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

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

作者:李莹著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年:2009-03-01

评分:4.7分

ISBN:9787501234899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 内容简介

《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的研究对象就是战后日本的“保守政治体制”。所谓“保守政治体制”:是在战后民主化改革所奠定的民主、宪政的前提下,融合了日本固有的保守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实现的政治运行方式。它既反映了日本在战后冷战环境中所面对的历史现实,也面临着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变革压力;它在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统合的同时,也存在难以迅速对应环境变化的体制滞后性。总体上看,它是一种具有较强“包容”能力的政治体制;但同时也表现出保守的政治取向和保守的行为取向。

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战后日本的“保守政治体制”,通过对战后日本保守政治发展历程的考察来探讨日本政治体制的保守性、运作机理及其变化取向。本书的基本观点是: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是日本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产物,其保守性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保守的政治取向和保守的行为取向,前者为日本政治的发展规定了方向性,后者为日本的政治体制提供了较强的自身稳定功能和惯性。

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 目录


绪论
**章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的历史沿革
**节战后改革与保守政治的起点
1.1.1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的制度基础——“新宪法体制”
1.1.2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的“人”的基础——政治势力的重组
1.1.3占领政策的转变与吉田政治路线
第二节“独立体制”的构建与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
1.2.1“独立体制”的构建
1.2.2“独立体制”的具体内容
1.2.3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
第三节高速经济增长与“保守本流”政权
1.3.1池田内阁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3.2佐藤内阁与冲绳回归
1.3.3“保守本流”政治与保守政治体制的确立
第四节“保守支配”的危机
1.4.170年代的政局动荡
1.4.2多党化现象与“朝野伯仲”
1.4.3高速经济增长政治的终结与保守政治体制的危机
第五节新保守主义改革与“保守回归”
1.5.1从大平内阁到中曾根内阁
1.5.2新保守主义改革的时代
1.5.3“保守回归”与国民意识的整体保守化
第六节“55年体制”的崩溃与保守政治体制转型
1.6.1自民党长期政权的终结
1.6.2引发政治变动的环境因素
1.6.3小泽一郎与政治改革
第二章保守统合机制
**节制度性的统合力量
2.1.1议会制民主制度
2.1.2象征天皇制
2.1.3行政官僚制
第二节自民党“一党优位”结构
2.2.1“55年体制”与自民党“一党优位制”
2.2.2自民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
2.2.3自民党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
2.3.1战后政治文化发展的复杂样态
2.3.2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
2.3.380年代以后“保守回归”现象的结构分析
第四节经济主义前提下的企业权威
2.4.1日本的“企业社会”
2.4.2“企业社会”的形成
2.4.3“企业社会”的政治效应
第三章保守制衡机制
**节在野党的制衡作用
3.1.1战后“革新”的思想轨迹
3.1.2社会党“左翼倾向”的历史价值
3.1.3在野党的大众社会动员
3.1.4在野党与政治过程
第二节“政官财”“三位一体”结构
3.2.1同质性的“三位一体”结构
3.2.2“三位一体”结构的变形与政官关系的变化
3.2.3“小三角形的竞争·共生关系”下的力学结构和决策过程
第三节自民党内部的派阀制衡
3.3.1自民党的派阀
3.3.2派阀政治的变迁
3.3.3派阀的政治制衡作用
第四节中央主导与地方自治的二元结构
3.4.1战后日本的地方自治制度
3.4.2地方自治制度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3.4.3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模式
第四章冷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的重新整合
**节“联立政权”下的日本政局
4.1.1“非自民联立”政权
4.1.2由“保革联立”到“保保联立”
4.1.3小泉内阁
第二节保守政治体制的动摇和改革
4.2.190年代以后保守政治体制的动摇
4.2.2选举制度改革——面向以政策为本位的两大保守政党制
4.2.3从桥本“行政改革”到小泉“构造改革”——经济自由主义理念的深化
第三节决定政治走向的社会变化
4.3.190年代以后日本的右倾民族主义
4.3.2“世代更替”的政治
4.3.3大众传媒的右倾化
第四节保守政治体制的重新整合
4.4.1“政治”功能的重新定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4.4.2政治体制的内部关系调整——政官关系与党政关系
4.4.3政党体制的转型与政治对立轴
终章保守政治体制的功与过
一、保守政治体制的功与过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
(二)国际化进程中的日本保守政治体制
(三)政治右倾化——保守政治体制背后的阴影
二、对日本政治体制发展前景的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 节选

《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的研究对象就是战后日本的“保守政治体制”。所谓“保守政治体制”:是在战后民主化改革所奠定的民主、宪政的前提下,融合了日本固有的保守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实现的政治运行方式。它既反映了日本在战后冷战环境中所面对的历史现实,也面临着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变革压力;它在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统合的同时,也存在难以迅速对应环境变化的体制滞后性。总体上看,它是一种具有较强“包容”能力的政治体制;但同时也表现出保守的政治取向和保守的行为取向。

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 相关资料

第一章 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战后改革与保守政治的起点
1.1.1 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的制度基础——“新宪法体制”
美国占领日本后,出于自身的战略需要,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制度,这是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发展的制度基础。
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波茨坦宣言》是反映反法西斯盟国对日占领政策的第一个公开文件,它超越了对战败国进行军事惩罚和战争赔偿的既有框架,创造性地提出了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造的基本构想。其中心意思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确立对基本人权的尊重,二是确立民主的政治制度。1945年9月22日,美国公布《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确定对日占领的最终目的:(1)通过非军事化和排除军国主义势力的方法,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及世界和平的威胁;(2)建立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的民主的政治体制。用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的话来说,就是要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来防止日本再次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根本思想是预防未来的日本侵略,解除军备,进行直接预防;建立一个具有不发动侵略战争精神的政府,进行间接预防”。基于上述目的,美国以盟军总司令部(CHQ、简称“盟总”)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民主化指令,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等进行了广泛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改革,其中,于1946年公布、1947年5月正式施行的《日本国宪法》是诸项改革的集大成者,它所确立的“新宪法体制”,成为日本战后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新宪法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国民主权的确立;二是对人权的全面保障;三是放弃战争、不保持战力、否认交战权的“不战条款”。它所体现出来的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的政治理念,给日本的战后政治体制带来了明确的转换:
1.“国民主权”原则的确立
1898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法)虽然在形式上采取君主立宪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但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等,天皇集所有国家权力于一身,同时也是全体国民道德的归宿,这实际上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天皇制”。对天皇制的改革也是战后民主化改革的关键环节。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首先从自身否定了天皇是现身神和日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的神话,随后,新宪法在保留天皇制的前提下采取了“象征天皇制”原则,规定“主权属于国民,

日本战后保守政治体制研究 作者简介

李莹,女,1973年生,祖籍辽宁沈阳。1994年毕业于洛阳外国语学院,获日本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得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历史学博士学位。在《世界历史》、《当代亚太》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关于日本研究的论文若干篇。现就职于天津东北亚研究所。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