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55—135年),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出生于罗马佛里吉亚的一个奴隶家庭。童年时被卖到罗马为奴,后师从斯多葛派哲学家鲁弗斯,并获自由。此后,在罗马教学,建立了自己的斯多葛学园。后来又被罗马皇帝驱逐至希腊尼科波里斯,以讲学终其一生。
爱比克泰德对斯多葛派学说有极其重要的发展和突破,是继苏格拉底后对西方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作出*大贡献的哲学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具体的生活伦理学的思考上,重心性实践,主张遵从自然过一种自制的生活,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与宗教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我感谢老师拉斯蒂克斯,他使我熟悉了爱比克泰德的经典语录和言论。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皇帝,《沉思录》作者)
我不知道除了马可•奥勒留和爱比克泰德之外,还有谁的作品如此切合实际,鼓舞人心,充满常识,适合你我这种凡人(讨厌装腔作势、虚荣做作和废话连篇)。只需在每晚和第二天清晨集中精力读上一章——事实上非常简短——你就会赞同我所说的话了。
——〔英〕阿诺德•贝内特(作家,《如何一天度过24小时》作者)
斯多葛派哲学*有代表性的阐释者有两位:奴隶出生的爱比克泰德和身为皇帝的马可•奥勒留。他们具有相同的主张,爱比克泰德是奥勒留以哲理语言阐述其观点的典范。但这两位哲学家阐释的方法完全不同:爱比克泰德以一种令人熟知的、简洁的方式,与其听者交流;而奥勒留以简短、缺乏连贯的语句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英〕乔治•朗(《沉思录》权威英文版译者)
塞涅卡、爱比克泰德与马可•奥勒留是斯多葛派哲学*杰出的三个人。马可•奥勒留受爱比克泰德的影响甚大,从这部《沉思录》可以看出来。
——梁实秋(文学家,《沉思录》译者)
拉斯蒂克斯是继续把奥勒留引向深入的老师,但将之引向古罗马帝国的却是另一位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他与马可•奥勒留未曾谋面,但可以说是对马可•奥勒留在精神和思想上影响*大的人。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沉思录》译者)
*令人注目的是,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勃留两个人在许多哲学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提示着,尽管社会环境影响到一个时代的哲学,但是个人的环境之影响于一个人的哲学却咎往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太。哲学家通常都是具有一定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人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纯粹地集中在理性方面。
——【英】罗素
卷一
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
懂得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什么。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
我们能够控制的是我们自己的观点、愿望、欲求与厌恶之事。这些东西是我们能直接影响的,因此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总可以选择自己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品质吧!
有些事物我们无法控制,如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身体,我们是否生而富足或运气亨通,他人怎样看待我们,我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我们必须牢记,这些均为外部事物,因此与我们的好恶无关。试图控制和改变我们力所不及之事,只能带来痛苦。
记住:我们力所能及之事,自然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不会有什么限制或妨碍;但我们力所不及之事则不然,它是脆弱的,具有依附性,或由他人的兴致和行动所决定。还要记住: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自由支配那些你本来就不能控制之事,或者试图把他人之事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那么你的追求必将受挫,你会变成一个灰心、焦虑和挑剔的人。
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看不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是我们的困窘之处。我们渴求那些力所不及的东西,而对力所能及的东西又不满意。
我们需要定期停下来检查一番,坐下来想一想,确定什么东西值得重视,什么不值得。什么风险值得付出代价,什么不值得。即使是生活中*令人困惑或痛苦的地方,在经过明辨与抉择之后,也可以变得比较容易忍受。
欲望需要得到满足。渴望与厌恶都是跃跃欲试、变化多端的统治者,它们需要被满足。渴望支配我们去拼命,以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厌恶则要求我们,一定要避开我们反感的东西。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们会感到失望;得到不想要的东西,我们则会苦恼不已。这些都有代表性。
有些事不是你所渴求的,且与你的幸福相悖,但却在你的控制之内,如果你想避开它们,那么你就永不会遭遇任何你不想要的东西。不过,如果你试图躲避不可避免之事,如疾病、死亡或不幸(对此你没有真正的控制力),那么你就会使你自己和周围的人遭受痛苦。
尽管欲望和厌恶都强劲有力,可它们仅仅是习惯而已。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养成更好的习惯。对一切力所不及之事感到厌恶,这种习惯你要克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那些于你不利却能控制的事情上面。
尽*大努力控制你的欲望。因为,,如果你想得到的东西却是你控制不了的,失望必然接踵而至;同时,你还会忽略那些正是你可控制的又值得追求的东西。当然,有时出于现实的原因,你必须追逐某个东西或避开另一个东西,但要做得优雅、巧妙、灵活。
让你的愿望符合实际。不论好坏,生命和自然都由我们无法改变的法则所掌控。越快接受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加平静。期望你的孩子或伴侣永远活着,这是愚蠢的。与你一样,他们也终有一死;死亡的法则完全不由我们控制。
同样的,希望雇员、亲属或友人完美无瑕,也是愚蠢的。这等于期望控制我们无法真正控制的事物。
如果我们依据事实来对待我们的愿望,而不是被愿望冲昏头脑,那么我们力所能及之事,就是不对愿望感到失望。
谁给予我们想要的东西,拿走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谁就能*终支配我们。如果你追求的是自由,那么,那些取决于他人之物,你就不要指望得到,也不要妄想躲开,否则你永远都是无助的奴隶。
要懂得何谓真正的自由,如何才能得到它。自由并非为所欲为的权利或能力。自由来自于对自身力量的限度和上天所设置的自然之限度的了解。接受生命的限度与不可避免性,而不与其抗争,我们才能获得自由。相反,如果我们屉从于一时之念,想得到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由。
你的意志总在你的掌控之中。没有什么事能真正妨碍你,因为你的意志总在你的掌控之中。疾病可能考验你的身体,但你仅仅拥有身体吗?瘸腿会使你的行动不便,但你不仅仅拥有腿啊,你的意志比你的腿更强大。你的意志没必要受一个突发事件的影响,除非你让它如此。面对降临到你头上的任何事,都不要忘了这一点。
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我们如何看待这些事情却是另外一回事。困扰我们的正是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反应。
因此,即便是死亡,就其本身而言,也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正是我们对死亡的观念、认为死亡可怕的想法,让我们感到恐惧。思考死亡的方式很多,仔细审视你对死亡和其他事情的看法。它们确实是正确的吗?它们对你有好处吗?不要惧怕死亡或痛苦,对死亡或痛苦的恐惧才是可怕的。
我们无法选择外部环境,但是,对外部环境的回应,却是我们能够选择的。
凡事发生皆有充分的理由。你怎么想,就会怎么样。不要迷信地赋予事物它们本不具有的影响力或意义。要保持头脑清醒。我们忙碌的头脑,总是一下就跳到结论上去,并且杜撰和解释一些本不存在的征兆。
相反,你可以设想,所有降临在你头上的事情都有某种益处。如果你决定要成为幸运儿,你就会是幸运儿。所有事情都包含对你有益的成分——只要你去寻找!
诸事皆是客观而中立的。当你思考未来的时候,要记住,各种情形都是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出现,而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使我们摇摆不定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的希望和恐惧。
没有素养的人会被他们个人的厌恶感与同情心所驱使,总在留意是否有树立或强化他们那些未经检验的看法和观点的迹象。事情本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明智的人必然能也应该以有益的方式对其作出回应。
不要让事情带有个人色彩(如“这是我的成就”,“那是他的失误”,或“这是我悲惨的厄运”),不要对你自己或人类本性轻蔑地作结论。你应当仔细观察,看看怎样好好利用事情的某些方面,在事情中是否存在着某些不很明显、只有经过训练的眼睛才能够分辨出来的益处。注意!要像侦探那样。也许就有你可以汲取的教训,你可以将其应用在未来的类似事情中。
任何事情,不管看起来多可怕,也不能阻止我们探寻其中隐藏的机遇。如果不这样做就意味着想象力的失败。但在各种情形中寻找机遇,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你周围的大多数人总是用*粗俗的词语去解释事情:成功或失败,好或坏,对或错。这些简单化、极端化的分类,遮蔽了那些对事情更有创造性,也更有用的解释,它们比那些粗俗的解释要有益和有趣得多!
智慧的人明白这一点:将希望和恐惧投射到未来是无益的。这样做只能在头脑中形成夸张的描述,只能浪费时间。
然而,我们也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未来给予我们的一切。完全无所作为不但不足以规避风险,反而会加大风险。
可以为将来的局面精心谋划,防患于未然。为未来做好准备,包括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日常生活的所有细节中,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经常审视自己的动机,确保它们摆脱了恐惧、贪婪、懒惰的桎梏。如果能这样做,你就不会再被外在的事情扰乱心绪。
要修炼自己的意愿,而不要自我愚弄,认为自己能够操纵外界事物。如果祈祷或沉思有助于你,那一定要这样做。但当运用理性及其他手段都无济于事时,就要听凭天意的安排了。
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根本没这么回事!什么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就是养成了这么一种习惯,在每个场合都要问自己“当下要做的正事是什么”,并由此获得内心宁静的人。
看事物要看其本来面目。世间万物不是为迎合我们的期望而出现的。它们该怎么发生就怎么发生,人们该怎么行动就怎么行动。要乐于接受你实际得到的一切。
张开你的眼睛,看看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免受虚情假意和本可避免的破坏所带来的痛苦。想想那些使你愉快的事物——你依赖的工具,你珍视的人。但要记住,他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与我们碰巧如何看待他们是两码事。
作为一个练习,考虑一下你喜欢的*小的东西,比如,假设你有一个*喜爱的杯子。它毕竟只是一个杯子,所以一旦被打碎,你不会太在意。
接下来,想一想那些你对其感情和思虑更加强烈的事或人。比如,要记住,当你拥抱你的孩子、丈夫或妻子之时,你所拥抱的是一个终有一死的人。这样,如果他们中有人死去,你就会平静地接受那个事实。
当某事发生之时,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态度。你可以平静接受,或者心生怨恨。真正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
你可能会产生冲动的想法,对事物的存在方式会有些反射性印象,可千万别用它们来吓唬自己!事与人的存在,既非我们希望的那样,也非看上去的那样。它们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识别表象以认清事物的真相。从现在起,对看似不快的每件事都说:“你仅是一种表象,绝非看上去的那个样子。”然后按照刚才讨论过的原则,对这件事进行透彻的思考:首先要思考这个表象有关的事物是否在你的控制之内?如果在你的控制之外,则要加强修炼,不要对此感到忧虑。
……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55-130年),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出生于罗马佛里吉亚的一个奴隶家庭。童年时被卖到罗马为奴,后师从斯多葛派哲学家鲁弗斯,并获自由。此后,在罗马教学,建立了自己的斯多葛学园。后来又被罗马皇帝驱逐至希腊尼科波里斯,以讲学终其一生。 爱比克泰德对斯多葛派学说有极其重要的发展和突破,是继苏格拉底后对西方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哲学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具体的生活伦理学的思考上,重心性实践,主张遵从自然过一种自制的生活,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与宗教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亲近观音 体验自在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诸多观音法本的摘要式汇集。作者从阐述《心经》开始,结合自身多年的修炼方法和体悟,引导读者深入经藏,消除门派之见,从整体上把握...
中国人生哲学 本书特色 方东美编著的《中国人生哲学》是方东美作品系列之一。本书包括两大部分。**部分是《中国人生哲学概要》,第二部分为作者英文原著《中国人的人生...
五灯会元-(精译彩图本) 本书特色 《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_部伟大的禅宗经典巨著。宋代大儒沈静明认为: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自六祖慧能始,禅宗更以灯喻佛法智慧,...
人神之际 内容简介 为使国人更多和更深地了解基督教文化,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2006年编辑出版的六本书的基础上,2008年又把*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汇集成四本书,...
本辞典共列条目2000余条,分作3大篇18类,旨在从整体上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古代神秘文化轮廓。各类条目大至可独立成章,是对某
孔子的魅力:重温孔子圣迹图 本书特色 追寻孔子的生命轨迹,揭示孔子的多面魅力,选取一百零四幅精彩片断,还你一个有泪有笑、有血有肉的孔子。一个现实中的失败者,为何...
耶稣前后在世不过33年,他的生平只有圣经中四福音书短短三年的记载。可其死后却影响深远。犹太人称他为先知,基督徒奉他为基督、
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的矛盾展开及协同统一的分析,深入到当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
亚里士多德.理性.自由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收集的是作者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个人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是为编写《希腊哲学史》做准备的,有的是讨论研究中发生的问...
论自由-58-[英汉双语]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社科哲学爱好者以*精华的篇幅,读懂*伟大的思想。约翰·密尔对个人自由的深刻分析和界定,功利主义哲学在国家和社会...
算术基础 本书特色 G.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包含着许多深刻的哲学探讨,比如关于数的讨论、关于分析和综合的讨论、关于逻辑和心理学的区别的讨论。特别是他提出的三条原...
人的现象(外国文化书系) 本书特色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外各...
辜鸿铭讲论语 本书特色 《辜鸿铭讲论语》是辜鸿铭向西方读者翻译、讲解论语的著作,是当今值得一看的《论语》讲解本之一,充分展现中国人处事方式和道德风貌。辜鸿铭讲论...
明心禅:藏式禅修 本书特色 禅修是识认并意识到每一时刻俱生完满一种方法。它不是培育或发现你不曾拥有的东西,而是要意识到你已拥有的一切。一个人俱生的完满性带来的觉...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伟大思想家,本书是他的一部名著,也是早期分析哲学运动的一部经典之作,原系罗素为哈
圣经的故事 本书特色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的代表作,出版后销量达到上千万册,并被翻译成上百种文字。他按照《圣经》的章节排序,将《旧约》与《新约》中的故事用通俗有...
和谐静心身心灵 本书特色 外壤中,虽然缺失的还是缺失,匮乏的也还是匮乏,但身心却会进入从来有过的充盈,从未有过的宁静。从未有过的坦然的幸福。不再为人生各种挫折的...
培根的人生随笔 本书特色 《培根的人生随笔》摘取了《培根论人生》文集里的至理箴言,在培根的思想范畴上,加以引申,对做人、处世、言谈、交际等关系我们当代人生存、生...
金刚经 心经 坛经-中华经典藏书 本书特色 《金刚经 心经 坛经》为中国佛教史上三部核心经典的合集出版。《金刚经》、《心经》、《坛经》在中国佛教中拥有崇高的地位...
人生之体验 内容简介 作者不从寻常的学理角度出发,不以逻辑的推理攻城略地般的解说人生问题,而是结合自己人生外在经历和内在的灵魂煎熬,率性而思而诉诸亦文亦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