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那一代人,既没有涌现传统社会诸葛亮、刘伯温式的深思熟虑的谋士,也没有出现对路线、政策、策略进行严密分析的现代英雄。中国文化中的智谋之士,在那一代人中竟然没有涌现。
问题不在于袁世凯是否有理由集中权力,而在于袁世凯集中权力之后,为什么依然解决不了他承诺解决的社会课题,也就是以强有力的政府,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内政和外交问题?
民国初年的议会也很有趣,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些议员出来对袁世凯的集权要求抵抗一下,甚口使没有了同盟会一国民党的激烈派分子,仍然有人按照共和制原理和相关法规进行抵抗。但这种抵抗,一旦发生利害关系,又总是不能坚持下去。
袁世凯称帝失败,真的是共和制的胜利吗?不是的。辛亥革命时,清王朝的遗产由体制内的权臣袁世凯继承;而护国战争后,形势更加恶化,袁世凯的遗产分别由北洋系统的段祺瑞和冯国璋瓜分,连一个表面统一的局面都丧失了。民国的招牌依然存在,但民国的现状,却是军阀混战的黑暗岁月。
这是一段悲情的历史。这是一群失败的豪杰。
民国初年的政治,是一部很好的连续剧,政治风潮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着戏剧的元素。三颗政治明星袁世凯、梁启超、孙中山,互为生死对头,为何却会合作起来推翻了清王朝?从民国建立到袁世凯之死,他们之间又是如何进行权力分配和争夺的?民国**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上任不到两个月,就弃职逃往天津,为什么?黎元洪、宋教仁等是怎样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央?地方实力派胡汉民、陈其美、蔡锷、李烈钧等的崛起,却又在预示着中国社会军阀化的倾向…… 本书作者以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深入讲述了1913年中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切,共和的实现,是大势所趋还是偶然?共和的失败,是人事所误还是必然?个中的经验与教训,直接启示着中国今天的政治改革。
《真假共和(下):1913中国宪政实验困境与挫折》讲述了辛亥革命那一代人,既没有涌现传统社会诸葛亮、刘伯温式的深思熟虑的谋士,也没有出现对路线、政策、策略进行严密分析的现代英雄。中国文化中的智谋之士,在那一代人中竟然没有涌现。 问题不在于袁世凯是否有理由集中权力,而在于袁世凯集中权力之后,为什么依然解决不了他承诺解决的社会课题,也就是以强有力的政府,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内政和外交问题? 民国初年的议会也很有趣,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些议员出来对袁世凯的集权要求抵抗一下,甚口使没有了同盟会一国民党的激烈派分子,仍然有人按照共和制原理和相关法规进行抵抗。但这种抵抗,一旦发生利害关系,又总是不能坚持下去。 袁世凯称帝失败,真的是共和制的胜利吗?不是的。辛亥革命时,清王朝的遗产由体制内的权臣袁世凯继承;而护国战争后,形势更加恶化,袁世凯的遗产分别由北洋系统的段祺瑞和冯国璋瓜分,连一个表面统一的局面都丧失了。民国的招牌依然存在,但民国的现状,却是军阀混战的黑暗岁月。 这是一段悲情的历史。这是一群失败的豪杰。
第一章 中国第一次大选1.梁启超归国梁启超在晚清时主张保皇,拥护光绪皇帝掌握国家权力,主张政治改革采用君主立宪制,实行开明专制,反对激烈的革命主张,反对中国采用共和制度。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重新出山后,梁启超力图与袁世凯合作,实行君主立宪。在他看来,共和政体是万万不能够在中国施行的。梁启超和同盟会在海外的斗争非常尖锐,不仅有激烈的辩论,而且,在海外留学生和华侨界争夺资源和阵地。梁启超和孙中山个人之间也结怨很深。辛亥革命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朝着同盟会主张的方向发展,同盟会的势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张。建立共和国的原则得到了确认,立宪派的主张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政界丧失了发言的分量,显得灰头土脸。梁启超和立宪派都是在很被动的状态下接受了共和,不能不低调处理自己失败的政治主张。立宪派和革命派在民国成立后,都在分化重组,两派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和权力冲突,或明或暗地继续存在。我们在上册已经谈到,梁启超分析了清帝退位后的形势,给袁世凯献计献策,就是要组织一个政治上温和的大党,利用议会阵地,来抑制革命派的势力发展。这个大党要由立宪派和革命派中的温和、稳健的人来共同组成。梁启超一直在朝着组织大党的方向努力。袁世凯很赞赏梁启超的计谋,放下架子和以往的恩怨,一直希望梁启超回国帮忙,梁启超的朋友和弟子们也一直在努力促成梁启超回国。尽管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国内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既有分歧,也有合作,全国和平以后,虽有斗争,也能和平相处。但梁启超反对共和的话说得太绝,与革命派的矛盾太深,在同盟会声势很盛的时候,他权衡利弊,不敢贸然回国。他的朋友、弟子们也一直在为他计算回国的利弊和时机。在梁启超周围都是些高智商的谋士,不像孙中山周边,鱼龙混杂,但也许这是千年的巨变,他们的计谋也十不中一。梁启超的高足弟子蔡锷一再向袁世凯和各界呼吁,敦请梁启超回国,委以重任。黎元洪也曾建议袁世凯,不应该拘泥于党派关系,也就是说,不要计较梁启超以前保皇的政治立场,希望重用梁启超。但是,他们的呼吁遭到革命派方面的强烈反对。广东都督胡汉民更通电全国,历数梁启超维护清王朝、反对革命的“罪恶”,认为现在民国的基础还没有巩固,像梁启超这样的保皇派万无可用的理由。梁启超被迫继续滞留海外,观察国内局势的演变和发展。他虽然与国内政界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组织大党的愿望,却迟迟无法实现。1912年7月23日,共和建设讨论会的吴贯因(柳隅)
朱宗震,1941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现上海市浦东新区),汉族。1964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聘任为研究员。2001年退休。
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民国初年政坛风云》、《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策研究》、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孤独集》、《黄炎培与近代中国的儒商》。
巴蜀文化志-(修订本) 目录 **章导言**节释“巴”、“蜀”第二节关于“巴蜀文化”第三节巴蜀文化的兴衰轨迹第四节巴蜀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理**节地理位置与文...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及考点突破--必修.选修 本书特色 本书严格依据,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联袂编写,体例科学新颖,内容全面实用,印装精美,开本小巧便牛携带,是学生同...
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插图本) 内容简介 《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通过热情的诗句、精巧的版画、把一个寻欢作乐的世界再现在我们面前。它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旧政权...
云南古桥前世今生 本书特色 《云南古桥前世今生》是一本书写云南古桥历史与现状的书,是作者怀着一颗对云南古桥、古代建桥人和古今护桥爱桥者无限敬畏之心,历经多年潜心...
牛津通识课:凯尔特人 本书特色 ◆凯尔特人深刻影响了欧洲文明,滋养了现代文学、电影、音乐,乃至网络游戏。 ◆《哈利波特》《魔戒》《魔兽世界》等作品都取材于凯尔特...
我在故宫修文物 本书特色 《我在故宫修文物》本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
中国史学史(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史》对中国自上古至于1949年之前的史学发展作了系统的反思和评论,在清理史学遗产的基础上予以概括综合,阐...
太平天国史(全四册) 本书特色 《太平天国史(繁体竖排版)(套装全4册)》:中国文库·史学类太平天国史(全四册)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
1939&1940-孙明经西康手记 本书特色 孙明经(1911—1992),祖籍山东,生于南京。著名电影教育家,我国高校电影学科奠基人之一,联合国教...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 本书特色 《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随着2009年央视开年大戏《走西口》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对“走西口”这段洋溢着山西民俗风情的历史产...
极简美国史 本书特色 美国,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如何摆脱大英帝国的束缚,如何建立起现在的政治制度,又是如何通过战争、经济、文化,一步一步地屹立于世界之林。本书会...
中国史纲-生词注音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好的一本‘创作’”,更...
《理学纲要》内容简介: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
《AI医学图像处理》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人工智能与医疗的介绍、医疗领域中的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的常规流程等内容,并通过6个真
资治通鉴 本书特色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
《罗马史:从开端到古典时代晚期》内容简介:本书概述了罗马的历史,条分缕析、言之有序的行文令这部简史颇为引人入胜。作者带领读
丘吉尔论民主国家:发现美洲新大陆:the new world 本书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两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全景式史学巨著在2002年BBC举办的名为“伟大的1...
革命样板戏:1960年代的红色歌剧 本书特色 还原1967年被命名为“样板戏”的八个剧种。把每一出戏具体的背景和详情进行配图讲解,全文又穿插了戏外一些虚构的场景...
苏东坡传-最新修订典藏本 本书特色 苏东坡以其天纵之资,纵横于儒、释、道之间,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皆登峰造极,另辟新界。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
《印度5000年》内容简介:它是亚洲东西两部分之间的支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它是和中国并列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