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雷池月先生的书,既是历史,又不全是历史。说是历史,是言必有据,不像当今众多对史事的戏说;说不全是历史,是作者没有被枯燥而繁乱的史料所囿,而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在知识与权力、保守与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重构。历史是一种延绵,但在这本书里,大可以古今通读。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雷池月先生的书,既是历史,又不全是历史。作者没有被枯燥而繁乱的史料所囿,而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在知识与权力、保守与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重构。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国学大师 陈寅恪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著名学者 邓广铭
如果想做官,劝你*好做宋朝的文官。好处多,一是“犯了错误”不打屁股,保有脸面;二是“上书言事”逆了龙鳞,不砍脑壳;三呢,嘿嘿,不瞒你说,俸钱还*可观。你道是宋太祖赵匡胤心特别善?非也。只因这兵痞皇帝的江山不是血盆里捞来,而是从“孤儿寡妇”手中套取来的,就不免“外惧清议,内愧神明”,所以总想扮演三分慈眉善目,而标异于秦汉魏晋隋唐历朝的开国皇帝,更不用说后来的元明清三朝了。回想在下服劳役时,曾偷读不少宋人笔记,十分羡慕那时的文人处境。今又遥闻雷池月兄说宋朝的文官故事,益发添了鄙人的羡慕。
——著名诗人 流沙河
雷池月先生的书,既是历史,又不全是历史。说是历史,是言必有据,不像当今众多对史事的戏说;说不全是历史,是作者没有被枯燥而繁乱的史料所囿,而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在知识与权力、保守与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重构。历史是一种延绵,但在这本书里,大可以古今通读。
——著名学者 林贤治
雷池月先生是文化界知名学者,这些年来潜心于文化研究和历史随笔写作,卓有成就,颇有影响。他的文章视角独特,观点新锐,文笔犀利,别具一格,融可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悦人耳目,非当下媚俗欺世之伪学者可比,弥足珍贵。
——著名学者 余开伟
**章蘋满汀洲人未归:寇准的三起三落
大宋文官中,寇准领头,首先固然是因为他出道在太宗后期,而大起大落地沉浮于宦海却正好贯穿真宗一朝——按时间顺序应排在前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把历史影响之深远、政治遭际之坎坷、作风性格之刚愎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量,除了他,别人也很难作**人之想。
说起历史影响,有官方评价的反映,也有民间褒贬的表达,两者综合比较,将寇准置诸首席大约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在民间影响方面虽然略逊于包拯,但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却远较包拯突出。而且,就是在民间,这位“寇老西”弄出的动静也不小,拿戏剧来说吧,以他为主角的剧目就有《罢宴》《背靴》《清官册》《审潘洪》《澶渊之战》等,以他为配角的则有《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等更是多不胜数。总之,从这些角色身上表现的是一个清廉、智慧、勇敢、正直的“大官”——一个中国百姓感情深处*崇敬、*爱戴的政治形象。国人这种永远的“清官情结”难免导致“高大全”的审美要求,于是,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要堆砌到“这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上,*后只能归于失真。但偶像化的东西从来都是失真的,因为偶像身上不容许表现人性的诸多弱点。
寇准当然算清官,算好官,但却不是戏文和传说里那样的清法和好法。他是一个悲剧人物,经历了许多挫折,结局也很悲惨,而这一切,和他个人的秉性、修养、作风又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不把历史人物的真实状况以及在这种真实后面的各种因果联系尽可能充分地表述出来,即便是美化和抬高,也未必真正对得起古人。
性格刚直、褊狭专断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有理,寇准就是鲜明的例子。宋真宗用过“刚褊”、“刚忿”这些字眼来形容寇准的性格。总之,他刚直而失于褊狭,好激动甚而走极端,喜怒形于色,说话没遮拦……是一个典型的多血质、活泼型的人。这种性格的人本不很适合于当官搞政治,即使撞入官场,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好结局。“政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而寇准正好就是缺乏这种天分,故而在处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上下级关系等这几个方面,都留下了诸多败笔。于是,尽管他才干过人,政声良好(晚年时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的民谣),在官场的实际遭遇却极不顺利。寇准参加工作四十三年,二十多岁就当上了司局级干部,无论在中央或者地方,工作表现一贯突出。寇准当县官时,赋税不需要下文催缴,只要在县衙门前张榜公布各乡镇负责人名单和应缴数目,到期绝无亏欠;当州官时,还有过“空狱”的记载(“空狱”——“必也无讼乎”是儒家政治的极高境界)。虽然能干,寇准却是那种会办事而不会掌权的人,三十三岁当副宰相,此后三度拜相,可三次合起来还不足五年时间,*后的那一次,靠违心地牺牲原则上了台,结果也只干了一年,可结局却极为凶险,虽然留下了性命,*终却死在了流放地。其时,初步平反通知书已经发出,可他没来得及看到。
寇准十九岁中进士,少年得意。有人劝他说,太宗皇帝喜欢老成持重、阅历丰富的人,要他虚报几岁年龄,他说:我还才起步,怎么能弄虚作假?于是,他被放到基层去锻炼,在湖北巴东、河北成安当知县,有了政绩和名声,提到郓州当通判(副地市级),不久又调中央,任三司(管财贸、经济的总衙门)的度支推官、盐铁判官等,因为参加一次建言献策的朝会(会诏百官言事),作了精彩发言,受到皇帝的赏识和器重,拔擢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诠(前二者是官与衔,后者是职)。虽然也只相当正局级待遇,可是位处要害,要算是朝中重臣了。此时他刚满三十岁。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说,宋太宗对寇准很欣赏,听了朝会上的发言以后,问左右该给个什么官,吏部说可用为开封府推官,太宗当时就发脾气了,说,怎么能让寇准当那种官呢?看到皇上的表情,有人赶快建议安排为枢密院直学士,太宗想了好一会儿说,就先让他当这个官吧!不久,寇准揭发了一丰己司法不公的案件,牵涉到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高级官员,参知政事王沔等受到皇帝责罚。寇准虽然为此得罪了人,但却使太宗下决心对他进一步重用,很快就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院事。一下子就跨到了副总理级。
寿右谏议大夫是谏院的长官。谏官们唐代是分属于中书、门下省的,赵匡胤为了强化他侗的责任和权力,设置谏院,级别相当或稍低于中书省和枢密院(因为后两者的首脑就是宰相)。谏官是专门建言的,虽然没有行政权,但什么事都可以插上一嘴。寇准正好是个爱多嘴的,而且还固执得很,有时候逮理不让人,对皇上也不例外,非把事情弄出个结果不可。《宋史》里有这么一段描写: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日:“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为臣子者在皇帝面前如此近乎嚣张的表现,实属难得一见,无怪乎赵光义要赞叹自己身边有了一个魏徵,不过这种激赏后面其实也隐藏着一种警示——皇帝总会有受不了的时候,唐太宗不也说过“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下老头”这样的话吗?要不是长孙皇后的劝谕,说不定他真的下手了。好在寇准年轻,背景单纯一这两条魏徵都不具备,又出自赵光义亲手拔擢,君臣间情分不同,皇帝许多地方没有较真。但两年以后,淳化四年(993年)十月,赵光义终于发脾气了。
寇准和知枢密院事张逊关系紧张,好些次当着皇帝的面争执。一天,寇准碰见一个狂汉迎着马头呼万岁,不置一词,一笑而过。张逊视为大不敬之罪,指使朋友判左金吾(管理首都治安的官员)王宾到皇帝面前揭发这件事,当廷对质时,双方争吵起来,“互斥其短”,“辞色颇厉”,朝廷大员,君前对骂,当然是影响极坏,赵光义不能不生气,当即决定把张逊谪贬外地,寇准也罢本官为知青州事。赵光义下放寇准多少有点不得已,心里老惦记他,时不时地问左右:“寇准在青州不知道过得好不好?”朝廷里没有多少为寇准说好话的人,开始回复皇帝的话是:“能在这么好的地方做官,他不会受苦的。”后来看出皇帝还是想召用寇准,就回话说:“陛下老是惦念寇准,听说他天天纵酒行乐,不知道是不是也惦念着陛下?”赵光义听了这话默然不语。
第二年,赵光义把寇准调回中央,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时还对宰相吕蒙正说:“寇掏临事明敏,今再擢用,想益尽心。”——可说是寄予了厚望。但是,寇准能干是不错,性格上的毛病却很难改,在中书省干了两年(还差一个月),又因为与同僚关系紧张,并且当廷与皇帝抗辩,不听制止,再次被罢免了职务,贬往邓州去做知州。
冲突的起因其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它的发展过程则表明是寇准的一贯作风所致。有行政才干的人,一般都喜欢独断专行,不惟大权要独揽,小权也不想分散,自然还养成了刚愎自用、用人唯亲这类毛病。至道二年(996年),中央和地方官吏按惯例进行考核调整,寇准把自己平素喜欢的人大都安排在中央重要部门,不喜欢或者不熟悉的人则随意平调甚至罢黜。中书省的彭惟节和冯拯,是两位郎中(司局)级官员,彭是寇准较有好感的,而冯则一向为寇准所厌恶。原来彭的排名在冯之下,这次调整,彭转为屯田员外郎,冯则转为虞部员外郎,照规矩,彭的排名应该移到冯的前面,也许是因为彭谦虚(一个单位,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妨低调一点),也许是因为冯倨傲(同级别官员,我排名原在前,未必一定要改),在“奏章列衔”时,彭的排名依然在冯之后。寇准发现后生气了,贴出告示,警告冯拯不要扰乱朝廷制度。冯拯平时大约已经受了不少气,这次的当众出丑令他忍无可忍,上表陈情,摔诉寇准擅权,一贯对自己无理打击迫害,另外又搜集了不少岭南等处地方官升降不公平的事例,一并揭发。广东转运使康戬也同时上奏,说中书省其他几位首长(宰相吕端和参知政事张洎、李昌龄)软弱怕事,不敢与寇准对抗,致使寇准“得以任胸臆,乱经制”。这回皇帝大怒了,当即召见中书省的几位头头。当时寇准外出办事去了,吕、张、李三位只是叩头请罪,无话可说。宰相吕端因职责所在,勉强解释了两句,说:“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数争,虑伤国体。”稍后,寇准赶来了,面对皇帝的质问,不检讨,不认错,一味替自己辩解。皇帝提示他:廷辩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哦!可是他仍然“力争不已”,甚至搬出中书省的文书档案来证明自己有理,皇帝更不高兴了,“因叹日:‘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遂罢准知邓州”。
太宗皇帝的话意思很明显:你这小子太不识趣了!鼠雀不如。——很严厉,也很无奈,但确切地表达了内心的感情:寇准的才干人臣中尽管难得,但寇准的毛病又实在让人很难容忍。只是中书省的一名副手,却把整个部门弄得跟自留地一样,难道不可怕吗?当然这里面也有些偶然的因素,比如说,官僚好弄权,这本是常态,文官制度多设副职的初衷之一就是让同僚之间有所牵制,从而避免“一言堂”的局面,而寇准遇上的这几位同僚,却可以说是为他准备了一个犯错误的环境。
宰相吕端,是著了名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人,其实,他的“小事糊涂”很多时候也是装出来的,就是为了躲避一些具体事务的纠缠。他为人持重有余,进取不足,碰上寇准这号喜欢揽事的副手,不想多管事的他很满意。当初寇准以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的时候,原本是右谏议大夫的他,就提出让自己位居寇准之下,皇帝没同意,后来,他继吕蒙正当了宰相,史称他“以清静简易为务”,而寇准却是个耐不住“清静”的,皇帝深知这一点,下手谕说:“中书事必经吕端详参,乃得奏闻”,表示对吕端的支持,而吕端却始终保持“谦让”的态度。一个不想管,一个爱管,这样的一、二把手之间,自然“和谐”。
参矢口政事张洎,情况更为特殊。他原是南唐李煜的亲信旧臣,宋军南征时,他是抵抗派,南京城破之前,他和枢密使陈乔约好了一同投缳自尽,陈乔性急,钻进绳圈,一会儿就完事了,张洎看到陈的死状,退缩了,选择了投降。这样一个人,虽然因为文思敏捷声名显赫而被作为统战对象在政治上作了安排,但朝臣们对他不可能有太好的看法。他自己当然也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无论对上下左右,他都能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
雷池月,原名雷逸湘,湖南嘉禾人,著有《宋太祖演义》《元世祖演义》《回首可怜歌舞地:古都史话》等。
国史大纲-上下册 内容简介 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其所著《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
大明帝国兴衰史 本书特色 《大明帝国兴衰史》对皇权有这样的阐述:历来皇帝巩固和维持皇权的法宝有两样,一是军队,二是官僚。用武力发家,用官僚统治,缺一不可。《大明...
本书试图回答中国地方环境政治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有:⿴政策执行偏差是如何形成的?表现出哪些环境威权主义的特征?这些特征
中国史读本 内容简介 一、本书共分六编:**编总说,第二编上古史,第三编中古史,第四编近古史,第五编近世史,第六编现代史。适合初级中学分科教学之用。二、历史应当...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详细的阐释,深入分析了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
663-1895年-中日痛史 本书特色 本书共七章,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中日历史上的六次战争,并以中日甲午战争作为全书的重点,反映了清末中国政府经济、军事、外交方...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内容简介:★一个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真实再现了上世纪美国社会的生存现状; ★同名改编电影由奥斯卡获奖影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事件·图文珍藏版 本书特色 漫长的历史长河,并不是源远流长而波澜不惊的水面。尽管有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平庸的时代,但是在平静之后总会有巨波狂澜...
《大明寺史话》内容简介: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元年,以“大明”年号命名,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走进大明寺,我们仿佛走进
中国海湾志第10分册:广东省西部海湾 内容简介 《中国海湾志》是一部反映我国海湾基本自然环境要素为主的科学志书;内容包括海湾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状况、气象、海洋水...
中国近代-(第十七辑) 本书特色 近代中国,风云变幻,从**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而清王朝的统治*终也被推翻。近代中国对于当今中国的影响...
罗马史随想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罗马史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种种史实,以及当下的意义。……现在呈现给各位读者的是一些有关古罗马史的东西,这个东西的缘起大...
麦考莱英国史-IV 本书特色 英国19世纪史家麦考莱所著《英国史》,是西方浩繁史著当中至为辉煌的作品之一。该书所述英国史事始于詹姆斯二世时期,恰好上承大卫&bu...
七至八世纪赴日唐人研究 本书特色 日本遣唐使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担当者和承 载者,历来被世人称道。而作为授予方的唐政府和唐 人却常被人忽视。事实上,在唐言传身...
孟森讲清史 本书特色 本书选用孟森在北京大学教书采用的讲义《清史讲义》,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总论为清史在史学上的位置、清史的体例、青代种族及世系、八旗制度考实四章...
《温故(之一)》内容简介:《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
春秋霸业-长话短说中国史 本书特色 春秋,一个神奇瑰丽、宏阔大气的时代,洋溢着我们这个民族少年时期特有的率真、野性、进取和高贵的精神。阅读春秋,让...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内容简介:人类为什么能够演化成今天这样?是什么驱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什么是创新?创新到底需
海洋文明史:渔业打造的世界 本书特色 推荐理由1:《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国家地理学会考古顾问布莱恩·费根*力作推荐理由2:《图书馆杂志》《科克斯书评》《经济学...
耶鲁美国小历史 本书特色 《耶鲁美国小历史》是继《耶鲁科学小历史》《耶鲁文学小历史》之后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历史”系列新成员。《耶鲁美国小历史》生动地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