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作者:刘建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9-01-01

评分:4.8分

ISBN:9787208083622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提炼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的基本法则,概括古代中国政冶制度的总体特征与构成要素,探讨古代中国治理的空间坐标和施政坐标,揭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体悟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的现代影响,深思中西政治制度差异的历史根源。本书认为古代中国国家治理要解决的六大难题是:(1)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人,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2)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3)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4)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5)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6)如何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洽理?本是作者积14年教学研究之经验编写而成,其特色是将史论融为一体,以演讲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貌与神韵呈现出来。作者既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根基,又把四方政治制度和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背景,熟练把握各家观点,灵活运用史料,在崭新的理论框架中透视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本书既可作为高校教材,也可作为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和治国方略的入门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本书特色

本书认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渐进的皇权专制、步步强化的中央集权、流程式分工、开放式政权等;而南北关系、中西关系与华夷关系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地理坐标,礼制与法制是其施政坐标;本书探讨了中国独特的民族特征与制度特征,探讨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封建制与郡县制、外重内轻与内重外轻等)、国家政权与社会的关系(如封闭式政权与开放式政权、乡里制度与治民之基等)、国家政权的运行(如中朝制与外朝制、官高吏低与吏强官弱等)、军政关系(如绅军政权与军绅政权)、国家政权的财政支撑体系(如赋役国家与俸禄国家),中心政权与边疆政权和外部政权的关系(如边政管理体系与朝贡制度),等等。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目录

引言
**讲制度特质与制度形态
1.中国疆域:制度展开的地理空间
2.疆域类型与远近有别的制度设计
3.渐进的皇权专制
4.步步强化的中央集权
5.流程式分工
6.开放式政权
7.人物与政治制度
8.事件与政治制度
9.集团与政治制度
10.阶级与政治制度
11.无奈与启示
第二讲南北关系与制度成长
1.地理因素与南北关系
2.经济因素与南北关系
3.北强南弱:军事因素与南北关系
4.从“北重南轻”到“南重北轻”:移民与南北关系
5.政权转移与南北关系
6.以北统南
7.南北贯通
第三讲中西关系与制度变迁
1.传教与中西关系
2.礼仪之争与中西关系
3.战争与中西关系
4.条约制度与中西关系
5.南北关系与中西关系的交织
第四讲礼制与法制
1.元制度:礼法合一制
2.身份法与身份社会
3.血缘贵族
4.异姓贵族
5.官僚阶层
6.士大夫阶层
第五讲华夏国家:古代国家的形成
1.古代国家的含义
2.地理背景
3.经济背景
4.族群国家
5.华夏国家
第六讲官僚制国家:古代国家的形成
1.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
2.从分封之国到新型国家
3.从青铜器到铁器
4.战争:从争霸到兼并
5.贵族制的没落与中央集权制的兴起
6.定都制度
第七讲中朝制与外朝制(上)
1.以“中朝”制“外朝”
2.皇帝与丞相
3.皇权与相权
4.从“宫府分离制”到“宫府合一制”
第八讲中朝制与外朝制(下)
1.外戚集团
2.宦官集团
第九讲封建制与郡县制
1.封建制与分封制
2.封建制与宗法制
3.从“县邑之县”到“郡县之县”
第十讲外重内轻与内重外轻
1.内外关系与国家结构形式
2.轻重相维的尴尬
3.外重内轻的危险
4.内重外轻的流弊
5.内外关系模式的变化
第十一讲封闭式政权与开放式政权
1.从世卿世禄制到选贤任能制
2.察举制与开放式政权
3.九品中正制与封闭式政权
4.门阀政治
5.科举制与开放式政权
第十二讲官高吏低与吏强官弱
1.秦汉:官吏相通
2.魏晋南北朝:贵官轻吏
3.隋唐:官吏相分
4.宋朝:吏役相分与吏强官弱
5.元朝:一官二吏,九儒十丐
6.明朝:官高吏低
7.清朝:吏与幕僚共天下
第十三讲军绅政权与绅军政权
1.私人军队和国家军队
2.领兵权与发兵权
3.“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4.以内制外
5.以文驭武
6.兵制与国强国弱
第十四讲赋役国家与俸禄国家
1.编户齐民的困窘
2.赋税制度
3.徭役制度
4.品秩与俸禄制度
第十五讲乡里制度与治民之基
1.“下重上轻”与“上重下轻”
2.乡官制度
3.职役制
4.乡绅制度
第十六讲边政管理体系与朝贡制度
1.中心与四夷VS.中央与地方
2.从羁縻到直接治理
3.朝贡制度
后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节选

**讲制度特质与制度形态
**讲是表达作者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判断。要想形成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判断,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例如,《诗经》中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三国的时候不是有三个皇帝吗?五代十国的时候不是在短短五十年中出现了几十位皇帝吗?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不也是多国林立吗?人们经常说皇帝掌握生杀予夺大权,但被人任意废立或者谋杀的皇帝也不在少数啊!清朝的光绪帝不也是被慈禧太后玩于股掌之间吗!这又怎么解释呢?又如西方人一直说古代中国是专制的,但出自平民的刘邦和朱元璋不也做了皇帝吗?很多来自寒门的士子不也跻身上流阶层吗?而且这种情况在古代西方世界是很少见的。这又作何解释?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都体现了对古代政治制度下判断时的矛盾、摇摆与困惑。这一讲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个理论上的概括,并揭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与引发其变迁的要素。因此,这一讲对于全书来说是*为重要的,是本书的灵魂和线索。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作者简介

刘建军,山东省昌乐县人,现为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领导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代表性学术论著有《“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主编的著作有《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在《读书》、《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著述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