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那一代人,既没有涌现传统社会诸葛亮、刘伯温式的深思熟虑的谋士,也没有出现对路线、政策、策略进行严密分析的现代英雄。中国文化中的智谋之士,在那一代人中竟然没有涌现。
问题不在于袁世凯是否有理由集中权力,而在于袁世凯集中权力之后,为什么依然解决不了他承诺解决的社会课题,也就是以强有力的政府,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内政和外交问题?
民国初年的议会也很有趣,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些议员出来对袁世凯的集权要求抵抗一下,甚口使没有了同盟会一国民党的激烈派分子,仍然有人按照共和制原理和相关法规进行抵抗。但这种抵抗,一旦发生利害关系,又总是不能坚持下去。
袁世凯称帝失败,真的是共和制的胜利吗?不是的。辛亥革命时,清王朝的遗产由体制内的权臣袁世凯继承;而护国战争后,形势更加恶化,袁世凯的遗产分别由北洋系统的段祺瑞和冯国璋瓜分,连一个表面统一的局面都丧失了。民国的招牌依然存在,但民国的现状,却是军阀混战的黑暗岁月。
这是一段悲情的历史。这是一群失败的豪杰。
民国初年的政治,是一部很好的连续剧,政治风潮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着戏剧的元素。三颗政治明星袁世凯、梁启超、孙中山,互为生死对头,为何却会合作起来推翻了清王朝?从民国建立到袁世凯之死,他们之间又是如何进行权力分配和争夺的?民国**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上任不到两个月,就弃职逃往天津,为什么?黎元洪、宋教仁等是怎样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央?地方实力派胡汉民、陈其美、蔡锷、李烈钧等的崛起,却又在预示着中国社会军阀化的倾向…… 本书作者以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深入讲述了1913年中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切,共和的实现,是大势所趋还是偶然?共和的失败,是人事所误还是必然?个中的经验与教训,直接启示着中国今天的政治改革。
《真假共和(下):1913中国宪政实验困境与挫折》讲述了辛亥革命那一代人,既没有涌现传统社会诸葛亮、刘伯温式的深思熟虑的谋士,也没有出现对路线、政策、策略进行严密分析的现代英雄。中国文化中的智谋之士,在那一代人中竟然没有涌现。 问题不在于袁世凯是否有理由集中权力,而在于袁世凯集中权力之后,为什么依然解决不了他承诺解决的社会课题,也就是以强有力的政府,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内政和外交问题? 民国初年的议会也很有趣,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些议员出来对袁世凯的集权要求抵抗一下,甚口使没有了同盟会一国民党的激烈派分子,仍然有人按照共和制原理和相关法规进行抵抗。但这种抵抗,一旦发生利害关系,又总是不能坚持下去。 袁世凯称帝失败,真的是共和制的胜利吗?不是的。辛亥革命时,清王朝的遗产由体制内的权臣袁世凯继承;而护国战争后,形势更加恶化,袁世凯的遗产分别由北洋系统的段祺瑞和冯国璋瓜分,连一个表面统一的局面都丧失了。民国的招牌依然存在,但民国的现状,却是军阀混战的黑暗岁月。 这是一段悲情的历史。这是一群失败的豪杰。
第一章 中国第一次大选1.梁启超归国梁启超在晚清时主张保皇,拥护光绪皇帝掌握国家权力,主张政治改革采用君主立宪制,实行开明专制,反对激烈的革命主张,反对中国采用共和制度。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重新出山后,梁启超力图与袁世凯合作,实行君主立宪。在他看来,共和政体是万万不能够在中国施行的。梁启超和同盟会在海外的斗争非常尖锐,不仅有激烈的辩论,而且,在海外留学生和华侨界争夺资源和阵地。梁启超和孙中山个人之间也结怨很深。辛亥革命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朝着同盟会主张的方向发展,同盟会的势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张。建立共和国的原则得到了确认,立宪派的主张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政界丧失了发言的分量,显得灰头土脸。梁启超和立宪派都是在很被动的状态下接受了共和,不能不低调处理自己失败的政治主张。立宪派和革命派在民国成立后,都在分化重组,两派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和权力冲突,或明或暗地继续存在。我们在上册已经谈到,梁启超分析了清帝退位后的形势,给袁世凯献计献策,就是要组织一个政治上温和的大党,利用议会阵地,来抑制革命派的势力发展。这个大党要由立宪派和革命派中的温和、稳健的人来共同组成。梁启超一直在朝着组织大党的方向努力。袁世凯很赞赏梁启超的计谋,放下架子和以往的恩怨,一直希望梁启超回国帮忙,梁启超的朋友和弟子们也一直在努力促成梁启超回国。尽管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国内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既有分歧,也有合作,全国和平以后,虽有斗争,也能和平相处。但梁启超反对共和的话说得太绝,与革命派的矛盾太深,在同盟会声势很盛的时候,他权衡利弊,不敢贸然回国。他的朋友、弟子们也一直在为他计算回国的利弊和时机。在梁启超周围都是些高智商的谋士,不像孙中山周边,鱼龙混杂,但也许这是千年的巨变,他们的计谋也十不中一。梁启超的高足弟子蔡锷一再向袁世凯和各界呼吁,敦请梁启超回国,委以重任。黎元洪也曾建议袁世凯,不应该拘泥于党派关系,也就是说,不要计较梁启超以前保皇的政治立场,希望重用梁启超。但是,他们的呼吁遭到革命派方面的强烈反对。广东都督胡汉民更通电全国,历数梁启超维护清王朝、反对革命的“罪恶”,认为现在民国的基础还没有巩固,像梁启超这样的保皇派万无可用的理由。梁启超被迫继续滞留海外,观察国内局势的演变和发展。他虽然与国内政界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组织大党的愿望,却迟迟无法实现。1912年7月23日,共和建设讨论会的吴贯因(柳隅)
朱宗震,1941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现上海市浦东新区),汉族。1964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聘任为研究员。2001年退休。
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民国初年政坛风云》、《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策研究》、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孤独集》、《黄炎培与近代中国的儒商》。
美国政经通史-实录美国模式200年:借鉴与扬弃 本书特色 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美国都有一种想一探究竟的愿望,不了解美国,就看不懂整个世界。这是一部以“大...
明朝那些事儿-全九册-典藏全集 内容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
《600万犹太人魂断欧罗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纪实》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录 引子1.反犹浊浪1.1两千年来,犹太人
吕氏春秋鉴赏辞典(文通版) 本书特色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著作,以儒、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墨、法、兵众家学说,形成了包括政...
中国古都故事 本书特色 古都,顾名思义,古代的都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朝代更迭频繁,作为都城的地点众多。本书遴选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古都十三处,...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内容简介:《新周刊》、《晶报·深港书评》“2018十大非虚构类好书”,2016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生动再
《拆散福利国家•里根、撒切尔和紧缩政治学》所要阐明的核心主题是:紧缩是一项极具特色而又困难重重的政治事业。它决不是对福利国
《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内容简介: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20世纪的阿拉伯历史 以阿多尼斯等数十位阿拉伯人的生平与思考为线索
中国大历史系列:汉武王朝-惠泽千秋的宏图伟业 本书特色 金屋藏娇,美人凄凉。乐府幽幽,大赋煌煌。独尊儒术,千年正统由此立。推恩削藩,中央集权大一统。金戈铁马匈奴...
(精)甲骨文·肇造区夏: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 本书特色 与开放多元的唐帝国相比,两宋的政治文化给后世留下了封闭内省的印象。但谭凯认为,拜唐末五代特殊的地...
另一半中国史-[增订版] 本书特色 高洪雷所著的《另一半中国史(增订版)》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化随笔,是一部不同寻常的血色传奇。是一部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兴衰更替...
《会吃的女人更美丽》内容简介:食商,即饮食商数,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智商、情商、艺商等概念。如今,人们对于饮食的追求不再仅仅是
中韩劫机外交 内容简介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卓长仁劫机案,因其是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而震惊世界。同时,由于当时中韩两国没有外交关系。韩国一直被...
《元素周期表》内容简介:本书是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风格最强烈的文集,既有自传因素,又糅合了寓言、想象,甚至历史。作者通过
《文明的故事2:希腊的生活》内容简介:《希腊的生活》,是“理想国经典馆”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2卷。全书记载并探讨了从克里
1942河南大饥荒 内容简介 谨以此书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书编者挖掘、抢救、整理和汇集了有关1942年河南大灾的材料,并配以生动的照片,真实还原了那段惊...
最美国学-中华上下五千年 本书特色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让孩子了解本国的历史脉络,知道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的人和事,有助于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历史不应该是...
文史(第四十九辑) 本书特色 《文史》创刊于1962年,是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大型学术季刊。40年来,《文史》一直以“崇尚实学,去绝浮言”为宗旨,刊载研究中国古代...
《河南创新发展:现实与未来》内容简介:河南正在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洛新技术创新示范区、郑州自贸区为抓手,以创新培
孟森讲清史 本书特色 本书选用孟森在北京大学教书采用的讲义《清史讲义》,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总论为清史在史学上的位置、清史的体例、青代种族及世系、八旗制度考实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