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民主”在美国外交中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长期以来,它一直是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自冷战结束以后,“输出民主”在美国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而且无论从内容、形式到手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输出民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首先与相关概念的复杂性有直接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要研究美国“输出民主”的相关问题,首先要把几个相关概念弄清楚。目前在国内外对这几个概念都存在争议。
**章美国输出民主的内在动因
**节美国输出民主的思想文化根源
美国大力输出美国式民主的背后,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根源。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根源一直长久地、持续地影响着美国人的思维和政策取向,一直是美国输出民主的重要动因。影响美国热衷于输出民主的思想文化根源的内容很复杂,但简单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源于宗教的天命意识和强烈使命感
美国的宗教信仰,一直是其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输出民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世俗国家,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基督新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国民心理上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根据盖洛普的调查,美国有95%的人信仰上帝,其中86%的人为基督教徒。在基督教徒中有60%的人为新教徒,28%的人是天主教徒,10%的人是东正教徒。其余信仰犹太教或伊斯兰教。美国的成年人中,70%的人从属某个教堂。可见,美国国民的信教程度非常高,其中基督教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主体是新教。
宗教对美国输出民主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改造世界的天命意识和使命感方面。这种天命意识和使命感*早体现在清教徒的信念中。继“五月花”号10年之后到达新大陆的清教徒建立了马萨诸塞殖民地,发表了表明移民新大陆目的的宣言。这个宣言引用《马太福音》说,“我们要成为建在山上的城,全世界的人都将瞩目我们。”所谓“山上的城”,是指照亮世界、成为世界之光的城。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对他的弟子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建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在这里,光是指带给人光明和福利,是耶稣对信徒们提出的使命和要求。清教徒们要建立的“山上的城”,就是要成为世界之光的城,也就是说,清教徒要把新大陆建设成为世界的光,成为引导全世界走向光明的光。
在宗教改革之后以及新教进一步分裂之后形成的新教各种派别当中,清教徒特别强调选民意识和使命感,并强调基督徒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清教徒的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卡尔文宗的教义,认为基督徒是被上帝拣选来荣耀上帝和光照世人的,并且应该对社会进行改良。在这种思想之上,清教徒又接受了后千禧主义思想,就是基督徒应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建立基督的千禧王国,以迎接基督的再临。这是美国人的天命意识的主要源流。
美国人至今仍然抱有的“美国是上帝祝福的国度”、“美国人要将世界领向善”的天命思想和使命感,是美国人从殖民时期开始的先辈传下来的传统,它由来于基督教的选民意识和救世主义,由来于清教徒改造社会和改造世界的天命意识。
美国人所热衷推行和维护的自由、人权、民主的价值观和制度,看起来是世俗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但实际上起源于基督教新教的价值观和宗教改革,体现着基督教新教的信念。美国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自由、民主和人权是*符合上帝的旨意的社会制度,是*符合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目的的制度,也是对人*仁爱的制度,是*有助人成长和完成自我的制度。……所以,帮助其他国家的人去实现自由民主,是相信上帝的人的使命和义务。正如美国学者拉尔夫·加布里埃尔所言,“美国民主制把世界从专制者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使命正是基督教注定把世界从撒旦统治下拯救出来的世俗表达。”
源于宗教的天命意识和使命感始终是美国输出民主和对外扩张的推动力量。“美国人从其国家生活刚一开始就坚信他们的命运是以身作则地向一切人传播自由和社会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人世间‘新的耶路撒冷’。”当美国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亚当斯把美国说成是“山巅上的灯塔,全世界人民都可以见到它温暖的拯救光芒”。当美国羽翼渐丰之后,自由灯塔的思想让位于天定命运论,认为美国必须“向上帝指派给我们的这个大陆进行扩展”,这样做会使美国远离欧洲的影响,促进更大的经济自由,并维护民主制度。当大陆扩张完成之后,美国的使命更加侧重于传播共和主义和输出美国式的民主。20世纪初,威尔逊公开宣称,美国的旗帜“不仅是美国自己的旗帜,也是全人类的旗帜”,到一定时候,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将要转向美国来寻求那种奠定一切自由基础的道义力量”。冷战时期,使命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杜鲁门宣称“美国已经负担起上帝先前安排我们承担的领导这一代人的任务”,还表示“应始终牢记美国指导世界走向和平的使命”。冷战结束后,美国明确把建立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和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视为神圣使命,因而加紧对外输出民主,认为“一个理想的世界是:所有国家都有自由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永远忠实于社会正义和人权”。
二、强烈的种族、文化和制度优越感
美国人的优越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种族优越感、文化优越感和制度优越感。
美国人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也源于美国早期社会清教徒所崇尚的“天定命运”这一宗教观念。这种优越感后来又得到了物种进化论的依托。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他认为,自然界的每个物种都是为生存而互相残杀的受害者,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制约物种生存和进化的客观规律。在19世纪末欧洲达尔文物种进化论传人美国后,美国的“种族优越感”形成了一种理论,即“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优越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菲斯克就是这一理论的推崇者,他指出:“经过自然选择,美国已成为优胜国家,已表明适合生存的美国人自然合乎逻辑地应统治弱者,即不适合生存的人。”美国福音派教会联盟总干事乔塞亚·斯特朗则披着宗教外衣,更露骨地宣扬种族优越论。他在1885年出版的《我们的国家》一书中指出,“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是被上帝挑选出来领导落后民族的基督教徒。这个种族具有不可超越的能力,它的背后拥有一切数不尽的财富力量。我们应该希望它成为伟大的自由、纯正的基督教和*高文明的保存者。这个种族显示某些非常的进取特性,足以把它的制度传播于全人类,把它的统治扩大到整个地球。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有朝一日这个强大的种族会南下墨西哥、中美洲,兼并海上岛屿,席卷非洲和其他地方。谁能怀疑这场竞争的结果不是‘适者生存’呢?”
而19世纪美国的教育模式也使“种族优越论”得到普及和强化,并进而发展为文化的优越感。当时的教育模式共分三种形式,即正规教育、宗教体验和辅助教育。
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人文主义者威廉·麦古菲编撰了一套美国正规教育的教材,全称为《麦古菲读本》。在读本中,麦古菲强调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应是一个新教徒而不是罗马教徒或犹太教徒。这种正规教育模式宣扬了一种“美国至上”的思想,强化了一个“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至上”的意识。
19世纪美国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宗教体验则从宗教角度使“种族优越论”社会化。从19世纪起,新教一直占统治地位。新教通过宗教形式告诫人们,世上只有“黑色和白色之分”,没有“灰色”。“黑色”代表“罪恶”,“白色”代表“圣洁”,“灰色”则是我们所讲的“中庸”。这就是19世纪的宗教文化,它用含蓄的手法告诉人民,只有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的文化为“圣洁至上”的“白色”文化。这种宗教文化使美国人的思维趋于简单化,因而,当他们运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去审视外部世界时便产生了文化冲突。
辅助教育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的另一种形式。辅助教育的机构称作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Chautauqua)。从1890年至1920年,“肖托夸”为美国边远地区编制了教育节目,每周巡回播放一次。这些节目为边远城镇的人们提供了观摩外部世界的机会,但节目的编排和播送的内容并未忠实地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相反却着力强调美国的社会价值观是世界上*完美的价值观。“肖托夸”促使美国人深信,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是美国的核心文化,由此文化外延出的美国文化是世界上*优秀的文化。
美国的这些教育形式限制了美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使得美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至上,对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缺乏正确理解,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宗教缺乏包容心。
此外,美国人还有强烈的制度优越感。美国是世界上**个实行共和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套完整的民主制度。“美国式民主”确实为其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建国以来,美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非法的政权更迭,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较好的维护。就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而言,美国的政治制度是进步的;与当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美国的民主制度是比较完善的。
……
罗艳华,河北沧州人。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9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中的人权问题、国际关系史、大国关系和一些全球性问题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人权——对两者关系的多维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东方人看人权——东亚国家人权观透视》(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国际关系史》(合著)第八、第十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2006年版),主持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
《万物有灵》内容简介:《万物有灵:里的草木鸟兽鱼虫》收录了日本江户时代儒学家细井徇所绘《诗经名物图解》中的196幅名物彩色图谱
中国外交-2009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外交》由外交部各地区业务司撰稿、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自1987年以来每年出版一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最新事业单位党建一本通 本书特色 《*新事业单位党建一本通》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单位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
《兵法》,作为一本军事学术论著,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大量其他学术和艺术作品一样,带有浓厚的欧洲复古痕迹,他们创作的冲
死亡之星-党卫军第3髑髅师战史 本书特色 全书通过近20万字、300余张战场写真照片以及资料图片,选取诸多经典战例,完整地讲述德国武装党卫军第3“髑髅”装甲师从...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 内容简介 民族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民族学即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就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目录〔卷一〕〔人谋上〕〈天无阴阳〉〈地无险阻〉〈人无勇怯〉〈主有道德〉〈国有富强〉〈贤有遇时〉〈将有智谋〉〈术有阴谋〉〈
现代民治政体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现代民治政体》是英国著名政治学学者詹姆斯·布赖斯的名著,于1921年推出★ 全书80万字,942...
《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内容简介:本书是哈贝马斯所著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这一著作中,哈贝马斯系统阐述了交往行为理论这一原创
欧洲评论.2014(秋) 本书特色 《欧洲评论》是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暨巴黎欧亚研究中心主办的多学科和跨文化的高端学术研究论坛,以中、英、法、德四国文...
横跨60年,相隔万里两代军人,不变的军魂乔治生于军人世家,长大后踏上了与祖辈相同的道路。他曾雄心壮志,却在风沙漫天的伊拉克
伯恩施坦文选 本书特色 人民出版社是党的**家出版机构,始创于1921年9月,重建于1950年12月,伴随着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巨变一路走来,成为...
反法西斯-大东北抗联纪实 本书特色 《大东北抗联纪实》是一部文学战争类小说,本作品主要描写了包括抗日武装的早起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军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
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下卷) 内容简介 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了《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目的在于从历史...
1991年8月19日发生的导致苏联剧变、解体的事件,1993年10月叶利钦动用俄军轰击克里姆林宫,1994年冬天的车臣战争,俄军高层扮演了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岳飞事迹作系统的考证和论述,同时对宋高宗和秦桧的主要事迹作了详细的考
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自古以来统治者“黜陟能否”的努力;既系统又富于变化的唐代考课;既务实又拘谨的宋代考课等。课绩·资...
《从不妥协:奥莉娅娜·法拉奇传》内容简介:奥莉娅娜·法拉奇是20世纪最著名的记者之一,也是著名作家,被誉为“20世纪采访女王”
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观念 本书特色 施特劳斯是一位拥有独一无二的和令人困扰观念的哲学家,他自己并不想将这些观念清楚无误地表达出来。本书的意图是要解释他的隐秘哲学。...
政治的代价 本书特色 美国经济由于经历财政悬崖受到重创,奥巴马及美国国会,致力于将美国经济恢复到正轨,期间历经众多失败。伍德沃德根据对会议记录、政府文件、公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