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书,您可以:
学知识,一千个字里涵盖着天文、地理、历史、人格修养……无所不包!
长见识,了解那些从来没人讲解过的被割断不再传承的历史经典!
懂常识,古人用什么洗头!永远不赦的是哪“十恶”?三姑六婆都是谁?
看历史,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孔子也休过妻?孝子有哪些标准?
聊趣事,歇后语一条一条,各地方言一套一套,要的就是这亦庄亦谐。
绝妙华章《千字文》无死角解读,1000个字,通晓古今,看天下,补上国学**课。
**部分变废为宝自我改造
盖,本义是指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这里做发语词,也有人称之为“提起连词”,没有实际意义。这种用法我们在中学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一句时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普通话不这么用了,但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仍作为发语词使用。
此,左边是一只脚,右边是一个人,意思是脚踩在别人身上,为“跳”的本字,原表示“踩、踏”,后来用做指示代词,指“这、这个”——哪个?就是脚底下踩的“这个”。
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的肉身躯壳是由“四大”组成,人的思想道德要以“五常”为规范。
四大皆空
《千字文》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基本没有佛家的东西,但这里出现了个“四大”,明显是从佛家那里搬来的嘛!
“四大”的概念虽然是由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的,但并不是佛教首创。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印度学者卡皮拉提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气”五大元素构成的,这和我国古代认为物质世界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形态构成的“五行之说”相类似。大约一个世纪后,佛教兴起,借用了卡皮拉的这个说法,但也不好意思照抄照搬,就把“气”舍弃了,把“地、水、火、风”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要素。
其实,正常情况下,《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应该写“五大”而不是“四大”,因为在中国,佛教的“四大”远不如我们老祖宗原创的“五行”容易理解和深入人心。那么老周为什么不写“五大”呢?
原因很简单:条件所限。皇帝要求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这里把“五”用上了,那紧接着的“五常”怎么办?不能减少“一常”变成“四常”吧?而把“五大”写成“四大”,既避免了重复,还能顺便卖个乖、讨个巧:皇帝萧衍不是醉心于佛教吗?我老周虽然是儒家的人,但对佛教也不是一窍不通,你看,佛教的“四大”我都知道!
佛教的“四大”理论传人中国后,也被中医医籍所引用,比如和周兴嗣同时代的隐士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这是对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进行修订增补而成的医书。肘后备急,意思就是说放在旁边,急用的时候随手就能拿到。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佛教和儒学也很精通。在该书序言中,他写道:“《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是故深宜自想,上自通人,下达众庶,莫不各加缮写,而究括之。”这句话出自《佛说医经》和《智度论》,意思是说“四大”不调会引起404种病,那么“一大”不调便引起101种病,所以陶弘景才故意凑了八个中医药方。看来,用他这本书,只能治疗“一大”不调所导致的疾病,其他“三大”还治不了。后来,很多医学家尝试着将“四大”理论与“五行”理论结合起来,如唐代的孙思邈、明朱清初的喻昌等。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卣“四大”构成的,因缘聚合则生,因缘分散即灭,而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是“四大”不调。如果构成你身体的“四大”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那你就会生龙活虎、爬上跳下、东跑西颠,干什么都舒坦得很!如果“四大”不调,那你就惨了,整天病病怏怏的,“浑身肚子疼”,“满头牙疼”,哪儿都不舒服!如果“四大”不调到一定程度,那你就要俩爪抱脑袋——玩(完)蛋了。到了那时候,构成你身体的“四大”因为意识的毁灭而不再属于你自己,真的是“四大皆空”了。
千万不要误解,这样解释“四大皆空”并不符合佛教原意。“四大皆空”在佛学中应为“四大本空”,《佛学常见辞汇》是这样解释的:“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
“四大本空”的思想在《圆觉经》中有具体表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圆觉经》中的这段表述,南北朝时的僧肇曾用一句话将其概括:“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虽然是由“四大”构成的,构成的这个东西叫做“我”,但实际上这“四大”是经常变化的,*后尘归尘土归土,四大就没有主体了,这就是所谓“无我”。
既然都“四大本空”了,那我们要怎样做才有意义呢?佛教说要“离相见性”,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说要舍弃表象,认清本性,不要心有所取、刻意强求,要自然、随缘,这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观点有点类似之处。
作为佛教的门外汉,在此胡乱解释“四大皆空”,真是自取其辱,大家姑妄听之吧。
五常为本
常,原指旗帜,《尚书•周书•君牙》中周穆王对大臣君牙说:你爷爷和你老爸“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太常”是什么东西呢?《孔传》解释说:“王之旌旗画日月日太常。”古代有大功的要写在太常旗上的,是对立功人员的一种精神奖励,其功效相当于现在的光荣榜或荣誉证书。古代掌管礼乐的*高行政机关称太常寺,其主管官员称太常卿,位列九卿之首。
五常,有三种解释:
一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基本道德准则,像五面永远飘扬在灵魂深处的旗帜一样。
二是指五伦,即封建宗法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
三是指五行。
在“四大五常”这句里,用的是**个意思,讲的是自身修养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后面的几句还要具体进行高标准严要求。
从化学成分上来看,人和垃圾没什么两样,除非你以“五常”为道德准则来进行自我改造,所以说“五常”是人之根本,是人区别于垃圾的标志。那么“五常”是谁规定的呢?为什么如此权威?
孔子曾提出仁、礼、孝、悌、忠、信、义、智、勇等道德准则,但他老人家并没有把这些准则进行归类汇总,这么多道德准则乱七八糟地摆在那里,让人有点无所适从。孟子一看,这哪行啊,就将其条理化,归纳为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的四项基本准则。《孟子•告子上》中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仁、义、礼、智就是人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的具体表征,孟子认为这些都是娘胎带来的,天生就有的,根本不用去考虑的。
五常中的“仁、义、礼、智”已经提出来了,“信”还没露面。孟子没怎么重视“信”,把它排除在思想基本准则之外,与孝、悌、忠辅助准则放一起了。
孟子虽然首先进行了“五常”的研制开发工作,但他只造出了个雏形,完整的“五常”概念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来的,他在《天人对策》中说:“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董仲舒还把五常与五行进行配对,纳入他的天人合一理论中去。
东汉后期,马融在其《论语注》中*先把三纲五常并提,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伦理道德原则开始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在隋唐以后,“三纲五常”的提法已经普及了。到了宋代,理学家朱熹将“三纲五常”这一伦理道德体系发展到了极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朱老先生却在很多细节之处违背了自己制订的道德准则,成为“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典范,被政敌抓住小辫子告了黑状——这些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
一直以来,一提到“三纲五常”,我们脑袋里蹦出的念头肯定是反感和反对,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愚弄人民的工具、束缚思想的教条……根本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希望有新的道德准则将其替代,可惜,晚了,不可能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思想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改造,即使花很长时间、很大气力完成了表面的改造,也很难撼动文化的根基,而且会导致思维混乱、行为失控等得不偿失的社会反应,比如当前社会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蔑视法律等思耳矣。”
……
我们追看楼主的文章,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消遣,是为了补回我们在童年教育中错失的最宝贵的东西。——月黑风高鱼在飞江湖兄弟这一好文,以千字文为线索,将许多传统文化穿插起来,语气轻松活泼,符合现代潮流,上应天意,下合民心,真乃50年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力作也!一旦付梓刊印,定然洛阳纸贵!——RELOCATION要的就是思想、有主见、有分析,有一个字一个字刨根问底精神的趣解。要的就是旁征的博引、口若悬河、普及文化,全是真凭实据的趣解。要的就是古今中外事、上下五千年、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联起来的趣解。——一生织水
奇门归宗 本书特色 康熙善本,首次公开。孙国中整理的《奇门归宗》作于康熙58年,由康熙年间学者杨芳声编辑注解。全书九卷,是易学领域中,理论完善、方法齐备、简明易...
一生的资本 本书特色 年轻人想要在商业上获得成功,需要自我磨炼,不断完善自己;需要积累经验,不断强化自己;需要看这本由奥里森·马登所*的《一生的资...
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 本书特色 自战国以来,解老子、注译《道德经》的著作之多,已近千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观点基...
全译本·国民阅读-蒙田随笔 本书特色 巴尔扎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司汤达对蒙田智慧交口称赞;歌德、席勒、拜伦、萨克雷、爱默生对蒙田推崇备至。一部辉煌灿烂却经受磨...
道教医学精义 本书特色 《道教医学精义》简介: 道教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较早出现的一个流 派,其医学模式是融生理治疗、心 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
道教(中国道家文化百科999问) 内容简介 道教文化并不是一种远离尘世、与世隔绝、和现代生活没有关系的文化,恰恰相反,它的许多思想对当前的现实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
编辑推荐: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中东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不断地印着《圣经》中记载的人物、事迹、城郭乃至历史沿革。所有这些激动人
向道而思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二十篇文章,主题分为三大类: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认识论、方法论相关问题;二是儒学的天人观、价值观、人学等;三是有关中国古代...
湘学研究-二O一七年第二辑(总第十辑) 本书特色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以弘扬湘学研究、推进文化强省为宗旨。通过整合省内外、国内外的研究力量开展湘学研究,从而达到宣传...
时尚佛学 本书特色 为什么要称为“时尚佛学”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通信工具的发展,高僧大德也在用互联网及其他通信设备来弘扬佛教文化,净化人心;佛学爱好者在微...
《开示:虚云老和尚说法》收录了虚云老和尚在上海玉佛寺亲自主持两个禅七开示、在云居山方便开示、在云居山戒期开示三个时间段中对
新哲学(第二辑) 目录 学说广场对立和鼎立/庞朴能力本位论与21世纪实力主义文化预期/韩庆祥中国哲学:摸索与新视角春秋思想史论(下篇)──哲学突破的历史进程/余...
《易经》文明观 本书特色 揭示中华文明的底层密码,用中国传统哲学助力“中国梦”中国管理哲学奠基人、C理论创立者、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新力作1.成...
设计论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卢梭注疏集 本书特色 卢梭在西方思想史和政治史上地位显赫,无需多说,他出于何种意图以及如何改变了文明人类的一些基本假设,却需要我...
古道新理-赵启光画讲老子 本书特色 赵启光先生在美国教学中国语言文学——老子哲学时,每当讲到妙不可言之处,便顺手在黑板上画图说明,名曰“画讲”。虽无一定章法,但...
不过是向死而生 本书特色 古往今来,人类无数次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尚未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皓...
博伽梵歌原意 本书特色 《博伽梵歌原意》由维亚萨戴瓦所*,是世上一部*古老的瑜伽典籍,印度重要的圣典,也被称为“**智慧者的不朽甘露”。...
《劝戒与格言》内容简介: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也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是一切生物中需求最多的生物。当人的生命现象为人的
科学认识的哲学探究——观察的理论渗透与科学解释的认识维度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学术前沿问题研究,运用当代认知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重新解读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论自由思想 内容简介 本书为“自然神论”译丛之一,共3部分,内容包括:论理性之运用、论自由思想、论基督教的根基和理由。论自由思想 目录 英国自然神论的兴衰(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