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55—135年),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出生于罗马佛里吉亚的一个奴隶家庭。童年时被卖到罗马为奴,后师从斯多葛派哲学家鲁弗斯,并获自由。此后,在罗马教学,建立了自己的斯多葛学园。后来又被罗马皇帝驱逐至希腊尼科波里斯,以讲学终其一生。
爱比克泰德对斯多葛派学说有极其重要的发展和突破,是继苏格拉底后对西方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作出*大贡献的哲学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具体的生活伦理学的思考上,重心性实践,主张遵从自然过一种自制的生活,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与宗教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我感谢老师拉斯蒂克斯,他使我熟悉了爱比克泰德的经典语录和言论。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皇帝,《沉思录》作者)
我不知道除了马可•奥勒留和爱比克泰德之外,还有谁的作品如此切合实际,鼓舞人心,充满常识,适合你我这种凡人(讨厌装腔作势、虚荣做作和废话连篇)。只需在每晚和第二天清晨集中精力读上一章——事实上非常简短——你就会赞同我所说的话了。
——〔英〕阿诺德•贝内特(作家,《如何一天度过24小时》作者)
斯多葛派哲学*有代表性的阐释者有两位:奴隶出生的爱比克泰德和身为皇帝的马可•奥勒留。他们具有相同的主张,爱比克泰德是奥勒留以哲理语言阐述其观点的典范。但这两位哲学家阐释的方法完全不同:爱比克泰德以一种令人熟知的、简洁的方式,与其听者交流;而奥勒留以简短、缺乏连贯的语句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英〕乔治•朗(《沉思录》权威英文版译者)
塞涅卡、爱比克泰德与马可•奥勒留是斯多葛派哲学*杰出的三个人。马可•奥勒留受爱比克泰德的影响甚大,从这部《沉思录》可以看出来。
——梁实秋(文学家,《沉思录》译者)
拉斯蒂克斯是继续把奥勒留引向深入的老师,但将之引向古罗马帝国的却是另一位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他与马可•奥勒留未曾谋面,但可以说是对马可•奥勒留在精神和思想上影响*大的人。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沉思录》译者)
*令人注目的是,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勃留两个人在许多哲学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提示着,尽管社会环境影响到一个时代的哲学,但是个人的环境之影响于一个人的哲学却咎往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太。哲学家通常都是具有一定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人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纯粹地集中在理性方面。
——【英】罗素
卷一
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
懂得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什么。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
我们能够控制的是我们自己的观点、愿望、欲求与厌恶之事。这些东西是我们能直接影响的,因此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总可以选择自己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品质吧!
有些事物我们无法控制,如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身体,我们是否生而富足或运气亨通,他人怎样看待我们,我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我们必须牢记,这些均为外部事物,因此与我们的好恶无关。试图控制和改变我们力所不及之事,只能带来痛苦。
记住:我们力所能及之事,自然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不会有什么限制或妨碍;但我们力所不及之事则不然,它是脆弱的,具有依附性,或由他人的兴致和行动所决定。还要记住: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自由支配那些你本来就不能控制之事,或者试图把他人之事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那么你的追求必将受挫,你会变成一个灰心、焦虑和挑剔的人。
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看不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是我们的困窘之处。我们渴求那些力所不及的东西,而对力所能及的东西又不满意。
我们需要定期停下来检查一番,坐下来想一想,确定什么东西值得重视,什么不值得。什么风险值得付出代价,什么不值得。即使是生活中*令人困惑或痛苦的地方,在经过明辨与抉择之后,也可以变得比较容易忍受。
欲望需要得到满足。渴望与厌恶都是跃跃欲试、变化多端的统治者,它们需要被满足。渴望支配我们去拼命,以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厌恶则要求我们,一定要避开我们反感的东西。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们会感到失望;得到不想要的东西,我们则会苦恼不已。这些都有代表性。
有些事不是你所渴求的,且与你的幸福相悖,但却在你的控制之内,如果你想避开它们,那么你就永不会遭遇任何你不想要的东西。不过,如果你试图躲避不可避免之事,如疾病、死亡或不幸(对此你没有真正的控制力),那么你就会使你自己和周围的人遭受痛苦。
尽管欲望和厌恶都强劲有力,可它们仅仅是习惯而已。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养成更好的习惯。对一切力所不及之事感到厌恶,这种习惯你要克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那些于你不利却能控制的事情上面。
尽*大努力控制你的欲望。因为,,如果你想得到的东西却是你控制不了的,失望必然接踵而至;同时,你还会忽略那些正是你可控制的又值得追求的东西。当然,有时出于现实的原因,你必须追逐某个东西或避开另一个东西,但要做得优雅、巧妙、灵活。
让你的愿望符合实际。不论好坏,生命和自然都由我们无法改变的法则所掌控。越快接受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加平静。期望你的孩子或伴侣永远活着,这是愚蠢的。与你一样,他们也终有一死;死亡的法则完全不由我们控制。
同样的,希望雇员、亲属或友人完美无瑕,也是愚蠢的。这等于期望控制我们无法真正控制的事物。
如果我们依据事实来对待我们的愿望,而不是被愿望冲昏头脑,那么我们力所能及之事,就是不对愿望感到失望。
谁给予我们想要的东西,拿走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谁就能*终支配我们。如果你追求的是自由,那么,那些取决于他人之物,你就不要指望得到,也不要妄想躲开,否则你永远都是无助的奴隶。
要懂得何谓真正的自由,如何才能得到它。自由并非为所欲为的权利或能力。自由来自于对自身力量的限度和上天所设置的自然之限度的了解。接受生命的限度与不可避免性,而不与其抗争,我们才能获得自由。相反,如果我们屉从于一时之念,想得到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由。
你的意志总在你的掌控之中。没有什么事能真正妨碍你,因为你的意志总在你的掌控之中。疾病可能考验你的身体,但你仅仅拥有身体吗?瘸腿会使你的行动不便,但你不仅仅拥有腿啊,你的意志比你的腿更强大。你的意志没必要受一个突发事件的影响,除非你让它如此。面对降临到你头上的任何事,都不要忘了这一点。
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我们如何看待这些事情却是另外一回事。困扰我们的正是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反应。
因此,即便是死亡,就其本身而言,也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正是我们对死亡的观念、认为死亡可怕的想法,让我们感到恐惧。思考死亡的方式很多,仔细审视你对死亡和其他事情的看法。它们确实是正确的吗?它们对你有好处吗?不要惧怕死亡或痛苦,对死亡或痛苦的恐惧才是可怕的。
我们无法选择外部环境,但是,对外部环境的回应,却是我们能够选择的。
凡事发生皆有充分的理由。你怎么想,就会怎么样。不要迷信地赋予事物它们本不具有的影响力或意义。要保持头脑清醒。我们忙碌的头脑,总是一下就跳到结论上去,并且杜撰和解释一些本不存在的征兆。
相反,你可以设想,所有降临在你头上的事情都有某种益处。如果你决定要成为幸运儿,你就会是幸运儿。所有事情都包含对你有益的成分——只要你去寻找!
诸事皆是客观而中立的。当你思考未来的时候,要记住,各种情形都是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出现,而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使我们摇摆不定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的希望和恐惧。
没有素养的人会被他们个人的厌恶感与同情心所驱使,总在留意是否有树立或强化他们那些未经检验的看法和观点的迹象。事情本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明智的人必然能也应该以有益的方式对其作出回应。
不要让事情带有个人色彩(如“这是我的成就”,“那是他的失误”,或“这是我悲惨的厄运”),不要对你自己或人类本性轻蔑地作结论。你应当仔细观察,看看怎样好好利用事情的某些方面,在事情中是否存在着某些不很明显、只有经过训练的眼睛才能够分辨出来的益处。注意!要像侦探那样。也许就有你可以汲取的教训,你可以将其应用在未来的类似事情中。
任何事情,不管看起来多可怕,也不能阻止我们探寻其中隐藏的机遇。如果不这样做就意味着想象力的失败。但在各种情形中寻找机遇,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你周围的大多数人总是用*粗俗的词语去解释事情:成功或失败,好或坏,对或错。这些简单化、极端化的分类,遮蔽了那些对事情更有创造性,也更有用的解释,它们比那些粗俗的解释要有益和有趣得多!
智慧的人明白这一点:将希望和恐惧投射到未来是无益的。这样做只能在头脑中形成夸张的描述,只能浪费时间。
然而,我们也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未来给予我们的一切。完全无所作为不但不足以规避风险,反而会加大风险。
可以为将来的局面精心谋划,防患于未然。为未来做好准备,包括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日常生活的所有细节中,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经常审视自己的动机,确保它们摆脱了恐惧、贪婪、懒惰的桎梏。如果能这样做,你就不会再被外在的事情扰乱心绪。
要修炼自己的意愿,而不要自我愚弄,认为自己能够操纵外界事物。如果祈祷或沉思有助于你,那一定要这样做。但当运用理性及其他手段都无济于事时,就要听凭天意的安排了。
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根本没这么回事!什么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就是养成了这么一种习惯,在每个场合都要问自己“当下要做的正事是什么”,并由此获得内心宁静的人。
看事物要看其本来面目。世间万物不是为迎合我们的期望而出现的。它们该怎么发生就怎么发生,人们该怎么行动就怎么行动。要乐于接受你实际得到的一切。
张开你的眼睛,看看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免受虚情假意和本可避免的破坏所带来的痛苦。想想那些使你愉快的事物——你依赖的工具,你珍视的人。但要记住,他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与我们碰巧如何看待他们是两码事。
作为一个练习,考虑一下你喜欢的*小的东西,比如,假设你有一个*喜爱的杯子。它毕竟只是一个杯子,所以一旦被打碎,你不会太在意。
接下来,想一想那些你对其感情和思虑更加强烈的事或人。比如,要记住,当你拥抱你的孩子、丈夫或妻子之时,你所拥抱的是一个终有一死的人。这样,如果他们中有人死去,你就会平静地接受那个事实。
当某事发生之时,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态度。你可以平静接受,或者心生怨恨。真正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
你可能会产生冲动的想法,对事物的存在方式会有些反射性印象,可千万别用它们来吓唬自己!事与人的存在,既非我们希望的那样,也非看上去的那样。它们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识别表象以认清事物的真相。从现在起,对看似不快的每件事都说:“你仅是一种表象,绝非看上去的那个样子。”然后按照刚才讨论过的原则,对这件事进行透彻的思考:首先要思考这个表象有关的事物是否在你的控制之内?如果在你的控制之外,则要加强修炼,不要对此感到忧虑。
……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55-130年),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出生于罗马佛里吉亚的一个奴隶家庭。童年时被卖到罗马为奴,后师从斯多葛派哲学家鲁弗斯,并获自由。此后,在罗马教学,建立了自己的斯多葛学园。后来又被罗马皇帝驱逐至希腊尼科波里斯,以讲学终其一生。 爱比克泰德对斯多葛派学说有极其重要的发展和突破,是继苏格拉底后对西方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哲学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具体的生活伦理学的思考上,重心性实践,主张遵从自然过一种自制的生活,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与宗教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该书简介:在中国早期的神仙传记集中,刘向所撰《列仙传》为现存较早的一部,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书十分关注。然而有关此书的校订,
荣格论人生信仰 本书特色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毕生致力于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索,在世界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评价,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
名家讲解金刚经 心经-传统文化普及读本 内容简介 《金刚经》《心经》两部佛教经典,篇幅不大,但对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受欢迎的佛经。《名家...
天龙八部-护法神 本书特色 护法神,例如人们熟知的四大天王、金刚力士等,是佛教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既要护持佛法,又要驱魔除妖。《天龙八部:护法神》主要以人...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 本书特色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下)作者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在整个中世纪对基督教学说和观点...
老子本原 本书特色 《老子本原》由黄瑞云所著,共分为上、下两篇,主要内容包括:道可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不尚贤、道冲、天地不仁、谷神不死、天长地久、上善若水、持...
道德情操论 本书特色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享誉西方学术界的奠基之作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如果你知道亚当斯密,那你一定要读《道德情操论》,...
真理.意义与方法:戴维森哲学文选 目录 选编者引言**部分一般意义理论与真理理论1.真理与意义(1967)2.为约定T辩护(1973)3.真理概念的结构与内容(...
基督教与古典文化是思想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的相遇在四世纪达到了顶峰,这种相遇主要体现在巴西尔、纳西盎的格
章太炎谈诸子 本书特色 章太炎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为基础,用外来的佛学补充说明先秦的诸子学,并通过条理各家各派的思想概念而重新建构中国古代的思想结构,极为深...
知识论读本[哲学元典选读丛书] 内容简介 知识论乃哲学的入门之学。作为一切知性活动的奠基性事业,它本身也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探险历程。本书按照历史发生的顺序,精心...
傅佩荣-完整人生1 本书特色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凤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认识你自己,开发深藏的潜能...
日知绿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
佛珠的鉴赏与收藏,ISBN:9787543672772,作者:鄢敬新,鄢晓慧著作者简介 鄢敬新,心理学家,1951年5月生于山东青岛。现为自由
宗教社会学,ISBN:9787208042919,作者:(德)格奥尔格·西美尔著;曹卫东译目录 论宗教社会学宗教的地位问题论宗教附录:187
论证:2 本书特色 本书并没有把解构朝代的手术刀霸道地操在手中,我们只是本着愚公的精神打磨着这个日益光怪陆离的社会,简单地说,我们只是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一种哲学...
凡人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 本书特色 《凡人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不是一本传教的书,而是智者如何战胜自己内在精神的悟道之旅。迪帕克·乔普拉编著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文 本书特色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文版)中,“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查拉图...
美学与艺术教育 目录 总序前言导论第l章 美学、艺术与审美对象第2章 艺术观众第3章 艺术与其再现的世界美学与艺术教育 相关资料 书摘第2章艺术与观众1.艺术教...
铃木大拙于明治三年(1870)出生在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本名铃木贞太郎,大拙是他的居士号。年轻时曾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禅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