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继续那样的生活,不必为衣食之谋,朝九晚五地到班,不必为公家之事,瞎三话四地开会,不想见的人可以不见,不想说的话可以不说,不该喝的酒当然也可以不喝,这都由着自己。因此就心情来说,可以说是悠闲的。
我早过了青年阶段,没有“必读书”的要求了,也不需要应付体制内的规定动作,更没有想当专家学者的念头,至多就是想多知道一点什么。因此,我的看书就来得随意了,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想看什么书看什么书,什么时候看也就看了,有时一本厚书很快就翻完,有时一本小册竟消磨几个黄昏。
我的书房
有人说,书房是渔人的港湾,漂泊者的家园,固然是很好的比喻。但渔人在水上作业,港湾是他们晚归的村落;漂泊者在远山长水问颠沛流离,家园乃是他们日夜的念想。对我来说,书房的意思有点不同,它是我日日周旋的小小隙地,当然也未必一直在那里做什么,正像一位老农,有时也背着手在田头徘徊,或蹲在田埂上抽一袋烟。
我童年时就喜欢书,随大人上街,总闹着要买书。那时买的书,都是些薄薄的彩绘小册,像《草原英雄小姐妹》、《动脑筋爷爷》,还有就是上海出版的《小朋友》,一本本整齐地叠放在床边的小柜里。有一天,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就将这些书悉数送给表弟。“文革”发动,无书可买,也无书可读,对于书的渴求和热望,在时代洪流里冲得越来越淡了。当“评法批儒”开始,“法家”著作纷纷印出,我买了《柳河东集》、《稼轩长短句》、《初潭集》等好一些,算是比较认真读过。及至“文革”结束,重印外国文学名著,我也买了不少。就从那时开始,我算有了一间小书房,当然是兼供起卧,东窗下放一张小桌,旁边是两只仿湘妃竹的书架。就在这间小屋里,我读了一些书,抄了一些书,写过一些文章。大学毕业后,既有工资收入,又有卖文的馀钱,书也就迅速膨胀,当从书院巷老屋搬入金狮巷新楼时,就做了两个大书橱。书房算是有了,却并没有什么名字,总觉得给书房起名字的事,有点酸溜溜的味道。当编定《补读集》,请顾廷龙先生题写书名,他写了,朋友怂恿,他又写了一条横额“补读旧书楼”,从那时起,算是有了个斋名。如此者许多年,书越聚越多,就只好搬到岳家去住,给我占居的,就有南面一大间,东面一小间,再加上卧室的两壁,书放得满满当当,但还有不少留在金狮巷的补读旧书楼里。南面那间的窗外,有株三百多年的栎树,浓阴覆盖,临窗的书桌上都是暗暗的。某年,那株栎树不再抽芽,枯枝也在秋风里折落,正好徐雁君约我编本集子,要求在书名里嵌个斋名,我就想到“栎下居”三字,自己正是在它的庇荫下,度过了许多年平常而又充实的日夜,那本书也就是《栎下居书话》,后来又请钱君句先生写了一方匾额。那间屋子不算小,因为书多而显得狭隘,两三朋友来谈,就围坐一只小茶几,一不小心,茶水或烟灰就洒落在几上的电话传真机上。如此者又许多年,我的一些书,就在那里完成的。
书房的成长,也就是读书人的成长。及至前年,贷款买房,那是建在城垣遗址上的公寓,南面是大运河,北面是内城河,两水夹峙,形势高敞。我辟一层作书房,将补读旧书楼的书全数搬来,将栎下居的书大部分搬来,搬家公司的卡车先后运了四车,运一车来,整理上架一星期,再运一车来,这样一个月下来,就大致部署好了。我不能忘记,搬家公司的一位外地民工对我说,他也喜欢书,家里也有一些书,但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家乡,不得不离开那些书。我听了很感动,对他来说,家园和书就是那样紧密地联系着。
我比那位民工幸运多了,家园就是我的书房,我在那里起居坐卧,真可以说很是满足了。官场商界的人一般不敢夸耀自己的豪宅,但读书人的书房则不同,因为既不怕梁上君子光顾,更不怕纪委监察者注意,是可以多说几句的。
如今,我的书房有四间,确实颇为宽绰了。上楼来,中间一大间,朝南是一排落地长窗,移开长窗,便是阳台,可以望见河水的粼粼波影,对岸葱郁的树木,还有远处的楼群和淡淡的山峦。这间的东西两壁,是顶天立地的玻璃书橱,居中则放一张长桌,有几个朋友来坐,仿佛开会,虽不能得寒夜炉火的温馨,却也颇有舒畅之感,吴语称为“摊得开”。走人西面,南北两间。南面一间,三壁是书橱,南窗下则是一只大书桌,我我虽然不会绘画,却喜欢读画,闲来常常取出一本画册来读,有的一眼扫过,有的却看了再看,甚至将它轻轻合上后,久久凝望窗外暗绿的树色和灰蒙蒙的天空,抽一支烟,再将它翻开来。这种兴味,当然不是经常有的。
今年春天,杨明义先生送我一册《水墨水乡》,我就读了不止一遍,虽然江南水乡,在我是那样熟悉,然而画上的景象,并不是细腻的写实,只是一个意象,深浅的墨色,简净的线条,充溢着神韵和深致,就像记录了一个梦,如纱似雾轻柔的梦,淡然的,缥缈的,湿漉漉的,这种印象,大概回忆中才有,它留在我的心灵深处,读着杨明义的画,将这种遥远的记忆重又勾引了出来。
我家祖上在昆山周庄,童年的我,跟着外婆去了一趟我从未去过的故乡,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在南门外的轮船码头坐上小客轮,它不紧不慢地离开市区,驶进了河港交叉的水道,两边的芦苇在水浪冲击下,晃动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几只白鹅,急急地摇摇摆摆逃上岸去。偶尔经过一个村落,河埠上有人在浣洗衣物,望得见的,还有水车的茅亭和砖窑的烟囱。过了一个水道又一个水道,过了一个湖又过了一个湖,整整半天,小客轮终于靠岸了。我从小小的舷窗里向外望去,黑黑灰灰、高高低低的一片老屋,在苍茫的暮色下,是那样宁静清凉。第二天,便跟着长辈上街吃茶去。清晨的集市早已过了,零落的几个店铺,冷冷清清。茶馆的一排蠡壳后窗外,便是市河,时常有小船摇过,有卖鱼腥的船,有卖稻草的船,橹声咿呀,由近而远。店堂并不宽敞,几只黑漆斑驳的桌子,桌上放着胖乎乎的青瓷茶壶,满堂老人围坐着,轻声软语,东拉西扯,说的都是些陈年旧事,似乎一切都悠悠的。惟有烧砻糠的老虎灶,热气腾腾,沸水吱吱,给这并不喧哗的茶馆,增添了几分热闹。
在童年的记忆里,那垒堆的楼屋,苍老的石桥,幽僻的街市,本来似乎就没有什么色彩,就像黑白电影,随着时光的流逝,淡出了,越来越淡了,有点黑白版画的意味,如今留存的,就像杨明义画的那样,只有一点水墨的意象了。
大学毕业后,我因为工作,几乎走遍苏州所有的小镇。有时坐着汽车在沿河公路上经过,望着隔河的村合林木,烟雾如织,偶有一两行人,点缀在田畴上,它的背景是那样辽阔。有时正好是个雨天,淅淅沥沥,撑着伞走进小巷,矮墙里的一树梨花开得正盛。有时也会遇上雪天,寒风凛冽,一片白茫茫,那停泊的木船,穿戴蓑笠的老人,还有躲在屋檐下的麻雀,会让我想起古人的吟哦。更多的是在傍晚,一缕夕阳照着水巷,照着石桥,也照着老屋的山墙,一片金灿灿的,这时人家的炊烟袅袅飘散,灶头上的饭焦味也隐隐传来。小镇的晚上,固然有点孤寂的,走在小街上,除了零星的几点灯火外,四周是浅黑或墨黑的一片,当走过一顶高高的石桥,正好一轮明月从浮云中穿过,落进水里,没有一点声音。在简陋的客栈里,灯光暗淡,可以听见窗外的树叶在微风里沙沙作响,还可以听到狗吠声远远传来。这时,便可体味到那种泠泠的凄清之美了。
杨明义的画,就像是无声的诗,描绘出这样一种情致来,让我回味曾经有过的感受。他画了雨中的景,雪中的景,月下的景,那水埠,那石桥,那街巷,那生活在这场景里的人们,还有那点缀着的鸬鹚、水牛、鸭子,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人间的温馨。这种回味是美好的,它是在追溯,这种追溯不是复述地回想,而是在提升,进入更简净的、概括的印象记忆,也就进入了诗的境界。
就由于这个缘故,我将这本《水墨水乡》读了好几遍。
由杨明义的画,我又想起中国的水墨画传统,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和气韵。某年春天,东山魁夷**次来中国旅游,中国的山水风物,竟然让他改变了几十年的画风。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从北京饭店的窗口眺望新绿衬托下的故宫琉璃瓦屋顶、红色的城壁,进行写生。从以往我的习惯来做,当然是搬出画具作彩色的写生。我眼中的情景,也是绿、红、黄,色彩丰富的风景。然而我感到有一种冲动,想单用墨一色来表现逼真的嫩绿和金色的屋瓦。于是,在我漫长的画家生涯中,诞生了头一次用水墨进行的写生。到了*后一站桂林,在顺漓江而下的船上,我忘乎所以地尝试用水墨作多幅写生,甚至感觉到,这些风景更宜于用墨来表现。”(《中国风景之美》)东山魁夷是谙熟并深深爱上大和绘的日本画家,这次中国之旅,却让他理解并领略了宋元水墨画的精髓,更强烈地感受到水墨的色彩魅力,他在另一篇文章里写道:“水墨画所秉持的深远的精神世界,比起色彩方面的,要远为深奥。”(《水墨画的世界》)于是他的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笔下的漓江,笔下的黄山,特别是扬州冶春附近细雨里的柳色,弥漫着水意的氲氤,让我感到亲近。
对于水墨语言,东山魁夷有自己的理解,杨明义也有自己的理解,则更多中国传统韵味。因为他有生长于斯的本土感受,特别是对江南水乡,更有着深深的眷恋,他将这种感情,融化在水墨里,也深深浅浅地绘写出来了。
……
王稼句苏州人也,1958年生,1982年大学毕业。先后供职于苏州市文联、苏州杂志社、古吴轩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写作三十余年,有著作五十余种,近作有《消逝的苏州风景》、《一时人物风尘外》、《晚清民风百俗》、《江南烟景》等。
本社出版作者著作:
《看书琐记》王稼句著
《看书琐记二集》王稼句著
《记忆》王稼句著
《漫游随录图记》王稼著王稼句点校
《中国连环图画史话》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
《中国年画史话》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
茶言茶语 本书特色 在一个午后,阳光透过薄雾洒满鲜花盛开的窗台,在阳台惬意地品尝着下午茶,是一件人生乐事。厦门大学教授郑启五先生常年生活的茶叶之乡,《茶言茶语》...
摄影家西游记 本书特色 一位影像工作者的旅行手札!宏伟壮丽的西班牙广场绝对是摄影家不应错过的好地方!摄影家西游记 内容简介 阮义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义者,顽固...
书蠹牛津消夏记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海豚出版社出版★ 王强,既是一位企业家——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更是一位读书人和藏书家,恋书狂的王强自...
《疯浪人生》内容简介:★一本冲浪版的《在路上》 ★2016年普利策奖传记奖获奖之作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
余光中作品-精华本 本书特色 余光中先生的主要创作是诗歌,但是他的散文,评论和翻译的创作也非常多,而且,艺术成就很高。而这本散文集就是精选余光中先生脍炙人口的散...
故乡有灵 本书特色 不管走多远,我们的灵性都通达着故乡 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故乡有灵》是一本怀旧的散文集,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意味深长,感情...
诗词之美-落笔时光 本书特色 该套中国诗词字帖小札由诗词字帖书和赠品套装组合而成。诗词字帖书收录中国唐诗宋词中*盛名和流传度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是推荐的阅读诗篇,...
河童旅行素描本 本书特色 这其实是一本坊间常见的杂文集子,就是把发表在报刊上的千字文拾掇拾掇,出本书。但是由于作者的身份不一样,这书就有了独特的魅力。妹尾河童是...
浮生六记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1.典雅珍藏版,徐小泓以女性视角译写《浮生六记》,使文字具有独特的女性特质,细腻而柔美。 2.不可不读的爱情经典,全新浪...
《让叶兰继续飘扬》内容简介:《让叶兰继续飘扬》成书于1934年和1935年,是一部社会批判作品,讲述了青年诗人戈登•康斯托克在三十年
天堂中的一天:国际人道主义工作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本书特色 《天堂中的另一天》是一部关于人道主义、人性、责任和坚守的书,人道主义工作者的大爱跨越了国家、地...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媒体人、学者许子东的随笔集,共分为“人生”、“书中”、“世间”三部分,以独特的角度,点评社会热点问题、文化现象和文学生态...
当代学者文史丛谈--堪隐斋杂著 目录 序言堪隐说梦回忆《逸经》与《逸文》回忆知堂记大高殿和御史衙门题戊戌变法时蜀学堂通知旧柬释“大挑”我的状元师傅骆成骧自传学史...
读书美谈 本书特色 《中外名家书话经典》是一部两卷本的中外名家关于书与读书的随笔名篇荟萃,该书兼有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并极具时代感,为当今读书人难得...
2015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 本书特色华文青年诗人奖是国内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代表性的重要诗歌奖项之一,一年一评,至今已评出十三届。2015年度奖项授予山东青...
九门内外 本书特色 北京,拥有三千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它的一块砖、一段墙、一条路,或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无不浸染着历史的痕迹,隐藏着几许不为人知的曲...
存在之难 本书特色 1960年,让·科克托(1889—1963)自编自导自演了《俄耳甫斯的遗嘱》(Le Testament d’Orphee)在从不缺少天才的法...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研究》内容简介:本书基于文化视野,从文化价值视角研究阅读教学,探究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以及价值实现的方
《生活与我》内容简介:邹韬奋是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论家,堪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典范。本书收录了邹韬奋先生围绕
雪小禅-私人爱情 本书特色 十年典藏精选,极致纪念之作。禅迷**的雪小禅作品,也是初识雪小禅读者的首选作品。2011年中国*具禅意的心灵舒缓读本。文字功力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