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上坊

庵上坊

作者:郑岩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8年6月

评分:8.4

ISBN:978710802751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以山东安丘一座清代石坊“庵上坊”为考察对象,从追溯它的建造缘由入手,讲解它的建筑式样和装饰题材;由欣赏它的艺术之美,既而分析它的表面与实际功能;以这座牌坊为例,揭示了清代流行起来的建筑样式“贞节牌坊”的隐匿意义:虽然建造的名义是为纪念那些籍籍无名的妇女,但这些牌坊并没有提供表彰对象的真实生平,其真实功用乃是作为地方富豪彰显和增强一己势力的载体。在富贵吉祥的装饰图像和庄正醒目的匾额题词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旨和不曾言说的故事……

作者对这一典型题材进行过多年的深入探查,亦参考和援引了多方的研究成果,在历史语境下清晰勾画出石坊所衍生的各种形式的话语及其彼此间复杂的关系;在精心铺叙的种种故事之间,巧妙地穿插着对于许多理论问题新颖的思考。其精到的述说呈现了丰富灵动的历史文化景观,堪称见微知著。作为艺术史、建筑史的个案分析,本书将历史、建筑、雕刻、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融于一炉,篇幅精短然而颇见功力;配有插图106帧,以亲自测绘和访查拍摄为主。这使本书同时成为一本具有亲切感的图文艺术书和文化旅游读物。

作品目录

第一章 王氏
第二章 石匠的绝活儿
第三章 谁的牌坊
第四章 家谱
第五章 载入史册
第六章 石算肋、石鸟笼
第七章 后跟——后跟
第八章 故事新编
第九章 庵上
年表
术语图解
引用文献目录
插图来源
鸣谢
· · · · · ·

作者简介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中国表情》《山东佛教史迹》等。

汪悦进(Eugene Y.Wang),1958年生于江苏镇江,上海复旦大学1983年英语本科毕业。研究生时随伍蠡甫先生研习中西文艺理论,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艺术史。1997年获博士学位,曾任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助理教授(1997)。2005年起任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亚洲艺术史洛克菲勒讲座教授(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Professor of Asian Art)。曾获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会奖。主要著作《绘塑〈法华经〉:中古中国的佛教视觉文化》(Shaping the Lotus Sutra:Buddhist Visual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Uni...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在建造牌坊的各个环节中,家族的钱财和势力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因素。许多高门大户缺乏在科举或仕途上成功的才能,却有足够的财力让孀妇继续留在家族中,并以她的名义向朝廷申请立坊旌表。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富家大户才有可能通过修建牌坊来炫耀他们在当地的显赫地位,而那个可怜的节妇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修建牌坊的真实动机是为整个家族涂脂抹粉,而不是给那位苦命的女子树碑立传。

——引自第60页


一、起谱子,将经过反复推敲的设计稿画在厚纸上。二、扎谱子,用钢针顺着线条扎出细密的小孔。三、拍谱子,将扎了孔的纸贴在备好的石料上,用扑子将红土粉拍打到针孔上,揭下纸,画上的线条就落到了石面上。四、过谱子,在石面上用墨笔将小红点连成清晰的线条。五、穿谱子,用錾子沿着墨线“穿”一遍,以确保墨线在加工过程中不慎被擦除后仍有所依据。因为物象高低差别极大,上一层的线条凿去之后,还要在下一层补画,细部也需要大的轮廓完成后再补画,所以,上面几道工序要反复进行。接下来就要看雕刻的工夫了:六、打糙,根据“穿”后的线条将物象的大形凿刻出来。七、见细,根据补画在大形上的线条,用錾子或扁子将细部的毛发、鳞甲、云中的细线等刻画出来,边缘的部分则要扁光修净。八、局部掏空挖透,某些细部还要层层掏挖。

——引自第26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