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论集》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想象。1931年,由陈衡哲主编的《中国文化论集》由中国太平洋关系学会出版,并提交给了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关系学会第四次年会。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教育、考古、生物、地质、哲学、艺术等多门类学科,而细数其中作者,如胡适、丁文江、赵元任、陶孟和、任鸿隽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各领域的一流学者与文化名家。由于写作时面向的“读者”是西方人,全书主要围绕西方流传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几个观念展开,其中特别批评了西方关于中国文化“停滞不变”、“保守排外”、“缺乏宗教情感”三个观念,并认为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从不拒绝外来文化,而且曾有浓厚的宗教情感。陈衡哲在前言中说,该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幅中国文化的生动图像,而“不是提供一部中国文化史。对于这样一本小书来说,那样的目标实在太高,难以企及”。但以今日之视角,《中国文化论集》却不失为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而从思想史的角度,更是典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想象。
尘封七十余年中文版首度出版,一九三零年代名流学者联手打造。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想象。1931年,由陈衡哲主编的《中国文化论集》由中国太平洋关系学会出版,并提交给了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关系学会第四次年会。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教育、考古、生物、地质、哲学、艺术等多门类学科,而细数其中作者,如胡适、丁文江、赵元任、陶孟和、任鸿隽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各领域的一流学者与文化名家。由于写作时面向的“读者”是西方人,全书主要围绕西方流传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几个观念展开,其中特别批评了西方关于中国文化“停滞不变”、“保守排外”、“缺乏宗教情感”三个观念,并认为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从不拒绝外来文化,而且曾有浓厚的宗教情感。陈衡哲在前言中说,该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幅中国文化的生动图像,而“不是提供一部中国文化史。对于这样一本小书来说,那样的目标实在太高,难以企及”。但以今日之视角,《中国文化论集》却不失为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而从思想史的角度,更是典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想象。
第一章 中国如何获得其文明儒家对传说不加批判地接受,狂热地相信封建主义和半公有制的土地所有制所代表的黄金时代,其中国历史观之不真实,就像婆罗门所持的印度历史观未被科学的考古学推翻以前一样。上世纪(19世纪)中期,西方外交官及传教士开始研究中国历史,发现儒家的中国历史难以接受,原因在于,这些人士来到东方之时,欧洲的对外扩张已经强劲地开始,他们醉心于其家乡欧洲工业革命的果实,他们从中国人自己所阐释的退化的中国观念中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了合法性,找到了他们的“进步”文明令人意满志得的证明。这样,在西方就出现了一个影响广泛的传统,认为中国文明远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达到巅峰,从此以后便不断退化,至少是停滞不前。此外,中国人对商人和传教士的强烈抵抗又给西方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中国人极其保守,从来不接受外来文化影响。毫无疑问,现代汉学家们更世故一些,因为历史学在其本土已经有了不同的标准,但是旧的标准很难消亡,直至今日,在许多西方人士看来,中国文明不过是另外一个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只是因为某种不明的原因,中国文明特别垂而不死而已。甚至连博学的格兰内教授也把其论古代中国的书命名为《中国文明史》,无意识地暗示他的大作所涉及的范围,即公元前87年前,就是中国文明史的全部内容。事实上,历史真相远非如此。现代考古学业已证明,中国早在青铜器时代之前有一新石器晚期的存在。在河南北部安阳的考古发掘已证明,殷朝或商朝的文化在许多重要的方面都不同于同期的文化。对经典的考据及对于现在可以看到的古文,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使我们能够确定儒家传统的真实性,并建立起一个有关这些传统的起源的编年对照二一切都指向这样一个事实:古典中国文明成长缓慢,但却一直持续不断,在以后的朝代里,尽管有内战及外敌入侵,它却始终没有停止:我们把同样的批评方法用之于研究历史资料,就很容易探明从中古到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探明每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组织及心理状况和物质成就特点如何=我们更不应认为中国比同一时期的其他文明更保守,因为我们发现,在过去的4000年中,只要与外来文化有足够的接触,而所接触的文化又有某种值得学习的东西,中国文明就会不断受到影响:只不过如此吸收而来的文化汉化如此彻底,一般粗浅的研究常常不易弄清其真正的来源=有鉴于此,本文对近期的研究成果做一简要总结,以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中国文明起源相对较晚首
陈衡哲(18901976) 笔名莎菲(SophiaH.Z.Chen),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赴美,先后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上学位。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之后又先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东南大学、四川大学。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女学者、作家、诗人和散文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 《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电》、《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
王宪明,历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北京大学历史系,观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著有《语言、翻译与政冶: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戊戌变法史述论稿》(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主编《中国近现代电述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两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2008年第二版)等。
高继美,毕业烟台帅范学院英语系,现任清华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合译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凤凰出版集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
这套书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起与自然的联系,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学到一些自然科普知识,还能让孩子领略文学名家的底蕴,加强对语言、文字...
图说日本艺伎 本书特色 艺伎是日本文化的载体也是日本的文化宠儿。《图说日本艺伎》全景展现了日本艺伎兴衰史,详实介绍了艺伎的日常生活、人生遭际以及她们在历史变迁中...
透過本書大膽卻又超級簡單的3個高潮公式,讓女人可以在做愛過程中毫不費力地達到高潮!本書提供了一個造福女性的新希望!徹底粉碎死板的教條--誰說女人要花上比男人更久...
难忘的书与插图.续篇 本书特色 “果戈理开手做《死魂灵》**部的时候,是1835年的下半年,离现在足有一百年了。幸而,还是不幸呢,其中的许多人物,到现在还很有生...
张永,生于1971年,辽宁沈阳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研究》等...
古代汉语字典(最新修订版.双色缩印本.64开) 本书特色 该字典收字18 000多个,涵盖了古汉语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难字。提供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文化想象与人文批评(市场逻辑下的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必然涉及到内外两种文化发展因素和中西两种文化批评环境。本书是为了将多年的研...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全20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重达17公斤,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季羡林封面题字,邀请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学者、苏州大学教授沈福伟先生和清...
吃喝玩乐 本书特色 《吃喝玩乐》是“老北京风情系列丛书”之一种。本书收录100幅画,每幅画配有文字介绍。从“年夜饭”到“新春开笔”,记述了老北京一年的吃喝玩乐“...
国际翻译学新探-人文新视野.第四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和西安外国语学院合办的“人文新视野”丛书之一种,本丛书主要收录外国文学、文艺理...
◎聯合推薦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居士香港註冊中醫生/朱增祥北京煤炭總醫院中醫針灸科主任/張世雄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傅景華歐洲、澳洲註冊中醫師/郭碧松北京同仁堂國醫館...
彝族毕摩百解经 内容简介 《彝族毕摩百解经》,彝语为《枯色扎莫》,是浩瀚的彝族毕摩经典中的一朵奇葩。《彝族毕摩百解经》涉及彝族天文历法,诊疗疾病、预测人生、择算...
十家论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家论丛”之一,主题为道家始祖老子。全书选取了近百年来中国的老子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十位大家——胡适、梁启超、冯友兰、郭沫若、吕振羽、...
世界奇幻獎得主陳志勇繼《抵岸》後最新話題力作!如果,巷子盡頭住著一條未卜先知的水牛,你想問牠什麼問題?如果,街上出現一位拿著壞掉玩具的潛水夫,你想帶他去哪裡?如...
生活的艺术 本书特色 《大家写给大家:生活的艺术》是散文家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对吸烟、饮酒、喝茶、读画、写字、理发、握手等日常行为的评论,对睡、穷、...
古代西亚塞姆语和印欧语楔形文字和语言 本书特色 '国际楔形文字研究和文献释读从1840起,已进行近二百年,国内才起步。本书对古代西亚塞母语和印欧楔形文字和语言阿...
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 本书特色 廖群编著的《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精)/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是以先秦两汉文学为对象的“文学考古研究”,包括“文学考古”与上古神...
娄东掇英 本书特色 娄东文化是太仓的根基和灵魂,也是太仓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是太仓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端木向宇著的《娄东掇英》一书内容来源于苏州健雄职业技...
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著名汉学名家薛爱华作品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编辑推荐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填补了闽国研究的空白,是研究五代十国时...
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三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专论、炎黄二帝及其时代、思潮与学派、文化丛谈、文物与考古、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探索与争鸣、中华学人、书评与序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