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任侠书信集》收录了常任侠先生1934年11月至1995年10月致社会各界人士和部分团体的信件324封。除已发表的9封外,其余315封属首次面世。所选书信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交流、图书出版、文物收藏、旧闻轶事、生活琐务等,基本贯穿了作者从事社会活动、学术研究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对于研究常任侠和现当代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书信整理出版的价值在于:这种私下的通信,往往是性情所至,信手为之的直抒衷肠胸臆之作,诚为研究作者不同时期政治观点、学术思想、生活境遇、情趣变化等重要参考资料。写信人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地与一个既定对象倾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无巨细,均在信中于是,岁月流逝而去,留下来的私人通信,往往就成了个人生活、社会风情、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将这样的书信整理出来予以出版,就有可能使文化积累、历史记录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细节。同时,一些书信因作者的杰出才能和丰富修养,还有可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大象人物书简文丛“总序
李辉
人总是在矛盾状态中向前走着
电脑、互联网……一种又一种新的写作工具、交流手段,给我们带来便利,带来兴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失落,带来感伤,十多年前,我曾撰文为电脑写作将使手稿消失而感到遗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电脑写作,未来的人们不仅很难欣赏到诸多作者各具特色的墨迹,更难以从字句的修改来了解作者思想的脉络以及行文风格的形成。
当发出如此感慨时,我还没有想到,互联网这一更为便利、快捷的通信方式,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伊妹儿”——一种全新的鸿雁传书,继电话之后,在更大程度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习惯。
上网的人们,仍在写信,仍在相互倾谈,但已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情緒波动的过程,风格各异的笔迹,被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所取代;书写信封、张贴邮票的亲切,被键盘清脆的敲打声所取代;等待邮差敲门的焦急,拆开信封的激动,躺在床上一页一页翻阅的悠闲,被电脑显示器上的随时出现的字母和数字所取代——一切都是全新的形式,全新的体验。
不必伤感,不必失落,新的交流方式*终也会形成一种新的书信文化,在这一点上,我很乐观。
不过,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书信方式更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尽可能地予以关注。这便是推出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的初衷。
在这套书之前,我还主编了一套“大象人物日记文丛”,为它写序时,正是2003年4月下旬北京SARS肆虐的时候。今天,又为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写序,恐惧与危机似已过去。短短两个多月,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每个人都经历了难忘的日子。想必如同有不少人会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日记一样,我相信也有不少人用传统的书信方式和新的“伊妹儿”方式,向亲朋故旧描述了各自的心理历程和现场目击。许多年后,它们如果有机会发表,部将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反映。
书信与日记一样,是*具个人化的写作之一。原本意义上的书信——如同日记——不是为了发表(一些公开信除外)。写信人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地与一个既定对象倾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无巨细,均在信中于是,岁月流逝而去,留下来的私人通信,往往就成了个人生活、社会风情、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将这样的书信整理出来予以出版,就有可能使文化积累、历史记录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细节。同时,一些书信因作者的杰出才能和丰富修养,还有可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率先推出的是几位作家的书信,它们是巴金的《佚简新编》、胡风的《致路翎书信全编》、路翎的《致胡风书信全编》、萧军的《家书》、孙犁的《芸斋书简续编》、黄裳的《来燕榭书札》。以后,作者队伍将逐步从文学界向其他方面扩展。
应该特别说明一点,本套丛书以及日记丛书书名,均冠以“人物”而非“名人”,一字之差,其实预示着选题拓展的可能。重视名人,但不限于名人,不同领域的不同人物,他们的书信或者日记,只要有历史价值,都将列入其中。我向来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原始记录的整理出版,我们对一代又一代人物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脉络的认识,对历史细节的认识,才有可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在这一点上,星星点点的搜寻、发掘、整理,虽不像振聋发聩的鸿篇巨论那样容易引起轰动,引起关注,但在解读历史、认识现实方面,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对史料情有独钟的缘故。
很高兴得到大象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在推出“大象人物日记文丛”的同时,也推出这套书简丛书。
是为序。
二00三年七月六日于北京
编后记
常任侠先生一生中究竟写过多少书信,尚无确切统计数目。他曾说过:“我的习性,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处事为人。但也并非绝对,特别是晚年的他,经常外出参加各类活动或住院治疗,因而不能及时给友朋复信,使他总感到一份内疚,这在他的书信中也能时常读到。
常先生有保留写作文稿和来信的习惯,即便是复信,也时常留有底稿,分别抄录在日记、笔记册或复写纸上备查,这是他多年从事学术研究,搜集保存资料而养成的习惯。同样,也并非绝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心境所致,也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无力对书信底稿进行保存。
这里收录的书信,是从多年搜集整理的常先生书信中遴选出来的,其主要来源有自留底稿、征集提供和公开发表三部分,共收入1934年11月至1995年10月致社会各界人物和部分团体的324封书信。除已发表的9封外,主要是据作者自存底稿和收信人提供整理的;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书信是首次发表。其中有致政治活动家邓额超、胡乔木、章伯钧、楚图南、罗隆基、史良、廖承志、李一氓等;致文化教育界著名人物罗家伦、傅斯年、滕固、宗白华、胡小石等;致历史学家郭沫若、金毓黼、岸边成雄等;致文学艺术家田汉、洪深,丁玲、闻一多、徐悲鸿、傅抱石等;致文博专家王冶秋、夏鼐、商承祚、潘重规、陈梦家等;致新闻出版界舒新城、谢蔚明等人的书信,既有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也有血脉相连的亲朋好友和素不相识的求学问道者,涵盖了社会多阶层人士。从通信的内容看,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交流,图书出版,文物收藏.旧闻轶事.生活琐务等,均有涉及,基本贯穿了作者从事社会活动.学术研究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自然,所选书信的主要内容还是侧重围绕文化艺术领域展开的,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
本集书信分为个人和团体两部分,按照收信人和单位首字拼音的音序排列。为弥补读者在阅读中有时空交错之感,特在书后附录了编号(即写作日期)索引,以便对作者书写时间和人物关系有较为概况性的纵向了解。对于时间不能确定的书信,通常排在该年月的*末。在对书信内容的整理上,力求保持原貌,包括作者的观点、数字的写法、写作习惯的遣词用字(如“惟”字),仅在几处略有删节。对原文的标点符号作了重新标注;对错讹文字的纠正用“[]”标明:对难以辨识文字及删节人名用“口”标明;对删节内容用“……”标明;对同一图书或文章的不同表述沿其旧,不作统一;对人名、地名的翻译不同今译者,仅在首处加注说明。需要格外说明的是,书信中提及的“国外”因多指台湾、香港,在整理出版时有所删改。同时对书信写作日期考证、书信提供、收信者情况、发表书刊、内容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及事件诸项作了简要注释.外文部分,涉及多国语种及专业用语,限于学识,难免失校,尚乞方家指正.
书信整理出版的价值在于:这种私下的通信,往往是性情所至,信手为之的直抒衷肠胸臆之作,诚为研究作者不同时期政治观点、学术思想、生活境遇、情趣变化等重要参考资料。但受收藏年代、战时迁播和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极不容易保存。若非作者和收信者有意保存,收藏者化私为公,整理者严肃认真,出版者高瞻远嘱,很难使这些书信公之社会,流传后世.为此,谨向常夫人郭淑芬女士深致谢意,没有她的精心收藏及热情关注(除授权整理而外,又审阅了部分稿件),就很难有《常任侠书信集》的问世.同时也感谢为奉书提供书信的友人。更感谢李辉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使本书继“大象人物日记文丛”常先生日记选《春城纪事》之后得以出版;还要感谢大象出版社,在当前出版界面临新的抉择的关头,坚守出版学术图书的方针,并拓宽这一领域选题,使大量珍贵文献得以传承光大,嘉惠学林。
沈宁
2008年3月10日于中央戏剧学院
法廉:
我这次回故乡,看了许多新的事物,许多革命以后的新气象,使我像走人了从未走过的新地方,连生长我的东学村都不认识了,这实存如梦境一般。颍上的城市已不是过去的城市,街道改了样,郊区也大大改变,河道重新开过,新河、三*沟都筑起了*闸,我们的村子旁通了公路,长沟、小苇塘都不见了,若使我自己回去,我定然不敢进这个村子了。青年时的伙伴,都已不见。新铺的泥土,让我们的车子通过,而且从江镇远来的乡干部,在道旁迎候,实在使我兴奋感动。在这里会见了吴台子五姐,她比我还大几岁,依然健康,我仿佛看见了河南瑶伯大娘老年的面貌。
因为车子不能久停,我只在你的住室巡视一下,仿佛记得这是我以前读书的书房,其他邻居也就不能一一访问了,其中有一邻居老妇,来同我招呼,在照片中曾经拍入,但我已经不记得她的名字,来信时可告诉我一下。可以送她一张照片。
车子到新楼久香家,这里的地貌已经改观,房子也不是旧时的,我在这间新建的屋子里,会见了几个老弟兄,从景文的形貌,看见了蔚伯;从训庭的形貌,看见了六叔;家语我还记得他青年时的面貌,如今也成了老人。他们都拍入了照片,每人可分送一张。还拍了全体照,人名不能都知道,可一一分送,若果有人要,可来信,我再印了寄去。不过收到照片的人,都请他们分别给我来信,我就更觉亲热。
至今我还未接到过家乡的来信,不知他们对我有何观感。只接到小琳的一封信,她对法秀有误解。我这次能回颍上,法秀功很大,从阜阳到颍上的交通是她联系的。在阜阳她也张罗了一切,从阜阳用小车送到徐州,坐火车返北京,又是她接洽的。你知道,我若无车就不能上路。时间那样紧迫,也是因为不便多占用公家车子的缘故。不能去看小妹和良伍,也是因为无车。在颍上能会见那样多的人,真出乎我的意料。若果每个人都亲谈半天,无此可能。法秀能体谅这情况,我是感谢她的,你同小琳也不要误解她。回去看一看家乡的面貌,同家族亲友见一见,非常不易,因为我年老腿肿,不能行走,去一次很不容易,至于留住吃饭,这是旧习,见面几分钟,普遍都看到,这就十分满意。这次法秀为我安排的恰到好处。也请你们体会,不要因为我回去的关系,使得因为不能满足心愿,心有不快这就不是我所希望的了。
这次合肥、阜阳、颍上的领导同志,对我们四人,都招待得很隆重,我已分别致谢,并将分别寄去纪念照片。对这三处也都作了报告,以为答谢,不知他们对我的评论如何?
小妹和良伍处,我因腿肿,不能远行,只能期之将来。吴台子二姐处,可为我送上照片一张,权当会见。至于祖坟一事,我这次回去只是为了探望故乡,探望亲友,所以只字未提,不过此案并未宣布终结,仍继续由司法机关负责侦查,现在下结论尚早。良伍复职退休,每月拿到百分之七十五的原薪,应当满意。惟您的生活未能解决,是否可以养兔发家,深所系念。久香处备办午餐,欲寄给他三十元,不知是否妥当。我在阜阳法秀家,同张家隐合照一像,在合肥与九天合照一像,小琳的母亲,也已见到,这都是不容易的事,愿亲族都好。
叔
1985.7.13
常任侠小传
常任侠(1904——1996),安徽省颍上县人。著名诗人、东方艺术史学家。193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35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进修,研习东方艺术史。1938年在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协助艺术考古研究员。1945年底赴印度任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1949年3月归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
《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短经典精选)》内容简介:她出生于法国殖民时期的阿尔及利亚,在法国著名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她为阿尔及利
百年沧桑永绩号-从北洋水师到人民海军 内容简介 《百年沧桑"永绩"号:从北洋水师到人民海军》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讲述了有一艘军舰名叫“永绩”号,经历过大清政府、...
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文集-第6卷 本书特色 《蒋子龙文集(第6卷):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一部中篇小说集。包括:《开拓者》《弧光》《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
情怀巴黎走进法国音乐家的情感乐园 本书特色 这是作者在巴黎生活中美妙和艰辛的记录,他花了整整四年时间,走访了巴黎音乐家的故居,寻找着伟大音乐家模糊不清的足迹。德...
写家漫语 本书特色 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从他的著作中见到的,我没有与他会过面。当鲁迅先生创造出阿q的时候,我还没想到文艺界来作一名小卒,所以就没有访问求教的机...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本书特色 朱自清欧游,是在以散文成名之后。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于一九二三年《背影》发表于一九二五年,《荷塘月色》发表于一九二七年,而...
暧昧的瞬间-目迷影像笔记 本书特色 《暧昧的瞬间(目迷影像笔记)》收录了马家辉过去一年的观影作品,包括:“唱情歌的男人”、“何其幸运的男子”、“等着你回来”、“...
全宋文41 本书特色 历经20年的爬梳剔抉、搜辑校点的煌煌巨编——《全宋文》的出版发行,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盛举,古籍整理事业的丰硕成果。《全宋文》由曾枣庄、刘琳...
《诗经讲义稿》内容简介:《诗经》讲义十二篇,大体写于民国十七年是二月,系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所留下的讲稿,是近代
作品目录第1章 猫头鹰传书第2章 玛姬姑妈的大错误第3章 骑士公共汽车第4章 破釜酒吧第5章 摄魂怪第6章 鹰爪和茶叶第7章 衣柜里的
胡适论宗教 本书特色 作为一个思想家和历史学家,胡适对于佛教禅宗的研究,并非是教义的阐述或禅法的解析,而重在揭示它的历史真实。早在1927年,他在《整理国故与“...
细说红楼 本书特色 本书编选了周绍良研究红楼梦的全部重要文章,作为著名红学家,周绍良在红楼梦研究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主要观点体现在对《红楼梦》系年的详尽梳理,...
似是故书来-上海书评选萃 本书特色 《东方早报》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是目前国内*具影响力的书评媒体之一,本书收录了《上海书评》创刊五周年来*优秀的书话文章。...
七月派作品选 本书特色 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的一个著名文学流派,以诗歌、小说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为主。胡风和艾青是其主要代表人物。该流派的作品普遍关注...
《夜读抄》内容简介:《夜读抄》收了周作人散文四十七篇,可看作文化批判的作品。作者择取“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厚的人情之思想,混
《百鸟朝凤》内容简介:“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百鸟朝凤》以时空错位的手法,穿梭于中国历史中的“黑洞”。
四月交响曲 本书特色《四月交响曲》是散文集。收入散文、通讯、报告、回忆、杂文、时评等38篇,是父亲在八年抗战中六年置身于正面战场,深入前线和敌后生活的重要收获。...
█编辑推荐★歌德、荷尔德林、里尔克、海涅等七位德语大诗人的代表作。★被鲁迅称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著名翻译家冯
察沃的食人魔 本书特色 19世纪末,英国工程师帕特森来到英属东非,参与东起蒙巴萨、西至基苏木的铁路修筑工作。这段长达五百八十英里的铁道穿越沼泽和沙漠,横跨数条宽...
感动的力量-感动中国10年 本书特色 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作序推荐,白岩松、敬一丹、于丹感动推荐!《感动中国》核心主创、历年颁奖词撰写者刘凯创作,采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