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新的伟大革命新的历史飞跃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
在人类思想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重大思想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往往产生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公元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了对未来中国和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此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这时起,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会议一致认为,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①长达150多字的语句,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实行正确改革。
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已经启动,波澜壮阔的新的伟大革命开始了。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公元2008年12月,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30个年头。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当我们站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高度,站在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思想发展轨迹,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进程,分析理论体系的外部构架和内在关系,梳理各种社会思潮及其纷繁复杂的论争,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为新的伟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而震撼不已;我们为中国新的伟大历史飞跃而自豪骄傲。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让我们将思想史的广角镜头,推至30年前,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进行考察。
197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众多的关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1月8日,备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病逝;4月5日清明节前后,天安门爆发了悼念周恩来的群众运动;4月7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保留党籍,以观后效”;9月9日,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与世长辞;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愿,一举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结束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此后,在政治思想领域内,“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一度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桎梏。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突出地成为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长期思考的主要问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顺应时代要求,一个伟人站了出来,接受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他,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转折关头,在社会主义命运攸关的时刻,随着1977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随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他合乎党心、顺乎民意地奠定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从此,邓小平给社会主义中国指出了一条新路,这就是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去探索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然而,这条新路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要坚持什么方向?改革开放的性质是什么?这些都是思想领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当“四人帮”反党集团覆灭和“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踏上了新的征程。此时的中国,百业待举。由于“四人帮”极左思潮的破坏,从1966年到1976年期间,国家尽管在经济上有所发展,在国防科技上有过突破,但总的来看,发展非常缓慢,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短缺经济”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十年来,国家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相当一段时间内,学校停课,工厂停产,派性组织林立,不同派别的学生、工人组织对峙,武斗盛行,甚至蔓延到行政机关,军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全国极大的混乱。“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我国国民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①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由此,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很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社会主义中国仍很贫穷,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实际状况。1974年,“粮食产量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只有六百零九斤,储备粮也不多,……工业方面.那就确实值得引起严重注意。现有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工业生产情况是不好的”;①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②。
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国家长期以来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造成的;另一方面,当时“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严重地束缚人们的思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受到阻碍,严重地制约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普遍呼声。
对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这个问题现在是比较清楚了。过去‘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那是荒谬的。”③邓小平指出,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这本来是可能的,但过去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程推迟了,特别是耽误了十年。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距离拉得太大了。
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这是邓小平在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正确路线时,从正反两个方面,在实践上对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经验,做出的科学总结。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怎样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早在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时,就思考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②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总论新的伟大革命新的历史飞跃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 在人类思想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重大思想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往往产生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公元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了对未来中国和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此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这时起,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会议一致认为,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①长达150多字的语句,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实行正确改革。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已经启动,波澜壮阔的新的伟大革命开始了。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公元2008年12月,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30个年头。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当我们站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高度,站在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思想发展轨迹,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进程,分析理论体系的外部构架和内在关系,梳理各种社会思潮及其纷繁复杂的论争,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为新的伟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而震撼不已;我们为中国新的伟大历史飞跃而自豪骄傲。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让我们将思想史的广角镜头,推至30年前,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进行考察。197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众多的关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1月8日,备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病逝;4月5日
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了《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目的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深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高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保证,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总论
新的伟大革命新的历史飞跃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
在人类思想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重大思想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往往产生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公元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了对未来中国和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此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这时起,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会议一致认为,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①长达150多字的语句,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实行正确改革。
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已经启动,波澜壮阔的新的伟大革命开始了。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公元2008年12月,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30个年头。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当我们站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高度,站在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思想发展轨迹,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进程,分析理论体系的外部构架和内在关系,梳理各种社会思潮及其纷繁复杂的论争,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为新的伟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而震撼不已;我们为中国新的伟大历史飞跃而自豪骄傲。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让我们将思想史的广角镜头,推至30年前,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进行考察。
197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众多的关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1月8日,备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病逝;4月5日清明节前后,天安门爆发了悼念周恩来的群众运动;4月7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保留党籍,以观后效”;9月9日,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与世长辞;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愿,一举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结束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此后,在政治思想领域内,“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一度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桎梏。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突出地成为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长期思考的主要问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顺应时代要求,一个伟人站了出来,接受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他,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转折关头,在社会主义命运攸关的时刻,随着1977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随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他合乎党心、顺乎民意地奠定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从此,邓小平给社会主义中国指出了一条新路,这就是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去探索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然而,这条新路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要坚持什么方向?改革开放的性质是什么?这些都是思想领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当“四人帮”反党集团覆灭和“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踏上了新的征程。此时的中国,百业待举。由于“四人帮”极左思潮的破坏,从1966年到1976年期间,国家尽管在经济上有所发展,在国防科技上有过突破,但总的来看,发展非常缓慢,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短缺经济”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十年来,国家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相当一段时间内,学校停课,工厂停产,派性组织林立,不同派别的学生、工人组织对峙,武斗盛行,甚至蔓延到行政机关,军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全国极大的混乱。“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我国国民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①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由此,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很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社会主义中国仍很贫穷,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实际状况。1974年,“粮食产量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只有六百零九斤,储备粮也不多,……工业方面.那就确实值得引起严重注意。现有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工业生产情况是不好的”;①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②。
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国家长期以来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造成的;另一方面,当时“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严重地束缚人们的思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受到阻碍,严重地制约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普遍呼声。
对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这个问题现在是比较清楚了。过去‘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那是荒谬的。”③邓小平指出,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这本来是可能的,但过去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程推迟了,特别是耽误了十年。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距离拉得太大了。
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这是邓小平在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正确路线时,从正反两个方面,在实践上对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经验,做出的科学总结。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怎样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早在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时,就思考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②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总论新的伟大革命新的历史飞跃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 在人类思想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重大思想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往往产生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公元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了对未来中国和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此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这时起,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会议一致认为,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①长达150多字的语句,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实行正确改革。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已经启动,波澜壮阔的新的伟大革命开始了。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公元2008年12月,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30个年头。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当我们站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高度,站在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思想发展轨迹,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进程,分析理论体系的外部构架和内在关系,梳理各种社会思潮及其纷繁复杂的论争,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为新的伟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而震撼不已;我们为中国新的伟大历史飞跃而自豪骄傲。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让我们将思想史的广角镜头,推至30年前,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进行考察。197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众多的关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1月8日,备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病逝;4月5日
《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内容简介:本书是哈贝马斯所著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这一著作中,哈贝马斯系统阐述了交往行为理论这一原创
中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 内容简介 “我们和三十八师在一块儿作战,便什么都不怕。”(一个在缅普通美国士兵语)一九四二年日军连破星、马,席卷中南半岛,长驱入缅,声言将...
《危险的国家(全2册)》内容简介:罗伯特·卡根揭开了美国孤立主义传统神话的神秘面纱,披露了一个更为复杂现实:那就是美国人在过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 本书特色 根据《党史》二卷中提到的重要事件、人物、会议、组织、理论观点等,《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作者中共中央党...
信仰书 本书特色 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探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基因,使广大党员干部重温红色经典,感悟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无怨无悔地继续投身中国特色...
希腊政治理论(全2册) 节选 《希腊政治理论(套装上下册)》就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政治思想时不该略过的一部著作。从梭伦的立法思想到自然哲学家的政治考...
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1939南昌会战贛北大争夺影像全纪录 本书特色 武汉丢失,国民政府上下震动。蒋百里和李烈钧担心蒋介石要投降,让冯玉祥去劝蒋介石坚持抗战...
中国期待一个怎样的未来 本书特色 道路决定命运,战略指引未来。中国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怎么走?决策者作了擘画,公众也满怀期盼。面对未来的希望与风险,展望发...
思无涯,行有制 内容简介 思无涯就是要解放思想,行有制则是要持守底线。成其是百姓之思应无涯,官员之行应有制...思无涯,行有制 目录 思无涯,行有制(代序)一 ...
方诚峰,1980年生,浙江淳安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代表论文为《“文字”的意义》和《祥瑞与北宋徽宗朝的政治文化》。
《工业设计考研宝典(卷一)》内容简介:书中内容介绍了作者开创的“考研试卷详尽分析方法——格物造型、格色渲染、借体推敲、DNA转
公有法典 目录 前言**章 本书的计划第二章 根本法第三章 分配法和经济法第四章 共同用膳第五章 工业法和农业法第五章 (续)第六章 关于贸易第七章 分散制度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本书特色 2014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近日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修订,改称《习近...
《姜夔王献之保母志跋(中华碑帖精粹)》内容简介: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其人多才多艺,工诗词,长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解密文献选编:1945-1972(套装全3册)》内容简介:本文件集从浩如烟海的美国已解密的冷战时期对外政策文献中,选
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航徐川答问录 本书特色 《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航徐川答问录》一书收录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师、“知心哥”徐...
1895-1900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研究 本书特色 甲午战争后,日本在中国的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与西方列强争夺、瓜分中国的现实发生了矛盾。《1895-1900年...
谷景生与一二九运动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关于谷景生与一二九运动的研究专著,全书分为一二九追溯及史料中的谷景生和丰碑下的沉思两个部分,详细介绍了谷景生将军的生平事...
《今日头条全攻略》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针对今日头条号,分专题进行介绍,具体包括账号注册、账号设置、图文排版、”爆款”内容打造
政学私言 本书特色 该图可以证明中国人早于欧洲人发现美洲并首先完成环球航行。——英国《经济学家》欧洲人要承认荣誉应该归于伟大的中国海军将领和他们的船队。葡萄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