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罗关系史(1880--1980)》是一项功绩卓著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不仅因为它是中罗关系研究方面的一项首开先河之举,而更重要的是它的题材和内容。毫无疑问,本书选取了一个众所关注的题材,即一贯持续发展、堪称国与国之间关系典范的罗中关系。同时,作者孜孜不倦地查阅了大量有关罗中关系的历史文献资料,广泛阅读了中文、罗文及其他文字的书刊中论及罗中关系发展的资料,对两国及其他国家政要就这一关系所做出的论断和评价进行审慎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引用。刘勇博士在布加勒斯特大学的罗马尼亚教授们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1950--1960年代的中罗关系》,为本书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作者在对相关史料、近年来中罗两国专家、学者和一些国际学术刊物提供的*新资料、信息进行科学而严谨的分析后,更加丰富和完善了这本新书的内容。本书的可称道之处,还在于作者对掌握的资料有着高超的组织与处理能力。他将中罗两国近一百年来关系的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高度的概括,融为一体,但其中又囊括了大量的有关双边接触、联系、交流与合作的信息,并依据当时的价值衡量标准、作者本人的正义准则及普遍的道德标准,甚至是不厌其详地将历史事件的意义加以点明。我相信,刘勇先生将继续他对中罗关系的潜心研究,在当代国际关系的背景下,不断开拓新的文献资源,对这一关系做出新的评价,形成新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他的著作。《百年中罗关系史(1880--1980)》的出版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外交活动。因为它指出了上世纪后半叶中罗关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在总结了中罗关系的特点,即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两国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互相尊重、两国开展合作和互助的愿望的同时,该书强调了这样一个真理:两国良好关系的基础在于,两国和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现实利益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且双方都认识到,每个国家的振兴,都是这个国家在为实现自身理想而付出努力后获得的成果。再者,这部著作援引中罗关系发展的历史事实,强调说明了在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道德、和平与和谐社会的格局中,每个国家都作出自身的努力有多么的重要。
《百年中罗关系史1880-1980》的出版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外交活动。因为它指出了上世纪后半叶中罗关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在总结了中罗关系的特点,即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两国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互相尊重、两国开展合作和互助的愿望的同时,该书强调了这样一个真理:两国良好关系的基础在于,两国和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现实利益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且双方都认识到,每个国家的振兴,都是这个国家在为实现自身理想而付出努力后获得的成果。再者,这部著作援引中罗关系发展的历史事实,强调说明了在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道德、和平与和谐社会的格局中,每个国家都作出自身的努力有多么的重要。
《百年中罗关系史1880-1980》是一项功绩卓著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不仅因为它是中罗关系研究方面的一项首开先河之举,而更重要的是它的题材和内容。毫无疑问,《百年中罗关系史1880-1980》选取了一个众所关注的题材,即一贯持续发展、堪称国与国之间关系典范的罗中关系。同时,作者孜孜不倦地查阅了大量有关罗中关系的历史文献资料,广泛阅读了中文、罗文及其他文字的书刊中论及罗中关系发展的资料,对两国及其他国家政要就这一关系所做出的论断和评价进行审慎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引用。刘勇博士在布加勒斯特大学的罗马尼亚教授们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1950——1960年代的中罗关系》,为《百年中罗关系史1880-1980》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作者在对相关史料、近年来中罗两国专家、学者和一些国际学术刊物提供的*新资料、信息进行科学而严谨的分析后,更加丰富和完善了这本新书的内容。《百年中罗关系史1880-1980》的可称道之处,还在于作者对掌握的资料有着高超的组织与处理能力。他将中罗两国近一百年来关系的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高度的概括,融为一体,但其中又囊括了大量的有关双边接触、联系、交流与合作的信息,并依据当时的价值衡量标准、作者本人的正义准则及普遍的道德标准,甚至是不厌其详地将历史事件的意义加以点明。我相信,刘勇先生将继续他对中罗关系的潜心研究,在当代国际关系的背景下,不断开拓新的文献资源,对这一关系做出新的评价,形成新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他的著作。
刘勇,1957年出生,北京市人,1982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本科毕业。1986年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入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任教师至今,现为教授职称。1999年作为政府公派留学生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历史系作访问学者,2001年被该系对外关系史专业招收为在职博士生。2005年在该校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史和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员。 近年发表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大论争——建国以来重要论争实录》(珠海出版社2001年)、《影响中罗关系曲折发展的若干因素》(《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本书是当今两位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就“核武器扩散的是非”问题展开学理上的对话与辩论。结构现实主义者
平等:历史的动力 本书特色 《西方人文精神》探讨现代西方观念中的九个关键词。自由、平等、政治正义、民主、法治、人性、科学、政府、福利国家,这些词近年来“知名度”...
回首大决战:及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其他新作 本书特色 黑色幽默大师冯内古特从未发表的遗作,他是地球上*不严肃的人,他立志做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是一位父亲、作家、...
《卢梭问题》内容简介:※ 20世纪著名哲学家卡西勒以独到眼光解读卢梭,回答学界争议已久的问题; ※ 当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精心编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内容简介:“陌生人社会”的来临,为当代中国展示了全新的生活场景和伦理视野,同时导致了许多未曾遇到
《侵化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大惨案研究》内容简介: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摧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坚持抗战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意志,侵华日军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所探讨的对象,是科举制度化后崛起,且发展较为成功的士人家族。作者藉家族成员仕途的衰荣,与家族对地方的经营,勾勒出宋代士人家族的发...
中国的政治发展-中美学者的视角 本书特色 香港中美交流基金会专门设立课题,邀请俞可平教授为首的12位中国的著名政治学家和李侃如教授为首的12位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
《爱默生随笔》内容简介:《爱默生随笔》中,作者以一个超验主义者的视角,积极热忱地思考着人生,平静地叙述着他对于命运的看法。
迷失的兵城 本书特色 《迷失的兵城》是著名作家师永刚推出的一部长篇新军事探险小说,该书以西北戍边军人的战斗生活为场景展开,年轻的中尉单一海和学者子老,凭《汉书》...
“四清”运动亲历记 内容简介 “四清”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它持续了四年之久,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运动从一开始的“清账目,清...
杨光斌,河南省桐柏县人,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治和...
《品牌大师:塑造成功品牌的20条法则》内容简介:无论发展什么品牌,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并实施品牌愿景,本书将告诉读者如何让品牌在
先发制人:国际冲突的先制与预防 本书特色 在现今复杂多变、挑战不断的国际形势下,面对潜在敌人的威胁,一国政府是采取预防性行动,发动先制战以防患于未然,还是待冲突...
《春秋战国与百家争鸣》内容简介:本书是两位在先秦思想史领域深耕多年的编辑型学者的力作。在书中,作者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春秋
话说向阳湖 目录 总序一总序二“久违了,咸宁!”——拜望“文坛祖母”谢冰心“心清正与潭清同”——访“左联”元老楼适夷“我对向阳湖是很有感情的”——老诗翁臧克家访...
《世界冷兵器历史图鉴》由美国资深战争历史研究学者查克·威尔斯撰写,通过美国伯尔曼世界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上百件文物,完整地介
本卷从我国几千年的各类战争中,选编33个专题,论述了我国历代战争的战略问题。侧重探讨的是具有关键性战争的战略方针、战略措施
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之三)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
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全面真实地纪录了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如:镇反运动、抗美援朝、治理淮河、“三反”、“三大改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