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人书法的喜爱,也是我个人书学观的体现。我夙不喜书法的“职业化”,如果失去文化精神供养,所谓书法便剩为书写技法和视觉形式。钱仲联序寐叟书法称:“书法一道,非限于书法而为书法也,必与其人之学问德业、事功成就、时代特征,息息相关。”这个说法或可以道出学人书法的真趣。我有意收集学人书法,源于那次菖蒲河畔的拍场邂逅随园老人诗笺,虽然以前也曾关注并收藏一些文人翰墨,但着意收集文人书法可以说是以得到随园诗笺为契机的。在一次南下的列车上,我同香洲兄列了一份“候选名单”。浩瀚文苑,心仪者尽归囊中,无疑只是一个美好愿望。诚如叶德辉《游艺卮言》所谓“铭心绝品,过眼烟云,渴想梦萦,而必尽吾有,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又云:“收藏书画,本为雅道,云烟供养,何等清福,乃至之生烦恼,济贪欲,是亦不已矣乎!”故酷爱者难得一遇,即偶尔幸遇亦未必能遂愿获得。然而透过“名录”,则可见我们对“文人书法”选择的倾向。近三百年文苑善书者不计其数,而百或数十年之间,其风尚清晰可辨。
王世襄、余英时分别为此书初、贰集题写书名。
章诒和:世事观察越细,人性体验越深,许宏泉也不例外。遍览溪水旁这棵树的枝枝叶叶,我发现里面藏着两个身影。一个是知识分子:画国画,编刊物、做文章。而笔墨之间透露出的,则是作者的丰富畅溢、敏感犀利与不伪情的人格。
陈丹青:他要是个古人的话,可能是个汉代人——无论东汉西汉。我非常欣赏他文化独行侠的江湖气。
三百年杰出学人的书法盛宴;收藏与文化的两用辞典。
同类图书有两种货币:学术化或实用型。本书则两者兼之,以文人书法藏品为引子勾划出的深藏其中的精微大义和奇妙的故事。
直观的展现出一条清晰的学术脉络,简约不失严谨,无论有争议的还是引用原文的一律溯源,找到原注或可靠凭证。
艺术修养性兼顾实用性、故事性,呈现方式生动。
一本收藏辞典,方便查阅与对比,书中选定人物不带政治偏见,而且大多是被遗忘却有着不可替代贡献和地位的人,书法作品真实清晰,有长期的留存价值,引发读者对文人手迹的兴趣。
袁枚(1716—1797)夏肥秋瘦随园翁
友人来访,说在南池子那边一家“小拍”预展上发现一件董其昌的山水册页,八万起拍,图录上虽标明“传”字,看气息却很对头,且有安仪周(岐)(《墨缘汇观》)著录。于是偕藿、蓉二斋前往参观。菖蒲河畔,南池子口上,皇史宸西邻,一个叫做“皇城艺术馆”的地方。展品多为油画,乃一对洋人夫妇所藏中国当代“早期油画”,传统书画仅几十件而已。不过名头倒是不小,黄子久、王雅宜、张二水、仇十洲、祝枝山、马湘兰,个个了得。那件董氏山水册,赫然展台之上,水墨纸本,计五页,王文治对题五开。每叶钤有“安仪周家珍藏”朱文印。那些所谓著录材料亦陈列其侧,除安岐《墨缘汇观》外,尚有《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其“董其昌条”中的“签名”和“印章”皆有从是册中所录取者。有此二物佐证确实能给人以不少的信心了。然而细究笔墨,生硬造作,似去思翁甚远。我忽然想到这一“传”字,实在用得高明,或许卖家(拍卖行)之诱饵也未必。其一,有意标以“传”(传说之意)字,吸引招徕买家,迎合他们“捡漏”的心态。其二,告诉你,此“传”你不妨理解“流传有绪”之意。那么,这件“老充头”是安仪周走眼呢,还是旧时据其《墨缘汇观》的文字著录原本下的“蛋”呢?
我正思忖,却无意发现一组书翰小品,似同一藏家所出,有蒋仁、汪士慎、华新罗诗笺,何子贞、王觉斯尺牍。原为无锡沈梧(旭庭)所藏,沈在同光间,至今亦有百余年,笺有古气,墨华精神。觉斯之侧竟是袁枚诗笺,不觉眼前一亮。驻足其前,流连久久,似闻随园老人说话。简斋的小楷,隽秀而饶奇趣,点画极见个性,袁枚自谓不会写字,他在“与西崖书”中称:“枚幼而失学,到老握笔,如书生骑马,意态全非,自分此乃终身作门外汉矣。”其实好就好在“不会”,那满纸尽是性情、自在和书卷气息。
归来,心心念念着随园诗笺,真可谓梦寐以求,周转难眠,耿耿于怀。平常哪能像人家那样常能遇上柳如是、马守真的香泽丽笺啊,偶尔邂逅随园老人的手迹,其喜乐之情也是难以按捺的。
翌日一早,约藿斋、江汁再来菖蒲河边。拍场也很有趣,在一个叫“东苑戏楼”的小型剧场,虽是新修,却也有几分古香古色。回廊小院,极是雅致,枣槐两树,虬枝老干,绿荫蔽日,可谓阅尽人间沧桑。一进小院,顿有离世出尘之感。“拍案”设在戏台之上,两边有抱柱楹联,朱家溍所书李笠翁句: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拍卖师手执红木小锤,俨然一副巡抚大人审案形状。两边女侍站立,竞买者则坐在台下,台上台下,仿佛同演一出戏耳。
袁枚字子才,反过来便是“才子”。袁枚何止才子,乾嘉之际的袁随园无疑是一位极具“先锋意义”于文坛的“边缘人物”。据说他长得“颀而长”,清癯如鹤,广颡丰颐,仪表风流。有趣的是,他晚岁自称袁丝,因为满头白发,乃借西汉时袁丝(盎)之名以为己用。《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说:随园之雍容风雅,可称文坛中老成练达者。
《清史稿》中《袁枚传》称:袁枚字子才,钱塘人。幼有异禀。年十二,补县学生。弱冠,省叔父广西抚幕。巡抚金见而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遂疏荐之。时海内举者二百馀人,枚年*少,试报罢。乾隆四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改知县江南,历溧水、江浦、沭阳,调剧江宁。枚不以吏能自喜。既而引疾家居。再起发陕西,丁父忧归。遂牒请养母。卜筑江宁小仓山,号随园,崇饰池馆。自是优游其中者五十年。时出游佳山水,终不复仕。……天才颖异,论诗主抒写性灵。他人意所欲出,不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著《随园集》,凡三十馀种。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然枚喜声色,其所作亦颇以滑稽获世讥云。卒年八十二。从“传记”中可以看到两个不同时期或不同“身份”的袁枚。作为读书人,袁枚无疑要沿着传统的科考路线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袁枚为官期间,却能“笑为民父母,痛痒真亲尝”,所以口碑不错,在江宁、江浦、溧水等地也有不少政绩值得传颂。而作为文人,总是有许多风雅乃甚奇异的逸事值得谈助的。袁枚在江宁时,便曾经历一桩怪事,虽说荒诞,却也有头有脑,据沈起凤《杂记》记载:
乾隆乙丑,钱塘袁枚宰江宁。五月十日,大风,白日晦。城中韩姓女,年十八,被风吹至铜井村,离城九十里。村民询明姓氏,送还家。女婚城东李秀才子。李疑风无吹人至九十里者,明系奸约,借词控官退婚。袁日:“古有风吹女子至六千里外者,汝知之乎?”李不信。袁取元《郝文忠集》示之。诗云:“黑风当筵灭红烛,一朵仙桃落天外。梁家有子是新郎,辛氏负从钟建背。”又云:“自说吴门六千里,仿佛不知来此地。甘心肯作梁家妇,诏起高楼榜天赐。几年夫婿作相公,满眼儿孙尽朝贵。”李无以应。袁又晓之曰:“文忠一代名臣,岂作诓语?但当时女竟嫁宰相,此女恐无福耳。”李大喜,婚配如初。制府尹继善闻之,曰:“可谓宰官须用读书人矣。”
天下事说来真是蹊跷,有道是无巧不成书,恐怕也惟袁大人才能遇见这种奇事,而秀才断案,难免书生意气,其结果却很圆满。除了称奇道绝还能说些什么呢?难怪要说他“所至有政声,判狱如神”(《清代学者像传》)。
乾隆十三年秋,袁枚三十三岁时,在南京购得隋氏织造园,易名“随园”,此后,着手修缮,植树种花,好像在为自己的“退隐”之路始作准备。“情虽殷于报国,志已决于辞官”(袁枚《上尹制府乞病启》),次年开春,袁枚便称病辞去江宁县令,入庄随园。袁枚辞退,有人说他效往哲高蹈,或谓明哲保身,我觉得,作为才子的袁枚,他实在是向往山水林泉,不耐官场陋习,此际“随园”已初具气象,正契他性好自然的理想之境。
袁枚退居随园,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可谓不逊当年水绘之胜。
袁枚流连这种悠然闲适自由放纵的诗酒丝竹生活,如“野鸟孤猿”“寻花问柳”,访美论诗,品鉴闺秀,如花美眷,春色如许,可不正是传说中旧时文人梦寐以求的生存状态吗?
清初的几位皇帝不能不说手段“英明”,一面搞“博学鸿词”,笼络天下学者名士,又对朝廷命官,以高薪养廉,所以袁枚辞官后,手头的银两造个园子乐呵乐呵还是很自在的。
而同时,乾、嘉朝的“文字狱”亦是登峰造极的,对于大多知识分子来说,无奈无望的困顿之中多少带有一种莫名的恐慌。于是,遁隐消极于江湖无疑可以得到暂时的心灵慰藉;徜徉林泉,或埋首于故纸,所谓“乾嘉学派”便是时代之使然,一时竟成学术之“主流”。袁枚属于另类,他不是那种安心于考据的“旧式文人”,内心里满怀着诗人才子的激情,而对于他的这种所谓“自由”的行为,朝廷也是可以任之由之的,名士书生,诗酒唱和;优伶美人,弄弄堂会,卡拉OK,发发所谓“性灵”,既有助文艺繁荣,也无碍统治者权益。所以,也是时代造就了袁枚。
袁枚崇尚“性灵”,他的这种学术主张或理念及其个性,深得当时非主流的知识分子尤其青年学子的拥戴。袁枚一面倡导他的“性灵”,一边沉湎放逐的精神世界,这无疑也是一种态度,这种“边缘”立场,可能要遭到那些自作多情而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们的讥诋。
然袁枚“性灵”真实而自然的情感流露,脱尽“旧时文人”的陈腐虚伪,不能不说是极其可贵的。
袁枚以《自题》评论自己的“性灵诗风”:
不矜风格守唐风,
不和入诗斗韵工。
随意闲吟没家数,
被人强派乐天翁。
“随意闲吟没家数”正是袁枚的“个性”,姚惜抱称其“为学自成”(见《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故他的不少律诗皆有“出格”行为,黄景仁所谓“兴来辞赋谐兼则”(《岁暮怀简斋太史》)是也。《随园诗话》中处处闪烁着袁枚的审美新见:
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随园诗话》四十二)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随园诗话》十八)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随园诗话》六十六)
袁枚主张“但肯寻访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并借杨诚斋的话来倡导“解风趣”、“写性灵”的审美取向。他曾在《随园诗话》(卷三)中批评王渔洋“修饰不主性情,观其每到一处必有诗,诗中必用典,可以想见其喜怒哀乐之不真矣”。因此而发出“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的感叹。
当然,袁枚的影响可能更在他的美学主张。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其实也并没有将这一理想进行到底。这可能与他一方面与来自“正统派”或“古典派”的压力作“论辩”消耗精力,一方面过于流连文人和士大夫的酬和赋答,沉湎逸趣闲情有关。
对于他的这种“性灵”的个性张扬,当时的文坛政客和正统派们,如刘墉、章学诚、王兰泉便极力反对,章实斋“薄之为清客,讥为假托文学,导欲宣淫”(见罗继祖《随园遗事》)。章有《丁巳劄记》云:
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名,无复男女之嫌,人心风俗,大可忧也。
实斋对袁的指摘毫不留情,虽言有偏激,但随园的过度沉湎“性灵”确实为后世文人的“颓废”开其先风。
王兰泉说他“往来江湖,从者如市,太邱道广,无论赀郎蠢夫,互相酬唱。又取少年著录为子弟,矜新斗捷,杂芜纤佻”(杨锺羲《雪桥诗话》,见《清诗纪事》乾隆朝卷)。
其实,并时或后世诋袁者虽多,也是一言难尽的。倒是林钧在《樵隐诗话》中说出了公道之言:
随园、渔洋两先生之诗皆能各树一帜,在本朝自是名家。但两公诗均可看而不可学。简斋主性灵,以天分胜也。
袁枚诗,虽多应景之作,但其间所流溢的情感却十分自然而真切。而他的一些咏史杂诗,多以新见论史,往往翻案重评,颇能令人耳目一新。袁枚的个性还在于,他的《随园诗话》中所录多为名不见经传的“野逸”诗人之作。
袁枚不讳言自己“解爱长卿色,亦营陶朱财”(《秋夜杂诗》),甚至公然宣称“袁子好味好色”,并广收女弟子,不顾物议,为其刻诗宣扬。
袁枚“善于经营”,估计卖文鬻诗的收入不菲,所以随园才日益繁华,据称他死前“家产累至三万金,一般文士和达官贵人是不可想像的”(见周本淳《小仓山房诗文集》前言)。
赵翼称其:“其人与笔两风流,红粉青山伴白头。”(《读随园诗题词》)可谓知己之论啊!
袁枚性好交游,孙星衍说他“年逾耳顺,犹独游名山,尝至天台、雁宕、黄山、匡庐、罗浮、桂林、南岳、萧湖、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窦,皆穷其胜。舟车所过,攀辕授馆,疑古人复生”。他曾于七十七岁那年自淮南归,过和州客次,住在迢迢谷东部的香泉,“为浴香泉水,停骖住历阳”。(为宋竹梧刺史题《清啸图》)读到随园的这首诗,自然有一种亲切之感,可惜老夫子只在香泉泡了个温泉,却未走进迢迢谷,探访一回戴鹰阿的行迹。
《随园诗话》有云:“香亭以余年衰,劝勿远出游山。余书六言绝句与之云:‘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几步。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一’这便是典型读书人的心态。
或许袁子才,真的只能有其一,不可有其二也。袁枚实在是个一言难尽之人,一个可爱之人,有可爱之事可爱之文。一部《小仓山房诗文集》足可寻绎一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及其生存状态。随园的文字不仅清逸雅致,且真切自然,其间极其生活化的作品不失文人之风雅和幽默,如《秋夜杂诗》其序云:“余春秋三十八后,颇畏秋风,当之嚏不已。形貌夏肥秋瘦,与时惨舒。”所谓“夏肥秋瘦”,令人不禁失笑矣!
……
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吴越神歌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属中国文化新论丛,以中国古代以吴越为主的祭坛古歌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民间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其中...
继上一本诗集《白刃的海》出版之后,倪湛舸一直未停止她在诗歌创作上的探索,形式上她为中文诗歌带来了一种新的气象和节奏,而在她自由连接任意穿越的言说方式背后却是一种...
现代汉语双音节形名组合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中对“形名”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多半集中于对“形名”与“形的名”格式问的对比分析,专门针对“形名”组...
◎七国兴衰存灭的过往,大国间的权力游戏,◎一笔划清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纵横奇才,饱学之士,旷世名将……还你一段生动不枯燥的热血历史★编辑推荐◎以史为骨,生动讲述...
活字纪 本书特色 汉字是活的。作为*古老的一种文字,汉字至今仍活跃在现代生活中,在以其象形的身姿启发着人的思维,诉说着某些哲理。此书中,作者以正心、修身、齐家、...
义都语研究 内容简介 义都语是中国语言和民族历史文化中非常宝贵的资源,无论从语言本体来看还是从历史文化来看,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都相当关注该语言族群相关族群的状况...
国学经典速读 本书特色 诸子百家之著述浩如烟海,且良莠不齐,文字艰深,阅读起来费时费力。为了让读者朋友在短时间内领略诸子百家的智慧,掌握其精髓:也为了传承经典,...
时光是一纸流砂-玩趣版 本书特色该书为“怀旧书系”系列之一,记录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于我国的100种老游戏,由于物质条件的发达以及电子科技的发展,这些游戏多半...
词汇学新研究:首届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术讨论会选集 内容简介 汉语词汇发展史很重要,要好好研究,要总结词汇发展的规律,但现在还没有一本很好的研究词汇发展史的学术专...
人生十讲-季羡林谈人生 本书特色季羡林先生的十堂人生课, 浓缩生命的真谛。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书写人生智慧的文章,共分十讲:**讲,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第二讲,...
王小波(1952-1997),男,汉族,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思维的乐趣》等。...
中华民间崇奉与节日风俗 本书特色 《中华民间崇奉与节日风俗》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民间崇奉与节日风俗 目录 **辑 龙凤崇拜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003凤文化...
国学新论 内容简介 “以对中国当代问题的阐释为*终目标,谋求为打通中外古今学术分野而努力”,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社会科学战线》作为国内重...
肯定/否定篇章隐含情感倾向性分析 本书特色 敖锋编著的《肯定/否定篇章隐含情感倾向性分析》对隐含情感倾向性分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选题新颖,紧跟学术前沿,在隐含...
黃易蟄伏五年,重出江湖巔峰之作!超越《大唐雙龍傳》,另一武俠經典。摒棄和前瞻,烘焙和窮究,大師黃易力圖將武俠小說擴展至新的極限。經過五年的思考和沉澱,最後的結果...
吕思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著名历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出版的著作有六七百万字,通史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断代史有《先秦史》...
维吾尔民俗与文化生态研究 本书特色 《维吾尔民俗与文化生态研究》内容简介:当流动不居的民俗文化与不停运转的生态场域相交叉时,必然产生许多空白和未定点,如果说维吾...
意大利人 目录 序言**章 民族起源与民族性格 **节 姗姗来迟的时代宠儿--意大利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亚平宁半岛上成长起来的天之骄子--意大利人溯...
中国文字的演变 本书特色 这是一套给年轻读者编选的民国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文化普及读物。她着眼于将民国那些虽经岁月沉浮,仍不掩其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文化...
钱穆学术文化九讲 本书特色 一本生动忠实的讲堂实录。一次对钱穆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梳理。一个与国学宗师亲近的机会。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