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自一九八○年起,曾经编选和出版过《1980—1984年散文选》、《1985—1987年散文选》、《1988—1990年散文选》和《1991—1993年散文选》,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九九四年后,这项工作一度中断。进入二十一世纪,散文创作仍然欣欣向荣、气象万千,成为文学园地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及时总结年度散文创作的实绩,向读者集中推荐优秀的散文作品,进而为新世纪的文学积累做出作者的贡献,我社决定恢复年度散文的编选和出版工作。
恢复出版的散文年选总冠名为“21世纪年度散文选”,每年编选一册。编选范围为当年全国各报刊上发表的散文作品,入选篇目以发表时间顺序排列。此项工作得到了许多著名文学评论家和编辑家的支持和帮助,并且提出了很好的编选意见,作者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参考专家们的意见,严格进行编选。在此,谨向诸位专家深表谢忱。
作者希望读者通过这个选本,不仅能了解本年度散文创作的总体概貌,而且能集中欣赏和阅读这一年里出现的*优秀的散文作品。作者的努力是否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真诚地期望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批评和建议。
小人物与大哲学
孙郁
当代的学人,谈历史和诗文时,见识不俗的很多。但那些人里,有许多一涉猎现实的人和事,交白卷的也不计其数。鲜于识人,陋于记事,只是纸上谈兵,与活的人生是远的。张中行似乎是个例外,他的受人关注,是因为书本的见识与生活的见识都高,没有隔膜的地方,那在学林里是不多见的。较之于象牙塔里的柔弱书生,他的泥土气和布衣气,把不谙俚俗的迂腐驱走了。
我浏览张中行的著述,*佩服的是他那些对小人物的描述。读人深,又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不仅得《世说新语》的妙处,超出了古人的感性的直观,庄子的玄学和康德的涵咏意味都出来了。从平凡的人那里,去捕捞人间的思想,并会心的一笑,就有苍冷的意想在,使人为之一振,原来事理竟在平凡的人与事间。过去,是没有谁做到此点的。他却在读人之中,轻便地将厚重的东西托出,一下子就把自己和众人的距离拉开了。
《负暄续话•张寿曾》里写的人物,很有庄子的寓意。一个精明、善良之人,在那样一个畸形的年代里,以大智若愚的样子,靠傻气躲过关节,在作者看来是不凡之举:
其实对任何事,他都能够明见底里,只是不说,至少由外貌看,还不关心,包括不动情。这用旧话说也许就是良贾深藏若虚,甚至大智若愚吧?这“若”还往深处发展,至少在一般人眼里,成为真虚,真愚。例如他在学校,同事和同学都把他看作不可理解的怪人:知识、教学没有问题;只是对人处事,总表现为神经不健全的样子。证据或来由,是对于有些刺激,他的反应总是不合常规。这刺激,主要是指稍有恶意的揶揄,他的回报不是发怒,而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时甚至自己也跳到身外,成为旁观的欣赏者。这样的反常,日久天长就使自己以外的人都认为,他却是有精神病,适于有闲情逸致的时候拿来做笑料。他的这种应世之道,是否经过深思熟虑,并且费了大力,连我也不清楚。但换得的报酬却是大的,就是历次运动,他都可以在画花鸟、睡大觉的闲适中过日子,因为没有人注意他,甚至没有人想到他。
接着,张中行发问道:这种生存理念是来于“性”还是“术”呢?他由此联想的东西很多,在思绪里都是涌动着哲人的情思。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他眼里却有大的内涵,生活的启迪要比书本的暗示更生动吧。每每与这样的人物相遇,他都要深思到远远的地方。考虑到人性与天意,技巧与天然等话题。在曲折含蓄的文本里,折射着无奈和慨叹。人在世间存活,要经历外力的考验,外力是逆人生者有之,顺人生者亦有之,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在这样的时候,我就感到了他内心的岑寂。言语的内部流动的那些思想,其实是很深的。
对比他的同代人,在悟道的问题上,他是特别的。不去遥远的圣地取火,也没有耽于书本中。既非造一个新的幻影,醉心于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走复古的路。他一生是在很平常的环境里,做平常的事情,与平常的人接触,却悟出了诸多不平常的事理。从琐碎和细小之中,能折射出奇异的存在。一些些微的变化,就可能见出人的本质。我们看先秦的著作,许多思想都是战争与人事纠葛时所产生的。读人的快慰,有时胜于书本的,这是的的确确的。
人的精神的敏感与否,从小事里可以看出来的。在小人物的平常之中,能悟出道理,且直指心灵的本质,是张中行不凡的地方。他在和尚的慈善的目光里,发现了真与俗之辨,在乡民的衣食住行中,嗅出灵动的玄学气味。尤其善写失败者的心境,在凄楚的哀凉里,透出大的空幻,不是宗教的宗教,不是玄学的玄学。他的身上,泥土气和哲思气是交织的,两个本不相关的存在在此相关起来,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中国近代以来,学院气的文人和乡俗气的文人,是不大容易合流的。也是各自行路,互不相联。张中行却是个特别的存在,由乡下而城市,由学院而市井,几个世界的灵光都集于一身,把高悬的学问日常化,平民化,是对现代知识界的一个贡献。
宏大的道理,在自己的脚下,不在遥远的别地。这也是他给我们的启示。张中行的文字不是让人成圣,而是悟出如何做人的思想。中国知识阶层,是喜欢从外部获取精神之火的。这并没有错。问题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回到自身,从自我的角度反观事理。张中行是既能从古人和洋人那里得到思想,又注重耕行的人。而生命的体验,对他的意义更重吧。他对人的心理变化的敏感,对小人物生死的慈悲,在我看来都是超常的。在诸多的
随笔里,他平淡里却有轰鸣的存在,我们读那些书,心被无数可怜的人的悲欢所感染。有的并不神奇,都平常得很,可那里却有精神的河在流淌,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从岁月的沧桑里,梳理出人世的明暗,在他看来是无奈的,可恰是这样的无奈,却让我们嗅出生命的本原,一些哲学的闪光就诞生于此。许多精心构造宏大的文化理论的人的雕饰与追求,在这位老人的文字的光环下,不幸坍塌了。久在平常与苦难里浸泡的人,才能听见天籁,与神秘的一隅相逢,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二
三十年代,左倾化在中国是个潮流。左的问题,不是个体的问题,乃社会阶级意识的产物。因为民众甚苦,又无路可走,只好造就一种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左派里的青年,大多是有良知的。有良知,就易冲动,宗教式的情绪出来,很能动人的。青年诗人在那时留下的文章,几乎没有谁考虑到己身的利益,忘我的求索,也有舍生取义的选择。悲凉之壮,即使今天看来,也不能不说是感人的。
较之于同代的左翼青年,他是考虑个体较多的人。似乎不愿从阶级的层面打量问题。人的存在虽是社会的产物,但作为生命,是从己身开始触摸世界的。人生而有欲,欲多不能实现,就有大苦,于是争、抢、夺等等。他多次谈到,儒家过于讲善的话题。不免空。为一个空的理想去拼命,还是解决不了人的个体欲望的问题。《顺生论•本性》云:
我觉得,荀子的看法比孟子高明得多,因为切合实际。善恶问题是谈人事,孟子却越过人而冥想天道,天何言哉,不过人的空想而已。荀子就不然,他从世间的凡人着眼,在《礼论》篇里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看到,欲望是人世间一个根本的力量,可是满足欲望的事物不是有求必应的,因而不免于争,就是说,率性而行,其结果是易于流为恶。这种看法,同近代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派有相似之处,虽然未必尽是,律己论人,却是值得深思的。
从高的善良理念出发的人生追求易流入虚伪,而从凡人的苦乐出发理解万物,则趋于平常。后者的路,是他自己看好的,也应从此走向自我,不会成为非人的。许多年来,他看人看事,一不从道德上拘泥地议事,看重的是人性的美与欲的关系。二不从阶级的角度理解事物,而着眼于普通人的命运的思考。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我们不知道的事物太多,只有己身切肤的体验才是*深的。个人的喜乐苦楚,能够知道一二,可阶级的整体面目,我们却知道得太少。所以张中行一生喜欢讲个体,谈凡人,却决不言圣道、民族主义、阶级学说。这一点和周作人极其相似,记得周氏在一篇文章里说,中国的有产者和无产者想的都是一个问题,即都是要升官发财。出语虽重,也不是没有切中要害的。而只有沉默的那些百姓,才过的是真的生活,人们日常里知道的、接近的恰是那里延伸的气息。有什么比这样的气息更真实呢?
凡人的苦乐,也是自己的苦乐。张中行的平民精神里,一直流淌着这些。他写过许许多多的小人物,描绘的那些社会底层的男女,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比如刘佛谛,那个憨厚老实的人,在他笔下是很感人的。在诸多的细节里,人的怎样善良,怎样温情,都表现得很美。每到周末,他们都见面,一起谈天,吃饭,讲一些各自以为有趣的事。在那样一个压抑的时代,他们彼此温存着,使可怜的心未因不幸而干枯,是大不易的。刘佛谛幽默,有学问,善调侃说话,是个乐天派,但对别人,向来善良,从不伤害对方。有善意,就是仁者,可是风暴来了,阶级斗争残酷,自己受不了,自尽了。此事对张中行的刺激是巨大的,一个乐天的人怎么能突然在厄运前挺不过去呢?看来理解一个人是很难很难的吧。他还写过刘舅爷这个人物,也很感人,那人自己并不识字,却善良得有些迂,可爱极了。不会言谈,对人却那么干净,没有杂色在,只是一介农夫,可心却是美的。……
黄石手稿 本书特色 《黄石手稿》:精神性:在场写作的精神性是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对真实人性的肃露,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贴切关怀。介入性:在场写作强调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生活的准则 本书特色 《生活的准则》是一部经久不朽的经典畅销名著,一本改变千百万人命运的书籍。探讨了人类该怎样直视命运,走向成功,并通过揭示人性的弱点,激励人们...
牛汉散文-插图珍藏版 本书特色 《牛汉散文(插图珍藏版)》: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绵绵土、*初的记忆、骡王爷——童年牧...
高路入云端 本书特色 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作品以崭新的文体和独特的视角解构文明内质以诗意的情怀和人性的关照彰显理性之美作者多次在《散文》、《十月》、《散文选...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内容简介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是一部自传性散文集。这16篇散文中包括作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如“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人为什么活着”“想要变成怎样...
《出众》内容简介:◆多年公关实战经历,分享让你受益终身的职场经验! ◆社交天花板,教你如何链接所有人。◆不给自己设限,拔起限
臧棣诗选 本书特色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
漂泊者手记(青年批评家文丛) 本书特色 九十年代以来,我们注意到,李洁非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生态环境的和都市文学、新生代文学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
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我就是要逃避 本书特色 20岁的时候,你故作坚强,拒绝逃避。30岁的时候,你开始感到身心俱疲。40岁的时候,你才明白自己完全可以逃避家庭...
中国古典诗文十大名著——元曲三百首(插图注解) 内容简介 唐诗、宋词、元曲在文学史上分别盛极一时,后人总是将它们相提并论。古人曾把诗词选编成《千家诗》、《唐诗三...
青春万岁--中国文库.文学类 本书特色 本书描写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一群中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青春气息。这是...
是非之间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回望周作人》系列之一。本卷收录的是关于周作人的争论的文字。在社会大变动、文化大转型的时代,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文学家和思想者,总不免要...
子恺谈艺-(上) 本书特色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此书搜集了丰子恺大量的谈艺文章及艺术...
志摩诗 本书特色 现代文学作家之中,早逝的徐志摩拥有较多一些的青年读者,这是很自然的。好多次,《再别康桥》的句子,冷不防从妙龄男女口中随意吟出,令人怦然心动。徐...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本书特色 杜拉斯在《序言》中说这部小说完全可以命名为《再写情人》,实际上这部重写的《情人》,成就更富于《情人》,是更深情的描写,更缠绵的叙说...
经典国学读本:宋词三百首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唐诗、宋词,并称唐宋文学之艺术形式的两高峰。有宋一代,词学名家如林,作品多不胜数,难以尽数通读。《宋词三百首》为晚...
包法利夫人 本书特色 《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向往小说和杂志上描写的法国传奇浪漫的爱情,羡慕上流社会的“优雅生...
墨痕 目录 《墨痕》主 编: 祝勇作 者: 高莽出 版 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条 形 码: 9787531722854出版时间: 2008-9-1开 本: 16开...
说吧,西藏/宁肯文集 本书特色 《说吧,西藏》是宁肯关于西藏的动人笔墨,也是他关于西藏精神内核的深层追溯。这部作品中包含四辑,主要集聚了宁肯有关西藏的散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