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遗腹子德鲍尔幼年时偶然读到一部小说片断:一个德国士兵历经艰难从苏联战场逃回故乡,敲开家门,妻子怀中抱着孩子,旁边却站着另一个男人。
成年后,对小说念念不忘的德鲍尔根据书中留下的线索,开始寻找小说的作者。种种线索指向一个在二战期间身份多变、战后不知去向的纳粹理论家。在儿子的追问下,德鲍尔的母亲终于揭开埋藏了数十年的身世之谜。
当年的纳粹理论家此时已摇身一变,在美国成为名牌大学政治学权威教授德堡,并将当年的纳粹理论改头换面,变相为自己的罪行开脱。德鲍尔以译者和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德堡身边,一步一步逼近真相……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奥德赛返乡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父与子、男与女、战争与和平、正义与法律的故事,它揭示战争创伤后的人性,追问救赎的责任。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奥德赛返乡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父与子、男与女、战争与和平、正义与法律的故事,它揭示战争创伤后的人性,追问救赎的责任。二战遗腹子德鲍尔幼年时偶然读到一部小说片断:一个德国士兵历经艰难从苏联战场逃回故乡,敲开家门,妻子怀中抱着孩子,旁边却站着另一个男人……
**部
1
我的童年假期,都是在瑞士的祖父母那里度过的。
我的母亲会把我带到火车站,送我上车,如果我运气还不错的话,就能安安稳稳地坐上六小时到达目的地,祖父会在那儿接我。当然也有不走运的时候,那我就必须在德国瑞士边境换车。
有一次,我在上错了火车之后一个人痛哭流涕,幸好有位好心的列车员帮我擦干了眼泪,并在几站之后带我上了另一列火车,还把我托付给另一个列车员。后者又用同样的方式把我转托给了第三名列车员。就这样,经过一站又一站的接力,我*终在这群列车员的陪伴下到达了目的地。
我喜欢乘火车旅行:满眼尽是经过的乡间和城镇风景,车厢温暖舒适,人也自由自在。怀揣着车票和护照,还有干粮和小说,我不需要别人的陪伴,也不用跟其他人说些什么。
真是想念瑞士火车的车厢——座位不是靠窗就是靠走廊,不用担心会被挤在中间。此外,瑞士火车浅色的木质座位看起来也比德国的红棕色塑料材质要高级——些,灰色的车体,用三种语言写成“瑞士铁路”字样,以及红底白字的瑞士徽章都比脏兮兮的绿色“德国铁路”标志要高贵。德国火车的简陋让我感觉挺亲切,因为我和母亲居住的城市就是那么简陋,那里的人们就是那么朴素,不过我还是为自己是半个瑞士人而感到骄傲。
旅程的终点,就是那个在湖边的车站。这还是个终点站,我只要沿着火车月台走,就一定会见到我祖父:高大强壮,深色的眼睛,浓密的白胡子,谢顶,穿着亚麻色的夹克,戴着草帽,拄着手杖。他看起来那么可靠,尽管我已经长得比他个子更高,尽管他走路得靠手杖支撑,但是他在我眼里始终那么高大,那么有力量。等到我都已经成了大学生,他有时还会搀着我的手,这让我有点不知如何是好,好在也并不尴尬。
从车站到祖父母的住处其实还要经过湖边的几个小村庄,如果天气好的话,祖父和我就会坐船而不是火车。我*喜欢巨大的老式蒸汽明轮,在船身中部可以看见,蒸汽机上泛着机油光泽的铜制、铁制的摇杆、连杆和活塞卖力地工作着。船上有好几层甲板,有开放式的,也有封闭的。我们一般就站在前部的开放甲板上,呼吸着迎面而来的微风,望着岸边时隐时现的小城镇,海鸥绕着轮船自由滑翔,湖上帆船张满了帆,滑水爱好者也尽情展示着他们的美妙身手。偶尔我们还能在小山丘背后瞥见阿尔卑斯山,祖父会如数家珍般地——叫出那些山峰的名字。
阳光照在水面上泛起的那道光芒,悠悠地滑向船身中部,在舞动的水轮机叶片中被撕得粉碎。就在这道光的照耀下,轮船恬然地在湖上前行,每次看到这一景象,我都觉得是个奇迹。我现在敢肯定,祖父当时就跟我解释了,这一光学现象自有它的道理。然而时至今日,每次我看到这一景象总还觉得是个奇迹。那道光芒就始于我所在的地方。
2
我八岁那年的夏天,母亲没钱给我买去瑞士的火车票。于是她就找了一个开长途的司机,把我带到边境,然后交给另一个长途司机,后者负责把我带到我祖父母那儿。我都不知道她是怎么找到这些人的。
和司机约的见面地点在火车货运站,母亲还要去上班,不能留下来陪我,她把我和行李留在车站人口处,再三叮嘱我不要随便走开。我就站在那儿,紧张地盯着每一辆驶过车站口的货车,发现它们没有停下来就松一口气,还伴随着失望。这些货车比我之前看到的都堆货更高,噪音更大,气味更令人恶心。简直就是群怪物。
我不知道我究竟等了多久,当时我也没有手表。过了一会儿,我坐在行李箱上,每当有辆货车缓慢驶近,看起来像是要停车,我就重新站起来。
总算有辆车停了,司机把我和行李拉进了驾驶室,同车的人接手把我放在驾驶座后面的床上。我就应该闭上嘴,别把头伸过挡板,乖乖睡觉。天还挺亮,但是就算暗了我也睡不着。一开始的时候,每当我把头伸过挡板,司机和同车的人还会转过身来咒骂几句,然后他们就忘记了我的存在,我就这么望着车窗外。
我能看到的其实很有限,不过我还是透过副驾驶旁的车窗瞥见了一眼日落。司机和副驾驶之间的对话我只懂得只言片语;他们说着什么美国人,法国人,货物配送和付款等等。货车从建设中的高速公路上驶过时,那规律均匀的噪音和震动差点把我摇人梦乡。不过很快高速公路就到头了,我们驶上了路况糟糕的山间国道,司机根本无法避开路上的大坑小坑,不得不经常加减挡来控制速度。整晚的行车都是如此颠簸。
货车还经常停下,从侧面车窗冒出一些面孔,司机和副驾驶跳上跳下,打开货舱的门,把货物推下车并堆到卸货场。其中的一些停靠站是照明如白昼喧闹异常的工厂和仓库,另一些则是黑暗的加油站、停车场和乡间小路。大概司机和副驾驶除了完成他们规定的运输任务之外,还拉了些私活儿,甚至走私或者销赃,这样我们就比预计的要多花些时间。
无论如此,我们到达边境的时候都已经太晚了,原本应在此地接我的另一辆货车早已开走,我不得不在晨曦中一个人坐在小城的一个广场上,那个地方的名字我都已经想不起来了。广场上有一座教堂,还有些新建住房,当然更多的是连屋顶都没有的老房子,窗户都已经不见了。
等到**缕阳光照下来的时候,就有人来广场上搭起一个市场,他们推着平板二轮车,用根绳索系住车轴,搭在肩膀上,车上堆着麻袋、箱子和篮子。
我整晚都提心吊胆,害怕警察和货车的司机,怕遇到强盗打劫,怕出车祸,害怕我不得不上厕所。现在我又开始害怕有人喜欢上我,想要收养我。正如我怕没人注意到我,也没人关心我。
早晨的阳光如此温暖,直射在我坐的长凳上,照得我很不舒服,我很不愿意离开长凳。这时在路边停下了一辆顶篷敞开的汽车。司机坐在那里没有动,随车的女士下来把我的行李放进行李箱,让我坐在车的后排位子上。
宽敞的汽车,引人注目的服装,他们自信和随意的姿态,或者是在跨越边境进入瑞士时,他们给我买了人生中**个冰淇淋——每当我听到或者读到有关有钱人的故事时,我就把他们作为设想的对象。他们是不是跟那个长途司机一样也是走私者或者盗窃犯?他们对我一点也不凶,两人都很年轻,就像照顾小弟弟一样对我很好,准时在午餐时间把我送到了祖父母那儿。
3
祖父母的房子是由一位足迹遍布世界的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房顶向外伸展,由木质斜梁完美地支撑着,二层转角上有个凸出的挑楼,三楼的阳台则装饰有滴水嘴,窗户上还有石头接合而成的半圆拱。这房子曾是殖民时期的庄园,西班牙式的城堡和罗马式的修道院。不过一切配合在一起却很完美。
花园的风格也完美地和谐统一:左边是两棵冷杉,右边一棵巨大的苹果树,屋前一排茂密的老黄杨树篱,房子右边还长着一片野葡萄。花园挺大,门前的路和房子之间有一片草地,旁边是一片蔬菜田,番茄、莴苣、覆盆子和红醋栗、黑莓、肥料堆,房子左边是一条砾石铺成的小路,通往房子的后面,也就是那道装饰有两朵绣球花的大门。小石子踩在脚底下嚓嚓作响,每当我和祖父来到大门口的时候,祖母就已经听见了我们的声音,替我们把屋门打开。
石子的嚓嚓声,汇集而来的蜜蜂、砧板或者是整草的耙子发出的动静——在祖父母这里的夏天,这些对于我来说就都是夏天的声音。还有在温暖的日光照耀下的黄杨树散发出的苦味,当然还有肥堆那难闻的味道,还有下午的宁静——孩子不闹,狗也不叫,连风都不吹,这才是夏日的静谧。
在我和母亲住的那条街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车辆,如果有辆有轨电车或者货车驶过,玻璃窗都在颤抖;附近那些挨过炸弹的房子要拆除重建时,建筑机械隆隆作响,我家的地板也会跟着颤动。
在祖父母这里,路上没有什么来往交通,屋前没有,镇上也没有。如果有辆马车驶过的话,祖父会叫我拿上桶和铲子,我们两人悄悄地跟着马车,捡掉下来的马粪蛋子,好留做自家的肥料。
镇上有火车站、供小船停靠的船坞,几家商店和两三家旅店,其中一家还是禁止饮酒的,个别星期天,祖父会带我去那儿吃午餐。祖父每两天出去采购一次,周游一遍奶制品和奶酪店、面包店和邻居的食品店,有时候也去药房或者鞋匠铺。他总是穿着他的浅色亚麻夹克,戴着一顶亚麻色的帽子,在上衣口袋里放着一本小簿子,这是祖母用各处掉下来的空白纸张凑起来的,在上面写着每次要买的东西。祖父就这么一手拄着他的拐杖,一手搀着我。我背着那个旧皮革的购物袋,既然我们每两天就出门采购一次,袋子自然也就不用沉到我背不动。
……
施林克的这本新书就像一篇清晰、精准又优美的散文,这在当代德国文学中极为罕见。
——德国《柏林日报》
本哈德•施林克用一种有趣而又严肃的方式,追寻着奥德修斯的足迹。如果说在《朗读者》中,来自奥德赛的影射还只是精致的点缀,那么在《回归》中有关奥德赛的篇章更像是对于本书内密的精确注解。
——瑞士《新苏黎世报》
以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的《回归》,也是对正义、历史、罪恶本质的深刻思索……和《朗读者》一样,施林克又写出了一部风格简约,结构精巧、发人深思的佳作。
——美国《洛杉矶时报》
《回归》是施林克继《朗读者》这部成功力作之后,读者期待多年的新作。与《朗读者》一样。它关注的是当代德国人如何看待他们国家动荡的过去,并且提出,透过常常被人忽视的文本与文件去发现历史,是何等重要。
——英国《金融时报》
本哈德·施林克,德国当代著名作家、法学家、法官。1944年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1975年获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柏林洪堡大学公共法律与法律哲学教授。自1987年起,施林克也担任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宪法法院法官。
施林克自1987年起发表小说作品。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朗读者》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被翻译成三十九种语言,并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获得重要文学奖。《回归》是施林克在《朗读者》之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镜中瑕疵》内容简介: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12年,怀特出生于英国伦敦,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和英国求学
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作品 本书特色 ◆ 诺贝尔文学奖、两次布克奖、普利策奖得主,21世纪*具实力诺奖作家◆ 英语传统经典《鲁滨逊漂流记》的大胆反拨与...
班花朵朵-追梦交换生-4 本书特色 助夏梦做交换生的汤姆森教授的产业。 为了保住商城,夏梦召集到一帮异国小伙伴助阵,而他们的对手菲奥娜与马特背后的家族集团强强...
驻京办主任(修订版)-4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作家出版社出版★ 曾获“2008中国图书榜中榜*受读者关注图书奖”、“亚洲周刊2008全球十大华文小说”等奖...
《演唱会》内容简介:本书由7个短篇小说构成,是艾伟的近作,小说展示了短篇小说艺术可以抵达的深度和广度。《演唱会》既写了破碎生
《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是15位人气作者的暖心合集。《时光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精心收录了15位作者近年来创作的32篇精品故事
三国演义 内容简介 《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精装本)》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
头号书迷 本书特色 畅销书作家保罗谢尔登遇到车祸,被退休护士安妮所救。安妮是谢尔登的书迷,得知他将自己*喜欢的小说人物“苦儿”写死之后,对其百般折磨,让其通过写...
《早春》内容简介:★入围布克奖短名单!年近六十才开始文学创作,朱利安·巴恩斯、乔纳森·弗兰岑、A.S拜厄特的文学偶像,“简·奥
加缪短篇小说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加缪短篇小说全集,包括他的代表作《局外人》《堕落》《流放与王国》。《局外人》通过两个部分,塑造了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本书特色 用白描笔法写世俗人生,叶兆言应是汲取了言情小说传统。在这方面,可能的源头有二:一是张恨水、李涵秋等人领衔的鸳鸯蝴蝶说部;一是张爱玲炮...
屠龙术-曳尾 本书特色 中华美食业的三国演义。周易起死回生,在唐朝皇宫,人事经理当上了道士。他的前世周南来到现代,古代的道士做了期货交易员。海上人家董事长的独子...
《宇宙冒险王3:拯救希尔老师》内容简介:本书讲述巫子涵、伊赛亚、白若曦和穆巴砂好不容易在韦德星球上拿到生物能量碎片后,正准备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被誉为“二十世...
《零公里处》内容简介:《零公里处》是八〇后跨界作家、先锋电影导演唐棣的最新长篇小说力作。作品由十三段旅程——十三个独立又相
《四海为仙10:南海斗恶龙》内容简介:《仙剑奇侠传》官方作者管平潮长篇仙侠奇幻力作。“四海为仙”系列围绕少年张小言和居盈、灵
《河湾里》内容简介:从宁谧淳朴的家乡河湾到金陵学习医科的殷衡,在成为执业医生的路上,他结识了亦师亦友、亲如兄弟的“眼镜老徐
苏丹的禁宫-上 本书特色 超越《天是红河岸》,重温《尼罗河女儿》的穿越异国浪漫力作!梦想季作家vivibear为你揭开那古国后宫的神秘面纱。苏丹的禁宫-上 内容...
春雨落长河 本书特色 “他去向了无路之地,穿过黑暗如一颗陨星。”时间横亘晚清至抗战时期,地域跨越广州、汉口、伦敦和南京。从主角郑银川这个充满抱负与悲情的年轻人的...
《马可瓦尔多(卡尔维诺作品)》内容简介:一年四季轮回,一季一个故事 在沟渠里仰望星星,一个小工眼中城市的奇趣与窃喜 马可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