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在我社出版六卷本《张鸣精品集》之后的又一本全新的历史文化随笔集。张鸣教授在六本精选集的梳理和沉淀之后,取得了写作上的很大进步,更加关心现实,社会责任感更强,叙述视野更开阔,也正因此,其社会影响力持续上涨。本书精选其2007年大量新随笔当中的数十篇精华,展示一个更开阔、更热血、更有担当的教授形象。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在做历史的人看来,日记虽然属于**手材料,但却是不大好的材料。因为记日记的人,往往喜欢在日记里做假。对于很多人来说,日记,尤其是记述得比较详细的日记,在奋笔疾书的当时,就存了心,日后给别人看。如果这个人恰巧是个知名人士,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不过,就算是当初就存了心,料到自己的日记日后会出版,作者对经过的事件,在叙述上兴许会刻意隐瞒或者颠倒黑白,但日记毕竟会表达出来作者当时的某种想法,至少这种想法应该是真实的。具体对于某一件大事,日记里说还是不说,说多少,怎么说,肯定代表了当时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不用说,五四运动是件大事,尽管运动的后期,商人和工人也参加进来,但大体上,人们还是习惯性地认为,这个运动跟学生和知识界关系更密切,而跟军人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军人和一个留学美国学文学的留学生比,大家肯定多半会认为后者对五四运动会更关心些,很可能更热心,而前者,五四运动应该不会在他生活留下什么痕迹。但是,我手边有两本已经出版的日记,一个是在哈佛留学的吴宓的,一个是陕西军人胡景翼的,读完之后,得出的印象,跟我原先的预想完全相反。
在中国,吴宓算是个很有知名度的学人,提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提到王国维、陈寅恪,总能联系到他。五四运动发生时,他在哈佛读书,专业是英美文学。传统上,留学生尤其是学文科的学生,对于国内局势相当关心,日本威逼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这些学子就曾很是群情激愤过一次。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动静更大,国际关注的程度更高,留学生激动程度当然更高,但是,吴宓这个几乎每天记日记的人,竟然对这场运动只字未提。显然,这里没有消息不通的问题,当时的美国报纸,对五四运动有报道,而且第二年跟五四相关的山东问题之间交涉事件,吴宓的日记在同一时段就有反映。此前此后,关于新文化运动,诸如白话文学、写实主义、易卜生主义,《新青年》《新潮》,乃至胡适、陈独秀,他在日记里都多有提及,可是,五四运动的政治抗议运动,如火如荼,从火烧赵家楼到商民罢市、工人罢工,*后政府妥协,在他的日记里,居然一点影子都没有。
当然,如果仔细搜的话,五四在吴宓的日记里还是有点蛛丝马迹的,至少在三个地方,吴宓还是影影绰绰地表达了他的一点看法。一次是在1919年9月7日,在一篇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的日记中,借批评男女同校、女子参政,他写道:“处中国危亡一发之际,自以强固统一之中央政府为首要,虽以共和为名,亦切宜整饬纪纲,杜绝纷扰。”另一次是在1920年的3月28日,借议论清华的一次小学潮,发挥说:“今学生风潮盛起,持久不散,逾越范围,上下撑拒攻击,到处鸡犬不宁,不日必来外人之干涉,以外人为中国之君主。中国之人,尚不憬悟,清华之失,尚其小者。”同年4月19日,更进一步近乎绝望地议论道:“中国经此一番热闹,一线生计已绝。举凡政权之统一,人心之团结,社会之安宁,礼教之纲维,富强制企致,国粹之发扬,愈益无望。”这番热闹指什么,应该就是指五四。不用说,吴宓对作为政治抗议的五四运动,很不满意,很有微词,但是碍于中西几乎一致的对运动的肯定,又不便直接露骨地发声唱反调,即便在日记里,也是如此——日记终要给人看的。
吴宓对五四运动不以为然,跟他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有关。我前面讲到他的日记多次提及新文化运动,但每次说及,没有别的,就是一个骂字,说新文学是“乱国文学”“土匪文学”(1919年12月30日),说白话文学是“倒行逆施,贻毒召乱”(1920年2月12日),说“白话文学”“易卜生”“解放”是“牛鬼蛇神”“粪秽疮痂”。骂得拽文,也很刻毒,上纲上线。当然,我相信,吴宓是真心诚意这样一想的,在他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很可怕的,可怕到不仅“国将不国”,而且“家将不家”,具体地说,是危及他和他的小家庭,因为这个运动“邪说流传”,“‘解放’‘独立’‘自由恋爱’诸说盛行,必至人伦破灭,礼义廉耻均为湮丧”。想到这里,吴宓甚至悲观地要自杀——“则宓虽欲求一家之安宁、父子之慈孝、伉俪之亲爱,亦不可得。呜呼,前途黑暗如彼,今日劳愁如此,吾生何乐?诚不如自戕其生,则数分钟内,一切苦难,均冥然不知。清静之极,快乐之极!……”(1920年4月19日)而且,据他自己说,他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有这种念头。
从表面上看,吴宓对五四的看法,跟国内一班儿看到女子剪发、男女同校,便痛心疾首的冬烘的国粹派老朽们,没有什么区别,其过敏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我们还没有听说,国内有哪个遗老遗少因为新文化运动而想到过自杀。不过,吴宓的牢骚,毕竟跟卫道士有所不同,其骨子里,大抵因为在美国校园里见了太多的男女自由恋爱、未婚同居、下课携手钻树丛、赴“桑园之约”的景象,社会上也有。在中国人看来,太多离婚通奸、寻妓作乐之事,但年少力壮的自己,却什么都不敢做,若干年中,“不得与女人相见,虽欲一睹惊鸿之过影,一聆呖呖之莺声”,“亦势所不能”。因此夜思梦想,未免“气愤愁惨伤怀”(1920年4月19日)。但是聊以欣慰的是,他同时却发现,美国也有相当多的知识界人士,对此现象很是反感,视为病毒,于是,他的这种气愤愁惨伤怀,多少变得有点正当了,反过来发现国内的新文化运动,伦理批判、个性解放的结果,跟他所反感的美国现实一样。因此,在他看来,所谓新文化的“新”,其实是学了西方坏的东西,等于把垃圾引进来。
胡景翼曾任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团长,后来参与组织有国民党色彩的靖国军,跟督军对着干:直皖战后,归属直系,为直系偏师的一个师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跟冯玉祥合作倒戈,成立国民军,为第二军军长,也算是一个民国知名的军阀。五四运动当口,他主掌陕西靖国军,在陕西跟皖系的陈树藩对峙。
按陈志让的说法,北洋时期的军阀,在文化观上,多属于保守阵营。胡景翼虽然去过日本,跟国民党走得很近,但也是如此。在政治上,他反对皖系,尤其痛恨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但是却攻击说,徐母的死是因为徐树铮的不孝所致(1919年4月21日)。他还崇拜关公,但是对时事颇为关心。在五四政治运动爆发之前,他不仅知道蔡元培其人,看蔡的《石头记索隐》,而且还知道陈独秀,“然对陈独秀辈之说,亦不觉为是,而觉其放诞甚也”(1919年3月26日)。很可能,在胡景翼眼里,陈独秀不过是个口吐狂言、放浪形骸的名士。
然而,虽然对陈独秀不以为然,但五四运动却在胡景翼日记中留下了很多痕迹。由于北京政府的封锁,也由于陕西偏僻,直到1919年的5月29日,胡才从《益世报》上看到运动的消息,知道了北京的学潮,上海的响应,蔡元培的辞职。由于不明巴黎和会上的真实情况,他认为首席代表外交部长陆征祥“可斩也”,“否则外交亦无进步,而人以为卖国为常事矣”。此时,他对于五四运动,基本上还是抄报纸,没有多少自己的评论。
随着运动的发展,6月中旬,政府被迫让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免职。总理钱能训随之下台,他明显感到高兴,说:“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但是唯对钱能训下台感到有些惋惜,觉得此人还不错,下台是被只知道“依靠日人,借款买枪,招兵发财”的武人派(指段祺瑞和徐树铮)排挤掉的。(1919年6月16日)此时,胡已经站在了学生一边,而“天视民视”的说法,跟吴佩孚的“五四通电”,很是相似。自打这时候起,原来跟直系没有多少关系的胡景翼,对吴佩孚一天天钦服起来,到直皖战争爆发的时候,虽然双方孰胜孰负还没有定局,但在胡景翼眼中,吴佩孚已经是关岳一般的人物了。(1920年7月3日)而到了6月28日,当胡听人说此次运动大有成效,不仅英、美、法都乐意帮助中国,而且日本“亦欲让步”(其实不确),胡兴奋之极,说学生比宋时的太学生还要厉害,“予(胡的自称,笔者注)喜予国民气尚未尽死,公理尚在人心,国或不亡,而是非尚在。”忽然感觉他也是学生了,他的爱国事业不孤单了,居然在日记中三呼:“中华民国万岁”,“学生万岁”,“予之事业万岁”!
有意思的是,胡景翼还发现了这场运动跟陕西人的关系。陕西学生屈武上京到总统府请愿,“屈武以头撞徐世昌之足,再撞其柱。政府诸人惧,又感其诚,遂得许多完满结果。”因此他非常佩服屈武,觉得陕西有人。(1919年10月15日)关于这次请愿,屈武也有回忆,不过,没有说他以头撞徐世昌的脚,也没有碰柱子,而是以头碰地“血流如注”。
……
丁东:我觉得在大学里张鸣是比较稀有的教授,民国时像他这样的教授并不稀有,在当今大学里,却是太缺也太少了。
雷颐:张鸣先生现在写时评越来越多,我很佩服他有那么好的精力,很多东西我还没来得及写,就发现他已经写出来了,我一看正是我要写的!
李零:读张鸣先生的文章既可以做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
马立诚:张鸣以切肤之痛批判高等教育官本位的严重性、黑暗性、腐败性。对当下问题的关注比较深,击中要害,对高校体制的批评上表现得很充分。
秦晖:张鸣兄用材料和逻辑把很多问题讲得很清楚,事实和逻辑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清楚很多问题,是很有说服力的。
王学泰:张鸣的文章很好读,很好看,更重要的是他很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很有见地。张鸣很多很小的文章,但揭示的问题却很深刻。看他的书,可以使我开拓心胸,开拓眼界。
吴思:看透枪杆子,了解锄把子,张鸣抓住了这两个要点,中国历史的真相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了。我对他的理解,有时候也经常是我对我自己的理解。
解玺璋:我觉得张鸣老师很好打交道,我们很欢迎像张鸣老师这样的学者给我们报纸和杂志撰稿。我觉得学者应该和媒体有这样互动的关系。
徐庆全:幸运的是总有一些历史书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告诉我们怎样认识社会,怎么从历史出发来认识现在的社会,张鸣的书也罢,吴思的书也罢,李零的书也罢,意义就在这。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后涉历史,现在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均遗憾多多。
三国志-(共三册)-文白对照 本书特色 书的质量,印刷,纸张手感都没得说,价格也便宜,一拿到书就能感到它的厚重感。就是里面的排版和我想的有点出入。排版左边古文,...
建筑考古录 本书特色 《建筑考古录》由龚良所著,一个文博人田野足迹的记录。结合田野考古与古建筑考证之理论方法,探索江苏古代地域文明,辨析建筑形象、技术与文化传统...
中国逻辑思想史 本书特色 中国逻辑史是以研究逻辑的规律和形式法则等理论发展为对象的。因为逻辑的规律和规则都是普遍性的和全人类性的东西,人们思维过程赖以实现的各种...
《人间四月天》内容简介:《人间四月天》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她的语言
本书的目的是引入政治学当中一些重要和著名的定律和理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本书汇集了政治学学科中最不可或缺的、传之久远
品读经典 史记 本书特色 司马迁著,孔庆东主编的《史记(精选)/品读经典》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
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本书特色 备受争议的英国业余史学家加文·孟席斯推出新书《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
帝国的仕途 本书特色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系列丛书--世界自然遗产 本书特色 38集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用美丽流畅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画龙点睛的解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壮...
《轮毂电机分布式驱动控制技术》内容简介:本书根据著者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从轮毂电机分布式驱动控制导论开始,系统完整地介绍
法国大革命的降临 本书特色 乔治·勒费弗尔是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法国大革命史家之一。他的专门性著作,将农民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置于大革命史的中心舞台;他的一...
封疆大吏与晚清变局-晚清 本书特色 至晚清,经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清王朝的中央权威大大衰落,权力重心逐渐向地方督抚倾斜,不仅增加了汉人督抚的数量,而...
中国历代年号考 内容简介 本书初版於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五年第二次印本附有订补二十馀条。初版限於当时的条件,用简体字排印。此次修订,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年号按史籍...
Z篹唐 本书特色 唐朝末年,战乱迭起,藩王、节度使各自为政,皇室名存实亡。梁王朱全忠,大唐王朝实力*强大的藩王,大权独揽,逼死长君,扶立懦主,篡代之志路人皆知。...
《于洋传》内容简介:曾倾心塑造坚韧不屈中华儿女,曾全力刻画深入虎穴孤胆英雄。征途漫漫,暴风骤雨里书写青春之歌,大浪滔滔,坎
历史侦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本书特色 国际知名孙中山研究权威学者黄宇和院士,把几十年来结合档案钻研、实地调查、博览群书与历史想象的治史方法与经验,撰写成书。...
大师的国学课:8:中国断代史·先秦卷 本书特色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部,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先生自谓:“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世族...
云南名城史话丛书:大理史话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银苍玉洱;先民足迹;古城崛起;一隅辉煌;大理国都;元代大理城;明代大理城;清代大理等。云南名城史话丛书:...
《色彩构成》内容简介:本书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和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明度对比、色相对比、
《画以人传:明代绘画十二讲》内容简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陈文璟先生关于明代绘画的文集,共十二讲。开篇为明代绘画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