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

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

作者:李浈 编著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04-01

评分:5分

ISBN:9787306032850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 内容简介

本书延续了《讲述历史——抗日难童的真实人生》一书的基本架构,即以时间为线索,把从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中国至今70多年的时间跨度分成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并各自为章。通过儿教院校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自述和回忆,勾勒出广东省儿童教养院所收养的难童这一特殊群体的集体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命运,该书在相似的历史脉络下,进一步充实了儿教院校友对自己一生命运的叙述,并对叙述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挑选:把《讲述历史——抗日难童的真实人生》一书中近30位叙述者缩减到该书的近20位叙述者,其中有10位儿教院校友的自述几乎贯穿了全书九个章节。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全书这近20位叙述者的故事里触摸到儿教院这个特殊群体的鲜活脉搏;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每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从不同叙述者的故事里体味到千姿百态、可歌可泣的不同人生轨迹。儿教院的历史并非由某个人所造就和书写,它是由成千上万的抗日时期的难童和老师们的命运拼贴而成,只有了解了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生命历程,我们才能了解真正的儿教院,这也是《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这本书希望带给读者的人生感悟。

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 本书特色

不同的人生可看做各异的河流转迹。时局所趋,让河流汇集。他们交汇,或许度过一段艰辛的岁月,悠长的时日,相互扶持。然后再次追寻自己的轨迹,走向迥异的人生。
国难之时,饿殍载道。沦为难童的经历,让这些处于不同生活中的孩子,被收容入避风港中,然后,又再扬帆远航,脑海中,镌刻的记忆无法磨灭,细细回顾,丝丝珍藏着。
——董晓侬博士、前美国纽约市教育资讯总监;曾爱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邀请在北京、上海、广东作企业管理讲座。

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章 日寇侵略国难当头
导语
有缘相识李汉魂破除封建再读书(吴菊芳)
少小立下文人志为国改披铁征袍(李汉魂)
第二章 深入敌后抢救难童
导语
临危受命主粤政 救亡图存忍为谋(李汉魂)
首负重任为儿童 前线归来韶儿亡(吴菊芳)
回国读书受欺凌 流浪儿进儿教院(向桂新)
涂炭生灵受凌辱 幸获救星送韶关(文干)
没齿难忘仇和恨 可爱新家妇女团(陈竹)
残酷战火把家毁 儿教院育新生命(麦广文)
失学投考少年连 吴妈仁慈齐敬仰(卢佩兰)
广州市的少年兵——回忆广州沦陷前后的岁月(雷润培)
指挥齐唱抗战歌 唤起同胞爱国心(魏素华)
一路水行赴儿院 挺起胸膛竖脊梁(关铨和)
敌机空袭风声紧 战火南烧穗沦亡(赵家舜)
动乱年代流离苦 儿教院里觅新生(尹佐衡)
第三章 在儿教院里成长
导语
“管、教、养、卫”儿教院 力行志锐育英才(吴菊芳)
我与力行学校(李汉魂)
儿教院师如兄长 逃离韶关到沙园(向桂新)
儿教院里受锻炼 海校录取志更昂(文干)
儿教院里新生活 历尽艰险大转移(陈竹)
院长负荆请儿罪 离院进入国术馆(麦广文)
普师毕业转折点 八年离乱终幸存(卢佩兰)
毕业浈江话别离 疏散连县险掉队(魏素华)
连县行军大疏散 工厂农场须自强(关铨和)
离家闯荡新世界 五弟染病惨归西(赵家舜
艰苦条件勤学习 院长妈妈疼孤女(江流芳)
参加演剧劳军去 奋发图强受嘉许(冼政光)
痛失严慈入儿院 翻译电报初入职(谭衍蒋)
日寇侵华民遭殃 生动教材千载扬(关尔强)
贫苦孤儿进中学 毕业受训保国家(陈知健)
志锐中学初成材 三进三出张发奎(尹佐衡)
儿教老师费心血 十八小伙初长成(黄伟新)
空军幼校幸录取 吴妈勉励永难忘(龙鸿钧)
逃难云贵越崇岭 张谦待我如手足(梁鹏)
寒冬彻夜忧难童 心绪不宁压力重(何巧生)
沙园莲塘勤工作 照顾难童备自豪(黄献文)
抚育难童当慈母 一心报国表贞忠(徐风)
第四章 抗战胜利 动荡惶惶
导语
主粤七年 力行治事(李汉魂)
抗日胜利伯豪赋闲 举家赴美创新途(吴菊芳)
儿教七年终别离 地政局做测绘工(向桂新)
儿教院设党支部 壮烈牺牲成烈士(陈竹)
师范毕业难觅工 奔赴台湾求生活(魏素华)
儿院力中七年半进 入工专学习忙(赵家舜)
通货膨胀难度日 挨饥抵饿为求知(江流芳)
赴港助师办教育 疑为特务百调羹辩(冼政光)
为寻出路赴香港 终回珠江持教鞭(谭衍蒋)
五星红旗飘南粤 九江初识解放军(关尔强)
十万青年十万军 投笔从戎青年军(陈知健)
儿教同学结连理 新天新地新作为(黄伟新)
苦读终圆大学梦 “地下学联”干革命(尹佐衡)
第五章 热血沸腾 爱我中华
导语
广州解放干革命 暨南大学再读书(向桂新)
誓当港湾真主人 为捞图纸入冰海{文干)
乔装成为地下党 革命婚姻为理想(陈竹)
青梅竹马终成眷 双双执教到白头(卢佩兰)
幸福生活觅伴侣 育儿成材苦亦乐(魏素华)
掩护同学搜情报 从师瑞典工程师(赵家舜)
草率结婚悔莫及 为求深造考师范(江流芳)
抗美援朝齐响应 穷人翻身先“土改”(关尔强)
公安战线当新兵 辛勤工作屡立功(尹佐衡)
加入新民青年团 表现优秀成党员(李明)
刻苦钻研勤奋斗 制成“圭峰型”小铁牛(梁鹏)
第六章 社会主义革命风暴兴起 斗争浪潮汹涌澎湃
导语
极“左”主观凭臆测 理直气壮斥荒唐(陈竹)
诬为美国情报员 申诉无效被驳回(麦广文)
丈夫打成“反革命” 夫妻两地互勉励(卢佩兰)
夫妻皈依基督教 继续深造立新功(魏素华)
统购统销须凭票 捐献工资为援朝f赵家舜)
灾害又兼环境困 历经艰辛育儿女(江流芳)
营养不良水肿病 粮食奇缺货架空(黄伟新)
疑案指为“反革命” 二十年世外度青春(冼政光)
新闺来疆拘劳改 青海五载甚凄凉(谭衍蒋)
三面红旗“大跃进” 押入牢房受审讯(关尔强)
“南大”熔炉炼壮志 蒙冤入狱受煎熬《陈知健)
第七章 在“红色”的海洋中颠簸
导语
红卫兵砸“旧世界” “挺进兵团”护性命(向桂新)
水产学院任教师 苦研天文定位法(文干)
“文革”双双入“牛栏” 扫地洗厕无时闲(陈竹)
蒙冤入狱共十载 申冤奔波二十二年(麦广文)
面对困境求生存 摆脱厄运向新生(卢佩兰)
“文革”毁我好青春 国家滞后半世纪(赵家舜)
老师下放当工人 因祸得福易困境(江流芳)
广阔天地再锻炼 踏实工作受欢迎(冼政光)
拨乱反正复公职 二十光阴虚耗尽(谭衍蒋)
风雨过后艳阳天 牙签生意到远洋(关尔强)
“文革”停产抓“运动” 修配厂里工作苦(黄伟新)
二十年黑锅终卸下 终留清白在人间(陈知健)
关进“牛棚”被搜家 “五七干校”受劳改(尹佐衡)
第八章 亲情友情暖人心
导语
三十年后两岸行 儿女成材宽人心(吴菊芳)
恳请见面吴妈妈 火车开动忘情追(麦广文)
亲母分离终相见 纽约再会吴妈妈(卢佩兰)
亲人逝世痛肝肠 母校重游面目非(魏素华)
含冤二十载难平反 再生永记李吴恩(冼政光)
组织香港校友会 两岸三地齐聚首(王材全)
内地筹办校友会 同学会聚共寻根(谭志坚)
晚年投身校友会 期望再见吴妈妈(徐风)
院长妈妈恩情大 不是亲娘胜亲娘(布康)
第九章 晚年生活乐陶陶
导语
“孤雁”海外寻亲人 “流浪儿”助流浪儿(向桂新)
渔船出海收获大 饮水思源谢儿院(文干)
“左”倾顽石不需提 自强自爱享幸福(陈竹)
改判书迟来二十年 韶博馆里忆往昔(麦广文)
桐油罐还需装桐油 幼稚园实现旧时梦(魏素华)
投笔从戎打鬼子 学习音乐作新曲(关铨和)
灾难过后话幸存 畅游祖国好风光(赵家舜)
幸得学长伴偕老 退休生活乐趣多(江流芳)
拨乱反正还清白 励志扬鞭续奋蹄(冼政光)
振兴新村费心血 离港赴美度晚年(关尔强)
农垦工作十三年 老有所为再奉献(尹佐衡)
珠江电厂立大功 夫妻退休学唱歌(黄伟新)
校友齐聚音乐会 摄影路上收获丰(梁鹏)
后记

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 节选

**章 日寇侵略国难当头
学生时期难读书
我自小生长在一个很封建、重男轻女的家庭,在我14个月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民国15年(1926年),孙中山先生自广东率师北伐,不久北洋军阀政府倒台,我父亲即携后母逃离北京。他们先逃至天津,搭船由海路到上海,再由上海乘江轮抵宜昌。一路辗转,逃回老家。
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我父亲遂成了前朝遗老,赋闲在家无事可干。他官做久了,习惯了热闹和随从的逢迎拍马,回到宜昌,耐不住寂寞,时常外出,或带一大帮朋友来家玩。他同当时许多官宦商贾一样,染上了鸦片瘾,每天要抽二两膏子的鸦片,另外还要消耗三盒三炮台的纸烟,每天上午睡醒后的**件事就是烧鸦片烟,当时一袋烟才两块光洋,而我父亲每天消耗在鸦片烟上的费用就要十三四块光洋。他在家里抽还觉得不过瘾,家里无客人来,他下午还必去鸦片馆消磨一两个小时。由此可知,他鸦片瘾之深。
有客来就是一大帮,多半是他的清客,他学古代孟尝君喜欢养清客,有人围着他拍马屁他就高兴。这些清客来家玩时也真热闹,门口的堂屋放着一长桌,几个人在那赌骰子,房里有几桌人在抓纸牌(长条形的类似扑克牌的赌博游戏)。家里人声鼎沸,烟雾腾腾。
*使我不快的事是父亲在家就要我为他烧鸦片。为此我书也读不成,他不在家我就去学校,在家我就不能上课,如是读读停停使学业大受影响,直到17岁才把小学念完。父亲的理由是女孩不该抛头露面,没必要多读书,其实那时家境好的小姐上学校读书已较普遍,父亲只是要我侍候他烧鸦片而已。我心里颇不甘愿,可又父命难违,只好顺从。由于这缘故,我自小对抽烟深恶痛绝,有时我犯了咳嗽病,家里人说抽口鸦片就好了,我坚决不碰。后母的丫头小喜也染上了鸦片瘾,整天呵欠不停像睡不够的样子。父亲在家的另一个习惯就是看书,他很爱看小说,看书的速度很快。他的眼睛深度近视,看书时把书本贴近鼻尖才看得清,他手握书卷,上下快速移动,远看如同在用书擦鼻子,因此当他在看书时,家里人就说“又在擦鼻子了”,这是他唯一安静的时刻,我虽是独生女,但他跟我讲话还是很少,我们之间一直缺少沟通,他也没想到应该把他的学问教授些给我。
他时常出门,出门就好多天才回来,跑得较多的地方是武汉,有几次也带上后母和我一起去,在那里呆上几个月才回来。他不在家时我便可不为他烧鸦片,还可以天天去上学。
父亲奔回宜昌的那年冬天(1927年),祖父不幸病逝,祖父是所有长辈中和我*有感情的,他的去世让我很伤心,因他无孙子,我就穿上男孩服装,扮作男孙,披麻戴孝为祖父举丧。我和父亲在门口迎候前来吊丧的亲友,他们跪拜祖父时,我和父亲就陪同跪在旁边磕头答礼,家里还请了一班和尚来做道场,为祖父的亡灵念经超度,道场做了三天,祖父的遗体入棺后,也安葬于祖坟所在地古犹亭。
不到一年,祖母也相继病逝,丧事也免不了有一番铺张。
岁月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已是“及笄年华”,成为待字闺中的小姐,小学总算读完,升上了初级中学,于是我进入宜昌女中。学校要排戏,选我去演主角,父亲知道后不但不让我去演戏,连学校也不让我去了,只许我闭门在家,除了停学,还不容预闻外事。在中国的旧观念中,戏子是个“下贱”的行当,尽管有许多人爱看戏,但吃“开口饭”(指演戏)的还是被人看不起,因此即使在学校,业余演戏也被父亲“封杀”。在家停学一阵之后,我才又转入教会办的爱欧拿女中学习,在18岁那年,我的人生大事也不期然地悄悄降临了。
有缘千里来相会
我的曾祖父吴廷华,生于清道光年间,1851年兴起的洪秀全太平军于1854年攻占了泾县,曾祖父当时不到20岁,他就在此时离家从军,他这一走改变了我们吴家的命运。
曾祖父吴廷华先投军于湘军李续宜。时湖北巡抚胡林翼,尤重曾祖父吴廷华,在咸丰九年(1895年)九月胡氏“用廷华以治军旅”升廷华为大统领,率湘军五营,独成一军,直属胡林翼,称为抚标。清朝咸丰皇帝死于承德后数日胡林翼也吐血而亡,此时曾祖父吴廷华即隶属于湖广总督官文。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同治之年秋致函官文称:“皖南岌岌可危,万不得已,请调吴廷华来皖协防。”于是曾祖父离乡8年后遂复至皖南,驻守泾县。
同治五年(1866年),曾祖父是廷华回师湖北,时年31岁,《湖北通志》载;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汉阳知府,光绪二年(1876年)任施南知府,其后任宜昌、安陆知府,曾祖父的官运并不畅顺,直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病危时清廷才任命他为湖北荆州道台,未及上任,曾祖父就逝世于湖北宜昌,仅留下吴道台的称号,遂成为夷陵吴氏始祖。他住的屋,人们习惯称为道台府。道台府是当时宜昌*高大的豪华巨宅,前门在墨池巷,后门在天官牌坊。整座房毁于日军的炮火之中,日本鬼子占领宜昌后索性从道台府中间开了一条马路就是现在的人民路,但也仅占了原道台府不到1/5的地基,由此可见道台府之大。
我们大家族独住的墨池巷道台府,自我大伯祖(即亲祖父)和二伯祖相继死于肺病后,大概由于经济的原因,可能从民国10年(1921年)起就把后院租给别人居住。我18岁那年,住进了新的房客——韩汉英将军及其夫人胡韵娴女士,韩将军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以铁军著称的四军参谋长。四军经过常年征战,损兵折员,元气大伤,参加武汉战役后经沙市到宜昌进行整编和修养以及补充兵员。四军司令部设在离道台府不远的街口庙,四军的高级军官们就常常到道台府来聚会,清静的道台府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胡韵娴女士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她在日本学的是音乐,就住在我们楼上,她和我很要好,我们常在一起说说心里话。有一次,她很认真地对我说,四军有个军官看中了我,她想替我做媒,问我要不要。我回答说:“那些人个个都抽烟,我讨厌死了抽烟,我不要。”她说:“巧了,那些军官中只有一个不抽烟的,看中你的正是这唯一不抽烟的,晚上你留心注意一下,那个不抽烟的,牙齿洁白的李副师长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外,就是他很喜欢你。”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开始了自由恋爱的新风气,但多在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才可见。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制度依然盛行,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封建思想很浓的家庭,还是把自由恋爱看做是有伤风化、有悖道德的事。当时就流行一种折中的方法:媒人在男女中间搭鹊桥,待双方同意了,媒人再游说双方父母。这比过去仅凭父母之命的婚姻要进步,也比男方直接向女方示爱可避免拒绝的尴尬和“唐突西施”之嫌要好。胡韵娴择取了这种折中方法,她要不是受那位李副师长之托,也不会贸然来向我提亲,然而这毕竟关系到我的终身大事,我得认真观察一下。说实话,尽管他们这些革命军人几乎每天都上我家来玩,我遇见他们时也点头招呼,但到底谁是谁我还根本搞不清。我自小受到严格的家规教育,在男女问题上养成了一种保守的性格和态度,尤其是陌生男人,绝不可能和他们随便交往。他们来到我家,我同他们的关系只是止乎礼仪而已,有时坐在胡韵娴旁看看他们笑闹,但也不会看很久,看一会我就会走开,回到自己房里去,因为即使我家里人不说闲话,我自己也不愿给人有不自重的印象。现在这些军官中有人属意于我,且不抽烟,我倒有心要看一看是何许人也!
那天晚上(时值1929年夏),那帮人又上我家来玩时,我就有心去观察,很快就知道喜欢我的李副师长是准了。因为这些人中确实唯有他一人不抽烟,况且他也很注意我,他大概已知道我今晚是来相面的,显得有些兴奋腼腆。他中等身材,三十出头,瘦瘦的,但神态潇洒,长相也不错,他向我投以友善的目光使我心中一阵悸动,这还是生平**遭。总之,他给我的印象不错,但我可从没想到要嫁给一个军人哪!中国战乱不休,嫁给军人岂不是要整日间提心吊胆过日子?今日见这位李副师长虽有儒将的风采,但只是初碰面,我对他的为人、性格、脾气,尤其是品德、文化一点也不了解,我们的家风和我本人是重视读书人。在他们走后,胡韵娴来问我对李的看法时,我就把上述想法告诉了她,她见我还在犹豫之中,于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李汉魂副师长。
我听完胡韵娴的详细介绍后,对李汉魂顿生仰慕之情,遂表示可以先和李汉魂交个朋友,毕竟终身大事非儿戏也。
鸿雁初传心扉开
两天之后,收到他托胡韵娴转给我的一封信。在媒人游说之下,我父亲基本同意这门亲事,这使我们可名正言顺地往来。我们在我家大堂中正式见面,我仍表示家里和我均倾向于读书人,问及他既自小饱读诗文,何不弃武从文呢?伯豪说,是历史把他推入了军旅,要在和平时期他会成为文人。他还说我年轻要多读书,甚至说可送我到日本求学。
我们刚相识相恋。殊不知军令如山,四军就奉命要开拔,彼此很伤感,我即写信给他。伯豪收到信后立即到我家,百般安慰我伤感的心情。因军务紧急,他代理师长,许多军机事务都需要他亲自处理,他坐了不一阵,就匆匆辞别。
他们走的那天正是中秋节,这传统的团圆之时,岂料却成了我们的离别之日。他走了我才感到我的心情已大变,我的生活已不复以前。……

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 作者简介

李浈,博士,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和行为科学的教授,国际顾问,汕头大学客座教授,南京人口管理学院、昆明医学院及广东医学院荣誉教授。李浈博士是李汉魂将军与吴菊芳女士的长女,著述颇丰,曾著有《来自西方的知识:公共卫生与医疗》、《来自西方的知识:营养与食品》、《来自西方的知识:健康教育》、《云南农村妇女之心声》、《合作与参与——中国云南妇女健康与发展》、《花开梦怀》、《讲述历史——抗日难童的真实人生》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