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流行音乐指南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

作者:王晓锋、章雷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0-01-01

评分:4.7分

ISBN:7506241447

所属分类:艺术音乐

书刊介绍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 目录

A
A&M唱片公司 艺人与作品部 阿巴 ABC ABC唱片公司 接受 AC/DC 约溯 尼·埃斯 迷幻摇滚乐 市赖恩·亚当斯 空中铁匠非洲音乐 空气供应 警报 瘾君子艾丽斯 古怪淫魔 奥尔曼只弟乐队 赫布·阿尔珀特 另类摇滚(英国) 另类摇滚(美国) 美国美国音乐俱乐部 托里·阿莫斯 劳里·安德森 天使的暴富 动物 保罗·安卡 亚当·安特 炭疽 AOR 孪生虫 银色 亚洲 避难所唱片公司 大西洋唱片公司 阿兹台克照相机
B
B-52’S,THE 玩偶国里的妞儿 宝贝鸟 娃娃脸特·巴卡拉克 巴克曼一特纳超载 坏伙伴 邪教 琼·贝藐 阿弗里卡·班巴唐 乐队 援助非洲义演 手镯 戴夫·巴塞洛缪 咆嚎斯 海湾城市摆滚者 冲浪 野孩子 节拍 披头士 花花公子 美丽的南方 上乘爵主乐 贝克 杰夫·贝壳 比基 腹腔 帕特·贝纳塔 乔治·本森 伯特·伯恩斯 查亮·贝里 大国家 比约克 黑乌鸦 黑旗 弗兰克·帝莱克 阿肯色黑像树 黑色安息日 牛奶冻 博比·布兰德 爆破手 盲目信仰 金发女郎 血、汗与泪 迈克·布卢姆菲尔德 忧郁心境 蓝草音乐 蓝牡蛎崇拜 布鲁斯 布鲁斯计划 蓝色调 科林·宿伦斯通 污迹 广播音乐协会 迈克尔·博尔顿 梧雷厄姆·邦德 邦·乔维 帝吉历吉(快速布鲁斯) 新兴城市老鼠 阳特·帘恩 帝·檀德利斯 波主顿 犬吠 戴维·鲍伊 从男孩到成人 比利·帘檀梧 面目 布里尔大厦 布林斯利·施瓦茨 不列颠入侵 不列颠节奏与布鲁斯 不列颠流行乐 加园·布鲁克斯 阿瑟·布朗 查尔斯·布朗 詹姆斯·布朗 杰克逊·布朗 杰克·布鲁斯 杰夫·巴克利 蒂姆·巴克利 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 埃里克·伯登 所罗门·伯克 灌木丛 凯特·布什 保罗·巴特菲尔德 嗡嗡公鸦 飞鸟 戴维·伯恩
C
伏尔泰咖啡馆 J.J.凯尔 约翰·凯尔 格伦·坎贝尔 罐头 国会唱片公司 大篷车 玛丽亚·凯里 金·卡恩斯 卡彭特兄妹 小汽车 约翰尼·卡什 尼壳·凯夫和坏种 特蕾西·查普曼 英国江湖郎中 雷·查尔斯 排行榜 低级戏法 化学兄弟 谢尔 切斯唱片公司 格调 芝加哥 芝加哥布鲁斯 中国危机 家庭 埃里克·克短普顿 吉恩·克拉克 碰撞 吉米·克利夫 乔治·克林顿 埃迪·科克伦 乔·科亮尔 科克托孪生兄妹 伦纳德·科恩 卷简 劳埃德·科尔与骚动 纳特·“签”·科尔 英伯特·柯林斯 宋迪·柯林斯 菲尔·柯林斯 娱乐场 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海军准将 概念专辑 赖·库德尔 萨姆·库亮 英丽斯·库珀 宋利安·科普 丹尼·科德尔 埃尔维斯·科斯特潘 詹姻斯·科顿 约翰·库格·梅林坎普 数乌鸦 乡巴佬和鱼 乡村音乐 改编版 小红莓 罗伯特·克雷 精华 创造唱片公司 朋友·啤酒·音乐 蟋蟀 戴维·克罗斯比 克罗斯比,斯蒂尔斯与纳什/壳罗斯比,斯蒂尔斯,纳什与扬 拥挤的房子 艾斯·库比 崇拜者 文化俱乐部 治疗
D
诅咒 丹齐克 戴天·马修斯乐队 迈尔斯·戴维斯 斯潘塞·戴维斯/斯潘塞·戴维斯演唱组 死之舞 死亡的肯尼迪家族 死或生 死亡唱片 戴卡唱片公司(英国) 戴卡唱片公司(美国) 深森林 深紫 戴天·莱帕德 德阿米特里 约翰·丹佛 赶时髦 德里克和多米诺家族 退化 德克西午夜斗殴者 尼尔·戴蒙德 博·迪德利 安妮·迪弗兰科 小恐龙 塞林·迪翁 窘迫 迪斯科 威利·狄克逊 唱片骑师 冒险 托马斯·多比 胖子多米诺 多诺万 杜比兄弟 大门 嘟喔普(街头布鲁斯) 圆点唱片公司 梦想辛迪加 兴奋剂 流浪者 公爵/孔雀唱片公司 杜兰杜兰 伊恩·杖里 鲍勃·迪伦
E
雄鹰 尘土、风和火 回声和兔人 腹鸣 戴夫·埃德蒙兹 808状态 被摧毁的新建筑 电旗 电光管弦乐团 埃里亮特征唱片公司 ELP EMF 百代唱片公司 谜 布赖恩·伊诺 恩雅 消除 格洛丽亚·埃斯特凡 韵律操/旅行者 埃弗利只弟 女孩除外
F
面孔 工厂唱片公司 费尔波特协定 玛丽安娜·费思富尔 背信 堕落 乔吉·费姆 布赖恩·费里 音乐节 鱼骨 弗利特历德·麦亮 焦点 雾帽子 民歌 民歌复兴(60年代) 民歌摇滚(英国) 外国人 4AD唱片公司 四季 四尖子 彼得·弗兰普顿 康尼·弗朗西斯 弗兰基葬向好莱坞 阿蕾沙·富兰克林 自由 艾伦·弗里德 罗伯特·弗里普 富戈齐 洛厄尔·富尔森 融台音乐
G
彼得·加布里埃尔 四人帮 马文·盖伊 J.盖尔斯乐队 鲍勃·吉尔多夫 吉恩爱荡妇 被遗忘的一代 创世纪 温柔巨人 病菌 唐·吉布森 金酒花 吉普赛之王 少女演唱组(60年代) 肯尼·G 中间人 神肉 戈德利和克雷姆 时髦女郎 巴里·戈德堡 杰克·古德 福音音乐 比尔·格雷厄姆 大疯克铁路 感恩而死 阿尔·梧林 青春日 彼得·格林 梧林尼治树 枪炮与玫瑰 阿洛·格思里 伍迪·梧思里
H
比尔·黑利 霍尔和奥茨 MC.哈默 快乐的星期一 硬核与鞭笞 埃米卢·哈里斯 乔治·哈里森 P.J.哈维“尖叫的”杰伊·霍金斯 雄风 红心 重金属 重金属/硬摇滚 理查德·赫尔与空虚的一群 吉米·亨德里克斯 亨利牛 群众 赫尔曼的隐士 嬉蹦乐 洞穴 霍兰-多齐尔-霍兰 冬青树 约翰·李·胡克 胡蒂与河豚 莱特宁·霍普金斯 特雷弗·霍恩 爱之屋 惠特尼·休斯敦 豪林·沃尔夫 人类同盟 低级馅饼 HUSKER DU
I
ICE-T 比利·艾多 帝国唱片公司 独立厂牌 靛蓝色女孩 飞毯 器乐曲 过度 铁蝴蝶 铁女 岛屿唱片公司 艾斯利兄弟
J
杰克逊5兄弟/杰克逊家庭 詹尼特·杰克逊 杰梅恩·杰克逊 乔·杰克逊 迈克尔·杰克逊 果酱 詹姆斯迪克·詹姆斯 埃塔·詹姆斯 詹姆斯帮 里克·詹姆斯 贾米罗奎伊 简和迪安 简之瘾 日本 爵士摇滚 杰斐逊飞机/星船 威龙·詹宁斯 耶稣与玛利亚锁链 耶稣·琼斯 耶稣晰蜴 杰思罗·塔尔 琼·杰特 比利·乔尔 埃尔顿·约翰 罗伯特·约翰逊 乔治·琼斯 昆西·琼斯 里基·李·琼斯 乔恩·斯塞布鲁斯炸药 贾尼斯·乔普林 旅行 快乐小分队 圣徒犹大
K
恶作剧 B.B.金 本.E.金 卡罗尔·金 克里姆森国王 弗雷迪·金 国王唱片公司 金斯顿三重唱组 奇想吻 喜多郎 阿尔·库珀 发电站 克里斯·克里斯托弗森
L
莱巴赫 丹尼·莱恩 K.K.朗 辛迪·劳珀 利德贝利 齐柏林飞船 莱伯与斯托勒 柠檬头 约翰·伦农 休伊·刘易斯和新闻 杰里·李·刘易斯 自由唱片公司 闪光的种子 小成就 小理查德 活跃 利物浦(60年代) LL COOL J 洛勃 洛杉矶诸 乐队 狼 爱情 爱与火箭 一勺爱 尼克·洛 L7 繁茂 杰夫·林恩林纳德·斯金纳德
M
保罗·麦卡特尼 乔·麦克唐纳 罗杰·麦吉恩 马尔科姆·麦克拉伦 约翰·麦克劳克林 唐·麦克莱恩 莱德·麦克菲特 疯狂 玛多娜 杂志 英格威·马尔姆斯廷 爸爸和妈妈 曼哈顿变换 马里尔莱昂 鲍勃 ·马利 乔治·马丁 约翰·马丁 大攻击 约翰尼·马西斯 约翰·梅奥尔 柯蒂斯·梅菲尔德 乱星 C5 米特·洛夫 肉儡 大屠杀 孟菲斯 水星唱片公司 金属敲击 金属 米高梅唱片公司 迈阿密 乔 ·迈克尔 特·米德勒 点灯熬油 巴迪·迈尔斯 史蒂夫·米勒 内阁 民兵 传教团 乔尼·米切尔 莫比 大葡萄 现代唱片公司 修士 忧郁布鲁斯 阿拉尼斯·莫里塞特 范·莫里森 莫里西 米基·莫斯特 莫特利·克鲁 摩托党 摩城唱处公司 喧闹者摩特 山峰 移动 艾莉森·莫伊特 音乐电视 蜜浆 慕尼黑 安妮·默里 马斯尔·肖尔斯 我的血腥情人节
N
汽油弹 格雷厄姆·纳什 纳什维尔 威利·纳尔逊 迈克尔·内史密斯 内维尔兄弟 新时代音乐 兰迪·纽曼 新秩序 新奥尔良 新浪漫 新探索者 奥利维亚·牛顿-约翰 新浪潮摇滚 不列颠金属新浪潮 纽约纽儿 纽约独立唱片公司 纽约当地现象 精妙 尼科 九寸钉 般(英国) 涅般(美国) 性本恶乐队 杰克·尼奇 特德·纽金特 加里·努曼 N.W.A
O
绿洲 比利·奥申 菲尔·奥克斯 西尼德·奥康纳 迈克·奥德菲尔德 大野洋子 橙汁 罗伊·奥比森 环行公路 球体 暗中调动管弦乐队 奥兹·奥斯本 奥斯蒙德兄弟 翰尼·奥蒂斯
P
吉米·佩奇 罗伯特·帕尔默 梅雷厄姆·帕克和谣言 多利·帕顿 人行道 汤姆·帕克斯顿 珍珠酱 约翰·皮尔 五角星 佩雷·尤布 卡尔·珀金斯 彼得,保罗和玛丽 宠物店男孩 汤姆·佩蒂和伤心人 萨姆·菲利普斯 威尔逊·皮克特 平克·弗洛伊德 妖精 波科 波格斯 宝丽金唱片公司 伊基·波普 ORTISHEAD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伪装者 雷·普赖斯 原始尖叫 汽油炉 普林斯 普洛考·哈勒姆 神童 长发教授 激进摇滚 五彩皮毛 通灵电视 人民公敌 公共形象公司 酒吧摇滚 朋克摇滚(60年代) 朋克摇滚(70年代)
Q
女王 女王的军队 神秘信使 精髓
R
英国电台 美国电台 电台迷 拉格泰姆 彩虹 雨衣 邦尼·雷特 雷蒙斯 腐败 说唱乐 流氓 木莓 RCA唱片公司 蒂斯·雷丁 红热辣椒 吉米·里德 卢·里德 雷吉音乐 R.E.M 文艺复兴 REO快车 重奏唱片公司 居民 节奏与布鲁斯 克利夫·理查德 乔纳林·里奇曼和时髦情人 驾驶 棒哥们儿 斯莫基· 鲁滨逊和奇迹 摇滚电影 摇滚,摇滚乐和与山地乡村摇滚乐 肯尼·罗杰斯 滚石 亨利·罗林斯 米克 龙森 琳达·龙斯塔特 黛安娜·罗斯 原始交换唱片公司 洛克西音乐 托德·朗格伦 RUN-D.M.C 冲击 汤姆·拉什 利昂·拉塞尔
S
天堂之剑 圣艾蒂安 盐和胡椒 旧金山 桑塔纳 撒克逊 权杖-魔权唱片公司 蝎子 尖叫的树 西尔 西巴多 视觉 皮特·西格 性手枪 影子 沙姆69 世外桃源 谢利斯 西格西格人造卫星 西蒙与加芬克 尔 卡莱·西蒙 保罗·西蒙 简单头脑 全红 弗兰克·西纳特拉 苏克西与女妖 慈悲修女 斯加音乐 枕木 瓶瓶罐罐摇滚乐 斯莱德 杀手 斯莱和斯通家庭 小脸 绝妙的南瓜 休伊·“钢琴”·史密斯 帕蒂·史密斯 史密斯 温柔男孩/罗宾·希契科克 软细胞 软机器 音速青年 桑尼和谢尔 灵魂避难所 灵歌 声响花园 斯潘多巴蕾 火花 风味唱片公司 菲尔·斯佩克特 达斯蒂·斯普林菲尔德 布鲁斯·斯普林斯廷 挤压 林戈·斯塔尔 现状 斯塔克斯唱片公司 斯蒂利·斯潘 斯蒂利·丹 立体声实验室 凯特·史蒂文斯 罗德·斯图尔特 斯蒂夫唱片公司 斯蒂芬·斯蒂尔斯 斯汀 石玫瑰 石庙向导 扼杀者 草莓山男孩 风采委员会 冥河 山羊皮 糖块 唐娜·萨默 太阳唱片公司 超级游民 至高无上 冲浪音乐 戴维·西尔维恩
T
接招 传声头像 橙色梦幻 詹姆斯·泰勒 泪水横流 恐惧之泪 电视 英国电视节目 美国电视节目 诱惑 一万个疯子 10CC 十年后 瘦利兹 理查德·汤普森 汤姆森孪生兄弟 悸动的软骨 叮砰巷 乌龟 艾伦·图森特 托雅 交通 恐龙王 特里基 罗宾·特罗尔 艾克与蒂娜·特纳 乔·特纳 蒂娜·特纳 海龟 莎尼娜·特温 康韦·特威蒂 双声唱片公司
U
UB40 飞碟 超声波 低音 黑社会 灭绝欲 尤赖亚·希普 U2
V
卢瑟·范德罗斯 范海伦 史蒂维·雷·沃恩 维·杰伊唱片公司 苏珊娜·维加 地下丝城 毒液 迈克·弗农 神韵 音乐录像 吉恩·文森特
狂暴女性 维真唱片公司 容貌
W
汤姆·韦茨 里克·韦克曼 沃克兄弟 朱尼奥·沃克 T-博恩·沃克 乔·沃尔什 战争 华纳兄弟唱片公司/华纳通讯公司 迪翁·沃里克 送水员 马迪·沃特斯 约翰尼·“吉他”·沃森 天气预报 织工 吉米·韦布 想像 保罗·韦勒 西部摇摆 重击! 巴里·怀特 白蛇 诺曼·惠特菲尔德 谁人 威尔科 汉克·威廉斯 桑尼·博伊·威廉森二世 杰基·威尔逊 史蒂夫·温伍德 金属线 史蒂维·旺德 世界音乐 罗伯特·怀亚特 塔米·怀耐特
X
X XTC
Y
新兵 亚祖 是 德怀特·约卡姆 尼尔·扬
Z
弗兰克·扎帕 回魂尸 ZZ TOP
%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 节选

片段(一)
BEATLES,THE 披头士
“披头士”乐队那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使我们不可能绘他们的艺术生涯和乐队的伟大意义做出简单的概括。“披头士”乐队不仅仅意味着约翰·伦农(LENNON,JOHN*)、保罗·麦卡特尼(McCARTNEY,PAUL*)、乔治·哈里森(HARRISON,GEORCE*)、林戈·斯塔尔(STARR,RINGO*)这些歌坛名人及其音乐创作,还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流行歌曲于60年代突然爆发,象征着流行歇曲的新的发展方式。他们这些人的出现简直是一个奇迹,假如说他们的音乐丰富了文化内容,那么他们的发展历史就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发展史了。
“披头士”乐队是时代的一部分,50年代的青少年,英国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在战后纷纷成长。1941年颁布教育法之后,生活条件相对提高,至少能有机会进入高中及更高学府学习。他们还充分经历了美国摇滚乐的巨大影响,并对此进行艺术上或实践上的探讨。约翰·伦农(1940年10月9日生于利物浦)于1955年组建了他的摇滚乐队“采石工”(TheQuarryman),那时他还在学校上学。1958年他进入了艺术学校,乐队吸收了保罗·麦卡特尼(1942年6月18日生于利物浦)和曾经拥有自己乐队——“反叛”(TheRebels)的乔治·暗里森(1943年2月21日生于利物浦)。“采石工”乐队不同于英国的其他摇滚乐队,它是利物浦摇滚乐队,凭借着在这个世界性港口中成长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英国不被官方认可的节奏与布鲁斯唱片被当地海员带到了城市,又由于利物浦港口范围广阔,各地来往人们风情不一,市内设有各种俱乐部,对颇具勇气的色情音乐也有所需求,这就为靠色情音乐谋生大开了方便之门。
1959年,“银色披头士”(Silver Beatles)乐队成立一一包括约翰、保罗、乔治、吉他手斯图尔特·萨克利夫(SIuartSutcliffe)和鼓手皮特·贝斯特(PeIeBest),他们在原西德的汉堡——又一个港口城市,俱乐部的天地,美国音乐又一中心频频出现,因此迅速而又十分顺利地打开了局面。
要过高地评价“披头士”乐队在早期职业性活动的几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恐怕有一定困难。他们掌握基本技能,学会了各种不同场合博得观众欢心的技巧:音乐必须响亮有劲,不需要任何轻柔。俱乐部地方狭小,乐队的乐器单一,所以演奏出来的音乐都是由鼓,贝司和节奏吉他声混合而成。尽管乐队偶尔有一名歌手托尼·谢里登(TonySheridan)的演唱,但作为一个乐队整体,与其说是主唱,不如说是以演唱形式作为伴奏来取得和谐效果——从节奏与布鲁斯唱片中学得的技巧,尤其模仿了早期Motown录音中以福音赞美待为主的灵魂音乐。1961年,“披头士”乐队开始创作实实在在的地方音乐一一并且胜过别的任何一个乐队。他们成功地度过了初学期,造就了当时*为出色的两名歌手一一约翰和保罗。
乐队自身也开始受到普遍欢迎。他们是《默西节拍》杂志**次民意测验的优胜者并引起了一家唱片行“北极音乐商店”(North EndMusic Stores) 的经理布赖思·爱泼斯坦(BrianEpstein)的关注,他是在他家乡利物浦家具商店里工作时注意到他们的,后来居然成了乐队的经理人。爱泼斯坦修整了乐队,使他们的舞台动作规范化,把他们的皮革制服改为西服,还让他们认识到EMI公司Par-lophone分公司的唱片和他们自己唱片之间的差别。他帮着大伙策划如何在金曲排行榜、在每次音乐会上、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取得成功。然而,要是说爱泼斯坦的成就将使“披头士”乐队在英国乐坛获得前所未有的创举,那么他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他本人并非从事音乐事业的专业人员。“披头士”乐队1961—1964年间艺术生涯上有所建树的关键是他们没有理循传统流行音乐的旧迹。约翰和保罗的歌词创作本领是其主要因素——他们撰写了那段时期内所有的获奖作品,其重要性归为两个方面:它结束了美国摇滚乐在英国的统治局面;以强有力的歌词创作开路,完全打破了英国流行歌曲出版上的常规。
经爱泼斯坦签约的这支乐队,乔治·哈里森弹奏吉他,保罗·麦卡特尼弹贝司,约翰·伦农弹节奏吉他,皮特·贝斯特打鼓(斯图尔特在汉堡时离开乐队,后死于脑瘤)。不久,皮特·贝斯特被来自“飓风”(Hurricanes)乐队的林戈·斯塔尔原名理查德·斯塔基(RichardStarkey),1940年7月7日生于利物浦取代。要不是爱泼斯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与EMI公司签订了合同,乐队的成功会更加神速。《爱我吧》(Love MeDo)于1962年12月居排行榜前20名;从《愉悦我》(Please Please Me)、《从我到你》(From Me to You)和《她爱你》(She LovesYou).全都获得冠军。1963年夏天,“披头士”乐队被推举为少年偶像。唱片的出售引发了一系列的骚乱——音乐会场场爆满并由警察维护秩序中有关报道风靡各家报刊杂志,唱片公司在极度渴望中寻找“新披头士”。
然而,乐队远不只是昙花一现。他们并没有被狂热所淹没,始终保持兴趣盎然、既独具个性又相互衔接的特征。在体现人的性格上,他们真正达到了克利夫·理查德(RICHARD,CLIFF*)和“影子”(Shadows)乐队所达不到的境地,他们的品行没有和娱乐界同流合污——虽然他们也曾领教愤世嫉俗、骄傲自大和永不满足之类的思潮。“披头士”乐队的服饰、发型、夹克上衣和靴子代表了一种社会心态和歌迷们的炽热之情。乐队把流行音乐带到了那些曾经对流行音乐不安的广大听众面前。“披头士”音乐从开始诞生之时起就不仅被劳动阶层的孩子们所喜欢,而且也得到中产阶级青年人的青睬。这些听众有着和“披头士”成员们相同的时代经历。“披头士”乐队是英国流行乐乐坛中惟一没有损害他们智慧发挥的乐队。“披头士”的装束活似学生摸样。
要是说“披头士”乐队的性格特征使其音乐获得成功是超常的话,那更不同寻常的就要数他们音乐的本身能不断地施展其影响力。乐队为排行榜音乐增添了新风格,美妙、和谐并富有节奏,振奋人心,使人身不由己。尽管音乐中粗糙的“汉堡锋芒”已被磨平,可乐队神韵犹存,那些歌曲虽已被重新修饰,但依然不改初衷。到1961年底,在一年稍微多一点的时间内,乐队取得了在英国所有可能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也就是*后一步是征服美国(欧洲共同体国家早已征服)。1964年2月,这一步以相当漂亮的方式完成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爱泼斯坦的精心安排[包括埃德·沙利文(EdSullivan)的电视节目的大肆宣传],另一方面是由于Capitol唱片公司价值2万英镑的广告,但*主要的还是因为美国少年流行音乐中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披头士”乐队抵达纽约时就占据了美国所有的排行榜。“披头士”风潮席卷美国,乐队凭借着它一口纯正的英国口音,威震美国各乐队,改变了美国人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就像改变本国人态度一样成功。
回顾以前的历史,“披头士”乐队在1964年取得的成就不是**次(也不是永远)引起了美国人对英国流行音乐的兴趣,而是在众多的挫折创伤中保持了音乐创造力,保持了作为超级歇星的服装标志。从那时候起,乐队的艺术生涯走向两条独立的,或者说是平行的支线——一方面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另一方面是音乐技艺上的提高。在商业方面,“披头士”推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之作,并和EMI公司签了一项新协议,又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北方歌曲”(NorthenSongs)。场场爆满的世界性巡回演出(*后于1966年停止)都是在日益膨胀的追随奉承者和络绎不绝的新闻媒体的关注下进行的,“披头士”乐队走到哪里,商人们也跟到哪里,供应从“披头士”假发、“披头士”灯管裤到“披头士”茶具盖布的任何东西。这些人早在1961年赚了如此多的钱以至像出口工业一样被授予MBE奖。
即便是为了达到致富的目的,“披头士”乐队也还是不失原来的风范。他们的电影《辛苦一天之后的晚上》(A Hard Day’s Night)和《救命!》(Help)不是迫不及待地谋求私利,而是通过迪克·莱斯特(Dick
Lester)创造性、艺术性地执导,把他的技艺——当然还得加上“披头士”自己的智慧——运用到其中,使两部电影赢得了不只是卖座率的成功,而且是本质性的胜利。“披头士”的主要形象在影片《救命!》中有所体现——孩子们进入他们那一排平顶房子,揭示了在透过正门之后那巨大而奢侈的公共性吸毒窝。在群星争艳的音乐界,“披头士”乐队不得不舍弃前身,汉堡时代一去不复返。他们的音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由演奏实况的形式来表现,而是需要克服种种压力的情况下才得以椎出。他们的工作地点是一间录制室,他们的音乐史也都变成了歌曲专辑史。面这段专辑史的意义就在于使他们的音乐水平有了提高一一因为他们吸收了新近有影响力的人士,利用新近获的财富资源,又因为他们的艺术雄心在不断滋长。人们不期望*初的摇滚音乐家们会有什么突破,其实他们中也很少有人突破,然而,“披头士”音乐却不可抗拒地向前发展,尽管每天都有来自流行音乐的阻力,而且他们的音乐来源有限,在改变广大听众对流行音乐态度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到1965年,他们开始支持一个新的音乐世界,折衷主义、雄心勃勃、自我意识成了音乐大师们的时尚,而他们自己也被这个世界所支持。那时,流行歌曲(Pop)已经不再是一个十分贴切的用词,因为“披头士”乐队和鲍勃·迪伦(DYIAN,BOB*)彼此之间互为感化,乡村音乐、摇滚音乐、布鲁斯乐曲和少年叙事歌曲在一种新的文化狂热中交织成一体。“披头士”成了**代摇滚(Rock)歌星。
他们的进步体现在舞台上,就是1965年12月出版的《橡胶灵魂》(RubberSoul)和1966年8月出版的《左轮手枪》(Revolver)。这两张唱片的基调依然美妙(也许是管弦乐队更加精心的制作),但已不再有摇滚青年直截了当的表演,也不再包括那些—卜分朴素的简单歌曲。相反,乐曲主题变得极力深刻,例如保罗·麦卡特尼把当时标准的歌曲《昨天》(Yesterday)改为刻意修饰过的《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
Rigby);抒情歌曲也变得十分“有趣”,如伦农吸收了迪伦及其乐队所表现的哲理歌词。总之,有一种新的声音在进发一一哈里森的西塔尔琴,一组组弦乐器和法式竖琴,都在制作人乔治·马丁(MARTINCEORGE*)的音乐技巧下得以升华。1967年6月,他们推出了《佩蹈军士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Band)——经过煞费苦心的酝酿计划,精心编制,竞奇迹般地成了一套包括所有青年文化要素的一整套连续广播节目(其中包含有毒品、电子学、神秘主义和理想等)——伴随着人们所熟知的“披头士”式和谐音调及其魅力。
这以后,“披头士”乐队成员也都成了嬉皮士,他们蓄起长发,开始抽大麻,参与印度教的一些活动;他们信仰人间真爱,计划把《奇妙的秘密旅行》(MagicalMystery Tour)推上银幕,并成立“苹果”(ApPle)公司,此公司将以乐队的收人为公共服务,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大快人心的行动。1967年夏天是序幕的结束,又是尾声的开始。布赖恩·爱泼斯坦去世,《奇妙的秘密旅行》彻底失败,“苹果”也成了一个即将实现的幻想。“披头士”乐队开始被他们之间针锋相对的矛盾所割裂一一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嬉皮土地位和他们那种超级巨星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态度与他们离开“平常”关心之事越来越远之间的矛盾。总之,是他们个人在音乐雄心和物欲上的追求之间的矛盾。注定的散伙在慢馒地、不知不觉地逼近,到1967-1969年之间,“披头士”乐队已不再是整体的“披头士”,而变成了约翰·伦农、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这些个人。他们继续在一起录制唱片,双唱片《白色专辑》(White Album,1968年11月出版)可以说是乐队才智*完美的体现一一有歌词作家、歇唱家、编曲者、演奏者及艺术家——这当然也是个人智慧的结晶。市场上有约翰的歌曲、保罗的歌曲、也有乔治的歌曲,而且他们还是继续在一起工作。
当乐队*后解体时,很难在音乐效果上体现出征何差异来,因为他们在解散之前已经开始了单独工作,而且在此后“披头士”继续作为彼此间定期合集的标志。然而,乐队的解体总归有其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痛苦,一项事业的惨重的损失,而且更简单地说,一个响亮的名字从此消失,一个时代从此结束——在这个时代里,摇滚乐、流行歌曲的音乐潜力**次被意识到并被挖掘出来;在这个时代,音乐似乎成了文化、社会、政治和革命力量的载体。“披头士”乐队象征着乐观主义,他们的瓦解标志着乐观主义的消亡。*后“披头士”不仅仅留给我们一大批好歌曲(由他们自己或者其他无数的艺人录制)而且留绘我们一个破碎的梦,还留绘我们摇滚史上*经典的怀旧之音。
片段(二)
BLUE CHEER 忧郁心境

60年代末期,旧金山乐队在纷纷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摆脱了英国重摇滚乐队——如“精华”CREAM*)和杰夫·贝克(JeffBack)等乐队对他们的影响,但这些乐队中大多数的第二、三代却完全被英国影响势力所吓倒。因此,当“忧郁心境”乐队在这个时候突然崛起,举办惊天动地的演出并发行重量级的唱片《夏日布鲁斯》(SummertimeBlues,Philip唱片公司发行)时,他们在1968年夏天引起了巨大轰动,似乎连英国乐队也不能对乐队进行毁灭性打击了。乐队队员有鼓手保罗·瓦利(PaulWhaley)、贝司手以及主唱歌手边克·被得森(Dick Peterson)和主音吉他手兰迪·霍尔登(RandyHolden)。在他们第2张专辑《由表及里》(Outside Inside)出版的同时,霍尔登已经由利·史蒂文斯(Leigh Stevens)替代了。此唱片是他们*有趣的唱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保罗·瓦利精湛的重摇滚的口技。正如“感恩而死”(GRATEFULDEAD.THE*)乐队那样,他们也充满了神秘的传奇故事,但可惜的是,他们没能把他们的激奋之情抒发到他们4张唱片中的任何一张上去。尽管他们在歌坛中显得有点内向,但还是拥有了一个音乐地位,它的衍生乐队“大疯克铁路”(GRAND FUNK RAILROAD*)也十分成功。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 内容简介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由多年从事欧美流行音乐研究与介绍的王晓峰和章雷负责主编,历时7年多编撰而成。全书以词条形式排列,以大量丰富翔实的资料,介绍了众40年代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欧美乐坛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家、歌星及音乐团体,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流派,著名的唱片公司等817个词条、800余张图片,约136万字,是中国**部全面介绍欧美流行音乐的百科全书。本书涵盖了当今比较受欢迎的几十种音乐风格与流派:爵士、布鲁斯、灵歌、民歌、乡村音乐、流行、摇滚、朋克、另类、重金属、电子乐等等,内容不仅涉及到音乐家、歌星的成长历程、唱片工业的兴衰、风格流派的潮起潮落,也涉及到更深层的流行文化现象,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同时也通过流行音乐这面镜子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当代西方流行文化发展的脉络。本书对目前在电台、电视台、报刊从事流行音乐方面工作的编辑、记者、主持人、专门从事流行音乐的专业工作者以及广大流行音乐、摇滚乐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通过此书能够全面了解欧美流行音乐。

欧美流行音乐指南 节选

片段(一)
BEATLES,THE 披头士
“披头士”乐队那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使我们不可能绘他们的艺术生涯和乐队的伟大意义做出简单的概括。“披头士”乐队不仅仅意味着约翰·伦农(LENNON,JOHN*)、保罗·麦卡特尼(McCARTNEY,PAUL*)、乔治·哈里森(HARRISON,GEORCE*)、林戈·斯塔尔(STARR,RINGO*)这些歌坛名人及其音乐创作,还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流行歌曲于60年代突然爆发,象征着流行歇曲的新的发展方式。他们这些人的出现简直是一个奇迹,假如说他们的音乐丰富了文化内容,那么他们的发展历史就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发展史了。
“披头士”乐队是时代的一部分,50年代的青少年,英国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在战后纷纷成长。1941年颁布教育法之后,生活条件相对提高,至少能有机会进入高中及更高学府学习。他们还充分经历了美国摇滚乐的巨大影响,并对此进行艺术上或实践上的探讨。约翰·伦农(1940年10月9日生于利物浦)于1955年组建了他的摇滚乐队“采石工”(TheQuarryman),那时他还在学校上学。1958年他进入了艺术学校,乐队吸收了保罗·麦卡特尼(1942年6月18日生于利物浦)和曾经拥有自己乐队——“反叛”(TheRebels)的乔治·暗里森(1943年2月21日生于利物浦)。“采石工”乐队不同于英国的其他摇滚乐队,它是利物浦摇滚乐队,凭借着在这个世界性港口中成长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英国不被官方认可的节奏与布鲁斯唱片被当地海员带到了城市,又由于利物浦港口范围广阔,各地来往人们风情不一,市内设有各种俱乐部,对颇具勇气的色情音乐也有所需求,这就为靠色情音乐谋生大开了方便之门。
1959年,“银色披头士”(Silver Beatles)乐队成立一一包括约翰、保罗、乔治、吉他手斯图尔特·萨克利夫(SIuartSutcliffe)和鼓手皮特·贝斯特(PeIeBest),他们在原西德的汉堡——又一个港口城市,俱乐部的天地,美国音乐又一中心频频出现,因此迅速而又十分顺利地打开了局面。
要过高地评价“披头士”乐队在早期职业性活动的几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恐怕有一定困难。他们掌握基本技能,学会了各种不同场合博得观众欢心的技巧:音乐必须响亮有劲,不需要任何轻柔。俱乐部地方狭小,乐队的乐器单一,所以演奏出来的音乐都是由鼓,贝司和节奏吉他声混合而成。尽管乐队偶尔有一名歌手托尼·谢里登(TonySheridan)的演唱,但作为一个乐队整体,与其说是主唱,不如说是以演唱形式作为伴奏来取得和谐效果——从节奏与布鲁斯唱片中学得的技巧,尤其模仿了早期Motown录音中以福音赞美待为主的灵魂音乐。1961年,“披头士”乐队开始创作实实在在的地方音乐一一并且胜过别的任何一个乐队。他们成功地度过了初学期,造就了当时*为出色的两名歌手一一约翰和保罗。
乐队自身也开始受到普遍欢迎。他们是《默西节拍》杂志**次民意测验的优胜者并引起了一家唱片行“北极音乐商店”(North EndMusic Stores) 的经理布赖思·爱泼斯坦(BrianEpstein)的关注,他是在他家乡利物浦家具商店里工作时注意到他们的,后来居然成了乐队的经理人。爱泼斯坦修整了乐队,使他们的舞台动作规范化,把他们的皮革制服改为西服,还让他们认识到EMI公司Par-lophone分公司的唱片和他们自己唱片之间的差别。他帮着大伙策划如何在金曲排行榜、在每次音乐会上、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取得成功。然而,要是说爱泼斯坦的成就将使“披头士”乐队在英国乐坛获得前所未有的创举,那么他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他本人并非从事音乐事业的专业人员。“披头士”乐队1961—1964年间艺术生涯上有所建树的关键是他们没有理循传统流行音乐的旧迹。约翰和保罗的歌词创作本领是其主要因素——他们撰写了那段时期内所有的获奖作品,其重要性归为两个方面:它结束了美国摇滚乐在英国的统治局面;以强有力的歌词创作开路,完全打破了英国流行歌曲出版上的常规。
经爱泼斯坦签约的这支乐队,乔治·哈里森弹奏吉他,保罗·麦卡特尼弹贝司,约翰·伦农弹节奏吉他,皮特·贝斯特打鼓(斯图尔特在汉堡时离开乐队,后死于脑瘤)。不久,皮特·贝斯特被来自“飓风”(Hurricanes)乐队的林戈·斯塔尔原名理查德·斯塔基(RichardStarkey),1940年7月7日生于利物浦取代。要不是爱泼斯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与EMI公司签订了合同,乐队的成功会更加神速。《爱我吧》(Love MeDo)于1962年12月居排行榜前20名;从《愉悦我》(Please Please Me)、《从我到你》(From Me to You)和《她爱你》(She LovesYou).全都获得冠军。1963年夏天,“披头士”乐队被推举为少年偶像。唱片的出售引发了一系列的骚乱——音乐会场场爆满并由警察维护秩序中有关报道风靡各家报刊杂志,唱片公司在极度渴望中寻找“新披头士”。
然而,乐队远不只是昙花一现。他们并没有被狂热所淹没,始终保持兴趣盎然、既独具个性又相互衔接的特征。在体现人的性格上,他们真正达到了克利夫·理查德(RICHARD,CLIFF*)和“影子”(Shadows)乐队所达不到的境地,他们的品行没有和娱乐界同流合污——虽然他们也曾领教愤世嫉俗、骄傲自大和永不满足之类的思潮。“披头士”乐队的服饰、发型、夹克上衣和靴子代表了一种社会心态和歌迷们的炽热之情。乐队把流行音乐带到了那些曾经对流行音乐不安的广大听众面前。“披头士”音乐从开始诞生之时起就不仅被劳动阶层的孩子们所喜欢,而且也得到中产阶级青年人的青睬。这些听众有着和“披头士”成员们相同的时代经历。“披头士”乐队是英国流行乐乐坛中惟一没有损害他们智慧发挥的乐队。“披头士”的装束活似学生摸样。
要是说“披头士”乐队的性格特征使其音乐获得成功是超常的话,那更不同寻常的就要数他们音乐的本身能不断地施展其影响力。乐队为排行榜音乐增添了新风格,美妙、和谐并富有节奏,振奋人心,使人身不由己。尽管音乐中粗糙的“汉堡锋芒”已被磨平,可乐队神韵犹存,那些歌曲虽已被重新修饰,但依然不改初衷。到1961年底,在一年稍微多一点的时间内,乐队取得了在英国所有可能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也就是*后一步是征服美国(欧洲共同体国家早已征服)。1964年2月,这一步以相当漂亮的方式完成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爱泼斯坦的精心安排[包括埃德·沙利文(EdSullivan)的电视节目的大肆宣传],另一方面是由于Capitol唱片公司价值2万英镑的广告,但*主要的还是因为美国少年流行音乐中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披头士”乐队抵达纽约时就占据了美国所有的排行榜。“披头士”风潮席卷美国,乐队凭借着它一口纯正的英国口音,威震美国各乐队,改变了美国人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就像改变本国人态度一样成功。
回顾以前的历史,“披头士”乐队在1964年取得的成就不是**次(也不是永远)引起了美国人对英国流行音乐的兴趣,而是在众多的挫折创伤中保持了音乐创造力,保持了作为超级歇星的服装标志。从那时候起,乐队的艺术生涯走向两条独立的,或者说是平行的支线——一方面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另一方面是音乐技艺上的提高。在商业方面,“披头士”推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之作,并和EMI公司签了一项新协议,又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北方歌曲”(NorthenSongs)。场场爆满的世界性巡回演出(*后于1966年停止)都是在日益膨胀的追随奉承者和络绎不绝的新闻媒体的关注下进行的,“披头士”乐队走到哪里,商人们也跟到哪里,供应从“披头士”假发、“披头士”灯管裤到“披头士”茶具盖布的任何东西。这些人早在1961年赚了如此多的钱以至像出口工业一样被授予MBE奖。
即便是为了达到致富的目的,“披头士”乐队也还是不失原来的风范。他们的电影《辛苦一天之后的晚上》(A Hard Day’s Night)和《救命!》(Help)不是迫不及待地谋求私利,而是通过迪克·莱斯特(Dick
Lester)创造性、艺术性地执导,把他的技艺——当然还得加上“披头士”自己的智慧——运用到其中,使两部电影赢得了不只是卖座率的成功,而且是本质性的胜利。“披头士”的主要形象在影片《救命!》中有所体现——孩子们进入他们那一排平顶房子,揭示了在透过正门之后那巨大而奢侈的公共性吸毒窝。在群星争艳的音乐界,“披头士”乐队不得不舍弃前身,汉堡时代一去不复返。他们的音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由演奏实况的形式来表现,而是需要克服种种压力的情况下才得以椎出。他们的工作地点是一间录制室,他们的音乐史也都变成了歌曲专辑史。面这段专辑史的意义就在于使他们的音乐水平有了提高一一因为他们吸收了新近有影响力的人士,利用新近获的财富资源,又因为他们的艺术雄心在不断滋长。人们不期望*初的摇滚音乐家们会有什么突破,其实他们中也很少有人突破,然而,“披头士”音乐却不可抗拒地向前发展,尽管每天都有来自流行音乐的阻力,而且他们的音乐来源有限,在改变广大听众对流行音乐态度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到1965年,他们开始支持一个新的音乐世界,折衷主义、雄心勃勃、自我意识成了音乐大师们的时尚,而他们自己也被这个世界所支持。那时,流行歌曲(Pop)已经不再是一个十分贴切的用词,因为“披头士”乐队和鲍勃·迪伦(DYIAN,BOB*)彼此之间互为感化,乡村音乐、摇滚音乐、布鲁斯乐曲和少年叙事歌曲在一种新的文化狂热中交织成一体。“披头士”成了**代摇滚(Rock)歌星。
他们的进步体现在舞台上,就是1965年12月出版的《橡胶灵魂》(RubberSoul)和1966年8月出版的《左轮手枪》(Revolver)。这两张唱片的基调依然美妙(也许是管弦乐队更加精心的制作),但已不再有摇滚青年直截了当的表演,也不再包括那些—卜分朴素的简单歌曲。相反,乐曲主题变得极力深刻,例如保罗·麦卡特尼把当时标准的歌曲《昨天》(Yesterday)改为刻意修饰过的《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
Rigby);抒情歌曲也变得十分“有趣”,如伦农吸收了迪伦及其乐队所表现的哲理歌词。总之,有一种新的声音在进发一一哈里森的西塔尔琴,一组组弦乐器和法式竖琴,都在制作人乔治·马丁(MARTINCEORGE*)的音乐技巧下得以升华。1967年6月,他们推出了《佩蹈军士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Band)——经过煞费苦心的酝酿计划,精心编制,竞奇迹般地成了一套包括所有青年文化要素的一整套连续广播节目(其中包含有毒品、电子学、神秘主义和理想等)——伴随着人们所熟知的“披头士”式和谐音调及其魅力。
这以后,“披头士”乐队成员也都成了嬉皮士,他们蓄起长发,开始抽大麻,参与印度教的一些活动;他们信仰人间真爱,计划把《奇妙的秘密旅行》(MagicalMystery Tour)推上银幕,并成立“苹果”(ApPle)公司,此公司将以乐队的收人为公共服务,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大快人心的行动。1967年夏天是序幕的结束,又是尾声的开始。布赖恩·爱泼斯坦去世,《奇妙的秘密旅行》彻底失败,“苹果”也成了一个即将实现的幻想。“披头士”乐队开始被他们之间针锋相对的矛盾所割裂一一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嬉皮土地位和他们那种超级巨星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态度与他们离开“平常”关心之事越来越远之间的矛盾。总之,是他们个人在音乐雄心和物欲上的追求之间的矛盾。注定的散伙在慢馒地、不知不觉地逼近,到1967-1969年之间,“披头士”乐队已不再是整体的“披头士”,而变成了约翰·伦农、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这些个人。他们继续在一起录制唱片,双唱片《白色专辑》(White Album,1968年11月出版)可以说是乐队才智*完美的体现一一有歌词作家、歇唱家、编曲者、演奏者及艺术家——这当然也是个人智慧的结晶。市场上有约翰的歌曲、保罗的歌曲、也有乔治的歌曲,而且他们还是继续在一起工作。
当乐队*后解体时,很难在音乐效果上体现出征何差异来,因为他们在解散之前已经开始了单独工作,而且在此后“披头士”继续作为彼此间定期合集的标志。然而,乐队的解体总归有其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痛苦,一项事业的惨重的损失,而且更简单地说,一个响亮的名字从此消失,一个时代从此结束——在这个时代里,摇滚乐、流行歌曲的音乐潜力**次被意识到并被挖掘出来;在这个时代,音乐似乎成了文化、社会、政治和革命力量的载体。“披头士”乐队象征着乐观主义,他们的瓦解标志着乐观主义的消亡。*后“披头士”不仅仅留给我们一大批好歌曲(由他们自己或者其他无数的艺人录制)而且留绘我们一个破碎的梦,还留绘我们摇滚史上*经典的怀旧之音。
片段(二)
BLUE CHEER 忧郁心境

60年代末期,旧金山乐队在纷纷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摆脱了英国重摇滚乐队——如“精华”CREAM*)和杰夫·贝克(JeffBack)等乐队对他们的影响,但这些乐队中大多数的第二、三代却完全被英国影响势力所吓倒。因此,当“忧郁心境”乐队在这个时候突然崛起,举办惊天动地的演出并发行重量级的唱片《夏日布鲁斯》(SummertimeBlues,Philip唱片公司发行)时,他们在1968年夏天引起了巨大轰动,似乎连英国乐队也不能对乐队进行毁灭性打击了。乐队队员有鼓手保罗·瓦利(PaulWhaley)、贝司手以及主唱歌手边克·被得森(Dick Peterson)和主音吉他手兰迪·霍尔登(RandyHolden)。在他们第2张专辑《由表及里》(Outside Inside)出版的同时,霍尔登已经由利·史蒂文斯(Leigh Stevens)替代了。此唱片是他们*有趣的唱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保罗·瓦利精湛的重摇滚的口技。正如“感恩而死”(GRATEFULDEAD.THE*)乐队那样,他们也充满了神秘的传奇故事,但可惜的是,他们没能把他们的激奋之情抒发到他们4张唱片中的任何一张上去。尽管他们在歌坛中显得有点内向,但还是拥有了一个音乐地位,它的衍生乐队“大疯克铁路”(GRAND FUNK RAILROAD*)也十分成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