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是一场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电影、音乐等艺术领域。作者将20世纪20至3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思想和艺术作品作为讨论对象,以“电影银幕”作为中心概念,以超现实主义及其外围的著作和视觉作品为基础,对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艺术家如布列东、达利、恩斯特、马格里特、米罗、梅森等的各类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入而丰富的讨论。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法国超现实主义绘画、文学及电影作品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部专业必读书,并且是一部颇具深度的代表作品。同时,作者的研究角度以及写作方式对于专业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超越现实的表面
门与窗:通往神秘之门
在前一章中,我好几次谈到了门抑或墙上的其他孔洞在费拉德电影中所起的作用。门或出入口被认为是设置陷阱和秘密通道的一种方法;它们不仅是构建分层景深的主要方法,而且还能使人联想起隐藏在门后面或门框黑暗之中的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分层景深一方面描绘了许多有情节的场景,另一方面它有时还能逗引人们窥视门中的情景。正因为有了这些排列组合和变化,费拉德的门和窗才能在超现实主义的神秘和神奇概念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些神秘和神奇不是隐藏在门、窗或其他秘密的意外孔洞之后,就是潜藏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之中。
在《恰似在林中》(1951年)一文中,布列东不仅描绘了电影“把心灵带往别处的能力”,而且还描述了人们从“其中一扇通往黑暗的隔音门”中走过时所产生的“心理或精神场景的变化”。…在他的心中,从这些门中走过好像就是从“醒与睡之间的既令人迷惑又令人难以捉摸的临界点中走过一样”。30年前的1922年,布列东在其文章《媒介的引入》(Entr6e des mfdiums)中盛赞了当时所开的“会议”;他详细阐述了自动写作的“魔幻般的听写”(magic dictation),正如苏伯尔和他本人在《磁场》中所描述的一样(从引申意义上讲,那是“会议”上所发生的一切),它就是沉浸在“普遍意识”之中搜集从“影子的口”中流露出来的词汇。以门(引申来讲是嘴巴或其他孔洞)的概念联系起来的黑暗和影子以及这扇通往神秘和未知——抑或暗示着它们的存在的门——似乎是一条连续不断地贯穿在大多数超现实主义理论之中的主线。布列东把这些门、窗和其他孔洞与心灵的内心隐秘处联系在一起(我应该补充的是布列东常常想把这些内心隐秘处同某些普遍的神秘事物联系在一起);然而,对阿拉贡而言,它们则表示了可望不可及的存在现实的秘密状态:“只要触及人类的弱点,通往神秘的大门就会打开,我们就已进入了神秘黑暗领域”;在那里,“人类幻想的整个动物群”在“光线昏暗的人类活动区域”中飘移……
在超现实主义的文章和诗歌中有许多地方都谈到了门和窗户。“我不知道任何神秘的事物,我甚至连这个词的意义都不懂!”艾吕雅在他的一篇散文诗中坚持说。可能是为了否定这种说法,他在几行以后又表示“空间还有门和窗户”,其隐含意义是由种种门和窗户暗示的神秘事物还是有可能存在的。…假设存在于门或窗户之后的内容千差万别,每个作家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然而,其主体思想还是神秘和未知的意义。隐藏在门后的未知事物可能具有一种不祥的或危险的特征。艾吕雅在1932年创作的一首诗《现实生活》(LaVie imm6diate)中写道:“门开了,窗户露了出来/寂静的大火燃烧起来了,它使我头晕目眩/一切都是我注定要遇到的,一切都是我永远也不愿遇见的生灵。”此外,它还有可能表示梦与诗歌。对皮埃尔•瑞维迪(Pierre Reverdy)而言,他在其1924年发表在《超现实主义革命》第1期上的文章《墙中做梦人》中则认为死亡的虚无和梦的无限领域存在于同一扇门之后。他写道,当他不再做梦的时候,他也不能忘记他是存在的,而且,有一天他将不复存在。“但是,我能从通往虚无的那扇门的两个不等的门框之间逃走,到达墙的另一边,目的是在梦的无限领域中寻觅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梦是我的灵魂赋予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德斯诺斯而言,他在其小说《自由或爱情!》中则表示门是为某种艳遇而开启的。“巴黎关上了它的门和窗户,熄灭了它的灯……一个裸体女人敲着每一扇门,打开了每一对闭着的眼帘。”在他的色情幻想中,色情与神秘结合起来了。“那时,我的门经常为神秘敞开着,但是神秘进来后就随手关上了她身后的门。从那以后,我没有听到她说过一句话,我听到的只是一大片噔噔的脚步声,一群裸体女人包围了我的锁眼的那种噔噔的脚步声。”(《自由或爱情!》,第39页;法文原版《自由或爱情!》,第20页)
在这一章中,我将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超现实主义著作中电影银幕作为镶嵌在现实表面的门槛所起的隐喻作用以及安装在这些表面之上的门与窗户的特殊作用。这些表面是隐喻通道或主宰超现实主义思想的两个领域——梦与神秘思想和现实思想——之间的门槛的核心所在地。超现实主义诗人之间的区别常常在于他们总结概括这些通道的作用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布列东和阿拉贡代表了两种类似却又有些不同的思想观点;与此同时,这些思想也阐明了他们构想超现实概念的方法。
巴黎的乡下人:电影
阿拉贡的视觉与一种非常近似的现实感知概念有很深的关系。
《巴黎的乡下人》的特点相当突出,它追求对地点和他的“乡下人”在巴黎歌剧区周围闲逛时所走的路线的精确空间描述;它注重观察现实表面的*细微的细节——尤其是那些构成了歌剧院走廊的细节,那个“主宰了爱情与死亡双重游戏的巨大玻璃棺材”(《巴黎的乡下人》,第34页;法文原版《巴黎的乡下人》,第44页)。在第1章中,我重点研究了在占据了绝大部分歌剧院走廊墙壁空间的商店玻璃橱窗中的反射经验以及它所暗示的视觉双重性——视觉双重性包括玻璃橱窗上的平面图像、幻想图像的场所以及商店橱窗内部景深中的景色。正如我前面所阐释的一样,窗户补充说明了德斯诺斯的银幕概念:银幕既是一面镜子同时又是一扇窗户,而且它还是想象——记忆与欲望的一种必然结果——和现实的一种混合场所。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将拓展银幕的这种概念,把这种概念延伸到使书成为一个整体的电影拼贴画之中。在第1章的结尾,我运用谈论麦茨的假设时所用的术语分析了作为“观众”的阿拉贡在拐杖商店那一幕中的情景;正如前面所引用的一样,麦茨的假设是关于——
礼堂里的两个锥形光束:一个是在银幕上终止的;既然它是投射的,所以它既是从放映盒(projection box)开始的,又是从观众的视觉开始的。而另一个则是从银幕开始的,既然它是内投的(内投在视网膜——第二种银幕上),所以它就“储存”在观众的感知中。
阿拉贡到底是不是从如此精确的电影角度来理解拐杖商店那一幕中的情景,我们不得而知,也无从谈起;但是,把书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的观点来源于电影是丝毫没有疑问的。阿拉贡在写给雅克•杜赛(JacquesDoucet)的一封信中就阐述了他从此方面理解《巴黎的乡下人》的观点。在这封信中,他说:“先生,这里是我们的电影《巴黎的乡下人》第二幕的开始……”关于电影对超现实主义写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的作家和评论家都有过论述;他们的重点主要放在超现实主义散文创作的电影特征以及超现实主义诗歌形象的电影特征。很显然,书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叙述形式。这些叙述形式可以看作是电影的特殊技法,比如说特写镜头、叠印和叠化画面(由图像的移动形成的,它们相互淡入淡出)。《巴黎的乡下人》的电影成分可能还要更重要些,然而,从某种不同的方面看,它虽说与上面所讲的不无关系,但却更有益于我们分析解释现实表面的“银幕”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阿拉贡感知和描绘的。现在让我再来重新探讨拐杖商店那一幕。正如我以前所谈论的一样,正因为它把想象投影在现实之上,正因为商店橱窗是这种集合发生的“银幕”,所以它才能用电影语言进行类比,所以它才符合观众面对投影在银幕上的电影的情景。此外,这种表面与深度的双重视觉模式还表示了幻想与所经历的现实的集合、想象与实际感知的东西的集合。这种集合发生在一种隐喻的玻璃窗上,一种“银幕”上;此种银幕类似于我即将从概念上介绍的纸张。纸张是用来支撑拼贴画的各种元素的,也就是说,它是拼贴画创作活动发生的场所或背景。
阿拉贡1923年撰写了《错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一文;此文当时没有发表,但是后来却被收录进了《拼贴画》(1965年)一书。在这篇文章中,阿拉贡认为恩斯特的拼贴画元素虽然有时巧夺天工地与绘画融为一体,不露丝毫痕迹,但是有时也恰恰相反,一切似乎都是拼贴画:
所有这些元素可能使恩斯特想起了一种技法中的其他元素,此种技法完全类似于诗歌形象创作的技法。这里是一个马匹即将跳过去的围栏;它是一种错觉:仔细一看,你认为是围栏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勾编网眼织物的图片模型。马克斯•恩斯特真是一位错觉画家。
……
海姆·芬克尔斯坦1940年生于以色列,1972年获纽约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艺术系教授。他重点研究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空间概念以及流行艺术中的视觉分层,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研究艺术、建筑和设计思潮,写作风格具有乌托邦式色彩。已出版著作《超现实主义与对象的危机》、《超现实主义与流行艺术》、《萨尔瓦多·达利的绘画与文学1927—1942》、《变形的水仙》等,并主编《达利文选》。
汉字日历:二○二○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微博110万粉丝的汉字创意人、段子书法家王左中右,妙解常用汉字 ★ 书中展示的是366个常用...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颠覆传统的人》主要内容: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最新的一部影片(《对她说》[Parleavecelle],2002)于前一
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委员,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谢尔顿•罗斯荣誉教授。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国...
《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是20世纪世界建筑与城市发展研究的领军人物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关于人类居
十七帖 内容简介 《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收藏的王羲之草书简札连卷刻本。据载: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为右军书苋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其一也。...
巨人迷进击号 本书特色 《巨人迷:进击号》是以动漫作品《进击的巨人》为中心的研究类书籍,从剧情、角色、制作、声优、音乐等多角度对《进击的巨人》进行讨论和研究,是...
小笨熊手工大全:蒙纸绘画大全(下) 内容简介 在孩子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做一些手工,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左右脑的开发,还能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变得...
《陈从周:未尽园林情》是一部经典的散文随笔。里面有磊落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生命体悟,坚贞的文化守望。《陈从周:未尽园林情》的
历代名家碑帖临摹丛帖--欧阳询楷书毛笔字帖《九成宫碑》结字方法 本书特色 书法在知识理论学习之外,*重要的就是狠下苦功,勤加练习。《历代名家碑帖临摹丛帖》本着学...
本书是按时代发展序列分为十个部分,其中有八个部分列出北方草原金银器的重大考古发现,将分散的资料予以集中介绍。这不仅不有利
《我爱大自然》内容简介:本书系列绘本以人体旅行的方式,带领小朋友们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血液循
鑑於文字的出現乃是文明時代最重要的標誌,因此早期文字揭示對於探討和解決考古學中的重大問題往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例如丁公文
《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一书集结了众多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外国电影领域内的专家所撰写的评论文章、电影
名家楹联墨迹 本书特色 《名家楹联墨迹》由徐小飞主编:徐君小飞,温文博雅,擅书画而好艺文,与其友人多年来鉴藏名家楹联墨迹,日居月诸,颇多精品,经辑哀成帙,将以印...
赵之谦印风-(附胡钁) 内容简介 《赵之谦印风(附胡钁)》讲述了:印章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
爨宝子碑-中国古代碑帖精粹 节选 《爨宝子碑》又名《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并称“二爨”。碑刻出在交通不便的西南边陲,故又称“滇中双爨”。《爨宝...
广告设计-(修订版) 本书特色 本教材共分两部分内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和POP广告艺术设计。教材力求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时代特色,做到资料翔实,可读性强,突出专...
日本电影经典 本书特色 随着镜头,我们一同去赏云霞,赏樱花,赏流萤,赏红叶……随着镜头,我们侧耳去听潮,听风,听泉,听雨……时而金戈铁马,猛士如云,烽烟四起,断...
在关系中,你是否被以下的场景激怒过与父母的交谈总是不欢而散,不是被指责,就是被教育,永远不能好好谈谈心。和公婆的育儿观点不同,好心提出建议却还要看脸色,孩子到底...
大卫・林奇,1946年1月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密苏拉市,当代美国电影界的多面手,既是著名的编剧、导演,又是优秀的电视制作、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