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从反思极权主义出发,认识到在哲学和政治之间,在人作为思想的存在和行动的存在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传统哲学家出于对绝对真理的渴望和对个别意见的轻视,把政治活动贬低为工具性行为,政治哲学因此始终是关于政治的一套“哲学”理论而不是对政治本身之所是的思考。本书先论述了阿伦特对西方传统哲学“拒绝政治”的批判,随后分析她本人的政治存在论和现象学,*后探讨她晚年为何要“回到哲学去”,从而表明“哲学与政治之争”的问题如何贯穿于她一生的思想。
本书在研究阿伦特时虽然重点是阐释阿伦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没有回避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问题。她既把阿伦特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严格区分开来,揭露了阿伦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例如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扭曲),又不对之简单否定,甚至还指出了阿伦特在批判“现代性”等问题上与马克思的共同之处。
**章“积极生活”与“沉思生活”:阿伦特对传统政治哲学的批判
关心政治对哲学家来说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易于为我们政治科学家所忽略的是,大多数政治哲学都起源于哲学家对城邦和整个人类事务领域的否定,有时甚至敌视的态度。
——阿伦特:《近来欧洲哲学思想的政治关注》
一、城邦政治中两种生活的统一
(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阿伦特的巨著《人的境况》是对“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行动)的深入分析,它不同于哲学史上许多政治哲学著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一开始不是从一个哲学观念出发来规定政治(比如从关于人的本性或者国家的本质出发),而是围绕着人类活动展开,政治概念从这些活动本身得到定义或者根据。这样一个关于政治的现象学研究既需要对政治活动所属的那些人类活动的区域、范围的分析,又需要对政治*初产生的生活形态一一古希腊城邦生活——进行考察。因为在她看来,只要“政治”这个词对人类还有意义,就要追溯到古希腊,从这个词产生之初,“成为政治的,即生活在城邦中”。
阿伦特首先考察了“积极生活”这个词的起源:“积极生活”(vita activa)这个词是中世纪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生活”(bios politikos)的标准翻译,但是这个翻译已经很大地偏离了亚里士多德的原意,因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生活仍是和理论生活(bios theoretikos)并列的两种生活方式。而到了中世纪,这个词和政治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所有属于纷纷扰扰的尘世事务的活动一一政治活动、劳动和工匠的制作活动——都属于“积极生活”,并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ua)相对立。沉思生活是闲暇和宁静的,积极生活则在否定的意义上是“不宁静”和“无闲暇的”(a-skholia或nec—octium),它的意义仅在于它为沉思生活服务:因为虽然人必须依靠一些世俗的活动来维持肉体的生存和现世所必需的利益,但他只有在沉思当中才能得到真实的幸福以及在上帝那里的至福。在阿伦特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在历史上发生的改变昭示了政治的自主性地位的丧失,人作为思想的存在和作为行动的存在的分离,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的瓦解。当然,这样的改变并不是一下子发生的,甚至在区分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奥古斯丁那里,vita activa的使用还保留着它原初的政治含义,即作为“谈话的或实践的生活”(vita negotiosa or actuosa)。
无论我们现代人谈理论和实践的分裂还是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我们看待它们的方式都已经不是古代人的方式了。古希腊人思考理论或实践,是把它们作为两种生活方式(bios或vita)来思考。在第欧根尼所记载的、毕达哥拉斯讲过的一个寓言中,可以找到对理论生活的这一*早理解:“生活……就像一场节日盛会;有的人参加它是为了竞赛,有些人来做买卖,但是*优秀的人作为旁观者前来,因为在生活中盲从的人追名逐利,而哲学家求真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给出了幸福生活的三种选择: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这三种生活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它们都摆脱了生存必需性的强制,但又因自足程度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等级。低级的享乐生活仍受制于感官欲望,真正幸福的生活只有两种:政治生活和理论生活。当然,亚里士多德*终按照希腊哲学的思考方式,视理论生活为*高级、*自足的生活,但在他那里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完全不同于近代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因为其一,在他那里理论仍然是一种“实践”(praxis),对他来说,“实践”的意思是“自足的”,即以自身为目的的“实现活动”;理论生活和实践的政治生活都是两种自足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近代理解的理性规则和实际应用。其二,作为自足的生活方式,闲暇对希腊人而言不仅是理论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所有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闲暇意味着从生存必需性的劳作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闲暇不是无所事事,悠闲度日,而是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希腊人有时间坐在家中来探索宇宙间的神秘,来与苏格拉底进行争论,或到国外旅行,去探索这个世界。无论怎样,他们都积极地找些事来做,在那个时代,闲暇就意味着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
但无论如何,哲学家专门的理论活动的出现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着理论生活的独立性。在前哲学时代,理论从来没有被看作一种与行动无关的生活方式,那时,理论总是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理论(theoria)在词源学上不仅是观看而且是对神圣活动的观照,伽达默尔说:“theoria一词的原初意义是作为团体的一员参与那种崇奉神明的祭祀庆祝活动。对这种神圣活动的观察,不是不介入地确证某种中立的事务状态,或者观看某种壮丽的表演或节目;更确切地说,理论一词的*初意义是真正地参与一个事件,真正地出席在场。”据考证,一个理论者(a theoros)要么是城邦派去参加另一个城邦的神圣庆祝活动的使者,要么是派去向德尔斐神庙的女祭司咨询的使者,他到真理的源头为城邦的政治、法律、宗教权威带回神的话语。作为城邦和女祭司之间的中介者,他被要求清晰、完整地记下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增加或删改神的话语都是大不敬的。因此,理论者需要理智上的准确、诚实和所有适合于神打交道的德性。渐渐地,这个词的使用更加宽泛,包括见证和参加各种宗教及体育庆典,这样,理论就意味着在比赛当中的旁观者所做的工作:观察、见证、审视和解释他所见的一切,他需要解释和理解他所见之事,需要区分对庆典、仪式来说是本质的东西和偶然的东西,然后把这样的知识以诚实、有益的方式传达给城邦的人。因此,原初的理论和城邦的公共生活、城邦的善有直接的联系,理论活动并没有脱离公共生活的独立地位。
人作为思想的存在和作为行动的存在的统一在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的阵亡将士葬礼演说词中得到了*好的体现:“因为在行动之前我们有无与伦比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可是其他人却出于无知而鲁莽,耽于反思而犹豫。”他认为,雅典战士的伟大在于他们英勇的行为,一种无私的公共精神,但行动的勇敢需要智慧、思虑、对人生苦乐的清晰了解和由此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phrone-sis)就概括了理性的实践指向,实践智慧的目标不是普遍的知识,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策划并导向明智的行动。另外,行动固然伟大,但行动者不一定了解自己所做之事的意义,而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可以看清事情的真谛,并让人们在事后回顾中和现实和解,驱除错误给心灵造成的痛苦。因此,亚里士多德把理解看作是与实践智慧相辅而行的品质,并认为是老年人才有的智慧。
柏拉图-基督教传统把人作为思想的存在和人作为行动的存在完全对立起来,在阿伦特看来这种倾向本身是对希腊前哲学时代精神的反动。对希腊人来说,思想是对行动的旁观,因此历史学家和吟游诗人是更合适的旁观者,虽然思想和行动作为两种生活方式的基本区别始终存在着——一种是积极的、投身于现实的生活,一种是消极旁观的、从现实中抽离的生活,思想者也会带着惊讶、喜悦来观看人类事务,为他们的德行而赞叹、为他们的愚行而悲哀,却从不愿参与他们——但在柏拉图哲学之前,这两者并没有成为根本冲突、对立的生活方式。在阿伦特看来,这两种生活根本的一致性建立在希腊人在荷马式的宗教背景下对“不朽”的共同追求上。
在荷马史诗的世界里,人、自然和诸神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神对人发怒,或神彼此结怨,就会造成各种天灾,如瘟疫、暴风雨等。希腊诸神与人是同形同性的,希腊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与自然、神紧密联系,人和神彼此相像的背景下,他们与自然和诸神的区别只在有死性上凸显了出来,相对于循环往复的自然和自然生命,相对于不死的诸神来说,人必有一死,人就是“有死的”(mortal),他的个体生命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沿着一条垂直线段运动。人在宇宙的位置处于自然生命和诸神之间,一方面动植物的生命从属于其种群的繁衍,它们作为种群的一部分不具有个体性,因而是不死的,死亡就是整个种群的灭绝。而人作为个体,他的生命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有死性让他摆脱了其他自然生命的生物循环。另一方面,有死的人渴望神的不朽(immortal),想以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之盛事加入到神的行列中,或至少留下比他稍纵即逝的生命更长久的东西,为此,希腊人甚至宁愿在年轻的时候死去以保护他不朽的声名。摆脱自然存在而接近神,就是那个时代德性的标准——伟大、卓越,赫拉克利特这个被认为*晦涩的希腊哲学家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说:“一个人如果*优秀,我看就抵得上一万个人。”
……
王寅丽,女,1974年生,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哲学、女性主义。出版著作《鄂兰》(台北扬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译著《当代法国哲学》(新星出版社,2007年)。本书属于作者独立承担的200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生命的凝视-生命伦理学青少年读本 内容简介 对于生命伦理学我知之甚少,更无真知灼见。只能从教育的角度来作一些提示。其一是生命伦理学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
庄子笺记 本书特色 《庄子笺记》:四川大学“九八五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项目庄子笺记 目录 内篇七(一七七则)逍遥游**(十则)一、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二...
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 内容简介 本书以“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为主题,由“全球视域中当代儒学的定位”、“方法与成果的检讨”...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新旧全球化的分析,明显借鉴了当代西方全球化学者如华勒斯坦、阿明、多斯桑多斯等的诸多论述,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等的...
基督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 内容简介 本书的思路,是试图从笔者对上述所谓对基督教文化的理解出发:首先,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如何相靠拢,基督教文化对中...
本书译事始于1964年冬季,全面论述了美国哲学大师威廉詹姆士的哲学思想,内容包括:哲学思维的类型、黑格尔和他的方法、关于费希
马上沉思录 内容简介 前言:一本写给自己的书0l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02父辈的教诲使我保持了青春之美03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04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是...
社会契约论 本书特色 该书出版于1 7 6 2年。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中;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
中庸注参 本书特色 民国大师文库,旨在为读者提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精品。当时,学问家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学术革新;因时应势而现出版高峰,大...
西方美学史资料翻译:残稿 本书特色 近代中国学者对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涉猎之广,钻研之深,用力之勤,评介之精,除了朱先生,我们找不到另一人。——何怀顺在中国近代...
美学漫步 本书特色 本书是汉宝德又一部谈美并致力于国民美育的作品,全书分为四辑: (1)美与生命的体悟。(2)美育出了什么问题。(3)寻找美的途径...
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哲学研究》**部分完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写于1946年至1949年间。如果维特根斯坦亲自出版他的著作,他会对**部分*后大约三十页的内...
画说道德经 本书特色 《画说道德经》作者张乐群细心研读道德经五千文,用国画的形式精心绘制成80多幅图画,配以原文和相应的解释文字,图文并茂。简洁生动的语言,配以...
《菰中随笔》有三卷本和一卷本两种,三卷本记载顾炎武读书所得、常言俗谚、师生问答之语四百馀条,涉及历史地理、天文曆法、风俗
道德经 老子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为《道德经》传世通行版本。原文共5500余字,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对其...
山中来信 本书特色 卢梭在写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后,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和查禁,日内瓦的宗教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对是否通缉卢梭产生了争议,掌握行政权的小议会...
《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吗?李叔同谈佛》是弘一法师一生体悟和修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主要收录了大师出家前后的杂记、文艺作
圆觉经今译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序分中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与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且有...
本書主要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宗炳以及王微的生平與交遊狀況之梳理,以考察這三位畫論家與其同時代人物在思想上相互切磋
述见闻 本书特色 本书为“古今人物谭”丛书系列的第三本,收录人物均卒于1950年后。不同人物各成篇章讲述,主要以其重点事迹为中心,有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