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和学习中国画,离不开对画史上经典名作的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流传至今的绘画名作非但数量十分稀少,而且散佚于世界各地。缘于此,我们编辑了这套《国宝在线》丛书,按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分类,将中国画史上的国宝级名作聚于一堂,精心印制,并尽量放大至原寸,为学画者提供了下真迹一等的范本。此外,我们还对书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叙述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画的照片与材料,为广大喜爱的中国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素材和参考资料。
本书对书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叙述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画的照片与材料,为广大喜爱中国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素材和参考资料。
这套丛书按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分类,将中国画史上的国宝级名作聚于一堂,放大至原寸,为学画者提供了下真迹一等的范本。
本书收宋李唐江山小景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马远十二水图、夏珪溪山清远等。
从北宋飘摇于中原到南宋偏安于一隅,宋王朝在忧患与懦弱中度过了数百年。得益于宋朝对隋唐科举制度的承继与发扬以及皇族的艺术兴趣与专门性的机构设置,书画艺术在动荡的政治风云中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山水画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占据着中国画史上的绝顶风光,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山水画于魏晋南北朝时已具独立发展意识,但到五代两宋期间方成熟起来,其中南宋以刘、李、马、夏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更以其独特的面目在画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画院在五代方出现,但宫廷画家却早已有之。在汉朝时就有尚方画工、黄门画者等,唐朝则将画家分为待诏、祇候、供奉三等,至五代的南唐和后蜀则出现了『画院』。北宋初年,宋太祖和宋太宗将画院扩充成『翰林图画院』,分供奉、待诏、祇候、艺学、学画正、学生等诸多等级,到徽宗继位时画院组织已趋完备。固然在北宋时有苏轼、米芾、文同、李公麟等文人学士为了表现自我意识而大力提倡士人画,然而在两宋,文人画却并不占主流,而如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等大家却均供职于画院,马远不但自己于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而且其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都是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并称南宋四家,明人王世贞认为山水画『大小李(思训、昭道)一变也,荊(浩)关(仝)董(源)巨(然)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又一变也,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又一变也』,足以说明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影响。
李唐作为承上启下的大家,以苍劲浑厚的『斧劈皴』 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先河,是南宋山水画新风的创格者和奠基人。马、夏两人在师法李唐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成为南宋山水画的集大成者,影响画坛甚巨。他们在画山石时以水墨苍劲的斧劈皴为特色,淋漓痛快,画树则『瘦硬如屈铁』;而在取景上以局部特写的边角之景为特色,因而有『马一角』、 『夏半边』的说法。以真实的细节来表现清新明润的意境,是前人所未有的新创。他们的这种山水画风对后世影响颇大,曾演为明代声势浩大的『浙派』,在文人画家中亦有唐伯虎遥接其衣钵,而民国时期的溥儒亦以此在画坛上闯出一片天地……此外南宋院体山水画风还深远地影响了日本画坛,其在东瀛声名之盛远超本土。
然而,后人对南宋以马、夏为代表的边角院体山水画非议颇多。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将『边角之景』斥之为『残山剩水』,与南宋小朝庭的『半壁江山』联系在一起,认为画家是在抒发山河沦陷的政治感慨,寄托了画家对故国的思念,用绘画来讥讽南宋朝庭的偏安一隅。事实上,这种观点未免牵强附会,以刘、李、马、夏为代表的南宋画派,在北宋画风将全景山水发展到极致的情况下,寻求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将北宋纪念碑式的『远观其势』的全景风光删繁就简为田园牧歌式的『近观其质』的边角之景,如同现代的摄影艺术,一取广角,一取特写。再者,南宋山水画家有地域之囿,多以钱塘风物为对象。杭州四面环山,画家写生时身处谷底,取景多取仰视的角度,故发明了以一角半边的构图来破解迫塞的画面。另外,元代赵孟頫托古改制,大力提倡『画贵有古意』,主张改变南宋院体画风,强调绘画的文学性和书法性,造成此派山水画风在元代急剧式微。虽然南宋山水画风在明初曾激起浙派洪流,但至明代后期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后,此类画风明确被列入『北宗』,认为其过于粗放,『非吾曹所当学』,遂使之一蹶不振。由此可见,赵、董两人观点的提出都有特定的背景,但由于他们在其所处时代画坛上的地位和影响,使得南宋四家画风在后世处于受排斥的境地,尤其受到文入画家的反对。就实际艺术成就而言,刘、李、马、夏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秀丽工致、构图新奇,成就卓越,观其画作,若临江而登高,观溪山之清远,一种清新爽劲之气扑面而来。尤其他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注重对物象客观真实性的描绘,在山水中追求独特的表现,值得再三玩味。
鲁迅文集:杂文卷 本书特色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文集(杂文卷上下珍藏...
闻一多(1899—194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人士。曾留学美国,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著有诗集《死水》、《红烛》
你笑起来真像好天气 本书特色 《你笑起来真像好天气》是简媜写作30年精华散文自选集,收录《给孔子的一封信》《天涯海角》《水问》《散步到芒花深处》等名篇,涉及教育...
京沪竹枝词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曾老彦修先生,延安马列学院教员,我党老同志中思想极深刻者,亦为杰出之出版家。本书为其数十年闲吟小诗之结集,收录作者七十年代所做竹枝...
青春的绝响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的是“文革”时期上海诗人的潜在写作。选入本卷的主要有:蔡华俊、陈建华、丁证霖等人的作品,在他们创作的文字里,是他们青春和生命的印痕...
风诗心赏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古典文学大家萧涤非先生有关汉魏六朝隋唐宋以及当代风诗名篇的鉴赏文字,按照散文、诗话、笺注三种体式,分为正文、附录一、附录二三个部分。正...
高术莫用 本书特色本书是《逝去的武林》续篇。由“家世”和“武学”两部分组成。前者由武学大家李仲轩(1915~2004)的后辈讲述自鸦片战争至今,李仲轩的父系和母...
《战胜代际焦虑》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经过多年的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后的思考。作者发现,在每个生病的孩子身后,都站
启功题画诗 本书特色 启功先生作品五种诗与画 启功题画诗书法集 坚净居杂书学术谈 启功讲学录人生观 启功书信选历史观 启功口述历史启功题画诗 内容简介 《启功题...
生命的追问-[修订本] 本书特色 《生命的追问》(修订本)以散文的形式回忆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亦虚亦实,文字很美。“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即使...
《十二金钗》内容简介:本书在这第二辑里,依然不讲爱情,却大讲亲情、友情、同情、真情;不细讲家族盛衰,却开始引导孩子们懂得万
天涯漂萍 本书特色 《天涯漂萍》:大陆、香港、台湾,华夏民族两岸三地骨肉分离的悲情时代,原国民党军统少将沈醉一家世所罕见的跌宕起伏的的离奇命运,和悲欢离合的传奇...
《艾青诗选》内容简介:本书选入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享有盛誉的著名诗人艾青脍炙人口的诗作如《大堰河——我的褓姆》《我爱这土地》《
宋朝人的吃喝 本书特色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态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的还是态度,“荣辱不惊”! —...
杜甫——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抒情、写景,善于表现友情、亲情、爱情、乡情,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细微的个人情感。这形成中国诗歌又一个强大的传...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1) 本书特色 《古春风楼琐记》原是其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九年,在台湾《新生报副刊》的连载专栏,后应读者要求,结集出书,曾两次重新编排印行。新生...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4 本书特色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4》由耿立主编,精选2014年全国各地报刊的散文佳作,广泛地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
新书--2016《故事会合订本》88期 本书特色 故事会编辑部编的《故事会(2016年合订本88总 612\613夏季增刊)》将2016年8月上、8月下、增刊2...
湘行散记 本书特色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
献上一片安宁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内容有:我认识了人民公安员、无边的仇恨、人民警察张国富、赴汤蹈火——记消防民警刘洪全同志等。献上一片安宁 目录 我认识了人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