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上的土楼

山坳上的土楼

作者:何葆国著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9-04-01

评分:5分

ISBN:9787807193609

所属分类:青春文学

书刊介绍

山坳上的土楼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黄家坳土楼村落里,青年黄松为族人再建一座新土楼的故事。小说描述年轻人间的争斗、匪帮中的火拼,男女恩怨情仇,又穿插描绘了土楼人家独特而迷人的风俗民情,在如诗如画的场景中,展示生生不息、拼搏进取的主题,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又对人的尊严、诚信等做

山坳上的土楼 本书特色

何葆国笔下的主人公敬畏自然,永远不向困难低头,立足于脚下的故土,目光却始终投向远方,胸怀大志,永不止步,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生动写照。我们可以从书中感受到作者真切的创作情怀。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
这部磅礴大气的作品,可以看做是何葆国与客家人的坦诚对话,为我们解读客家人的文化秘境和心灵密码,表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族群——客家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好家园,顽强奋斗的精神风貌。
——作家李西闽

山坳上的土楼 目录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尾声

山坳上的土楼 节选

**章
1
为什么当年祖先走到黄家坳就不再往前走了?假如当年祖先继续往前走,那不知会走到哪里?现在的我又会是在哪里?那还会有黄家坳吗?那还会有我吗?当年祖先在黄家坳歇脚时听到公鸡在傍晚啼叫,立即决定在此定居,这是命中注定的选择吗?为什么偏偏是黄家坳而不是别的地方?层出不穷的问号像黄松脸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疙瘩,这些天来一直困扰着他,让他总是睡不踏实,时不时从睡梦中折起身子,坐在床铺上发呆。十几天前,那个叫做黑皮的货郎挑着一担杂货来到了黄家坳,他还没走进复兴楼就被一群妇女儿童团团围住,有人相中了货筐里的针头线脑、食盐干果,像是在自家灶间一样伸手就拿。这个货郎是福佬(闽南人),操着半生不熟的客家话,叫大家别急别抢,让他先进了土楼歇口气再说。他挑起担子,抓着扁担两端的货筐的绳子,把货筐往身上拉过来,硬是冲破了重重包围的人群,走进复兴楼里,在楼门厅搁下担子,把头上的竹笠摘下来,一边扇着风,一边满脸带笑地看着聚拢而来的人群。黄松出现在妇女儿童的人群中,显得特别扎眼,他结实干练的身子像一条鱼从人缝里灵活地游了出来,站到了货筐面前。
“你要买啥货?”黑皮抬起头看着人群里唯一的男子,发现这个黄松脸上长了好几粒疙瘩,红艳艳的像是爆开的小红辣椒,便笑笑说:“你买一块镜子吧?照一照你的脸。”
黄松沉着脸,低头不语,从货筐里抓起一把剪刀,放在手里掂了掂。黑皮连忙说:“这可是有名的清流剪刀,给你算便宜点,拿去吧。”他发现黄松有点犹豫不决,抓起一块小镜子放在他的手里,“我是爽快人,这块镜子搭送给你,要就成交,不要就算了。”黄松说:“我现在没钱给你,下次你来再给你钱。”黑皮愣了一下,就把小镜子夺了回来,说:“这就不能搭送了。”黄松不高兴地说:“说好了又反悔,哪有你这种人?”他伸开五爪,像一只老鹰一样,又把镜子叼了回来,然后转过身子,像是被蜂拥而上的人群挤了出去。
那块巴掌大小的镜子让黄松看到了脸上的疙瘩,他不由蹙起了眉头。那鲜红的疙瘩像是山上野生的果子,颗粒饱满。他的拇指和食指做成一个镊子形状,往光洁的镜子捏去,轻轻地反弹回来,这才想到方向弄错了。他把两根指头做成的“镊子”掉转到脸上,捏住一粒疙瘩。它随即绽开,带着血丝的白色汁液喷到了镜子上。
黄松脸上的疙瘩一挤就碎,心里的念头却像是掐不断的野草,一个劲地疯长。那是日头从洋高尖落下的时阵,暮色四合,山风像破碎的旗子哗啦啦地飘动着。黄松站在复兴楼前的禾坪上,望着面前莽莽苍苍、重重叠叠的大山向远方不断地逶迤而去,犹如一条巨龙摆动着长长的身子。那大山的外面是什么?当年祖先怎么走到这里就不再往前走了?黄松心里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像一株草从地里钻出来,很快就蔓延成一片了。假如当年祖先继续往前走,那会走到哪里呢?能不能走出大山的重峦叠嶂呢?那大山外面又是什么呢?
有人扛着锄头从田地里回来,经过黄松身旁的时阵,黄松忍不住对他说道:“要是我们的祖先当年走到了这里,继续往前走,他会走到哪里?”
那人奇怪地看了黄松一眼,觉得他说的话深奥难懂,像是痴人呓语,根本就懒得回应他,从他身边匆匆走进了土楼。
黄松定定地看着面前连绵起伏的群山,他的眼光像铁一样硬,眼里层层叠叠的群山一片苍茫,无边无际,好像波澜壮阔的大海。他没见过大海,但他从小就听父亲说,爷爷在复兴楼落成不久,只身走出了大山,乘坐木船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到了一个叫做台湾的地方。爷爷的这段经历是他无法想象的。他一想起大海,眼前便是一片绵绵不尽的群山,而他每天开门见山,眼前的群山又让他想起遥远的大海。走出大山的爷爷*后把骨头丢在了大海的那一边。后来九叔也走出了大山。传说九叔是一个有点疯疯癫癫的后生仔,他扬言要到外面赚大钱回来,有一天突然从黄家坳消失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几年后传出他在南洋发了大财的消息,还有与之截然相反的传闻,说他流落在漳州一带当了乞丐。发财也罢,当乞丐也罢,总之他是渐渐被人遗忘了,只有黄松偶尔还会想起这个走路晃着肩膀唱着山歌的九叔。那个死在台湾的爷爷,也时常闯入他的梦里。父亲关于他们的叙述,总是带着一股遗憾和惊惧。黄松听来怅惘不已。要是爷爷能够在台湾站稳脚跟,开创一片天地,那现在会怎么样呢?也许自己就不用面对峰峦起伏的群山发呆了,自己就可以枕着波涛听着海鸟从海面上掠过的声音。也许……谁知道呢?其实一切早已经注定了,当祖先从中原南下,一路仓皇奔逃,一路风餐露宿,这块袒露着母性胸怀、河汊纵横、林木茂密的山间平地收留了他们,接纳了他们。他们便不再走了。这块山蚴上的土地被命名为黄家坳之后,自己便注定是黄家坳的子孙了。
在黄松的梦里,时常出现一支衣衫褴褛、风尘仆仆的南迁队伍,其实这只是一个逃生的家族,说它是队伍,因为它有在前头探路的人,后面还有人照应妇孺病弱,他们就像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残兵败将,艰难地行进在崇山峻岭之中。因为疾病、饥饿、水土不服,时不时有人栽倒在地上,有的人再也爬不起来了。这些面目模糊的人都是自己的先辈,为了躲避连年不息的战火,从中原举族南迁。他们从坟地里挖出祖宗的骨殖,装进瓮子里,背在背上,肩膀上这头挑着锅瓢碗盏和衣衾什物,那头挑着正在学步的儿女。能走路的孩童牵着母亲的衣角。脚步蹒跚的翁妪拄着手杖。一群人忍着泪水和悲痛告别家园,踏上不可预知的逃生之路……黄松的梦里总是响起一阵杂沓的脚步声,滚滚的尘烟像一面黄旗飘过,从尘烟的尽头渐渐显现出一张威严刻板、不苟言笑的方脸,这就是他在族谱上看到过的黄家坳开基祖黄伯渊的画像,四方端正,不怒自威。其实在家族传说中,黄伯渊在南迁的初始只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年,懵然无知地跟在父辈的屁股后面,紧追不舍,稍有迟缓就可能被远远地甩掉,莫名的恐惧像一只手攥紧了他的心。他咬紧牙关,坚持走在队伍的中间。渐渐地,他走到了队伍的前头。在漂泊不定的迁徙路上,他长成了一个健壮结实的青年,嘴唇上有一圈黑黑的胡子,脚上长着宽厚粗大的脚板。离中原越来越远了,辗转吴楚,流徙皖赣,在动荡不安的路上走走停停,这个庞大的家族早已身心疲惫,对稳定的居家生活充满了强烈的渴望。这时候的黄伯渊已经是整个家族的主心骨和领头羊,他带领族人进入了石壁,在山下河畔搭起茅棚,好好地歇了口气。几年后,石壁人满为患,黄伯渊又带领部分族人,向西南方向继续迁移。他们沿着荒废的古驿道走,一路上躲开了各种猛兽的侵袭。他们走了几个月,终于来到了,这块后来被叫做黄家坳的山坳上。据说,那是个暮霭浮动的黄昏,走了一天的族人三三两两地坐在地上歇着,有人捧起肿胀的脚呵着气,有人用石块垒起了灶,有人捡拾树枝,准备生火做饭。黄伯渊坐在一块像船一样的巨石上,头不停地转来转去,似乎有些好奇、有些贪婪地看着面前的平地,地面上长着稀稀疏疏的杂草,裸露着一块块湿润的褐土,再远一点便是河流穿过,更远一点的地方,巍然耸立的是屏障一样的大山。黄伯渊的眼光由近而远,从左到右,不停地巡视着,他似乎想从这块土地里看出点什么。这时从肩膀上刚刚卸下的布袋子发出砰的一声闷响,他心里凛然一惊!这布袋子里有一只瓮子,瓮子里装着爷爷的骨殖。瓮子怎么突然裂开了?他还没缓过神来,身边响起了一阵公鸡的啼叫声,“喔呜——喔呜——”清亮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山坳。那是老婆从石壁带出来的一只大公鸡,站在一块隆起的土坡上,昂着骄傲的鸡冠,一边发出啼叫,一边低下头来。黄伯渊深感诧异,只见公鸡往他身下的巨石跑来,欣喜若狂地啄着石缝里流出来的米。这就更加奇怪了,石缝里怎么像流水一样流出白花花的米?黄伯渊惊奇万分地跳下石头,眼睁睁地看着白米从石缝里哗哗地流出来,那只傍晚就开始司晨的公鸡埋头啄个不停。原来是搁在石头上的一只米袋子破了,白米从上面的石缝里漏下去,顺着石缝往下流。黄伯渊还是无比震惊,接二连三的异常说明了什么?莫非是祖先显灵了?黄伯渊脑子里嗡的一声,然后像是雷声滚过一样,发出一阵漫长的回声,他似乎听到了祖先纯正的古音。他扑通跪了下来,神情庄重,朝着正南方双手合十,拜了三拜,然后又叩了三下头。黄伯渊站起身,对着围拢过来的族人说,就这里了,不走了,这里风水很好。
……

山坳上的土楼 作者简介

何葆国,男,1966年生,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同学》《土楼》《冲动》《石壁苍茫》《伪币之家》,长篇散文《永远的家园》《驿站》,以及中短篇小说集《爬墙回家》《寂寞山城人老也》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