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八宝山的变迁见证北京殡葬业的发展,个性化名人墓地体现北京丧葬文化,移风易俗改变老北京丧葬传统,旧时的丧葬包含着封建法权意识。
**章 老北京的丧俗特点
丧葬是每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后一道生活仪礼,它是标志人生归宿的*后一道程序,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人们通过丧礼一方面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与追述,另一方面是对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做出的安排与祝福,所以这一仪礼历来都是隆重、庄严、肃穆的,同时也是极其繁琐复杂的。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长亲的传统,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对待丧事,每个子女都不敢掉以轻心,都必须“当大事”来办,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尽*大的努力让老人安息。
大家都听过“红白喜事”一词,它是怎么来的,谁清楚?结婚叫喜事,大家都知道;老北京人管上了岁数的人寿终正寝也叫喜事,谓之“喜丧”。这儿说的“喜丧”,必须是“寿终正寝”,非正常的夭折,不能叫喜丧。老北京人出殡的时候有个讲儿:次子抱盆,老大摔盆,意思去祟平安。过去没有柏油马路水泥地,盆一下要没摔碎,看热闹的小孩就可以蜂拥上来抢出殡家人头上戴的孝帽,这家人也阻拦不得。所以现在有时还能从上了年纪人的嘴里听到这话儿:“你瞎撞什么!抢孝帽子呐?”
满族人死后,死者的家属在一百天之内,均不剃头。**年过春节时,家中不扫房,不贴对联。第二年春节时,可以贴红对联。满族人不准新媳妇给死者上坟。
北京丧俗文化的演变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一个由繁琐到简化,由简化到追求高质量、高消费的发展过程。
老北京的丧俗名目繁多,折腾死人,更折腾活人。俗话说,奔赴黄泉不易,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不容易。老北京的丧事大抵都要经过易箦、小殓、报丧、开殃榜、领执照、成服、选材、转空、大殓、搭丧棚、建灵堂、停灵、接三、伴宿、辞灵、出堂、起杠、出殡、设茶桌和路祭棚、下葬等程序。
在老北京,不管是官宦人家的丧事,还是平民百姓的丧事,都讲究“厚葬”。有钱人家自不必说了,平民百姓遇到丧事也会采取借贷、典卖家产的非常手段大办丧事。这种风俗主要是受儒家倡导的孝道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以长辈的丧事办得是否体面、隆重,来衡量子女的孝心,并以此作为子女继承遗产的一个重要条件风气。于是往往出现兄弟互相竞赛、争着多花钱的现象。
老北京,满族人占很大的比例,满族人葬礼中讲究“孝为先”,汉族讲究“重殓厚葬”,中间还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丧事办得隆重的,会举行数日乃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一、满族人丧葬的老礼——讲究一个“孝”字
满族人家办丧事有独特的习俗。家中死了老年人,未出灵之前,在院内灵前摆放三张高桌:**张桌子上放香炉。有人拿着三炷香站在桌旁。另有一名“礼赞官”喊一声“上香”时,死者的儿子便从拿香人手中接过香,向灵柩行个礼,再将香插进香炉中,三次毕;第二张桌子上放三杯酒。死者的儿子将此三杯酒泼洒在高桌底下,叩头毕;第三张桌子上,放有三张黄纸。死者的儿子将这三张黄纸点燃后,“礼赞官”高喊一声“举哀”后,孝儿哭三声死者,再行三拜九叩首,站起身,退步绕桌子一圈儿,这叫“辞灵”。
满族人死后的幡纸,不挂在门上,而是放在死者的棺木头上。死者出灵后,儿子、儿媳要穿一百天重孝,称之“大孝衫”。儿子头戴用四方白布叠成的有棱有角的孝帽子。儿媳戴着用白布做成的葫芦形的“白塔头”。而其他死者的亲属,均为“灵出孝满”,即出灵后就不为死者戴孝了。
二、汉俗强调“重殓厚葬”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都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易箦
老北京城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因此病重时也没有住院一说。清末民初时北京城里有了几家医院,不过除了少数达官贵人外,大多数北京人还不习惯接受西医的治疗,平民百姓也付不起住院的费用。
所以老北京人得了病,基本上就是躺在炕上休养调理,一般请个中医大夫来家看看,把把脉看个方子什么的,很少有人会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旦病情恶化,没救了,中医大夫就嘱咐家属“准备后事”。老北京把家人病危叫“落炕”。
病人一旦落炕,病人的家属要先到棺材铺赁一个小床,叫做“太平床”,也叫“吉祥板”。有的家只是将门板卸下来,临时搭个小床,谓之“搭床”。
在病人还没有咽气的时候,就得把人从炕上移到太平床或搭床上,文言叫“易箦”,意思是换床。目的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则不吉祥。其实是怕后人以后在这炕上睡觉时心里别扭。易箦(换床)时,有的子女还要郑重其事地说:“冲一冲就许好啦!”其实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这时,子女要每天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求医求药。要亲自伺候病人的饮食起居,伺候汤药,端屎端尿。夜间儿子们要轮流值夜,在病人神志清醒时要询问有何遗嘱,并记录在纸。家中主事的长子要与伯、叔等长辈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后事,像请画师为老人画像留影,请懂行的亲属到棺材铺定购棺材,还有“讲杠”、“讲棚”、“讲响器”、“讲烧活”等事宜,即联系出殡的仪仗,搭灵棚、雇吹鼓手、订制纸糊的冥器等,另外还要到饭庄里预订酒席,到寺庙里请僧、道念经,放焰口,称为“讲席面”、“讲经”。
小殓
病人临终前要换上寿衣。男人的寿衣是长袍马褂,女人的寿衣是袄裙。身下边必须铺上黄褥子,身上必须盖上白单子,叫做“铺金盖银”。穿寿衣前,要先给病人净身沐浴、修面,包括洗脸、洗发、刮脸。清代的寿衣也有一定之规,凡是王公大臣的寿衣,都是穿戴自身品级的官服,身穿丝绸制成的蟒袍、补服及内衣,头戴官帽,脚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莲花图案,表示脚踩莲花,修成正果。平民百姓的寿衣都是棉袄、棉裤、棉长袍,用藏蓝色或古铜色的绸子做面,内衣用白布做成,脚穿白布棉袜,满族人穿宁绸青靴,汉人穿圆口鞋,也有穿福字履的。头枕平金枕,汉人还有脚枕。女用寿衣,外边是棉袍,里边有小棉袄、棉裤,一般是红里蓝面,头上戴蓝底红花的观音兜或垫帽,脚穿白布棉袜、尖口鞋,寿衣、鞋、帽绝对不能用皮子做成,据说如果亡人穿皮衣、皮鞋,下辈子就会托生为畜生。另外寿衣也不能用缎子做,因为“缎子”与“断子”同音。寿衣上不能钉纽扣,只能钉带子,因为“带子”有“后继有人”的意思。棺材里的铺盖少则三铺,多则九铺九盖,都是取单数。
清代的王公大臣死后,经皇帝批准,可以铺上陀罗经被,就是在黄绫子上印着红色梵文经字的被子,有钱人家有的还要给亡人戴上首饰。帝王和贵族死后要用一颗穿上红线的珍珠填人口中,红线的另一头系在衣襟的飘带上,平民百姓则以红纸包上一些茶叶填人亡者口中,称为“含殓”。为了防止诈尸,还要用红、白色的绳子将亡者的两条腿拴上,并且在亡者胸前放上一本皇历,上边再压上一面镜子,也有压上一个秤砣的。
报丧
人死后大殓(装棺材)前,丧家要给至亲好友送信,目的是让至亲近友前来探丧,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瞻仰遗容。官宦宅门、绅商富户一般都用“本家门房”发出“口报”,也叫“报丧条子”,比如说:“本家某老爷(或某大人,或本家某夫人)恸于夏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谨择于某日某时大殓,某日接三。特此讣告。”下款是某街某胡同某宅门房某人报禀。口报不是正式讣闻,是为通知至亲好友来参加大殓的。
口报(报丧条子)也是有钱人家通知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友的办法。一般没门房下人,或者关系较近的亲戚,则须孝子孝孙亲自去上门通知,叫做报丧。报丧的孝子有时来不及做孝衣,只戴个孝帽子,腰上系一根孝带子,到了人家门口不能进去,拍门等人家出来,出来的人无论是自己的长辈,还是晚辈,都要磕个丧头,说一声谁死了,什么时候人殓,即可告辞。
……
李劭南,1967年出生,北京人,大学毕业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编过报纸、杂志、出过书、涉足过体育产业市场。现在担任文化传播公司策划总监。业余时间喜欢收藏,研究北京文化。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是法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基督教加尔文派创始人。加尔文主要著作有:《基督教要义》《罗马人书注释...
老照片第31辑 内容简介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
江有诰古音学研究 目录 **章 前言**节 本课题的意义第二节 江有诰古音学的学术背景特点第二章 江有诰生平及著述**节 生平及学术经历第二节 主要著述第三章 ...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 本书特色 先生特别强调比较考古学、比较文明史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文明乃是人类文明全体的一部分,不以人类文明为大背景考察中华文明,而是关起门来,...
迷宫与《百年孤独》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翻译评论著作,是西班牙语文学名著翻译论文集,作者以大量的具体例证,结合《百年孤独》等名著的翻译,分析了译事的成果、水平和谬...
祖先的声音:非洲神话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世界历史。每本书中都充满了处于某一文化核心地位的奇特故事、神秘仪式、愤怒的神灵以及幽灵的探求和魔力的象征;而这...
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儒家原典和历史文献,着眼于“五伦”,既对儒家人伦思想的基本内容、历史演变、特点和作用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创见的系统梳理...
财神 本书特色 徐迅专著的《财神》是辽宁本溪市财神文化研究丛书的首本著作,也堪称是中国财神文化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著作——书中对财神文化前世今生的探究,演进变迁,渊...
董事長從小就是個幸運兒,他什麼都有,而且都是最好的。董事長聰明過人,事事都被要求第一,他從來也沒讓人失望過。董事長又帥又能幹,父母優雅開明,太太美麗賢淑,兒女乖...
古希腊风化史 本书特色 从西方文明起源言必称希腊中,我们不难理解,希腊(加上随后的罗马) 文化不折不扣地是今天西方文化(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学、自然科学、...
汉语话说结构句法学 本书特色 邱雪玫编著的《汉语话说结构句法学》首次对话说结构研究溯源沿流,探讨了话题语一说明语的本质属性。沿着鉴别→定性→定量的技术路...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内容简介:作者在书中分别介绍了17种常见的树木,包括樱树、油橄榄、柏树、橡树、白蜡、杨树、冬青、桦树
花生文库大师谈学习系列(全5册) 内容简介 《我怎样读书》“按揭”买车、买房,在今天已经是寻常事了。可是,100年前,一位 17岁少年“按揭”去买一套《大不列颠...
外国习俗丛书--新西兰 内容简介 新西兰很美,它山美、水美、草美。这里峰峦起伏,青山郁郁;湖泊星罗,绿水悠悠;牧场片片,草色青青。新西兰畜牧业发达,剪羊毛及牧羊...
东西文化比较-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 本书特色 季羡林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写过许多有关东西文化比较及发展趋势的文章,在学术界掀起了一次东西方文化议论...
中国神话传说 本书特色 《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了国内外读者...
《历史的温度5》内容简介:畅销百万册的大众历史科普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第5本,有颜、有料、有趣。喜闻乐见的故事写法,每一篇
牛郎织女 本书特色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这个故事不仅是古代人们对遥远星空的想象,还设计了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七夕”的来源。虽然现代人已经明白故事中...
沪上明清名宅 内容简介 上海地区现存的明清建筑,不仅在老城厢,而且还散落在一些城镇村落之中,经笔者考察约有一在余处,其中不少是名人故居,有历史上著史科学家、文学...
老子的智慧 本书特色 老庄思想,博大深邃,是中华智慧的根基之一;林语堂幽默睿智,文若流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突破桎梏,以庄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