公然宣称补泻已无实用价值了。中医研究院李素躬在1956年8月
号《中医杂志》上介绍了古法针灸补泻中的“烧山火”、“透天凉”,并
说明确能提高疗效,表明对祖国医学遗产不可采取轻易废弃的态
度。“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不仅是西医学习中医必须遵
循的方针,中医本身也应如此。
针灸补泻散见于各种文献,众说纷纭,名目繁多,故有“针灸易
学,补泻难明”之说。
针灸补泻应用,由来已久,早在《内经》就有不少记载,特别是
《灵枢》中的“九针十二原”、“根结”、“通天”、“终始”及《素问》中的
“宝命全形论”、“离合真邪论”、“调经论”、“小针解”等篇,叙述更
详。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著《难经》,自69难至81难就是专谈补
泻问题。此后,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
《外台秘要》,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辽金元时代窦汉卿
《针灸指南》的“标幽赋”、“通玄指要赋”等,在《内》、《难》两经的基
础上,对补泻又有新的发挥。到了明代,针灸大师杨继洲著《针灸大
成》,针灸补泻在这时更显得洋洋大观了。所谓“迎随补泻、呼吸补
泻、子午补泻、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赤凤摇头、凤
凰展翅、饿马摇铃、龙虎交战、青龙升降、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阳中
隐阴、阴中隐阳”等等,颇使后学有望洋兴叹之感。至清代尤其是
18世纪,随着西学东渐,针灸疗法逐渐衰落,针灸补泻同样也乏人
问津了。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疗病的基本法则,表现在针
灸疗法应用上更为突出。因此,掌握针灸补泻,乃是临床重要一环,
正如《灵枢·禁服》所说:“……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应鼓。”
《金针赋》说:“观乎针道,捷法*奇,须要明乎补泻,方可起于顷
危。”《席弘赋》也说:“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灵枢·
根结》:“补泻反则病益笃。”又“不知顺逆,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
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脾内瞋,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
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聶辟,皮肤薄著,毛腠天膲,予之死期。”凡此说
明补泻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地位。
1.针法补泻分类
补泻种类虽多,不外从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即一方面凭借医者
的手技以及穴位的选择等以达到目的,例如迎随、开阖、提插、捻转
等法。另一方面则是指导患者作某种动作达到目的,例如呼吸等
法。当然,前者占主要地位而后者只占次要地位,但两者又多混合
应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