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套丛书时马未都五十三岁,自称此套书是对前半生的一个总结,也是个人生经验的大汇集。马曰:如果我的出生是起点,现在算是一站,下半生决没有等长的时间了。所以古人常常发出哀叹,人生苦短。其实短长都罢,关键是要活得明白。这套小书理应叫“明白集”。
《马未都说》一套三本,分别用了“枕上篇”、“车上篇”“厕上篇”,每篇都按照人情、事理、文化、杂谈四个部分分类,写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的感悟,并用自己半生的经历和观察力,拨开纷纭的现象,直接探究事理的本质,而书中提出的一些关于艺术的普及和创新的观念,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忧。
马未都不谈收藏谈人生、谈社会、谈文化,语言一如既往的干净利落,分析一如既往的入情入理。
三五百字的小文,真实生动的人生故事,借成功人士的头脑,提升对自我人生的理性认识,而文中的一两句话也极可能让你如醍醐灌顶,久久缠绕你的生活中的困惑,从此烟消云散。
人情篇
在川之乐
我上了《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怀里坐着一只紧张的黑猫,背景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旧漆大门上的门神,黄花梨圈椅显得幽暗。
*引人注意的是猫的双眼和我的双眼。
这个封面像一个时髦电影的剧照。尽管我多次上各类杂志,这个酷封面还是给了我一阵紧张感。标题出于我的意料,《平地崛起的一代》,干净利索,像这部电影的梗概,把我想说而又说不清楚的经历一语道出。
我是一介草民,无师承、无家传,平地抠饼,旱地拔葱。我不比别人强,尤其不比前人强,宋元明清至民国,所有收藏大家令我辈高山仰止,望而生畏。收藏这样耗钱财、耗精力、耗知识的雅事,本与草民无关;可谁知几十年对文物的漠视,对文化的敌视,让我在夹缝中得以落脚,而恰恰这夹缝中尚有一点点泥土,又让我生根。
我只能说,我是极为幸运的幸运儿,没有可比性,像一株山崖上的盆景,生成是个偶然。几千年来都值钱的物件,在我刚刚有支付能力时突然不值钱了,并展现在我眼前;长达十年的谷底让我充分体会了在大峡谷中徜徉捡拾的乐趣;我怎么也不清楚我对文物的兴趣如何与生俱来,如何乐此不疲,如何如醉如痴……
那十年,我是鱼,天天享受在…之乐。时间一晃,满头黑发,忽已成霜。手捧“三联”,翻阅文章时,事情一幕幕地再现,回忆一点点清晰。我说过,如果经常回忆或者注重回忆,那一定是老了。即使抱上目光炯炯年轻的黑包包,仍无法掩饰岁月在我脸上留下的沧桑。
警枕
儿时记忆中的闹钟顶着两个大铃铛,中间藏着一个球形锤。那时人小,就觉得闹钟个大,上足了弦后,一旦响起惊天动地。每天早晨,天还没亮,闹钟忠于职守地响起,其铃声酷似上课铃,让我分不清是起床还是上课。
闹钟背后有一个止闹开关,摁下去就可以不去听那烦躁的声音,可有时摁下去后又会马上进入梦乡,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这,我主动地将闹钟放到手不可及的地方,任它早晨震天动地地响完。
说来可悲,我在后来漫长的工作生涯中天天都被闹钟唤起。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不记得自己真正睡醒过。不过,闹钟在进步,那种机械大闹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文物,电子小闹钟的蜂鸣舒缓美妙,也能把人从甜美的梦境中唤醒。
我至今的生活仍然多半被闹钟唤醒,不同的是这闹钟已设计在手机的程序中。尽管手机是关机状况,但不影响其努力工作,你如不处理它,每隔五分钟它就会重新响起,锲而不舍。
这就是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我原以为古人不受闹钟之苦,时间观念也没那么重,睡醒是常态。后来翻阅古书时,发现古代有一种警枕:截一段圆木,两头缀上铃铛。睡者极不舒适,需小心翼翼,保持半睡半醒状态,避免沉睡过久。一旦沉睡,枕动铃响人醒。
宋朝史学家司马光幼年时破缸救人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成年后编纂洋洋三百余卷的《资治通鉴》,乃史学界的鸿篇巨制,令人景仰。但有一点恐怕鲜为人知,司马光常睡警枕,足见其珍惜光阴。
西红柿
睡觉前有点儿饿,又不愿吃点心,怕肥,忽然发现菜筐里有西红柿,随即洗了两个,切开撒上白糖,吃得愉快。
我们这一代人对西红柿大都有感情,没感情的也有深刻记忆。小时候,水果很贵,西红柿便宜,*便宜的时候一分钱一斤,几毛钱可买一大筐。我记得一到西红柿下来,父亲就忙着做西红柿酱,窗台上一溜葡萄糖瓶子装得满满的。西红柿在担当蔬菜这个主角时,还担当了水果这个配角。
我家住军队大院,大院内只种花草,没有菜地;可院外有菜地,黄瓜、扁豆、西红柿整齐划分,一目了然。我们几个孩子*愿在西红柿地旁边溜溜达达,趁看菜园的老农不留神时,摘下几个西红柿就跑。每次得手后都会高兴地唱歌,享受成果。
后来,去农村插队,劳动休息时坐在地头上,由队长允许,一人捧一个大西红柿解渴又解馋,今天想起来,口水还流了一嘴。
西红柿吃的方法不多,大名鼎鼎的有西红柿炒鸡蛋,会做一个菜的人恐怕就会这道菜。其实做这道菜先放西红柿还是先放鸡蛋大有学问,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我可以说的是糖拌西红柿,想好吃有两点,一是要冰镇,二是用手撕,不动刀。
今天生活好了,吃个西红柿就感慨良多,早年吃啥也没想过。但仔细一想,还有缺陷,西红柿吃得愉快,但不知其价是高于水果还是低于水果?
糖包
吃午饭时,厨房知我少吃,仅给了我一个糖饼。咬**口时,红糖就顺着拇指流淌,好在不烫。这让我想起插队在农村时,每月一次的糖包。
我酷爱吃甜,可能是早年缺嘴留下的根儿。生活清苦时,甜的东西给味觉带来的快感妙不可言。小时候在家偷吃白糖,直接用勺入口中,装作若无其事时,嘴角的白糖末子让母亲逮了个现行。我深刻记得母亲嗔责地拍打我后脑勺的情景。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白糖每户限量,仅供应半斤,有钱也没地儿买去。
我们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值青春,能吃能睡,单纯无忧。以为与农民一道可以改变山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今天不提共产主义理想了,让青春无处释放,没了目标。
当时我们这些有着远大抱负的青年,每天也遇到诱惑的小事。比如每月吃的糖包。哪天包糖包也没一定,一百多号知青,这事我说了算。热吃成,凉吃甜,吃也有技巧。天热出汗,吃成补充体内盐分,所以天热吃成特香;而天凉时吃甜,显得更甜。
吃糖包都安排在晚饭,早上食堂窗口就贴出食谱,晚上糖包稀粥,让知青们一天都精神。我们知青食堂有位李师傅,人特瘦,发面手艺特好,同样分量的糖包(包括馒头)他蒸得就是比别人大。
糖包在北京又称糖三角,包的技术不好会流糖,一个知青一手捏三个刚出笼的糖三角,一挤,热糖流淌。顺着指头烫起一串大泡,但他也没舍得扔掉。
油水
中午吃饭的时候,一桌子人对着菜单发愁,不知点什么菜好。
这个营养过盛的年代,吃饭成了负担。这在我年轻的时候不可想象。
我的记忆里生活*苦的年代是我十八到二十岁。我二度下乡,独立生活。**次下乡是跟随父亲去东北五七干校,虽苦但有父亲照顾,加之年龄尚小,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所以再苦再累也没什么大的感觉。但独自下乡就不一样了,要学会生存的一切技巧,包括处世。
“知识青年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为今天的年轻人翻译一下这句政治色彩极强的口号,就是作为城里的学生要和农民一样地生活。口号归口号,反正两年下来,我没看见谁真正与村里农民“打成一片”,倒是时不时地发生冲突,“打成一团”。
那时*苦的记忆是常常吃不饱,肚子里没油水,今天的人想象不出来肚子里没油水是啥滋味,也没法设想一个人那时的饭量。
我曾给一个公社的拖拉机手做饭,本来是想多做一些吃蹭儿,于是称了三斤面,买了两斤肥肉,摘了一大筐豆角;面烙成饼,肉炒豆角,外加两暖壶开水,他在我眼巴巴的注视下全部吃光,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今天,连我自己也不能想象,一个涉世未深、饥肠辘辘的孩子,怎样去忍受眼睁睁看着别人享用这样一顿香喷喷的午餐。那个让每一个人背负社会灾难的时代,虽然今天听来有些残酷,但正是这样的残酷,让我及我们这一代人逐渐坚强。
四条腿的鸡
1969年1月23日,父亲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启程去东北空军五七干校。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我清楚地记得欲行不行的人都冻得缩手缩脚。火车断断续续走了近一周,今天说起来都不可思议。
空军的五七干校条件还算好,利用废置的机场改建而成。我们全家四人与空政文工团的一位杨姓叔叔一家三人,分得一间房,七个人团结在一起。两个大人,五个孩子,本不相识的两家人由于革命的需要,攒成了一家人。多年以后,老有《红灯记》李奶奶的台词在我头脑中萦绕,就是这句:“咱们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哪!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
在那个没有隐私概念的年代,两家人同住一房,只在床之间拉一道半截子床单,完全是象征意义。反正我们都是孩子,我*大,也就十四岁,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我们的父亲呢?我那时不懂事,从未问过父亲的感受,后来时过境迁,也没想起让父亲回忆一下。杨家孩子的名字都忘了,一男一女,当哥哥的老是欺负妹妹。那时吃食堂,杨父为培养孩子自立,将半月饭票交与哥哥,并制定原则:荤菜两人吃一个,素菜一人吃一个。食堂窗口有一天有烧鸡,标价两元。哥哥与妹妹一合计爸爸的原则,遂买下全食堂唯一的一只烧鸡,大吃。待杨父瞧见时,鸡已剩其骨。
杨父大怒,一巴掌拍在哥哥脸上问:“没过年过节,凭啥吃鸡!”
妹妹告状:“哥哥只给我一只鸡腿!”杨父回头大声斥责:“你还想吃几只腿?!”妹妹哭泣中反问:“鸡不是有四条腿吗?”
理发店
我们在生活中一般很难让生人长时间摆弄身体,医生可以,但生病的时候总是少数,剩下就是理发了。
小时候去理发没有不排队的,所以看理发成了必要程序。那时理发店的价目表上**栏一定写:洗理刮,很长时间固定在两毛钱上,这让今天的年轻人听起来匪夷所思。洗理刮是三道程序,刮是刮脸,就是剃须,今天的北京市恐怕此项目稀有,不知外地多不多。。
刮脸是道大活,理发师将理发椅放平,固定,然后用胡须刷在一块肥皂上反复揉搓泡沫,*后涂满脸颊;一把剃刀锃光瓦亮,用前在一块牛皮上使劲地钢几下,姿态优美的操作和沙沙刮脸声,不能忘怀。可惜那时我小,从未享受过被人刮脸的乐趣。
后来的某一天,理发店改换门庭,成了发廊。按过去老话说是换汤不换药。年轻人不知,早年的理发店稍大一些的都分男部女部,为自己方便,也为客人尊严。理发不是洗澡,还分什么男部女部!我*初也是这么想的,可当有一天我在发廊闭目享受理发的乐趣时,耳朵里却传进蜂狂蝶乱的笑声,我才知道先人的心机。
说起来理发是个头等大事.清朝人关时,满人瞧不惯汉人的发型,发出政令,要求剃发易服,使政府和百姓部付出了血的代价。
染发
经常出镜,有朋友劝我染发,说那样显得年轻。我说,皮都松了,染了未必有用。再说我还得过心里这关,否则晨起照镜子时还得重新认识一下熟悉的自我。
又有朋友听说后马上来劝我,千万别染发,否则痛苦不堪。
寻其原由,他以亲历告诉我,染了就要永远染,几天不染,寸发高升,根部一层白茬,黑发腾云驾雾一般,不像头发了,像个帽子,难看之极。
我小时候头发浓黑,听老人讲,贵人不顶重发,心里还曾怪怪的。父亲头发不多,属过桥式,出门刮风时就辨风向戴帽子,好在他是军人,有帽子可戴;我的头发随了母亲,可早白不随,母亲七十多了头发还不算太白。
在头发这个问题上,上帝是公平的,浓密硬发早白,稀疏软发早脱,很少见老人一头又黑又硬的头发。康熙皇帝晚年头发也白,大臣们拍马屁,弄了些中药丸子让皇上吃,康熙就问:“这是什么药?”大臣说:“这叫乌发丸,皇上吃了不白发。”康熙的回答载入史册:你们见过历史上有几个白发皇帝,朕若须发皓然,岂不成为千古美谈?!
说康熙是个伟大的皇帝从这等小事就可以看出。辩证看别人的人生易,辩证看自己的人生难。我去理发,常被理发师规劝:“染染发吧!”我开玩笑说:“我还指望这一头白发蒙事呢!”理发师遂说:“那就染成全白的,包您满意。”
……
马未都,汉族,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著有小说集《今夜月儿圆》,1992年出版的《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在《收藏家》、《文物报》上发表《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2002年出版《中国古代门窗》,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目前他又致力于关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2008年出版【百家讲坛系列】《马未都说收藏》(共五本)。
《处境伦理研究》内容简介:本书是对处境进行伦理学研究的成果。处境指人们在一定的状况或境遇中的相处和相互对待,处境伦理则指人
新书--苏童作品系列--河岸 本书特色 该书呈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残酷青春,故事展现了库文轩、库东亮父子的荒诞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卑微与顽强,青春成长的烦恼与历...
一诗一画一菩提 本书特色 《一诗一画一菩提》择取禅诗、禅画,并辅以南北先生的菩提妙心、般若手笔所作的读画片语和一缕禅思,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品评中,不知不觉进入一...
古诗源 内容简介 《古诗源》内容简介: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今夫观水者,至观海止矣,然由海而溯之,近于海为九河,其上为洚水,为孟津,又其上由积石...
你是人间四月天 本书特色本书是林徽因的小说、散文、书信集。林徽因文学作品不多,却均属佳作,其语言清新隽永、活泼灵动、内涵深厚,知识性强。本集尽可能地收集了她的书...
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本书特色 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还乡。行前,向大人张兆和许约,每天写信报告沿途见闻。这些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图,沈从文生前末公开发...
再见野鼬鼠 本书特色 总有这么一种战机,叫野鼬鼠,模仿野鼬鼠的外型制造,它不是*厉害的武器,因为可以在空中加油,所以能够长久停留在空中,地久天长。 一个女人把一...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部,也就是最后一部。还有四天,哈利就要迎来自己十七岁的生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魔法师。然而,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
唐诗趣谈 本书特色 《唐诗趣谈》从全唐诗中选择读者所熟知的唐诗,用妙趣横生且不乏智慧性、启发性的语言讲述唐诗中所蕴含的名人、名胜、名城故事,使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内容简介 世界名著是人类文化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丰碑,它以生生不息的思想力量、经久不衰的语言魅力深深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于青少年而言,大量阅...
不恋过往 不负流年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新的一本哲理散文集,共收录三十篇散文。他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等地选入中小学...
无悲咒如斯:萧红和她的时代 本书特色 这部东北女作家萧红传记,是一位女学者对萧红这种文学女青年*全面*个性化的解剖与叩问,也是一种价值观下的女性对另一种价值观下...
当代律诗钞 本书特色 律诗八句,一韵到底,中二联对仗。五律讲求字句之烹炼,意境之悠远,风格以清丽、淡远、闲雅、疏朗为贵。七律以雄浑、刚健、亢爽、浏亮为上,可适当...
知识分子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青年出版社*近以“社会学家郑也夫作品系列”为总题,出版了郑也夫的四部作品。除了《走出囚徒困境》是旧作重印外,《阅读生物学札记》、《知...
《一边说着 “给我个痛快” 一边乖乖看医生》内容简介:“银发川柳”是一种以老年人生活为题材的俳句作品,用自嘲的口吻描写幽默又
水明楼续集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6卷,分别是评论卷、序跋卷、清词赏析卷、诗词卷、书信卷、散文卷,收录了邱世友不同时期的论文和诗词散文文学作品,可供文学爱好者阅读。...
《集外集拾遗》内容简介:《集外集拾遗补编》收1938年5月许广平编定的《集外集拾遗》出版后陆续发现的佚文,包括《中国地质略论》《
《彩图集》(Illuminations)是一个谜。《彩图集》中所有的诗篇,其灵感来源各异,但每一页都闪耀着兰波的诗歌特征,那就是他完全
梁晓声读书与做人 本书特色阅读让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 写给在人生旅途中孤独行路的你 梁晓声读书与做人 内容简介 《梁晓声读书与做人》精选了梁晓声读书、做人的思想精...
白先勇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 港台名家名作。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