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拉德论施拉德

施拉德论施拉德

作者:[英]凯文·杰克逊 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4

评分:8.7

ISBN:978756337422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被认为是Faber and Faber出版社“导演论导演”系列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内容详实、权威,其中第三章是施拉德本人的评论文章精选,包括里程碑一样的《黑色电影笔记》。

保罗·施拉德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左手写影评,右手写剧本,产量虽不高,但却像一座座架在电影研究与电影史河流上的桥梁,每个后来者都必须脱帽致意,再从此经过。《电影中的超验风格》使世人重新认识了小津和布烈松的价值,《黑色电影笔记》在欧美影评界最早系统归纳、总结黑色电影的各种风格特征,是所有研究者的必读篇目;在《出租车司机》中,施拉德结合切身经历,完成了对美国经典电影(约翰·福特)和欧洲艺术大师(布烈松)的致敬;《愤怒的公牛》更是施拉德会同德尼罗与斯科塞斯为风起云涌的新好莱坞运动谱写的一曲挽歌。

施拉德是解开新好莱坞之谜的一把钥匙,新好莱坞有了他,才打通了连接欧、美电影血缘的任督二脉,他不仅帮助马丁·斯科塞斯从泥地走向圣地,顺理成章地接下希区柯克和霍华德·霍克斯的衣钵,对他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在那个人人愤怒、幻灭、精力充沛又无所事事的年代里,施拉德用电影完成了对自己的疗救,赛璐珞成为他的氧气和面包,从来不曾有一分钟离开过,即便他曾背叛过所有人,即便那个令他们为之骄傲的年代渐渐远去,他对电影的信仰却从未减弱。

作者简介

保罗·施拉德:被全世界“电影小子”引用、称颂和膜拜的保罗·施拉德,是“新好莱坞”的主将,美国最受尊崇的编剧、导演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影评人。本书里,施拉德将亲自带你穿越他的光影生涯,从一个最贴近的角度了解他的艺术之思,其中还包含了他的一组影评精选,例如具有里程碑价值的《黑色电影笔记》。

凯文•杰克逊(Kevin Jackson),在电视与广播领域拥有多年制作人、编剧及主持人工作经验,他是《独立报》(Independent)艺术版块副主编,同时又是自由撰稿人、广播人和讲师。

精彩摘录

黑色电影时期是一个有着巨大创造力的时期——或许是好莱坞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时期;至少,当我们不以它的峰值,而是以它的平均值来衡量时,结论肯定是这样的。随便挑部黑色电影出来,它都很可能会比随意挑选出来的某部默片喜剧、歌舞片、西部片等拍得更好(例如,一部约瑟夫・H.刘易斯的B级黑色片要比一部刘易斯的B级西部片更好)。作为一个整体时期,黑色电影达到了艺术上不同寻常的高水准。黑色电影似乎能把每个人如导演、摄影师、编剧、演员的特长调动出来。一部黑色电影能造就一位艺术家事业曲线上的最高点,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有些导演就是在黑色电影中拍出了他们的最佳作品(斯图尔特•海斯勒[StuartHeisler]、罗伯特•西奥德马克、戈登•道格拉斯[GordonDouglas]、爱德华•德米特里克[EdwardDmytryk]、约翰•布拉姆、约翰•克伦威尔[JohnCromwell]、拉乌尔•沃尔什、亨利•哈萨维);还有些导演从黑色电影起步,在我看来,他们之后都再没能到达过那最初的高度(奥托•普莱明格、鲁道夫•马特、尼古拉斯•雷、罗伯特•怀斯、朱尔斯•达辛、理查德•弗莱舍、约翰•休斯顿、安德烈•德•托特[AndredeToth]、罗伯特•奥尔德里奇[RobertAldrich]);还有一些导演,他们在别的模式中拍过伟大的作品,也拍过伟大的黑色电影(奥逊•威尔斯、马克斯•奥弗斯、弗里茨•朗、伊利亚•卡赞、霍华德•霍克斯、罗伯特•罗森[RobertRossen]、安东尼漫、约瑟夫•罗西[JosephLosey]、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斯坦利•库布里克)。不论你是否同意这种图解,它传达的信息却是无可辩驳的:黑色电影确实适合每一位导演(不过也存在两个有趣的例外:金•维多[KingVidor]和让•雷诺阿[JeanRenoir])。黑色电影似乎能令每一个参与者的创造力都得...

——引自第118页


因为黑色电影首先是一种风格,因为它的冲突是通过视觉而非主题来呈现的,因为它意识到自己的特性,所以,它能为社会学问题创造出艺术的解决方案。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诸如《死吻》《吻别明天》《枪疯》这样的电影可以成为艺术品,而在这个意义上说,《疤面人》《人民公敌》《小恺撒》等黑帮片却永远不能。

——引自第122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