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

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

作者:崔奇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2009-04-01

评分:4.7分

ISBN:9787802088092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 目录

**章从斯大林逝世到赫鲁晓夫上台
斯大林逝世,毛泽东发表悼念斯大林的文章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书记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赫鲁晓夫首次访华,宣布将旅顺口海军基地交还中国,并增加向中国提供援助的项目
赫鲁晓夫访问南斯拉夫同铁托会谈,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赫鲁晓夫在同阿登纳会谈中讲“中国人是黄祸”
毛泽东同希思说:中苏分歧要从1954年开始算起
第二章苏共二十大及其对国际共运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总结报告及题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
密报告,提出“三和”论点,并集中揭露斯大林一系列严重过失
苏共二十大后,西方世界掀起反苏反共浪潮,国际共运内部陷于思想混乱
第三章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初步反应和《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编辑部文章的发表
中共中央开会讨论“秘密报告”和国际共运面临的形势,决定要写一篇文章阐明中国党的观点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编辑部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
欧洲几国共产党情报局停止活动。苏南两国为实行全面合作达成协议
苏共中央发表关于个人崇拜问题决议,对“秘密报告”的讲法作了某些弥补。赫鲁晓夫首次提出进行“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
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全面阐述关于领袖作用的看法,指出对领袖的爱护不是把个人神化
第四章苏共二十大影响所及,东欧连续发生苏波关系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中共建议和支持苏共采取正确方针处理兄弟党、兄弟国家之间的问题
关于苏波关系事件
关于匈牙利事件的经过
第五章《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起草经过及其在国际上的反应
《再论》的要点及其在国际上的反应
赫鲁晓夫表示“完全同意”《再论》的观点
周恩来访问苏联及东欧国家,致力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苏共领导内部发生严重分歧,毛泽东同意给赫鲁晓夫以支持
第六章六十四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在莫期科举行
中共中央为筹备召开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提出积极建议
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
毛泽东在会议期间同各国党领导人进行广泛交谈
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的三次讲话
会议期间,毛主席会见中国留学生并发表讲话
中国共产党对1957年莫斯科会议的召开及其成果给予肯定的评价
第七章关于《莫斯科宣言>起草和修改的详细情况
第八章南共中央公布新的纲领草案,受到苏共、中共等兄弟党的批判
铁托在拉宾发表演说,反击中共、苏共对南共纲领的批判
第九章1958年下半年,中苏之间在国家关系方面的分歧逐步发展和加深
关于长波电台问题
关于共同舰队问题
赫鲁晓夫赶来北京,同毛泽东举行会谈
我军炮轰金门和赫鲁晓夫给艾森豪威尔的信
第十章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前后对我国内政外交一再进行影射攻击,并把中苏分歧公开化
苏共举行二十一大,周恩来在大会上宣读毛泽东主席的贺词
赫鲁晓夫访美前,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通知苏联停止供应中国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塔斯社就中印边界问题发表声明,**次把中苏公歧分开化
赫鲁晓夫出席联合国大会,提出苏联关于全面彻底裁军宣言草案
赫鲁晓夫访美后来北京同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双方发生激烈争论
赫鲁晓夫回国途中影射攻击中国“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
赫鲁晓夫影射攻击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抢先”,不同苏联“对表”
1959年底赫鲁晓夫提出四年内实现“彻底裁军”的建议和关于实现“三无世界”的观点
第十一章中共中央决定加强揭露帝国主义、批判修正主义的宣传力度
在华沙条约组织莫斯科会议上中苏对国际形势的观点尖锐对立
赫鲁晓夫在华沙条约参加国会议上放肆影射攻击毛主席
中共中央为纪念列宁诞生90周年发表三篇文章
美国U-2间谍飞机事件和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
在世界工联理事会北京会议上的一场激烈争论
中共中央讨论苏共关于召开兄弟党代表会议的建议,毛泽东提出四个月内我们的反修宣传暂停一下
第十二章赫鲁晓夫在罗党三大期间组织其“多数”对中共发动突然袭击和围攻
赫鲁晓夫在同中共代表团会见时说,你们那么爱斯大林,那就把他的棺材搬到北京去好了
赫鲁晓夫在罗党代表大会上攻击中共是“疯子”,“要发动战争”
中共代表团发表书面声明,指出苏共领导破坏兄弟党协商解决共同问题的原则,在国际共运中开了一个极端恶劣的先例
第十三章苏共领导把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中来,
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
第十四章1960年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召开前中苏两党的分歧和争论
中共中央给苏共中央的《答复》,全面批驳苏共领导在罗党三大散发的《通知书》
两党会谈和起草委员会中的分歧与争论
第十五章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举行和《莫斯科声明》的签订
第十六章关于1960年莫斯科会议文件起草的经过和各国党之间在一系列问题上争论与协商的详情
第十七章苏共二十二大通过新的党纲,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的论点
赫鲁晓夫宣布“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的”
周恩来在向大会致词中,批评苏共领导在自己的代表大会上公开攻击另一个兄弟党的错误做法
中共中央开会讨论苏共纲领,认为这个纲领具有两面性
刘少奇把赫鲁晓夫的路线概括为“三和两全”路线
邓小平说国际共运面临一个分裂的问题
第十八章印尼、越南等国共产党提议召开兄弟党会议,中共建议分五个步骤召开兄弟党会议,均为苏共所拒绝
第十九章中苏之间围绕中印边境冲突和加勒比海危机这两个事件发生分歧与争论
关于中印边境冲突
关于加勒比海危机
第二十章苏共领导利用欧洲五党召开代表大会的机会,组织其“多数”对中共进行围攻
赫鲁晓夫在德党代表大会上攻击“初出茅庐的理论家”要通过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走向社会主义
第二十一章中共中央正式成立反修文件起草小组。直属中央政治局常委,负责起草论战文章和文件
第二十二章“前七篇”的起草经过
毛泽东写道:他们既然这样直接地向我们挑起了公开争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呢?难道还能如过去那样缄默不言吗?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的起草经过
《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的起草经过
《在莫斯科宣言和声明的基础上团结起来》的起草经过
《分歧从何而来一答多列士等同志》的起草经过
《再论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及《列宁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起草经过
《评美国共产党的声明》的起草经过
第二十三章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 (简称“二十五条”)是怎样写出来的
毛泽东意见:苏共领导准备把他们的总路线作为中苏两党会谈的基础,这根本不行。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对案,系统阐述我们党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观点,提出什么是国际共运应当采取的总路线
第二十四章关于“二十五条”起草和修改的详细情况
第二十五章邓小平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同苏共代表团举行会谈
会谈前双方的声明战
赫鲁晓夫在招待邓小平的宴会上,用餐刀敲响菜盘喊道:要团结就必须停止互相论战
各次会谈中双方发言的情况
会谈期间苏共中央发表《给苏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全面攻击中国共产党
邓小平在莫斯科两党会谈行将结束时说:我看会谈像这样再开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莫斯科会谈期间,北京发表了几篇配合会谈前线斗争的文章;会谈结束后,针对苏美英签订部分停止试验条约接连写了几篇评论
第二十六章九篇评《公开信》编辑部文章的准备工作
毛泽东说:苏共发表《公开信》,使我们得到解放,苏方指名道姓地公开论战,我们也指名道姓地公开论战
第二十七章**篇评《公开信》文章《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的起草经过
引证列宁的话,说明政治上采取诚实的态度,是有力量的表现;政治上采取欺骗的态度,是软弱的表现
第二十八章第二篇评《公开信》文章《关于斯大林问题》的起草经过
毛泽东在文章开头提笔写道: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
第二十九章第三篇评《公开信》文章《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的起草经过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判定“资本主义在南斯拉夫复辟”, 意在指明苏共领导正在走上这样一条“蜕化变质的道路”
第三十章第四篇评《公开信》文章《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的起草经过
刘少奇提笔撰文,对新殖民主义及其特点作了全面的分析
第三十一章第五篇评《公开信》文章《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的起草经过
毛泽东提出:讲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文章,要有新意
第三十二章第六篇评《公开信》文章《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的起草经过
邓小平提出,要劝告苏共领导几句话:想同美国合伙来主宰世界,到头来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第三十三章第七篇评《公开信》文章《苏共领导是当代*大的分裂主义者》的起草经过
毛泽东讲:《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国际共运也是在分分合合中发展的
第三十四章第八篇评《公开信》文章《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起草经过
毛泽东给文章加了一个开场白:本文想讨论一个大家熟悉的、很出名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和平过渡”的问题
第三十五章第九篇评《公开信》文章《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的起草经过
康生说:文章的思想都是主席的思想,我们只是高级记录员。邓小平说:有些情况,说得少了,清楚;说得多了,反而不清楚,反而露了马脚
第三十六章关于1963-1964年间中共中央给苏共中央的几封复信的起草经过,以及苏共领导发表大批反华文件、文章,对中方评《公开信》文章进行“坚决反击”的情况
1964年初毛泽东作出我方不能停止公开论战,而要把论战进行到底的决策,并引用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赫鲁晓夫在1964年4月的16天中发表12篇反华讲话,并用不堪入耳的下流语言攻击“中国人”
毛泽东在1964年5月中共中央给苏共中央的复信中写道:违背兄弟党协商一致原则,片面召开全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这样做是非法的,完全错误的,会引起严重后果的
毛泽东在1964年7月中共中央给苏共中央的复信中,劝告苏共不要走绝路,如果不听,那时我们只好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三十七章苏共中央宣布撤销赫鲁晓夫的一切领导职务
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节庆祝活动,并同苏共新领导举行会谈。苏方表示:在同中共分歧的问题上,苏共中央内部甚至在细节上也是没有分歧的
《红旗》杂志社论《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的主要观点
1965年2月柯西金访问越南路过北京,中共领导人同他举行了会谈,苏方仍然拒绝中方要他们放弃召开分裂会议的劝告1965年3月苏共新领导悍然召开所谓“协商会晤”,中共发表《评莫斯科三月会议》的编辑部文章,对苏共新领导推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进行全面批判。1966年4月,苏共召开二十三大,邀请中共派代表团参加,中共决定不去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中苏两党之间的联系基本断绝
第三十八章毛泽东在60年代对中苏论战的回顾和对中苏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
第三十九章邓小平80年代以来对中苏论战的历史过程的回顾和总结

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 内容简介

★20世纪50—60年代,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为历时十余年的公开论战,导致两党关系断绝,国际共运分裂。
★1962年底,钓鱼台写作班子成立,负责起草论战文章和文件。论战期间,苏共发表文章和文件上千篇。中共发表文章30余篇。
★作为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者以大量独家的一手资料和真实生动的讲述,披露了当时中苏关系演变和中苏大论战全过程的内幕及一些领导人的轶事……
★毛泽东60年代曾说过:苏联领导搞大国沙文主义,……就是因为这个实质问题不能解决,所以连带许多问题都不得不在公开论战中展开了。……我们争的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
★邓小平80年代曾指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

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 节选

**章从斯大林逝世到赫鲁晓夫上台
斯大林逝世,毛泽东发表悼念斯大林的文章
1953年3月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逝世[注]。3月7日,人民日报一版整版加黑框,刊登斯大林巨幅照片和苏共中央、部长会议、*高苏维埃主席团告苏共党员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公告;在二版发表社论《痛悼我们的导师——伟大的斯大林同志》,社论说:全世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的逝世,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逝世以后世界工人阶级和全体进步人类的无可补偿的沉重损失。3月9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毛泽东的《*伟大的友谊》一文,称斯大林为“当代*伟大的天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他“代表了我们整个的一个时代”。文章指出,斯大林“全面地划时代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首先胜利的理论”,“创造性地贡献了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贡献了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法则的理论,贡献了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文章说,斯大林的一切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朽文献,是百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综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世界各国共产党人一样,是从斯大林的伟大著作中去找寻自己胜利的途径。文章表示,我们完全相信以马林科夫同志为首的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是一定能继承斯大林同志的遗志,而把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并且发扬光大的。
关于这篇悼念斯大林的文章,毛泽东在1956年1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文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生写过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头两篇都是祝寿的。**篇是在延安1939年斯大林60寿辰时写的,第二篇是在莫斯科,1949年他70大寿时的祝词。第三篇是在斯大林去世后写的悼念文章。这三篇文章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但从理智上来说又不能不写,而且不能不那样写。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需要我们支持,我们也需要苏联支持,所以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这不但是对斯大林个人,而是对苏联党和人民的问题。”(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册,第65页)[笔者按:当然,我们也不能从毛泽东讲了这番话就认为《*伟大的友谊》一文并不代表他对斯大林生平所作的非常高的评价。]
[注]斯大林逝世公告称他的党内职务为“中央委员会书记”,而不称总书记,这是有来由的。1922年4月3日,列宁生病期间,联共中央全会选举中央机构时,决定设总书记一职。斯大林当选为组织局委员兼政治局委员,全会又任命他为总书记。1923年1月4日,列宁*后一次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提到“斯大林太粗暴”,“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指总书记)上调开”。1924年5月23日,联共中央于列宁逝世后召开十三大,会上宣读了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并由各代表团分别进行了讨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种说法是,从列宁口授那封信到十三大召开这段期间,党内和中央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两个中心,一些人团结在托洛茨基周围,一些人团结在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周围,十三大开会期间,多数同志考虑当时来自托洛茨基的危险比来自列宁对斯大林警告的那种危险更严重),大会再次选举斯大林为联共中央总书记。从1925年12月召开十四大到1927年12月召开十五大,斯大林在同托一季联盟的斗争中取胜,继续当选为总书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基本形成,他开始随意破坏党内生活准则。1934年1月至2月召开十七大期间,有一些代表曾醒酿要求执行列宁遗嘱,把斯大林从总书记职位上调开,但他们并未向大会正式提出讨论。另有一种说法,可能由于斯大林得知代表们的这种情绪,2月10日的中央全会作出一个特别的决定,不再选举总书记。此后,经十八大、十九大直到斯大林逝世,他始终不是以总书记的名义掌握党和国家的*高权力。二次大战后,斯大林一直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而很少提到他在党内的领导职务。看来,为此缘故,这次斯大林逝世公告对他的党内职务用了一个“中央书记”的称谓。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书记
在1953年3月9日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追悼会上,有三个人讲话: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当时马林科夫任部长会议主席和党中央书记,为**把手。3月14日,马林科夫辞去中央书记职务,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6月26日,处决贝利亚。9月13日,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书记。1955年2月,马林科夫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布尔加宁继任。1957年6月苏共中央通过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1958年3月,赫鲁晓夫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号人物。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历时三年零三十三天的、二次大战以来规模*大的、卷入国家及军队*多的、战斗*激烈的这场国际战争,终于停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新领导为了稳住局势,急于实现朝鲜停战。他们在周恩来总理赴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时即向我方表示:朝鲜战争拖下去对苏联和中国都不利。因此,要准备在战俘问题上求得妥协以掌握和平的主动权。这个建议与当时朝中方面主张遣返全部战俘和准备长期作战的方针有相当距离,也同斯大林在世时的意见有差别。周总理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方针,是一个大转弯,需要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才能答复。周总理回国后,朝中方面经过反复考虑,从顾全大局出发,同意了苏方的建议,从而导致了战俘问题的解决和停战协定的签订。(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卷,第31—32页)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步》的社论,指出“朝中人民伟大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和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这个胜利,证明了亚洲觉醒了的人民英勇地抵抗侵略、保卫和平的正义斗争是不可战胜的;证明了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营是不可侵犯的;证明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赫鲁晓夫首次访华,宣布将旅顺口海军基地交还中国,并增加向中国提供援助的项目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上台后首次访华。10月12日发表中苏关于苏军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根据地交由中国完全支配和中苏关于将各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国的联合公报,同时签订了苏联给中国五亿二千万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和苏联帮助中国新建15项工业企业与扩大原有协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至此,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援助项目共为156个。这些项目成为中国**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骨干。10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无比深厚的伟大友谊》,指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赫鲁晓夫访问南斯拉夫同铁托会谈,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1955年5月27日至6月2日,苏联*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苏共中央**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访问南斯拉夫,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贝尔格莱德和布莱厄尼岛举行会谈,签署了苏南两国政府宣言,又称贝尔格莱德宣言。人民日报于6月4日在一版刊登了这个宣言的全文。
贝尔格莱德宣言指出,两国政府本着加强国际信任和合作的目的,确定了下列一些原则“两国在彼此关系中以及在同其他国家关系中都应尊重他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并互不以任何(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或思想体系上的)理由干涉内政,因为发展的具体形式的不同是各国人民自身的事”;“发展双边的和国际的经济合作,消除经济关系中一切妨碍商品交换和阻滞世界和各国经济范围以内的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终止散布不信任和在任何方面有碍造成建设性的国际合作和各国和平共处气氛的任何形式的宣传、错误报道以及其他行动”;“谴责任何侵略和任何对其他国家建立政治和经济控制的企图”;“认为军事集团的政策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破坏各国人民间的信任和加深战争威胁”。
……

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 作者简介

崔奇,男,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著名国际时事评论家,中央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27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市,长在青岛。1945年毕业于青岛礼贤中学,随即秘密到达胶东和鲁南根据地。在山东大学短暂学习之后。被派往东北,历经辽宁日报、辽东日报和安东日报后,于1949年任东北日报军事编辑。之后不久南下武汉,在长江日报从事国际版的编辑工作。1952年调入人民日报,任国际部编辑。此间,共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和随笔等200余篇,其中包括参与起草两篇“论尼赫鲁哲学”等编辑部文章。1962年底调入钓鱼台写作班子。参与了“前七篇”、“二十五条”和“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1963年作为助理工作人员,随以邓小平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举行中苏两党会谈。80年代后期,编写出版了《周恩来政论选》。离休后,1990年调至中央政策研究室,作为高级研究员,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其问曾随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九次出访。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