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遵照周恩来总理遗愿完成的作品,连题目也是他老人家生前预拟的。李默庵特为作品题写书名。我们有理由热忱向读者推荐。
它是严农先生积十年心血之结晶。作者是廖耀湘的同乡,至今仍与长期侨居美国的廖夫人黄伯溶保持密切联系,其父抗日著名记者严怪愚是廖耀湘好友,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关系,才有可能在读者面前展开已被历史湮灭的传奇故事。本文配发的数十幅照片,也是初次面世,弥足珍贵。
蒋介石与廖耀湘,曾经在中国显赫一时。他们这一对师生共同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彼此恩怨纠结,爱恨交织,在东北战场血与火的洗礼中,终于分道扬镳。
书中以珍贵的史料翔实生动地描写了“中国虎”廖耀湘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一个从“辣椒王国”湖南邵阳冲出来的“犟骡子”,以黄埔六期全校严考前三名的佳绩,被校长蒋介石亲派法国深造学习六年军事。首战昆仑山,大败日军,崭露头角。由于杜聿明的指挥失误,被困缅甸绝域野人山经受非人磨难的生死考验。面对日本“钢军”的强大攻势,英军抱头鼠窜,美军不堪一击。情势万般危难,中国远征军在廖耀湘的指挥下,劲旅如霆,成为日军精锐师团闻风丧胆的“森林之狐”,廖耀湘遂成震惊中外的一代名将。昔日名将*终成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工具。不义之师即使拥有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廖耀湘机械化兵团,在小米加步枪的我军东野布下的天罗地网里也只能全军覆没。
第三部 新生
**章 俘虏“团聚会”
廖耀湘被押往东野司令部。
部下问林彪,要不要亲自审问一下廖耀湘。
林彪摇了摇头,说:“抓着就行了。审问是你们的事。”顿了顿,他接着说,“不过要严加看管,不要让他跑了。”
10月31日,廖耀湘被押出东野司令部,关押在一间民房里。
民房门窗已破,房里挂满了蜘蛛网,地很潮湿,散发出一股难闻的霉味。看样子已经很久没有住人了,房屋各处都十分不严实,根本不是一个关押重要战俘的场所。
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枪炮声震得破旧的门窗格格作响,灰尘不断从房顶上“扑扑”震落下来。
为了防止廖耀湘逃跑,他被严严实实地上了脚镣手铐。
廖耀湘望着手上锃亮的手铐,默不作声。此时,他把世界上一切都忘了,白发苍苍的老母,望眼欲穿的妻子,圆睁大眼的儿子,心目中只有四个字:杀身成仁。
为了校长、为了党国,我一定要杀身成仁!
此时,他忽然模模糊糊地记起,10月的这几天,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便向门外看押他的年轻解放军战士问道:“请问,今天是几号?”
“10月31日。”年轻的战士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不知自己看押的这个重要战俘此时问这干什么。
“啊!10月31日,”廖耀湘差点轻声喊了出来,“今天是校长61岁的生日呀!”
去年的今日,他正在沈阳为校长做60大寿。校长一纸命令,他当了第九兵团司令。
他端端正正向校长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满面春风地朗声说道:“谢校长提拔栽培,建楚愿为校长、为党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廖耀湘将头向墙上猛撞过去。气息奄奄,血流如注。
看押廖耀湘的年轻的战士破门而入,牢牢抓住了他的双肩。廖耀湘想尽力挣脱年轻战士的双手,再次向墙上撞去……另一个年轻的战士赶紧挡在他的身前。两位年轻的战士严严地架住了廖耀湘。医务人员将他的伤口严严包扎起来。双方都没有说话,也说不上话。在战场上,这样的情况,对部队的医务人员说来,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因而,他们包扎好廖耀湘的伤口以后,便默默地走了出去。
廖耀湘头上缠着白色纱布,躺在铺着苇席的炕上,两眼呆呆地望着熏黑的屋顶。
以往的一幕一幕,像放电影,在他眼前闪过:
蒋介石亲自批准他到法国学军事,指名让他当中国**个机械化师少将参谋长,委任他当第九兵团司令……
全力栽培,恩重如山。我廖耀湘却全军覆灭,被俘成囚。
“奇耻大辱!奇耻大辱!愧对校长!愧对校长呀!”
廖耀湘泪流满面,喃喃自语。
他再一次举起手铐,向头上死命地砸去……双手被看守人员牢牢地钳住。
消息传到林彪那里,有人轻声向林彪提议:“是不是去看看廖耀湘,向他做做工作,你是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是六期学生,做起工作来可能方便些。”
林彪没有点头。提议者不知道,正是林彪亲自授意:对于廖耀湘这样重要的战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戴脚镣;二、战俘不准相互交谈;三、要严加看守,任何人不得与其有所交往。
这仅仅是林彪对重要战俘的做法。
**、二、三野就完全不同了。
二野的陈赓,不但亲自去看望黄埔军校的老同学宋希濂,而且还邀请宋希濂到监狱外面吃饭。
三野的陈毅,对战俘中的旧友,多次登门拜访,与其叙旧,热情鼓励他们丢掉包袱,早日回到人民队伍中来。
廖耀湘当然不知道这些,他看到的是林彪亲自授意要部下给他双手铐上的这副锃亮的手铐……
在解放军的严密监视下,廖耀湘终于没有能够为他的校长“成仁”。
冰天雪地。被称为“东方莫斯科”的哈尔滨,被裹在风雪之中。载着廖耀湘一行的车辆,行驶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廖耀湘坐在车上,用棉大衣将全身紧紧裹住,仍然感到很冷。
他的心更冷。他不愿抬头看同车的一伙。
这是怎样的一伙呀!佝偻着腰,耷拉着脑袋,流着鼻涕,活像一群被收容的乞丐。校长看到他这一群学生,这一群部下,他将作何感想啊!廖耀湘沉重异常地思索着。
车“嘎”地一声,在一座灰色的大楼前停下。廖耀湘抬头一望,只见“马迭尔大饭店”几个大字映入他疲惫的双眼。中文店名下面配有醒目的俄文。长期在国外居住过的廖耀湘知道:这是白俄在中国开设的饭店。
廖耀湘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缓缓走进了饭店。他和几个战俘被送进了一间较大的房间,房间里已经住了几个人,由于时近黄昏,加上人人都低垂着头,一时看不清对方的面目。
开晚餐了。餐厅里灯光较亮,他抬头望了望各个餐桌旁的人群,不禁略微感到吃惊:这偌大的餐厅,竟像在开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团聚会”:这里面有1948年10月在长春战役中放下武器的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司令官郑洞国;1947年2月在山东莱芜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第二绥靖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1948年9月在锦州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第四十九军中将军长郑庭芨……这时,廖耀湘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里只差校长了!
吃完晚餐,集合训话。一个十分年轻的解放军干部说:“这儿是哈尔滨解放军军官教导团。你们这些从各个战场被解救过来的军官,在这儿的任务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改造自己。”
第二天,这个年轻的解放军干部便给各个房间里送来了一些书,这些书名对满腹经纶的廖耀湘说来,有些陌生,什么《共产党宣言》啦,《联共(布)党史》啦,《新民主主义论》啦,他接过这些书,没有去翻它,便放在了床头。
他在思考着未来。管理干部发现廖耀湘很喜欢看报纸,便每天给他送来各种报纸。廖耀湘默默阅读着。外面的各种消息,从报纸上迎面向他扑来。沈阳、营口相继易手,国民党军队像海水退潮般向南退去。
沈阳一个个工厂陆续恢复生产,一座座炸毁的房子重新建起,一批批失业工人重新找到工作,一袋袋粮食送到饥寒交迫的居民的手中……
所有这一切,都是真的吗?廖耀湘定定地望着手中的报纸。
老上级郑洞国仍时时来看望他。他是投诚将领,行动比较自由。交谈中,郑洞国发现,廖耀湘那薄薄眼镜后的双眼里,挂上了越来越深的问号。而廖耀湘却发现:自己的这位老上级、老战友的眼中,却展现出越来越多的惊叹号。
“建楚,”郑洞国带着对什么事情都固有的那种认真,轻声说道,“解放战争如此迅猛地发展,我一点都不感到吃惊,因为我就是当事人之一,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你呢?”
“开始,我感到有些意外。”廖耀湘坦诚地说,“后来,我认识到这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郑洞国问。
“对于一个如此腐朽没落的政权,这只能是它唯一的结局。”廖耀湘回答得十分简洁和干脆。这是他一个多月来思索的结果。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郑洞国微微点了点头,他深信,他自己的老部下是不会随便说出这句话的。
第二章风卷残云
哈尔滨到处冰天雪地。
廖耀湘的心也结着一层厚厚的冰。在这座冰雪覆盖的白俄大楼里,廖耀湘处处能碰到自己昔日的老上级、老战友、老部下。这些人大部分眼里都流露着烦躁不安、绝望和恐惧。
这里生活是好的。管理他们的解放军吃得很差,却让他们这些战俘吃大米、白面。他们知道廖耀湘是湖南人,爱吃辣椒,管理员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些南方辣椒,使廖耀湘每顿都能吃上辣椒。
管理干部对他们态度也十分好,实实在在地把他们当成朋友,没有一点“胜者为王”的骄横。
所有这些,都使廖耀湘和他的朋友十分感动。但这一切,始终抹不去廖耀湘心中的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校长到底为什么会一败涂地?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一天,廖耀湘正在洗脸,院里响起了广播,广播的题目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啊!廖耀湘终于听到了老上级杜聿明的消息。他马上停止洗脸,仔细聆听起来。
一连广播了三遍,廖耀湘仔细听了三遍。但意犹未尽,不能解渴。
大概是解放军军官教导团的领导知道廖耀湘和杜聿明的特殊关系吧,廖耀湘正在十分遗憾没有听清全文的情况下,一位年轻的解放军士兵给他送来一张报纸,说:“这是刚才的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领导上特地要我送一份给你,要你看后好好想一想。”
廖耀湘迫不及待地将它接过来,一口气将它读完,下面,便是《敦促书》全文: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
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灭,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士兵和很多干部都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
现在黄维兵团已被全部歼灭,李延年兵团向蚌埠逃跑,我们可以集中几倍于你们的兵力来打你们。我们这次作战才四十天,你们已经丧失了黄百韬十个师,黄维十一个师,孙元良四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孙良诚两个师,刘汝明一个师,宿县一个师,灵璧一个师,你们总共丧失了三十四个整师。其中除何基沣、张克侠率三个半师起义,廖运周率一个师起义,孙良诚率一个师投诚,赵壁光、黄子华各率半个师授诚以外,其余二十七个半师,都被本军全部歼灭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下场,你们已经亲眼看到了。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壁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
力争上游:布克尔.华盛顿自传 内容简介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 本书特色 2010年“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一部比《活着》真实的非虚构文本温铁军、阎连科、李敬泽倾情推荐还原一个乡村的变迁史,直击中国农民...
走出国门的邓小平 内容简介 邓小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不止一次说过:我是一个世界公民。变幻莫测的国际舞台上,留下了许多叱咤的风云手笔。五六十年代七到莫斯科,...
《7天乐理教程(图解版)》内容简介:本书共7天学习内容,分别讲解了乐谱的基本知识、节奏、音调、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音乐表情等内
离乱弦歌忆旧游 内容简介 本书是曾历任中央大学外文系教师,南京大学外文系、中文系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译协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比较文学...
《重返楼兰》内容简介: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
慈禧全传-(全3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慈禧全传》套装全三册包括:《慈禧全传1:太后治下的中国》《慈禧全传2: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
《上帝的方程式》内容简介:“我想知道上帝的想法。”——爱因斯坦 本书是国际知名数学家阿米尔·D·阿克塞尔继他的《费马大定理》
麦田怪圈凡.高传奇 本书特色 在众多闻名世界的画家里,凡·高是很与众不同的一个,他一生多舛,画却不晦涩,颜色鲜妍明媚,风物和眼神都能让观者怦然心动。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历代画家佳作品鉴:余任天》内容简介:余任天是当代公认的新浙派绘画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是浙江现代美术史上诗书画
人类群星闪耀时 内容简介 拜占庭的沦陷、亨德尔的重生、一个流星般的天才、玛丽恩巴德的挽歌……这10个历史瞬间神奇般地降临到10位人物的身上,他们或被命运高高举起...
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本书特色 1.《文坛亦江湖》系作者汪兆骞继《民国清流》之后又一力作,以清丽优美的文笔,淡定的讲述与分析,翔实的史实与依据,讲述近...
桂冠-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肖像和传略 本书特色 这本《桂冠(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肖像和传略)》用画像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所有诺贝尔文学获得者。本书跨度始于诺贝尔文学...
《唱支山歌给党听》内容简介: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现百年来中国少年儿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推动中小学校
返回岁月现场:敦煌石窟、祁连山、辽阔大西北;梁思成、常书鸿、叶圣陶、高尔泰……鸿儒往来,亦师亦友;著名建筑史专家萧默生前
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精装) 本书特色 想给我的父亲写《从战争中走来》,这个愿望可以追溯到l6年前。上世纪的80年代末,在经历了那个动荡的岁月后,我这个...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篇 基础医学卷2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基础医学卷2》。本卷主要介绍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有突出贡献的一些专家...
屈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中外名人传记 本书特色 《屈原》是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梁启超),是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
宋教仁自述:1882-1913 本书特色 《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还原百年中国百年人物的百年心路,重现百年往事百年历史的百年记录,是近代中国百年...
穆青 节选 穆青:永远不忘人民我们在采访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的时候,她一再叮嘱说:你们应当到北京采访一下穆青、魏巍、姚雪垠等名家,他们才是河南的骄傲。于是,我们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