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处身风气甫开、新旧交替之际,思想学识愈见丰富,交游酬酢益为广阔,肆意性情,常引后人神往。本书选取民国文化人的社交生活片段,按照一对一的关系行文,分为友朋、婚恋、上下、敌对等不同单元,勾勒出民国文化人的人情地图,于细节处见人情冷暖,从小事看前辈风范,备案民国文化人的社交网络,梳理人脉关系,管窥学界风云……
亲属
手足情拒绝后门——丁文江与丁文渊
丁文江26岁那年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教书,从此他开始取得个人收入,并立即担负起赡养父母和教育兄弟的义务。他的四弟丁文渊正在德国留学,经济完全靠他负担。
丁文渊先是在瑞士楚里西大学,后来到德国学医。在瑞士的时候,丁文江的同学好友曹梁厦先生任留欧学生监督处的秘书,主动对丁文渊说:“令兄不是有钱的人,不应当让他独自担负你的学费。照你的学历,你可以申请官费。现在教育部和江苏省的官费都有空额,你不妨写信给文江,要他设法给你办官费。他和留学生监督沈步洲、教育部次长袁希涛、高等教育司司长秦汾都是老朋友,你又具备资格,你申请一定会被核准的。”丁文渊深知哥哥担负他留学经费的困难,故把曹先生的好意致信其兄丁文江,要他去设法办理官费留学。
然而丁文江却回信告诉四弟说:“照你的学历和我们家中的经济状况,当然有资格去申请。不过你应当知道,在中国,比你更聪明、更用功、更贫寒的子弟实在不少,他们就没有像你有这样一个哥哥能替他们担负学费,他们要想留学深造,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争取官费,多一个官费空额,就可以多造就一个有为的青年。他们有请求官费的需要,和你不同。你是否应当细细考虑一番,是不是还想用你的人事关系来占据一个官费空额,我劝你不必为此事费心。我既然答应担负你的学费,如何节省筹款,都是我的事,你只要安心用功读书就行了。”
亲情厚谊成美谈——冯友兰与冯沅君
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同时还兼听文学系名教授黄侃的课。冯友兰喜欢诗词,放假回到家里还经常诵诗读文,这引起了辍学在家的小妹沅君的兴趣,就请求大哥教她。冯友兰就学着黄侃先生的样子,选写诗文,给她讲,教她念。小妹沅君绝顶聪明,一个暑假下来,她已经不但会讲、会念,而且还会写出像六朝小赋那样的小品文。待到第二年暑假回家,大哥发现小妹的学问更是大有长进。这时,正逢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招生,沅君听说后坚决要去报考,她对母亲表示:因上学用钱,将来出嫁的时候不要嫁妆。结果,冯沅君到了北京果然考上了,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道路。冯沅君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考进了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后来又到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成为中国**个女研究生和**个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女博士。冯沅君是20世纪初*早从事文学创作的女作家之一,与丁玲、凌叔华、苏雪林齐名,后专门搞学术研究和教学。
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兄妹三人感情甚笃,互相尊重、互相牵挂。冯沅君从北大国学研究所毕业后,河南中州大学曾邀请她去任教。当时冯友兰已经在中州大学担任教席,从教课的效果看,小妹的文学要远比大哥的哲学讲得精彩。为了体谅大哥的
处境,免使大哥面临尴尬,小妹毅然拒绝了中州大学的聘请。冯沅君留学归国后同丈夫陆侃如一直在山东大学任教。1973年冯沅君不幸罹患结肠癌,大哥冯友兰闻讯后心急如焚,四处寻医问药,并派子女宗璞、钟越赴济南探视。冯沅君不幸去世后,由作家、冯沅君的侄女冯宗璞起草唁电,*后由冯友兰、冯景兰兄弟定稿。冯沅君去世10周年,冯友兰为此写了一篇题为《忆沅君幼年轶事》的纪念文章,无限深情地忆及小妹幼年的往事,寄托哀思。
冷却的手足情——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本名周树人,与周作人、周建人是同胞兄弟。1919年2月,鲁迅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一所大四合院,将母亲接来,与周氏兄弟三人同住。当时,鲁迅的母亲年迈,夫人朱安不识字,鲁迅就提出由周作人的日本籍妻子羽太信子管理家务。鲁迅作为大哥,就主动将每月收入,除留些零用钱外,都如数交给羽太信子掌管。
这种安排本来是出于对羽太信子的信任,可是她一朝权在手,便变得肆无忌惮起来。她花钱大手大脚,讲排场,摆阔气,丝毫不考虑这些钱是大哥的血汗钱。因而鲁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周建人是经羽太信子搭桥,与她的妹妹结婚的。因为有着这层关系,羽太信子将自己的妹妹和妹夫当佣人一样对待,指使他们干这个于那个。鲁迅知道周建人老买,不甘心他在这个家里受人支配,就给蔡元培写信,请求帮助给周建人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找个职位。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羽太信子变相挤走了周建人还不满足,她还想独占这所四合院。于是就设定阴谋向鲁迅开刀了。1922年7月的一天,羽太信子又哭又闹地对周作人说,鲁迅从后窗户偷看她洗浴!周作人本来就是对羽太信子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听到她的诉说。也不细问根究,就气呼呼地给鲁迅写了封信,信中写道:“以后你不要到后院来!”鲁迅接到此信十分诧异,亲兄弟在前后院住,怎么忽然写起信来了?他就想问个明白,可是周作人却拒绝与他见面,更不用说弄明白原委了。无奈,鲁迅一家就搬出了八道湾,鲁迅的母亲也跟着他一家去住。这样,羽太信子就独霸了八道湾这所四合院,达到了她的罪恶目的。其实,羽太信子诬蔑鲁迅偷看她洗浴,完全是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陷害,八道湾后院的房屋,北窗户很高,外有泄水沟,沟外还栽种着花卉,是根本无法靠近窗户往屋里看的。
江阴的“刘氏三杰”——刘半农与刘天华和刘北茂
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是我国的现代文化名人。他们是江苏江阴澄江镇人。“刘氏三杰”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城镇居民家庭。他们的祖父英年早逝,祖母夏氏很年轻时就守寡。自己孤单一人,就从丈夫的堂兄膝下过继了一个男孩,取名刘宝珊。以自家微薄的财力培养他读书识字。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夏氏外出时,忽然听到河边有婴儿啼哭,她觉得很蹊跷,到河边一看,原来是包裹得很严实的一个女弃婴在啼哭。看样子出生也不过一个月左右,就抱回家抚养。这个女婴长大后,就成了刘宝珊的童养媳。又过了几年母亲给他们圆了房,刘宝珊夫妇先后生养了三个儿子,长大后都成为教授级的名人——刘氏三兄弟。
大哥刘半农生于1891年,本名刘寿彭,后更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12岁开始读小学,15岁进入常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学习勤奋,爱好文学,造诣很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停办,他中断学业,参加军队作文牍工作。第二年来到上海,担任《中华时报》和中华书局编辑,并开始为《青年》(即《新青年》的前身)写稿,因此受到陈独秀的重视。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后,于1917年举荐刘半农为北大预科教授,并成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在教学之余,他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发表了很多批判旧礼教、旧文学的文章,同时也创作了一些白话诗。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做了很多工作。但因为他没有高深的学历(差一年没有高中毕业),被胡适等人看不起,处处与他为难。为此,他于1920年赴欧洲留学。1925年他获得了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担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刘半农是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白话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开创了白话诗的新流派;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是我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曾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大奖。他是我国**个获此国际殊荣的语言学家。另外,他还在摄影、戏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934年他准备按着法国语音地图的方式,编一套《中国方言地图》。6月份他与白涤洲、沈仲章等人带着语音仪器,到包头、百灵庙等地考察方言。不料在返回途中染上回归热,病故于北平协和医院。
刘天华是刘氏老二,生于1895年,自幼喜欢音乐,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被选进校军乐队,开始接触到军乐和乐器。辛亥革命爆发后,常州中学停办,他回到江阴。为维持生计,他曾在中学当音乐教员。1915年父亲去世,他自己又患病在冢,花两毛钱买了把二胡,自学二胡,创作了二胡曲《病中吟》。第二年他被聘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音乐教员。此时他对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向民问艺人学习二胡、琵琶和古琴,还到处寻访民间艺人采集民间音乐,获得了很扎实的积累。
1922年刘天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学生。1930年梅兰芳应邀赴美国演出前,为了准备出国演出音乐资料,经京剧编剧齐如山介绍,梅兰芳请他帮助记录京剧音乐曲牌。他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将梅兰芳的京剧唱腔以五线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印制成书,以便带到美国散发。这本《梅兰芳戏曲谱》在美国很受欢迎,美国音乐界开始认识刘天华,随即邀请他访美。为了准备访美事宜,他累病了,不幸染上猩红热而不治,于1932年6月8日去世,年仅38岁。
刘天华是我国**个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国乐”的音乐家,他大胆借鉴西方音乐,改进、提高民族音乐,创作了很多首脍炙人口的二胡曲,如《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的二胡曲,使他成为我国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他还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对传统的二胡和琵琶都进行了技术改进,扩展了音律,拓宽了表现领域,为这两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赋予了新鲜生命。
三弟刘北茂,原名寿慈,字寿元,生于1903年,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从小喜欢音乐,特别是在两位兄长的影响下,在读中学时就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
192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任教。北平沦陷后,他拒绝日伪政权的高薪聘请,毅然放弃英语教学,到重庆国立音乐学院教音乐。由此,他开始转入音乐事业,决心继承和发扬二哥刘天华的“改进国乐”的遗愿,献身于国乐的改进、提高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和安徽师大教授。到晚年,双腿瘫痪,于1981年与世长辞。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二胡曲,像《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二胡独奏曲,都成为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
赵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前中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华文学会监事、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唐山师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曾出版专著《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面对艺术的馈赠》、《尺水兴波的情愫》、《认同文化的结晶》,主编有《中国当代文学题解》、《写作漫话》等。
颜氏家训 本书特色 李振宏主编的《颜氏家训》是对隋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进行注说。书中共分通说和简注两部分。通说部分主要对原著的作者、成书过程、原著的基本内容、...
常用汉字语义研究-(全2册) 本书特色 冯艳等编著的《常用汉字语义研究(上下)》简介:汉语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过去一百年,中华...
戴维·巴德(David Badre)布朗大学认知学、语言学和心理学教授,卡尼脑科学研究所的成员。他对认知控制和执行功能的神经科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白娘子传说 本书特色 雨心、碎风、流泪、梦缠……烙印了千古爱情的青白两色,在如血的夕阳中寻不见灰灭的古塔,浩渺的西湖,何时梦回千年?本书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
民族文化经典故事丛书:柯尔克孜族 内容简介 《民族文化经典故事丛书:柯尔克孜族》以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为主线,有机融汇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故事艺术,图文并茂,生...
圈子 本书特色 一样的作者,不一样的文字。作为一本非公开发行的内部刊物,《SOHO小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及相关的生活方式做着不同的梳理和阐...
江西古窑 本书特色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这本《江 西古窑》是“江西方志文化丛书”分册之一,力求对 江西历**的古窑进行全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一辑 本书特色 全书共收录19篇论文,分为三大部分:**部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了当前部分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理论探讨;第...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分析 本书特色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是朱建军教授以心理学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以人心利弊来检阅传统文化的收获之作,而中国...
反思文艺复兴: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 本书特色 艺术史学家承认,勃艮第荷兰的艺术工匠们在欧洲到处留下了足迹,同时,也往往注意到,这些艺术家接触外国艺术传统,但是...
哈佛百年经典:第15卷:两年水手生涯 本书特色 ★囊括人类有史以来至19世纪*优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向现代读者展示人类观察、记录、发明和思想演变的进程★...
庞德与中国文化——中学西渐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庞德及其现代主义诗学的影响与意义,包括庞德的比较诗学、中国文化影响的生成及其发生点、庞德选择《...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修订版)(上下) 本书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增多,人名翻译的规范化日显重要.自50年代起,我们曾以...
《鲷与羊》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期一会”书系的一本。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切入,趣谈中日文化的差异。从“海洋文化”到“大陆文化”,
沧月:这本是个寂寞的名字。这本是个寂寞的名字,让人想起月夜伏波,那映在海面上的、空零零寂寥冷落。隐藏在这样的名字之后,却是个说话很直、笑起来很甜,既慧黯又墉懒的...
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 本书特色 《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丛书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中国移民文化与...
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 本书特色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民俗繁多,各有其意义。本书从婚育、丧葬日常生活、交际和节日等几个方面的礼俗进行了详细解说,对...
轻阅读:高加索民间故事 本书特色 由郑振铎翻译的这本中亚民间故事作品集《高加 索民间故事/轻阅读书系》收集了《高加索民间故事 》,是我国*名文学家郑振铎先生根据...
汉字与上古化 本书特色 《汉字与上古文化》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字与上古化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通论”的一部分,由王力教授统稿,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