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族史

中国宗族史

作者:冯尔康 等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9-02-01

评分:4.8分

ISBN:9787208082694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中国宗族史 目录

绪论宗族生命力及宗族史探讨价值
**节宗族史研究概况
一、宗族史研究的论著
二、宗族史研究的成绩
三、宗族史研究的缺陷
第二节宗族定义和宗族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宗族、家族
二、宗族史研究对象与范畴
第三节宗族的发展变化
一、宗族发展史的分期标准
二、宗族发展的五个阶段
三、宗族发展的规律
第四节宗族的功能与宗族的生命力
一、宗族的政治功能
二、宗族的社会功能
三、宗族对社会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第五节宗族制对历史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一、宗族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宗族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三、宗族史研究的社会意义
**章上古分封社会的典型宗族
**节中国史前时代的宗族
第二节世族制下宗族的形态特点及演变
一、殷商时期
二、西周时期
三、春秋时期
第三节商至春秋时期几项主要的宗族制度
一、宗法等级制
二、婚姻制度
三、姓氏制度
四、宗庙祭祀制度
五、墓葬制度
第四节世族制度的瓦解与宗族的衰微
一、宗族与国家关系的变化
二、族人与宗族关系的变化
第二章中古士族制与宗族
**节秦汉时期以食封贵族为主的宗族
一、分封制瓦解后的宗族与宗族组织
二、宗法开始下移
三、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土族社会中的宗族
一、等级社会中的宗族与宗族内的等级结构
二、宗族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一体化
三、门第通婚与士族的文化垄断
四、宗族的迁徙与南北方宗族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隋唐时代士族宗族制的败落
一、新旧士族的斗争与士庶界限的缩小
二、科举制对士族的巨大冲击
三、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与宗族离析
四、士族宗族的彻底败落
五、中古宗族制度与士族社会的特征
第三章宋元科举制下宗族制度的发展
**节重建宗族制度的主张
第二节庙制不立与祠堂的设置
一、家庙祭祖制度
二、祠堂
三、墓祠
四、寺观立祠
第三节族田的形态
一、祭田
二、义田
三、义学田
第四节族学的出现
一、范氏义学与南宋的族学
二、元代的族学
第五节族谱的修纂与收族
一、新族谱的创立
二、南宋族谱的修纂
三、族谱内容的充实与重视收族
第六节族长与宗族管理
第七节家法与宗族管理
第八节宋元时期宗族社会的特征
第四章明清祠堂族长制宗族的强化
**节祭祖权的扩大与祠堂的普遍化
一、明代的家庙令与祭祖礼制
二、清代祠庙祭祖的违礼逾制
第二节宗族的结构
一、从服制看宗族结构
二、从房分看宗族结构
第三节族规家训与族人生活
一、宗族乡约化
二、族规的兴起
三、赋予祠堂族长以宗族司法权力
四、对族人日常生活的要求
第四节宗族的养与教
一、宗族对族人的养赡
二、族学与族人的教育
第五节族谱的政治化倾向与体例的完善
一、族谱的政治化倾向
二、族谱体例的完善
第六节华北宗族的组织化——以山西洪洞晋氏为例
一、洪洞晋氏的兴起
二、洪洞晋氏的宗族组织化
三、洪洞晋氏宗族的特性
第七节南方的宗族械斗
一、愈演愈烈的械斗与清政府的对策
二、宗族械斗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三、械斗的社会后果
第八节明清时期宗族社会的特征
第五章近现代移民社会和大陆社会的宗族
**节近代以前的移民和宗族
一、古代移民的一般情况
二、古代移民与宗族
三、古代移民及其宗族的特点
第二节近代移民与宗族
一、南洋移民的宗族活动
二、台湾移居民的宗族活动
三、近代大陆宗族的特点
第三节现代社会的宗族组织
一、新移民与宗亲组织一般状况
二、宗亲会的成员与管理体制
三、工业社会下宗亲会的功能
四、现代大陆宗族简况
第六章宗族与社会
**节宗族与家庭
一、宗族小社会中的家庭
二、家庭与社会中介体的宗族
三、宗族制度与家长制
第二节宗族与政治
一、从选官制度看宗族与国家的关系
二、家法与国法
三、国家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宗族政策
第三节宗族活动与谱牒编纂
一、谱牒的萌生
二、士族制与官修谱牒的繁荣
三、私家修谱的发展
四、宗亲活动与创建中的新族谱
五、族谱的价值及在世界的特殊地位
第四节宗族对社会的适应性
一、宗族与社会经济
二、宗族的开放性与活力
三、宗族的未来
后记
新版后记

中国宗族史 内容简介

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议给本书出一个新版,我们很高兴地接受了。
本书问世业已十五年,学术界对宗族史的研究可以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对宗族的属性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对近当代的宗族、宗亲活动,开始突破“封建宗法”、“封建主义复辟”的定性,向多元方向的视角去考察它,因而宗族史研究的面貌大为改观。我们的研讨同样有了新进度。这次增订,主要是将我们的、学术界的新见解反映进来,而且基本上是增写,扩充原来的内容约二三成。
此次修订,由浙江版的负责人冯尔康和常建华主持,我们和刘敏教授、阎爱民副教授共同执笔,并由常建华统稿。

中国宗族史 节选

**章上古分封社会的典型宗族
**节中国史前时代的宗族
在我国商、西周时代,宗族组织作为主要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宗族属血缘性的父系亲属团体,有共同的、明确的父系祖先;在组织结构上,它是多级的,包含着一个主干家族与从其分化而成的小家族及这些小家族再分化而成的更小的家庭组织,彼此间保持着某种形式的宗教的或经济的联系;在此种宗族内,各级族长在本族内具有支配与统治族人的地位,表现出至尊的父家长权力特点。这种极有特征的宗族组织在我国历史上起源于何时,其初期形态如何,一直是中国上古社会史研究中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问题。.
商代以前,由于迄今尚未确证已有文字记载,所以还属于史前史。这就是说对于商代以前的宗族考察,实际上亦即在史前史研究的范畴内。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就不得不主要依赖于民族学与田野考古学的研究。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与80年代,我国民族学界曾热烈地讨论过原始社会的“父系家族公社”(或称“父系家庭公社”)问题。有相当多的学者指出,许多古代民族在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之际,都出现过一种可称为父系家族公社的家族形态。这些学者根据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志资料,对这种家族组织的形态与其制度作了形象的说明,这些西南少数民族有独龙族、怒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等,解放前它们在社会形态上大致皆处于原始社会晚期。以独龙族为例,该民族在解放前共有十五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分为若干个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具有如下特点:
(1)是由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几代子孙组成,故祭祀相同的父系祖先。
(2)以此种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住在一种长条形的大房屋内,中隔为多间,每间居住一户,即一小家庭。此种大房聚居制度,多见于西南少数民族)。
(3)生产资料(耕地、工具等)公有,族人共同生产,虽已有核心家庭式的小家户,但其并未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4)产品共同消费。
(5)公社内部事务的解决实行民主制,首领有义务而无独断权,亦无特权。
……

中国宗族史 作者简介

冯尔康,1934年生,江苏仪征人。1959年开始执教于南开大学,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2002年退休。著有《雍正传》、《清史史料学》、《中国社会史概论》、《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主编并主撰《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等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