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品读古诗的随笔,从诗经到唐代前的诗歌,作者用现代的理论方法和认知视角进行了解读。把那些寄居在民族诗歌沉船上的,也许被遗忘多时,也许被严重误读的“古诗”,打捞出来,放在阳光下重新擦亮,然后置于读者的眼前。每一首古诗的背后,都有一个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她们已经等了千年,等待我们用崭新的视角打量,擦拭,洗涤,等待我们用更鲜活的语言疏解,阐释,激活。
卷一自由吟唱的时代(上古歌谣十二首)
弹弓是怎样炼成的
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夫。
这是一首记忆力再差也能过目不忘的古歌。
砍断竹子,做成弓背;以弦续竹,做成弹弓;拉开弓弦,射出土制的弹丸;电光石火之间,命中正在奔跑的猎物(夫,即古“肉”字,这里指代禽兽)。很显然,诗歌所写的乃是一个制作工具——弹弓——并用于打猎的动态过程,八个字,四个动宾词组,基本押在同一个韵脚上,读来如飞流直下,一气呵成。
但这诗歌的发生,其实并不简单。
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欲谋伐吴,范蠡便举荐一位名叫陈音的射手。这个陈音,原是楚人,以善射闻名。越王就召见陈音,问他:“听说你善于射技,请问,射道由何而来?”
陈音很谦虚地说:“臣乃楚之鄙人,只是略知射术而已,谈不上尽知其道。”
“不过,”越王说,“我还是希望你能略谈一二。”
陈音这才回答:“臣听说机弩生于弧弓,弧弓生于弹弓,弹弓则起于古之孝子。”
越王纳闷了:“怎么说孝子发明了弹弓呢?”
陈音就讲了个类似“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故事说:远古的时候,人朴质生猛,饿了就食鸟兽,渴了就饮雾露,死了呢,便用白色的茅草裹了,扔到荒郊野外了事。有个孝子不忍见父母的尸体被飞禽走兽所食,就自己做了把弹弓猫在不远处守望,一旦鸟兽靠近,便飞弹射之。所以有首歌专记此事云:“断竹,续竹,飞土,逐害。”这里的“害”,与“夫”、“肉”字虽有异,而实指一物,就是那些赶来享用尸体的飞禽走兽。
这就是《弹歌》的出处了。你看,这和我们初读之下“望文生义”的理解迥然不同:陈音竟把弹弓的创制和人类孝道之萌生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这首歌平添几分文化人类学的意味来。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孝子除了拿着弹弓做“守望者”,便再无其他保全父母尸体的办法吗?当然不是。《孟子·滕文公上》便给出了答案。孟子说:上古时候,曾有个不安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他就把尸体抬走,抛在山沟里了事。某日他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啃噬他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也在那里叮吮,额头上便不禁冒出汗来,斜着眼不敢正视。孟子说,那汗,不是流给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在了脸上。故事的末尾,这位初萌孝心的儿子就回家拿来筐和锹,把父母的尸体掩埋了。
不用说,比起拿着弹弓严阵以待,掩埋应该是更好的办法,起码节约了人力物力。陈音所讲的故事,很可能做了伦理学的附会,但故事的内核却自有其价值,它附带告诉我们:有时候,对于亲人的本能情感,竟然也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工具得到改善,使人类从野蛮向文明迈进。弹弓的发明如此,传统文化中整个一套丧葬礼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亦可作如是观。
接下来,陈音又向越王讲述了弓弩的发展演变史,上自神农,下及自己的祖先,源源本本,曲折娓细,把个越王听得津津有味。*后,越王“乃使陈音教士习射于北郊之外,三月,军士皆能用弓弩之巧”。后来陈音死了,越王很伤心,将其葬于国西,号其葬所日“陈音山”。以人名山,可谓哀荣了得!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首《弹歌》大概是中国古代*短的一首诗。全篇只有八个字,可作四言读,亦可作两言读。故刘勰称其为“二言之始”。可惜的是,二言诗这么大张旗鼓地开了头,却又十分仓促地收了尾——《弹歌》之后,我们再没见过正儿八经的二言诗。
说到短,当代著名诗人北岛有一首题为《生活》的超短诗,正文“经济”到了极点,只有一个汉字——“网”。北岛是智性诗人,这诗把汉字的可能性推至极致,真是“一言以蔽之”的绝佳范本!然而,对于网络时代的人们来说,这首一字诗的丰富蕴含恐怕要大打折扣,隐喻性和双关性几乎消失殆尽,因为——很多人不就是“生活”在那既虚幻又实在的“互联网”上吗?
所以,还是这首《弹歌》更耐寻味。它用八个子弹一样的汉字,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而且合辙押韵,琅琅上口。难怪清人张玉穀要说:“八字直分四句,而弹之制与弹之用,无不曲尽。刘勰以为至质,愚以为更饶古趣。”诚哉是言也!
先王之道,圣人心曲
南风歌
南风之熏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这是一首初读平淡、细味感人至深的帝王诗。诗歌只有四句,传达出的却是先王之道,圣人心曲。
据《孔子家语·辩乐解》记载:“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日:“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歌的大意是:我愿南风来得和煦温暖啊,可以吹散郁结在我百姓心头的怨怒和忧愁!我愿南风来得正当其时啊,(风调雨顺)才能使我的百姓丰衣足食,财产殷富!在五弦琴的悠扬旋律中,舜帝的仁民爱物之情,溢于言表,呼之欲出。“熏风解愠”、“阜财解愠”之典,盖源于此。
在《史记·乐书》中,司马迁写道:“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紧接着他又说:“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如果说,孔子所说的“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一语,确能达到“一言兴邦”的效果的话,那么,这首《南风歌》则可谓是“一曲兴邦”的*佳例证了。
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尚书·周书·酒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等等,都是古代治国之箴言。古人常常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大概也与人民常把有道的帝王视作“父母日月”有关吧。不过,像尧舜禹这样的先王,的确堪称此誉;而历代那些靠“鱼肉百姓”、“率兽食人”发迹变泰的酷吏贪官们,竞也动辄以“人民父母”自居,就实在是寡廉鲜耻、面目可憎了!
不知怎么,我从这首《南风歌》里,还听到了舜帝的不安和自责,也只有他那样的仁君,才会把“吾民之愠”和“吾民之贫”当回事儿,并且把这个账,都算在了自己头上。“南风”在这里,成了某种能够解脱他的精神重负的神秘力量。
所以,与其说这首歌是写实,不如说,它是一种阮心忡忡的期待和祷告。后世一些有自知之明的帝王,每逢国家遇到天灾人祸,总要下一道言辞恳切的“罪己诏”以引咎自责,怕也是受到宅心仁厚的舜帝的影响吧。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首题为《咏史》的七律云: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南薰曲》盖指《南风歌》,苍梧即舜帝(“翠华”可为御车或帝王的代称)所葬之所,义山此诗,足证此歌与“河图洛书”一样,已经成了开明政治的隐喻性符号,潜移默化,深人人心。
1962年1月,在中共“七千人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听取各省代表对“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灾难的意见后,曾语重心长地说过,三年饥荒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血的教训。可以考虑在每个县委、地委、省委直至中南海的门口立石碑,刻下我们的教训,让子子孙孙来记取!这样痛彻肺腑的话,让我们听到了久违的“南风之音”。当刘少奇这样说的时候,他的心,和几千年前的舜帝跳到了一个节拍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级地震,国难当头之时,我们听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抗震前线喊出的一句话:“是人民养活了你们,你们看着办吧!”无独有偶。5月27日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完成拜谒中山陵仪式后,也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大。”我想,这并不纯然是一种巧合吧。
击壤的神话
击壤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首流传于夏商时期的民歌有一个很有味道的名字——击壤歌。传说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位五十岁的老人击壤于道。路过的人看到了,叹道:“大哉,帝之德也!”——了不起啊,帝王的功德!没想到老人却不买账。他一边击壤,一边唱起了这首歌。
……
生于此时此地是一种偶然。时间是局促的,空间也总是有限。在繁琐与焦躁中,匆匆地我们老去。读诗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人生的各种可能,在语言的世界里,生命展现出无穷的姿态。因何慷慨,因何低徊?彼何人哉,语我以悲欢,诱我长啸,共鸣山林?
明月当空,曾照古人。
——(学者,文学史家)骆玉明
留白释诗,考以相关史实,参以前人诂解,证以当下体悟,以美启真,胜义百出。片言居要,无使枝蔓,尤见功力。选择精严,以少总多,唐以前古诗概貌赫然在目,源头活水灌溉下游之将枯,是承亡继绝发扬潜德之善举,读者幸勿以普及读物目之。
——(学者,批评家)郜元宝
留白先生是一个有感受、有见识、有个性的人。读他这本《古诗今读》,我就仿佛见他每日是如何地“日出而作”又如何地“日入而息”,他的那份从容、笃定以及明亮自信的目光,也让我从心里感到“帝力”于他“何有哉”!
——(诗人、小说家)周实
过度的学术化,已经败坏了读者阅读古诗的胃口,败坏了美丽古典的声誉。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书:有学术品格和基础,但却是诗意的;有知识的背景,但却是轻松的;有理论和哲学的深度,但却是感性的;唤起读者的人生体验,却又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的。留白的这本《古诗今读》,正是很有学术品格,却又不是学术化的。
——(学者、作家)鲍鹏山
挖掘尘封在古诗后面的趣事,与作者聊发怀古之幽情;解读隐藏在古诗之中的玄机,使读者易生思今之感慨。
——(学者,作家)李钟琴
留白,原名刘强,别号有竹居主人,河南正阳人。人文学者,随笔作家,独立书评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做过中学教师、机关公务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供职于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主攻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兼事随笔杂文写作与现当代文化批评,致力于打破学术壁垒的“两栖化写作”及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解读与传播。著有《唐吉诃德缩改本》、《世说新语会评》、《曾胡治兵语录译注》、《世说学引论》、《书与火》等,主编《时文阅读》。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文化随笔、评论、杂文等近百万字。
西方现代批判经典译丛-文学理论 本书特色 《文学理论(修订版)》:教育部高教司推荐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书西方现代批判经典译丛-文学理论 节选 《文学理论(修订...
偶让校花爱上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介绍了新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和话语方式等,在看似洒脱或玩世不恭的背后,隐含着这个时代剩余的或*后的...
砭经与砭术 本书特色 《砭经与砭术》:《砭经》是中医史上一部重要的专著。《砭经》将已失传近两千年,属中国古代医学**人发明的砭石疗法的砭术其治疗作用理论和临床实...
跟大师学国学-中国小说史略 本书特色 思想家 胡适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作家 郑振铎这本书校辑的周密精详,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追得上...
在政治理论领域,“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作为主要的学生教科丛书,如今已牢固确立了其地位。本丛书旨在使学生能够获得从古希
北京大学是近现代中国的精神源泉,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祥地和大本营。本书通过重新发掘有关的历史文献,全面地再现了北大传统与近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文学卷 本书特色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
三国演义-名家汇评本(上下) 本书特色 (《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即广受关注,古今名家的评点、评论,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为深入解读《三国》提供了多重视角。本书所辑...
进化心理学-从猿到人的心灵演化之路 本书特色 这本进化心理学著作简明而又引人入胜。作者证明了这一划时代的新科学能为我们揭开人类动机和欲望背后的谜团,诸如为什么年...
疯狂与信仰:夏目漱石研究 本书特色 夏目潄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深遽哲学思辨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杰出作家,是人类自由思想的代表。由于其对普世价值和人...
导引健身法解说 本书特色 本书以先前的研究为基础,着眼点在于发掘和介绍,使作为中华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导引健身法,及其得以发挥作用的相关因素,...
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 内容简介 《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研究对象为“晚...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一)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寓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短小精悍,蕴涵有深湛精辟的道理和不少人文科学常识,凝聚了丰富宝贵的生活经验;它...
陶诗今说 本书特色 82岁的张彦离休后,热心古代文学的研究,先后出版了《诗经今解》、《楚辞今读》、《史海拾贝》等六部专著。张彦从青年时代起就研读《陶渊明集》,晚...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武汉出版社出版,2000年10月1版1印★汇集严复、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鲁迅、周作人、李大钊、胡适、茅...
周作人论儿童文学 内容简介 《周作人论儿童文学》是*早译介安徒生的人,一是*早在中国全面系统很导儿童文学的人,也是*早投身于儿童文学研究及批评(包括儿童文学翻译...
【内容简介】这是一些有故事的爱情,刺进浮躁时代的怕和爱、痛和痒……▶汇集数十位“经典情人”故事▶凝结顶尖摄影大师爱的闪光▶精
何世英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批计划出版140种左右,所选医家均系在中医临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医临床大家,包括内科、外科...
眼科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由国家精品课程眼科学课程负责人、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瞿佳教授担任主编,全国14所高等医学院校或医疗机构的眼科学...
蒋天枢传 内容简介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属的忠笃弟子和托命之人。陈寅恪——一位传奇般的人物。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陈寅恪的名字。进入80年代之后,陈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