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大将画传

徐海东大将画传

作者:康永升编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9-04-01

评分:5分

ISBN:9787220078323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徐海东大将画传 目录

**章走出大山
穷窑工的童年
踏上革命的征程
第二章揭竿而起
霹雳一声暴动
虎啸大别山
第三章长征
挥师桐柏、伏牛山
创建鄂豫陕苏区
西征北上
第四章会师陕北
会师永坪
扎根西北
会师会宁
第五章投入抗日洪流
粉碎内战阴谋
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回延安
第六章征战江河淮汉
转战华中
威震江淮
两面作战
抗日胜利
第七章迎接解放
在华东
在大连
第八章建设祖国
“大将军衔,受之有愧”
病中不忘工作
*后的岁月
附:徐海东大事年表
后记

徐海东大将画传 内容简介

在灿若星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方阵中,有十颗*耀眼的将星,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在中国革命战争、新中国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许多重大战役和事件的酝酿、决策及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无不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不对当时的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徐海东大将画传 节选

**章走出大山
穷窑工的童年
“大别山是英雄山,大别山里出好汉”。在缔造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有近百名“泥腿子”将领来自大别山。他们中间,徐海东受伤*多、*重,同时也是军衔*高的将领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红二十五军和红十五军团主要领导人,徐海东的名字在大别山区、秦岭脚下、黄土高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称“徐老虎”、“中国的夏伯阳”。常有这样的事发生,当敌人听说他们与之作战的对象是徐海东的部队时,不是惊慌逃窜,便是缴械投降。
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其实,徐海东并不神秘。在参加革命前,他不过是个苦大仇深的普通窑工。然而正是这一点,赋予了他强烈的无产阶级意识,塑造了他坚强、勇敢、无私、诚实的品格。对敌人,他英勇无畏:冷若冰霜;对同志,他肝胆相照,温暖如春;在名利面前,他居功不傲,淡泊明志;在邪恶面前,他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对徐海东大将的一生都有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邓小平同志说,徐海东“对党是一颗红心”;江泽民同志为《徐海东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穷窑工的童年
在湖北省黄陂县夏店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东头,有一座“光荣流血”徐家烈士墓纪念碑,碑上铭刻着徐家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1900年6月17日,徐海东大将就出生在徐家桥村一个贫穷的窑工家庭。
老徐家的“臭豆腐”
清朝末年,外国列强不断入侵中国,清政府为保住摇摇欲坠的封建政权,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大量的民脂民膏被无能的政府搜刮去,用于偿付巨额战争赔款。政府无能,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暗无天日,悲惨至极。为了谋生,徐海东的父母依靠祖辈沿袭下来的土坯工艺,把一堆堆黄土制成粗坯放到炉里猛烧,高温煅粗糙的土缸、土盆和土罐子去变卖几个铜子。由于收入微薄,许多烧窑人生活困苦,被人称为“窑花子”。
1900年,徐家有了第九个孩子——徐海东。受生计所累,徐海东的出生并未给徐家带来多少欢乐。在窑中苦苦刨食的父亲徐重本根本没有添丁之后的喜悦。
徐家世代以烧窑为生,到徐海东的父亲徐重本这一辈,已是第六代,家里只剩半亩棉花地了。徐海东的父亲、叔叔和哥哥虽在窑场做工,日子过得还是不景气。遇上窑场生意不错的时候,尚能混个温饱,若是逢上灾荒年,则只能“早上薯三碗,中午三碗薯,晚上还是薯”,有时甚至连红薯也吃不上。
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面对嗷嗷待哺刚出生的儿子,徐重本的负担更重了,今后的日子如何过啊?与其饿着受罪,不如丢进水塘里淹死,大人娃儿都少受罪。然而,孩子毕竟是父母的骨肉,残酷的生存压力终究被父母亲情所粉碎,徐海东被留了下来。经一冬,过一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徐海东如同树林里的小苗,顽强地成长着。
徐海东在男孩中排行老六,按当地的风俗,.人们自然地称其为“小六子”。徐海东小时候没有穿过新衣服。天冷了,他把哥哥们不能穿的旧衣服捡来穿;到热天,他干脆一丝不挂。由于大人没有工夫管他,他成天盘泥土,和泥巴,时常把身上糊得很脏,从头到脚沾满了泥土。嫂们和他开玩笑说:“老幺啊,你简直像筒臭豆腐!”他听了,觉得很好玩,不禁嘿嘿直笑。以后嫂嫂们帮他料理时不叫名字,径直喊:“‘臭豆腐’,你过来,我帮你把身上洗洗!”他对嫂嫂们非常尊重,不称嫂,而称姐。所以嫂嫂喊他“臭豆腐”,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感到很亲切,声叫声应。后来,这样喊的人逐渐多起来,“臭豆腐”也就成了徐海东的代号,他的本名反而不为人们注意了。一直到他长大了,参加了革命,人们依然这样叫他。他担任了红二十五军军长以后,有一次带领部队从家乡经过,遇到段家畈一个绰号叫“豆渣”的老乡,这位老乡见他当了大官,很拘谨地喊他“徐军长”,他一把把那位老乡的手拉住,开玩笑地说:“你忘了吗?我两个是伙计呢,你是‘豆渣’,我是‘豆腐’,不是又连根又同心的伙计吗?”说得两人都笑了。
按照老人的说法,孩子的诨名越难听,命越硬。徐海东就是凭着“硬命”闯出了一片天下。
进入私塾
徐家世代务农烧窑,没有受过任何文化教育。转眼之间,徐海东到了上学的年龄。村里的同龄伙伴都到对面山下的喻家祠堂去上学,徐重本夫妇也希望送个孩子到学堂去识字,不再当总受地主老财欺负的睁眼瞎。但是,上学需要交钱,对于吃饭都成问题的徐家而言,哪有闲钱支付这笔费用啊?好在这一年春天,喻家祠堂换了教书先生,徐海东的一个远房堂舅吴学伯,成了喻家祠堂的新老师。碍于娘家姐的情面,徐海东成了喻家祠堂的一名“免费生”。
进入学堂,就不能以“臭豆腐”相称了,吴学伯给徐海东取了个学名——“徐元清”。在喻家祠堂,徐海东根据千古不变的模式,先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后习《四书》、《五经》;先读书,后开讲;先描红,后大仿,再写小楷。徐海东的私塾教育时间不长,只有三年半。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徐海东由一个睁眼瞎,变成了土秀才,为其日后理解革命理论、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徐海东小时候自由自在惯了,他那好奇爱动的性格无论怎样攻读“圣贤”书也改不了。一次放学后,他搭着桌子板凳爬到祠堂的神龛上去捉蝙蝠,因为神龛架子被虫蛀朽了,一碰就垮,这下子闯了大祸。姓喻的士绅说污辱了他喻姓的祖宗,找老师大发雷霆,要老师严惩肇事的学生。老师一询问,徐海东说是他干的。老师气得不得了,骂他“不成器”,还把他打了一顿。之后,老师出钱赔了神龛,豪绅才算作罢。
起初,学生中的富家子弟见徐海东是老师的外甥,不敢欺侮他。自从徐海东闯了祸,他们看见有钱的老板士绅一干涉,老师就害怕,便放肆起来。有的从徐海东身边经过时,故意掩着鼻子说:“臭豆腐臭,好臭!”有的把手指伸进他衣服破了口的地方,一边撕一边说:“让我看看臭豆腐长毛没有?”
徐海东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他去报告老师,指望得到老师的保护。可是老师不但没有责怪那些学生,反而说:“你不惹他,他会惹你?快老老实实读书去!”
那些富家子弟见老师没把他们怎么样,就更拿徐海东寻开心。
一次,一个姓喻的财主子弟见徐海东光着脚板上学,便扯了一把柏树刺撒在徐海东的座位周围。徐海东没提防,一脚踩下去脚板上扎进好几根刺,痛得难受。他很快觉察到这是别人欺他,便咬着牙拔掉刺,没有吭声。他知道报告老师也没用,不如自己想办法报复。不久他就从穷朋友那里打听到了放刺的人,他决心以牙还牙。下午上学之前他到柘树丛里掰下几支柘刺带着,这种刺一头尖,一头钝,尖头朝上,一放就稳。课间休息时,趁那学生未进教室,徐海东悄悄把刺放在他的坐上。上课时那学生一坐下去,被刺扎得哇哇直哭,教室里的秩序乱了。老师严厉追问:“刺是谁放的!”徐海东站起来说:“是我。因为……”老师不等他说完就瞪起眼睛训斥他:“又是你!”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徐海东的手掌打了三板子。
徐海东挨打后心里愤愤不平。他埋怨老师不问情由,处事不公,更恨那些财主子弟仗势欺人。他想:如果他们再欺侮我,我拼着不读书也要和他们干一场;哥哥们没读书不是一样能生活吗?
过了几天,那个姓喻的富人子弟又把一位穷家学生的脸抓破了。徐海东便邀几个穷学生一起商量报仇的办法。他们每人摘了一袋青松球,放学后埋伏在山路两旁的矮树丛里,等那姓喻的学生进了“埋伏圈”,便一齐向他投掷青松球,把他打得鼻青脸肿,然后一哄而散。
徐海东觉得这回出了气了,高高兴兴跑回家。他见饭熟了,盛了一碗几口就吃光了。他想那个姓喻的学生回家以后必定告诉他的财主老子,财主会不会到这里来大闹呢?徐海东开始紧张起来。他立即扔下饭碗出门观察动静。……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