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在我社出版六卷本《张鸣精品集》之后的又一本全新的历史文化随笔集。张鸣教授在六本精选集的梳理和沉淀之后,取得了写作上的很大进步,更加关心现实,社会责任感更强,叙述视野更开阔,也正因此,其社会影响力持续上涨。本书精选其2007年大量新随笔当中的数十篇精华,展示一个更开阔、更热血、更有担当的教授形象。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在做历史的人看来,日记虽然属于**手材料,但却是不大好的材料。因为记日记的人,往往喜欢在日记里做假。对于很多人来说,日记,尤其是记述得比较详细的日记,在奋笔疾书的当时,就存了心,日后给别人看。如果这个人恰巧是个知名人士,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不过,就算是当初就存了心,料到自己的日记日后会出版,作者对经过的事件,在叙述上兴许会刻意隐瞒或者颠倒黑白,但日记毕竟会表达出来作者当时的某种想法,至少这种想法应该是真实的。具体对于某一件大事,日记里说还是不说,说多少,怎么说,肯定代表了当时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不用说,五四运动是件大事,尽管运动的后期,商人和工人也参加进来,但大体上,人们还是习惯性地认为,这个运动跟学生和知识界关系更密切,而跟军人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军人和一个留学美国学文学的留学生比,大家肯定多半会认为后者对五四运动会更关心些,很可能更热心,而前者,五四运动应该不会在他生活留下什么痕迹。但是,我手边有两本已经出版的日记,一个是在哈佛留学的吴宓的,一个是陕西军人胡景翼的,读完之后,得出的印象,跟我原先的预想完全相反。
在中国,吴宓算是个很有知名度的学人,提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提到王国维、陈寅恪,总能联系到他。五四运动发生时,他在哈佛读书,专业是英美文学。传统上,留学生尤其是学文科的学生,对于国内局势相当关心,日本威逼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这些学子就曾很是群情激愤过一次。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动静更大,国际关注的程度更高,留学生激动程度当然更高,但是,吴宓这个几乎每天记日记的人,竟然对这场运动只字未提。显然,这里没有消息不通的问题,当时的美国报纸,对五四运动有报道,而且第二年跟五四相关的山东问题之间交涉事件,吴宓的日记在同一时段就有反映。此前此后,关于新文化运动,诸如白话文学、写实主义、易卜生主义,《新青年》《新潮》,乃至胡适、陈独秀,他在日记里都多有提及,可是,五四运动的政治抗议运动,如火如荼,从火烧赵家楼到商民罢市、工人罢工,*后政府妥协,在他的日记里,居然一点影子都没有。
当然,如果仔细搜的话,五四在吴宓的日记里还是有点蛛丝马迹的,至少在三个地方,吴宓还是影影绰绰地表达了他的一点看法。一次是在1919年9月7日,在一篇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的日记中,借批评男女同校、女子参政,他写道:“处中国危亡一发之际,自以强固统一之中央政府为首要,虽以共和为名,亦切宜整饬纪纲,杜绝纷扰。”另一次是在1920年的3月28日,借议论清华的一次小学潮,发挥说:“今学生风潮盛起,持久不散,逾越范围,上下撑拒攻击,到处鸡犬不宁,不日必来外人之干涉,以外人为中国之君主。中国之人,尚不憬悟,清华之失,尚其小者。”同年4月19日,更进一步近乎绝望地议论道:“中国经此一番热闹,一线生计已绝。举凡政权之统一,人心之团结,社会之安宁,礼教之纲维,富强制企致,国粹之发扬,愈益无望。”这番热闹指什么,应该就是指五四。不用说,吴宓对作为政治抗议的五四运动,很不满意,很有微词,但是碍于中西几乎一致的对运动的肯定,又不便直接露骨地发声唱反调,即便在日记里,也是如此——日记终要给人看的。
吴宓对五四运动不以为然,跟他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有关。我前面讲到他的日记多次提及新文化运动,但每次说及,没有别的,就是一个骂字,说新文学是“乱国文学”“土匪文学”(1919年12月30日),说白话文学是“倒行逆施,贻毒召乱”(1920年2月12日),说“白话文学”“易卜生”“解放”是“牛鬼蛇神”“粪秽疮痂”。骂得拽文,也很刻毒,上纲上线。当然,我相信,吴宓是真心诚意这样一想的,在他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很可怕的,可怕到不仅“国将不国”,而且“家将不家”,具体地说,是危及他和他的小家庭,因为这个运动“邪说流传”,“‘解放’‘独立’‘自由恋爱’诸说盛行,必至人伦破灭,礼义廉耻均为湮丧”。想到这里,吴宓甚至悲观地要自杀——“则宓虽欲求一家之安宁、父子之慈孝、伉俪之亲爱,亦不可得。呜呼,前途黑暗如彼,今日劳愁如此,吾生何乐?诚不如自戕其生,则数分钟内,一切苦难,均冥然不知。清静之极,快乐之极!……”(1920年4月19日)而且,据他自己说,他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有这种念头。
从表面上看,吴宓对五四的看法,跟国内一班儿看到女子剪发、男女同校,便痛心疾首的冬烘的国粹派老朽们,没有什么区别,其过敏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我们还没有听说,国内有哪个遗老遗少因为新文化运动而想到过自杀。不过,吴宓的牢骚,毕竟跟卫道士有所不同,其骨子里,大抵因为在美国校园里见了太多的男女自由恋爱、未婚同居、下课携手钻树丛、赴“桑园之约”的景象,社会上也有。在中国人看来,太多离婚通奸、寻妓作乐之事,但年少力壮的自己,却什么都不敢做,若干年中,“不得与女人相见,虽欲一睹惊鸿之过影,一聆呖呖之莺声”,“亦势所不能”。因此夜思梦想,未免“气愤愁惨伤怀”(1920年4月19日)。但是聊以欣慰的是,他同时却发现,美国也有相当多的知识界人士,对此现象很是反感,视为病毒,于是,他的这种气愤愁惨伤怀,多少变得有点正当了,反过来发现国内的新文化运动,伦理批判、个性解放的结果,跟他所反感的美国现实一样。因此,在他看来,所谓新文化的“新”,其实是学了西方坏的东西,等于把垃圾引进来。
胡景翼曾任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团长,后来参与组织有国民党色彩的靖国军,跟督军对着干:直皖战后,归属直系,为直系偏师的一个师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跟冯玉祥合作倒戈,成立国民军,为第二军军长,也算是一个民国知名的军阀。五四运动当口,他主掌陕西靖国军,在陕西跟皖系的陈树藩对峙。
按陈志让的说法,北洋时期的军阀,在文化观上,多属于保守阵营。胡景翼虽然去过日本,跟国民党走得很近,但也是如此。在政治上,他反对皖系,尤其痛恨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但是却攻击说,徐母的死是因为徐树铮的不孝所致(1919年4月21日)。他还崇拜关公,但是对时事颇为关心。在五四政治运动爆发之前,他不仅知道蔡元培其人,看蔡的《石头记索隐》,而且还知道陈独秀,“然对陈独秀辈之说,亦不觉为是,而觉其放诞甚也”(1919年3月26日)。很可能,在胡景翼眼里,陈独秀不过是个口吐狂言、放浪形骸的名士。
然而,虽然对陈独秀不以为然,但五四运动却在胡景翼日记中留下了很多痕迹。由于北京政府的封锁,也由于陕西偏僻,直到1919年的5月29日,胡才从《益世报》上看到运动的消息,知道了北京的学潮,上海的响应,蔡元培的辞职。由于不明巴黎和会上的真实情况,他认为首席代表外交部长陆征祥“可斩也”,“否则外交亦无进步,而人以为卖国为常事矣”。此时,他对于五四运动,基本上还是抄报纸,没有多少自己的评论。
随着运动的发展,6月中旬,政府被迫让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免职。总理钱能训随之下台,他明显感到高兴,说:“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但是唯对钱能训下台感到有些惋惜,觉得此人还不错,下台是被只知道“依靠日人,借款买枪,招兵发财”的武人派(指段祺瑞和徐树铮)排挤掉的。(1919年6月16日)此时,胡已经站在了学生一边,而“天视民视”的说法,跟吴佩孚的“五四通电”,很是相似。自打这时候起,原来跟直系没有多少关系的胡景翼,对吴佩孚一天天钦服起来,到直皖战争爆发的时候,虽然双方孰胜孰负还没有定局,但在胡景翼眼中,吴佩孚已经是关岳一般的人物了。(1920年7月3日)而到了6月28日,当胡听人说此次运动大有成效,不仅英、美、法都乐意帮助中国,而且日本“亦欲让步”(其实不确),胡兴奋之极,说学生比宋时的太学生还要厉害,“予(胡的自称,笔者注)喜予国民气尚未尽死,公理尚在人心,国或不亡,而是非尚在。”忽然感觉他也是学生了,他的爱国事业不孤单了,居然在日记中三呼:“中华民国万岁”,“学生万岁”,“予之事业万岁”!
有意思的是,胡景翼还发现了这场运动跟陕西人的关系。陕西学生屈武上京到总统府请愿,“屈武以头撞徐世昌之足,再撞其柱。政府诸人惧,又感其诚,遂得许多完满结果。”因此他非常佩服屈武,觉得陕西有人。(1919年10月15日)关于这次请愿,屈武也有回忆,不过,没有说他以头撞徐世昌的脚,也没有碰柱子,而是以头碰地“血流如注”。
……
丁东:我觉得在大学里张鸣是比较稀有的教授,民国时像他这样的教授并不稀有,在当今大学里,却是太缺也太少了。
雷颐:张鸣先生现在写时评越来越多,我很佩服他有那么好的精力,很多东西我还没来得及写,就发现他已经写出来了,我一看正是我要写的!
李零:读张鸣先生的文章既可以做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
马立诚:张鸣以切肤之痛批判高等教育官本位的严重性、黑暗性、腐败性。对当下问题的关注比较深,击中要害,对高校体制的批评上表现得很充分。
秦晖:张鸣兄用材料和逻辑把很多问题讲得很清楚,事实和逻辑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清楚很多问题,是很有说服力的。
王学泰:张鸣的文章很好读,很好看,更重要的是他很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很有见地。张鸣很多很小的文章,但揭示的问题却很深刻。看他的书,可以使我开拓心胸,开拓眼界。
吴思:看透枪杆子,了解锄把子,张鸣抓住了这两个要点,中国历史的真相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了。我对他的理解,有时候也经常是我对我自己的理解。
解玺璋:我觉得张鸣老师很好打交道,我们很欢迎像张鸣老师这样的学者给我们报纸和杂志撰稿。我觉得学者应该和媒体有这样互动的关系。
徐庆全:幸运的是总有一些历史书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告诉我们怎样认识社会,怎么从历史出发来认识现在的社会,张鸣的书也罢,吴思的书也罢,李零的书也罢,意义就在这。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后涉历史,现在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均遗憾多多。
百姓故事-清案探秘-附光盘 本书特色 清朝是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有许多故...
三国史话 本书特色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2册) 内容简介 我国高等院校(包括师专和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在高年级课程中开设有《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程,讲授《文学史》...
《金融思维》内容简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金融,金融知识已经成为我们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而具备金融思维、利用金融的
历史的罗生门 本书特色 见微知著以崭新的笔触披露惊心动魄的真相去伪存真用生动的细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的罗生门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具有新鲜史料价值特别是具有独树...
《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全两册)》内容简介:盛极必衰是历史的规律,从古至今无一例外,没有任何手段能逆转。但没有哪个国家能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六年级·下册)》内容简介: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每一篇课文都配有若干拓展阅读的文章
汉武英雄时代 本书特色 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的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英雄时代,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卫青、霍去病、李广、张骞、苏式、司马相如、司马...
《每天一杯蔬果汁》内容简介:用蔬果打汁,一直被认为是健康的饮食法,尤其对女性,既保证了一天的蔬果摄入量,又不会增加油、盐的
一本书读懂俄国历史 本书特色 本书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俄国历史画卷,让广大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俄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并从中领略到俄国人的独...
宋人轶事汇编-(全五册) 本书特色 新编《宋人轶事汇编》全书收录人物二千多人,上起五代十国入宋而主要事迹在入宋以后者,下至入元而主要事迹在入元以前者。较近人丁传...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作者前言、中国概况、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古典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秦汉:中国历史上的
与国会和政府相比,美国最高法院似乎以其超然独立的姿态远离公众生活。宪法研究专家奥布赖恩紧跟最高法院的历史足迹,试图还原它
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 本书特色 本书从浩瀚的清代宫廷档案、谕旨、奏折等史料中勾稽出雍正朝著名的曾静案来龙去脉,并参考多种研究著作的记载与分析,用生动...
溃败的前夜:从甲申到甲午-东方历史评论-11 本书特色 自甲申到甲午,大清此前二十来年,采取“拿来主义”初见成效。军事、工业、商业、贸易...
《革故鼎新:帝国斜阳与战后世界》内容简介:历经风云变幻的20世纪和全球化浪潮 英国如何应对两次世界大战和帝国衰亡 在战后秩序中
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增订版 本书特色 书1994年版,获得学界的高度认可和推荐,成为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参考书。本书系增订版,对1994年版进行了必要补充和...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丰表 本书特色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由数十位顶级权威院士、专家共同审定推荐*新*详尽的历史纪年表!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丰表 目录 出版...
《公司控制权》内容简介:历时两年多的万科之争引发全国关注。万科作为中国公司治理的典范和楷模,在公司控制权上仍遭遇这么大的挑
《实验室女孩》内容简介:19世纪80年代,霍普·洁伦的曾祖父母随彼时兴起的移民潮,从挪威奔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