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所谓敦煌道教文学,当指藏经洞所出的与道教思想、行仪有关的全部作品。具体包括道教经典、道教行仪(实用文书)以及相关的宣教作品、道士女冠与普通信士的文学作品。它们既与敦煌的地方文化有关,同时也深受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且大多数的作品是从敦煌以外的地区传人敦煌并得以保存的。职是之故,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所出的全部道教文献(包括经典文献与世俗文献),同时参以传世文献,然后进行比较、归类与分析,力求还原出汉一(赵)宋之间的道教史,特别是道教文学史的某些实相。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注重文学特点外,笔者还想结合道教史、社会史、艺术史、文化史等多学科的知识,以文献考辨为中心,对敦煌道教文献涉及的具体文学问题作全面的清理。当然,学术界谈得比较透彻的论题,本人将不再涉及;而没有涉及或谈得不够深入的地方,则是笔者重点研讨的对象。有鉴于此,本书的主体内容包括七章:**章是《从敦煌本宋文明<通门论>论道经文体》。以往的道教文学研究,多是以现代文体学的范畴,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进行检讨。其实,道教经典有自己的文体分类,弄清其来源和特色,有助于我们了解道教活动的本质及其对文学形式的利用;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是《敦煌道教讲经仪式考论》、《敦煌道教“唱导,,考》、《敦煌道教斋文愿文考》,这三章着重探讨道教行仪与文学的关系。以前的敦煌文学研究,基于变文作品多与佛教相联系的事实,对佛教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过全面的分析。实际上,道教也十分重视行仪的运用,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第五章是《敦煌道教之音乐文学》,这同样也是目前敦煌学界有所忽视的课题。但是,由于相关的材料极其有限,笔者只好先进行概要性的描述;第六章为《敦煌道教之譬喻文学》。这是考虑到敦煌道典及道教在具体的弘法宣教中,对譬喻的运用较为普遍,且与佛典关系密切之缘故。对此进行检讨,可以看出当时佛、道两教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七章是《敦煌道经小说举隅》。先前的研究,多关注于《叶净能诗》,本人则将视角转向敦煌所出的道典,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重要而有趣的故事。
《敦煌道教文学研究》将从从敦煌本宋文明《通门论》论道经文体、敦煌道教讲经仪式考论、敦煌道教“唱导”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何谓道教文学?何谓敦煌道教文学?本文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个案研究来审视敦煌道教文献的文学价值,而不是有关敦煌道教文学的通史。笔者以为,所谓敦煌道教文学,当指藏经洞所出的与道教思想、行仪有关的全部作品。具体包括道教经典、道教行仪(实用文书)以及相关的宣教作品、道士女冠与普通信士的文学作品。它们既与敦煌的地方文化有关,同时也深受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且大多数的作品是从敦煌以外的地区传人敦煌并得以保存的。职是之故,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所出的全部道教文献(包括经典文献与世俗文献),同时参以传世文献,然后进行比较、归类与分析,力求还原出汉一(赵)宋之间的道教史,特别是道教文学史的某些实相。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注重文学特点外,笔者还想结合道教史、社会史、艺术史、文化史等多学科的知识,以文献考辨为中心,对敦煌道教文献涉及的具体文学问题作全面的清理。当然,学术界谈得比较透彻的论题,本人将不再涉及;而没有涉及或谈得不够深入的地方,则是笔者重点研讨的对象。有鉴于此,《敦煌道教文学研究》的主体内容包括七章:**章是《从敦煌本宋文明<通门论>论道经文体》。以往的道教文学研究,多是以现代文体学的范畴,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进行检讨。其实,道教经典有自己的文体分类,弄清其来源和特色,有助于我们了解道教活动的本质及其对文学形式的利用;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是《敦煌道教讲经仪式考论》、《敦煌道教“唱导,,考》、《敦煌道教斋文愿文考》,这三章着重探讨道教行仪与文学的关系。以前的敦煌文学研究,基于变文作品多与佛教相联系的事实,对佛教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过全面的分析。实际上,道教也十分重视行仪的运用,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第五章是《敦煌道教之音乐文学》,这同样也是目前敦煌学界有所忽视的课题。但是,由于相关的材料极其有限,笔者只好先进行概要性的描述;第六章为《敦煌道教之譬喻文学》。这是考虑到敦煌道典及道教在具体的弘法宣教中,对譬喻的运用较为普遍,且与佛典关系密切之缘故。对此进行检讨,可以看出当时佛、道两教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七章是《敦煌道经小说举隅》。先前的研究,多关注于《叶净能诗》,本人则将视角转向敦煌所出的道典,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重要而有趣的故事。
李小荣,男,1969年12月生,江西宁都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南开大学1996年、复旦大学1999年),并完成两站博士后研究(浙江大学2001年、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古典文献学、敦煌学、古代文学和宗教文学,尤长于敦煌佛教文献与佛教文学之研究,已在《文学遗产》、《文史》、《敦煌研究》、《普门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有《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敦煌密教文献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专著。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7辑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本书特色 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当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这一。爱因斯坦作为人类历*伟大的科学家,...
朱光潜谈美 内容简介 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
儒家辩证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引论、仁义、礼乐、忠恕、圣智、中庸、三分。儒家辩证法研究 目录 引论仁义礼乐忠恕圣智中庸三分儒家辩证法研究 节选 《儒家...
http://www.b-i-a.net/iblphk/books_gb.htm#xinlei电子书祈竹仁宝哲自序在此,我先向我的根本恩师赤江仁宝哲致敬。自一九...
大觉者王凤仪传-来自山沟的大智慧-全二册 本书特色 宣化上人、净空法师等高僧大德高度赞誉,从不识一字的农村长工到劝善济世的大善人,一个中国农民讲述的*朴素的“人...
中国景教 本书特色 本书是朱谦之晚年写作的*后一部著作,他借鉴了前人研究的所有重要成果,在许多重要的关键问题上,他进行了鉴定、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此,为...
奇门归宗 本书特色 康熙善本,首次公开。孙国中整理的《奇门归宗》作于康熙58年,由康熙年间学者杨芳声编辑注解。全书九卷,是易学领域中,理论完善、方法齐备、简明易...
《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们既互相排斥,又
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 本书特色 《纵欲与虚无之上》是钱永祥对现代性的伦理思考,关切现代人的道德伦理处境。面对现代性的挑战,我们不只是在处理一组客...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本书特色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
白话法华经 本书特色 《法华经》是流传*广的几都佛经之一,在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广为流传,盛行不衰。李利安注译的《白话法华经》在长期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法华经...
解构之旅.中国印记-德里达专集 本书特色 《解构之旅·中国印记:德里达专集》:宽恕及跨文化哲学实践、与中国哲人对话是否可能、雅克·德里达的中国之行、欧洲知识景观...
本书系著名哲学家唐君毅先生与钱穆共同创办香港新亚书院时期所作有关青年读书、治学及为人之文章结集,作者希望藉此为契机,使青
前言与致谢本书是阐释黑格尔的又一次尝试。在我看来,倘若我从一开始就竭力证明这种阐释的合理性,那么这种证明不仅多此一举,而且可
思与所思-哲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的哲学(杨国荣卷) 本书特色 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
哲人的无知 本书特色 本书涉及柏拉图作品独特品质这一大问题,不仅对理解柏拉图的作品有帮助,对理解何谓“哲学”也不无裨益。刘小枫哲人的无知 内容简介 柏拉图的所谓...
人生之鉴 本书特色 人来到这个世上,从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组织的培育,到自己的社会实践,都是围绕着怎样做人、如何做事,说到底人生在世得让自己能活出个人样来。...
韩非子 本书特色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
释家艺文提要 本书特色 周叔迦老先生,是当代佛教重要学者之一,早在三十年代就任教于北京、清华、辅仁大学主讲中国佛教史、唯识学、因明学、成实论、佛教文学等课程。生...
二十世纪哲学 内容简介 继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另一本由知名哲学家所撰写的哲学史著作。本书从问题史的角度出发,沿着罗素留下的历史线索较全面地深入和评价了20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