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作者:黄天骥.康保成著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9-01-01

评分:4.9分

ISBN:9787215063952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节选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本书特色

★ 大16开精装,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以中国古代戏剧的形态、形式为研究对象,从总体上体现出建立中国的戏剧形态学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理念
★ 在学术思维、学术视野和学术观点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戏剧的研究都有突破和推进
★“唐前戏剧形态篇”重新审视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问题
★“杂剧院本篇”发现了“杂剧”的*早出处,而且进一步对唐、宋、元各代杂剧的演出形态进行了新的探讨
★“明清传奇篇”对一些特殊的演出形态辟专章予以讨论
★“脚色渊源篇”从“旦”“末”“捷讥”这三个脚色的命义问题出发,进而观照外来文化与民族戏剧的关系问题
★“戏剧服饰篇”考察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历史,阐述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本质、起源和在不同时代、不同剧种中的不同表现,揭示中国历代戏剧服饰与生活服饰的关系,并分析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程式性、符号性、可舞性和装饰性
★“演出场所篇”除了从汉译佛经中寻找“戏场”“瓦舍”和“勾栏”的来历,还对学术界较为忽视的船台源流及其演出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总结了出我国古代剧场观念的一些规律
★“音乐唱腔篇”勾勒出明清两代主要唱腔的源流、特征与演出的关系及其基本走向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的研究领域极为广阔。时间上涵盖了自“家为巫史”、“绝地天通”的上古蒙昧时期至*后一个世袭的封建王朝满清帝国覆亡的1911年:地域上包括中原汉族和东西南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居住区域;戏剧品种既有已经消亡的古代优戏、角抵戏、参军戏、杂剧、南戏传奇,也有流传至今的京昆传统戏曲剧种和各种地方戏、农村祭祀戏剧、民间小戏、傩戏、目连戏、傀儡戏、皮影戏等。戏剧形态的多种构成元素,诸如剧本样式、脚色源流、戏剧文物、剧场戏台、音乐声腔、身段表演、服饰化妆、布景道具等,它们围绕着角色扮演这个中心,但同时又相对独立、互相交叉,组成了一幅全息的网络化的戏剧形态学的学科体系。可以说,只有具备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视野,广泛汲取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使用文献、文物和田野考察相互参证的方法,全方位地、立体地研究,才能建立起一幢屹立于学术之林的宏伟大厦。

本书由绪论与七篇四十五章正文组成,大体分纵向与横向两大部分。从纵的方面讲,“唐前戏剧形态篇”重新审视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分析了《东海黄公》《踏谣娘》与巫术的密切联系。在“杂剧院本篇”发现了“杂剧”的*早出处,而且进一步对唐、宋、元各代杂剧的演出形态进行了新的探讨。“明清传奇篇”对一些特殊的演出形态辟专章予以讨论。从横的方面讲,“脚色渊源篇”从“旦”“末”“捷讥”这几个脚色的命义问题出发,进而观照外来文化与民族戏剧的关系问题。“戏剧服饰篇”考察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历史,阐述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本质、起源和在不同时代、不同剧种中的不同表现,揭示中国历代戏剧服饰与生活服饰的关系,并分析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程式性、符号性、可舞性和装饰性。“演出场所篇”除了从汉译佛经中寻找“戏场”“瓦舍”和“勾栏”的来历,还对学术界较为忽视的船台源流及其演出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总结了出我国古代剧场观念的一些规律。“音乐唱腔篇”勾勒出明清两代主要唱腔的源流、特征与演出的关系及其基本走向。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作者简介

黄天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黄天骥教授多年来活跃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第一线,学术研究成就突出,热爱教学事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

康保成,河南郑州人,博士学历,师从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参与编辑《学术研究》、《民族艺术》、《戏剧艺术》、《中国韵文学刊》、担任《四川戏剧》顾问、广东省剧协顾问等。
曾任教于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并多次赴欧美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史》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馀篇,出版《傩戏艺术源流》、《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等著作10部。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等奖项和称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