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深解

中庸深解

作者:师为公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09-04-01

评分:4.7分

ISBN:9787506346443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中庸深解 目录


前言
**章 中庸哲学的世纪沉浮
**节 传统文化的破茧转型
第二节 资产阶级文化的闪亮登场
第三节 后来居上的马列主义左派思潮
第四节 目前状况
第二章 人性论
**节 “天”的含义
第二节 “命”的理解
第三节 “性”的承上启下内涵
第四节 说不尽的“情”字
第三章 道论
**节 认识来源
第二节 具体涵义
第三节 中庸之道的若干外在特征
第四章 教育论
**节 教育的一般叙述
第二节 大智若愚之“智”
第三节 成己成物之“仁”
第四节 三不之“勇”
第五章 王道
**节 “大德必受命”的不朽价值
第二节 共和政体的蓝图
第三节 王者的责任和风范
第四节 “天人合一”的*高境界
结束语
附录:《中庸》原文、译文

中庸深解 本书特色

《中庸深解》是由师为公编著的。
子日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之道
东方文明的*高智慧
《中庸深解》
深度解读《中庸》精义
深层次剖析《中庸》内部结构
性-道-教-王
何谓天命人性欲情
如何修道
成就大智大仁大勇
大德者必受命
王者的责任与风范

中庸深解 节选

《中庸深解》讲述了:《中庸》为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中庸)深解》为著者多年国学教习中的心得,全书分性、道、教、王四章解析《中庸》原典,颇有新见,应能对同志者有所启发和帮助。现借机要言不烦地谈谈与此相关的“国学热”。目前的“国学热”是内外双重因素促成的,就国内看,是“文革”浩劫之后国人的幡然悔悟和学术内省;在国际上则是海外庞大的汉语言文化市场及汉学家持久不衰的寻根朝宗热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认定,吹起了阵阵涟漪,不断矫正国人在阶级斗争时代形成的反中庸观念。至今,我们应加倍珍爱劫后幸存的各类文化遗产。然而,对历史文化的破坏仍时有所闻。或表现在从经济利益考虑的浅层次乱拆乱建,或表现在文化界本身的粗陋,例如出版社和大学,常见对感知的乱点乱批。

中庸深解 相关资料

第一章中庸哲学的世纪沉浮
第一节传统文化的破茧转型
“茧”字在汉语中有两个常用义:一是蚕茧之“茧”,蚕蛹化蛾时要咬破作茧自缚的茧壳而获得新生并繁育后代、结束自己的生命历程。一义借作“趼”字,指动物肢体特别是手足上老化无生命的皮肉。此处“破茧”两义均可,代指传统文化的自身新陈代谢功能。正如任继愈《汉学的生命力》一文中所说:“中国学是活着的学问,它不是僵化的、静止的、任人摆布的陈列品,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P179)局部的变化是去死肌、剥老茧而显现鲜活细胞,质的变化则有如蚕由“虫”到“蛹”再到“蛾”的蜕变。此两种情况亦可称为“渐变”和“突变”。
以《中庸》为哲学核心的先秦儒学,是孔子直接整理继承三代文明遗产,远绍原始公天下时代文化精髓的智慧结晶,故孟子称孔子为“集大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秦儒学一变而为两汉经学,再变而成宋明理学,三变而为现代新儒学。三次蜕变有如蚕的虫、蛹、蛾之变,其生命体是一致的,表现为保守住了《中庸》哲学核心的生命基因。如果简单地、跛足地概括三次转型的不同特征的话,似可用以下几句话,即:儒法杂糅、援佛入理、西学东渐。单言上世纪初叶“西学东渐”带来的蜕变,还可上推至明清之际的思想解放、清代中叶戴震暨章学诚的砥柱中流、十九世纪中西文化的全面对话。这一阶段是学术蜕变的渐变和量的积累期,其共同特征是反专制、排斥宋明理学,并有恢复儒学原教旨之倾向。后人以“夺朱回孔”概括这一中心理念。
《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自明末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用世之志,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极力高扬原儒人格独立的不朽精神,以《易经》的忧患意识和孔子的弘毅精神铁肩担道义,适应明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意识,吞吐时代风云,代表先进生产力立言,摒弃专制帝制。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引陈乾初与黄宗羲论学之言有:“惟是世儒习气,敢于诬孔孟,必不敢倍程朱,时为之痛心。”此即为“夺朱回孔”之情结。该书又论黄宗羲政治理想说:“其原君、原臣诸篇,发扬民主精义,已为近人传诵。”又如黄氏《学校篇》:“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正是今人“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古代表述。黄宗羲反专制、倡民主的光明正大之辞,与西方启蒙运动时代的人文思想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