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从事了大量的人类学理论与东部经验研究之后,顺着费孝通先生在有关“藏彝走廊”的论述中指出的线索,进入西部,在漫游的过程中,书写了一些随笔与论文。本书可谓作者有关西部人类学论述的选编。
书取名《中国圈》,这一概念所指,既与“中外”之间的地带有关,又与中国民族学惯常研究的某些介于“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域有关。借“中间圈”,作者思考了社会科学中诸如“社区”、“社会”、“文化”、“民族”、“国家”、“族群”等诸多政治一学术地理“单位”的局限性,借助“关系主义民族学”对社会科学加以反思,强调动态地研究人、物、事的特殊价值,探索对这一“民族学类型”有益的“非罗马神话式”,亦即“非西方式”社会科学之可能方式。副题有“藏彝走廊”与“人类学”两个概念,前者也来自费孝通先生,后者则无疑是指一门与民族学的关系既暖昧又紧张的学科。
民族学在包括人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里所处的尴尬位置,及国内“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民族学的漠视,是作者展开其论述的大背景。作者指出,民族学若要拥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性,便要破除其自设的种种观念疆界,在历史人类学的东西部结合研究中,借助“中间圈”的意向,拓展自身视野,使民族志表述中的“当地事实”与作为文明体的中国相关联;而“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若要使其论述“代表中国”,则亦有必要认识到,西方社会理论的“一族一国论”及“法权中心主义”,都难以解释作为文明体的中国,也因此,“主流”社会科学面临着民族学的挑战。
作者在从事了大量的人类学理论与东部经验研究之后,顺着费孝通先生在有关“藏彝走廊”的论述中指出的线索,进入西部,在漫游的过程中,书写了一些随笔与论文。《中间圈》可谓作者有关西部人类学论述的选编。
书取名《中国圈》,这一概念所指,既与“中外”之间的地带有关,又与中国民族学惯常研究的某些介于“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域有关。借“中间圈”,作者思考了社会科学中诸如“社区”、“社会”、“文化”、“民族”、“国家”、“族群”等诸多政治一学术地理“单位”的局限性,借助“关系主义民族学”对社会科学加以反思,强调动态地研究人、物、事的特殊价值,探索对这一“民族学类型”有益的“非罗马神话式”,亦即“非西方式”社会科学之可能方式。副题有“藏彝走廊”与“人类学”两个概念,前者也来自费孝通先生,后者则无疑是指一门与民族学的关系既暖昧又紧张的学科。
民族学在包括人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里所处的尴尬位置,及国内“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民族学的漠视,是作者展开其论述的大背景。作者指出,民族学若要拥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性,便要破除其自设的种种观念疆界,在历史人类学的东西部结合研究中,借助“中间圈”的意向,拓展自身视野,使民族志表述中的“当地事实”与作为文明体的中国相关联;而“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若要使其论述“代表中国”,则亦有必要认识到,西方社会理论的“一族一国论”及“法权中心主义”,都难以解释作为文明体的中国,也因此,“主流”社会科学面临着民族学的挑战。
一初入“藏彝走廊”记
峭壁阴森古木稠,
乱山深处指龙州。
猿啼鸦噪溪云暮,
不是愁人亦是愁。
宋人邵稽仲的《龙州故城》充满凄凉。如今去龙州(平武),情景绝非如此。猿啼鸦噪不再,而“峭壁”和“乱山”,气氛虽依旧浓烈,但却给人不同以往的感受。
费孝通与白马人
不同的人去一个地方,有不同的目的;我去平武(龙州故城),是去寻找一段旧事的起因。1978年9月1日那一天,构成了那段往事的起点。
那天,“右派”帽子还没有被摘掉的费孝通先生,得到一次在全国政协民族组做一次题为“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①的发言机会。时年68岁的费先生,历尽沧桑,风华却不减当年。他以其独特的平实语调,阐述了自己对于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遗留的三方面问题的看法:①台湾和西藏、华东南部尚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调查的地区的少数民族;②一些“尚未作出结论的识别问题”;③一些“已经识别过而需要重新审定的问题”。四川深山,费先生没怎么去,但他神游于那里的“平武藏人”中,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晦涩的意思:这个被识别为藏族的群体,在族属(今日学者所谓的“族群性”)方面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学术认识问题。
谁是“平武藏人”?
翻开清道光《龙安府志》,在卷二《舆地·图考》部分,我们从几幅地图上看到,那是个沟壑纵横的地方。平武县图描绘一座恢弘的城池,其内部秩序严整,土司衙门、学府、庙宇在大致南北坐向的城市内,把守着各自的空间。在城墙外面,有“火溪沟番地”、“白马路番地”等。
所谓“番地”,便是包括费先生提到的白马人在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当时,白马人有数千人,除了生活在四川平武县的那些人外,在甘肃文县也有他们的同胞。
历史上,平武白马人受土司、番官、头人的统治。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他们的聚落,不少当地人被尾随而来的国民党军队误当“赤匪”杀害,剩下的五百余人,隐族埋名,依附于松潘藏族大部落,与附近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西番”。1951年,川北行署派民族工作队访问该地,听该地上层说,他们是藏人,所以将之识别为藏族。1964年国庆,白马少女尼苏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主席问她属于哪一族,她激动得说不出话,别人代答“是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从此,“平武白马藏人”成为这支族群的族称。②
关于白马人的族属,费先生说:
从祖辈传下来的史实和现实情况都说明他们既不同于阿坝州的藏族.又有别于茂汶的羌族。据最近调查,他们自称“贝”,语言和藏语之间的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曾在所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等作品中,阐述海外汉学人类学的历史面貌,在《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1998)、《逝去的繁荣》(1999)、《王铭铭自选集》(2000)、《草根卡里斯玛》(英文,2002,合著)、《走在乡土上》(2003)、《溪村家族》(2004)等作品中,以闽台方言一文化区“家乡人类学”田野考察为焦点,论述乡土中国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在《人类学是什么》(2002)、《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经验与心态》(2007)、《西方作为他者》(2007)等作品中,探讨人类学的文化定位与普遍价值;在《漂泊的洞察》(2003)、《无处非中》(2003)、《心与物游》(2006)等学术思想随笔
家刻本 本书特色 中国**套专题分册版本文化丛书!大量珍藏版本图录书影!首次披露,图文互动,可读可藏!《家刻本(插图珍藏本)》(作者王桂平)是“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当代宗教与极端主义》除导言和结束语外,共分为4篇24章。第一篇4章,讨论当代宗教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第二篇5章,讨论宗教如何蜕变为宗教极端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作为事件的阅读 本书特色 未知的他者之间初次相见,彼此交谈,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双方语言系统整体规范的激烈争夺战。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自我意识开始介入文本的那一...
范福潮,1957年出生,2003年起为《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上海文化》等报刊撰稿。著有《父子大学》《清末民初人物丛谈》。
编辑推荐《与社会学同游》作者提醒我们,学习社会学一定不要丢掉人文关怀。本书生动地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带领读者在社会学的世界里畅游。商品描述社会学是一场游戏:既...
湖湘近现代文献家通考 内容简介 本书近80篇依传主出生年、月先后为序排列。生年不详者,参考其年代大体排人相应位次,可能不尽准确。撰写时,每一列传略遵一定体例,依...
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我们研究经历的一份记录。首先通过学者们与职业批评家们的视角,然后通过先驱研究者们的视角向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
《投机者的扑克:操盘18年手记(第2版纪念版)》内容简介:本书通过作者自身18年的交易实践,探讨了股票、期货的投机哲学,内容发人
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 本书特色 《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提出了“结构洞”理论。这一理论,将网络研究扩展到组织研究领域,尤其对经济...
汉魏名士研究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社会阶层,也是历代史家关注的焦点。关于士族的形成,学者多倾向于魏晋士族从东汉世家大族演变而来,至...
张季鸾集-民国三大报人文集 内容简介 《张季鸾集》是“民国三大报人文集”之一。 本书以民国时期出版的《季鸾文存》为基础底本,收录了张季鸾发表在《大...
风土-人间学的考察 本书特色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
长安学术:第三辑 本书特色 2009年5月,由中华美学学会、香港浸会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两岸三地'首届中国美...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四卷-(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旨趣,大抵如书名所示。兹就编写中有关问题稍作说明:一、本书所谓“百年”,原则上是指自190...
俄罗斯知识分子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俄罗斯知识分子问题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诞生及自我意识的形成、19~20世纪之交俄国知识分子的自...
时光玫瑰——英伦城乡考察回望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绿洲之翼:牧歌一样优美的科茨沃尔兹;绝代双骄:与产业交融的牛津和剑桥;辉煌之都:闪耀个性光芒的伦敦等。时光...
述学谭往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主要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1957年以后的十年间意识形态领域里所发生的重大论争及其相关问题,分专题逐一叙列。笔者是当时《光明日...
中国式家庭 本书特色 《中国式家庭》承接《中国式相亲》《中国式婚姻》,讲述了中国式家庭的历史渊源和种种形态。全书共分十章,四十小节,从中国式家庭的诞生说起,为我...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内容简介:“企业家”是张维迎教授自1984年以来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不同于主流经济学中的市场均衡假设,作者
走向公众-档案接受理论研究 本书特色 由胡燕编著的《走向公众》内容介绍:档案接受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的接受环境条件作用下,档案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通过接受中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