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

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

作者:范晓春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年:2009-01-01

评分:5分

ISBN:9787509800249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 目录

**章 起因
一、小农经济改造与家庭经营
二、农民与社会变革
三、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形成与实践
四、把中国农民组织起来
五、两种积极性与生产责任制
六、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第二章 包产到户
一、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的初步确立
二、高级社化后的农民
三、**次包产到户的兴起
四、在两条道路“大辩论”中夭折
第三章 包工包产到户
一、大办人民公社
二、第二次包产到户的出现
三、对包产到户的严厉批判
第四章 责任田
一、包产到户的第三次兴起
二、渡过困难时期的临时选择
三、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后的叫停
四、在大论争中继续发展
五、被定性为“单干风”再受批判
第五章 大包干
一、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努力
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社会
三、难以禁绝的包产到户
四、大包干悄然出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 内容简介

我出身农家,经历了从大集体到包产到组,再到“双包”到户的全过程,亲身体验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体制变革后的愉悦。此后,有幸受业于国防大学高化民教授和中共中央党校谢春涛教授,从事中共党史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受他们的教诲和启发,也是中国农村变革对内心的深深触动,包产到户引发了我持久的学术兴趣。出于一切当下都是过往历史必然延伸的考虑,对改革开放前包产到户几起几落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探寻其背后历史缘由就首先成为自己用力颇多的环节,本书即是对此进行的一个初步总结。

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 节选

第二章包产到户
一、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的初步确立
第二章 包产到户
一、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的初步确立
急风暴雨般的农业合作化高潮过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被纳入了高级社的范围,而且农民个人生活也是如此。l956年6月30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以下简称《示范章程》)使高级社体制作为制度得以确立起来,同时,也标志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得以初步确立。
1.将农业生产纳入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中。
《示范章程》规定,“合作社应该在国家经济计划的指导下独立地经营生产。合作社必须认真地对国家尽交纳公粮和交售农产品的义务。…‘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该制定全面的生产计划,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其计划采取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由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中央要逐步做到由规定生产计划,过渡到规定农产品的采购计划和调拨计划。……

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 作者简介

范晓春,1970年生,河北洁源人。1985年入学入伍,先后毕业于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国防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发表《也谈"高饶事件"发生的某些因素》、《管窥第三次包产到户兴起的历史原因》和《1957年刘介梅"忘本回头"事件再评价》等论文20念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