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书,您可以:
学知识,一千个字里涵盖着天文、地理、历史、人格修养……无所不包!
长见识,了解那些从来没人讲解过的被割断不再传承的历史经典!
懂常识,古人用什么洗头!永远不赦的是哪“十恶”?三姑六婆都是谁?
看历史,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孔子也休过妻?孝子有哪些标准?
聊趣事,歇后语一条一条,各地方言一套一套,要的就是这亦庄亦谐。
绝妙华章《千字文》无死角解读,1000个字,通晓古今,看天下,补上国学**课。
**部分变废为宝自我改造
盖,本义是指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这里做发语词,也有人称之为“提起连词”,没有实际意义。这种用法我们在中学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一句时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普通话不这么用了,但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仍作为发语词使用。
此,左边是一只脚,右边是一个人,意思是脚踩在别人身上,为“跳”的本字,原表示“踩、踏”,后来用做指示代词,指“这、这个”——哪个?就是脚底下踩的“这个”。
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的肉身躯壳是由“四大”组成,人的思想道德要以“五常”为规范。
四大皆空
《千字文》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基本没有佛家的东西,但这里出现了个“四大”,明显是从佛家那里搬来的嘛!
“四大”的概念虽然是由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的,但并不是佛教首创。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印度学者卡皮拉提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气”五大元素构成的,这和我国古代认为物质世界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形态构成的“五行之说”相类似。大约一个世纪后,佛教兴起,借用了卡皮拉的这个说法,但也不好意思照抄照搬,就把“气”舍弃了,把“地、水、火、风”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要素。
其实,正常情况下,《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应该写“五大”而不是“四大”,因为在中国,佛教的“四大”远不如我们老祖宗原创的“五行”容易理解和深入人心。那么老周为什么不写“五大”呢?
原因很简单:条件所限。皇帝要求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这里把“五”用上了,那紧接着的“五常”怎么办?不能减少“一常”变成“四常”吧?而把“五大”写成“四大”,既避免了重复,还能顺便卖个乖、讨个巧:皇帝萧衍不是醉心于佛教吗?我老周虽然是儒家的人,但对佛教也不是一窍不通,你看,佛教的“四大”我都知道!
佛教的“四大”理论传人中国后,也被中医医籍所引用,比如和周兴嗣同时代的隐士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这是对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进行修订增补而成的医书。肘后备急,意思就是说放在旁边,急用的时候随手就能拿到。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佛教和儒学也很精通。在该书序言中,他写道:“《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是故深宜自想,上自通人,下达众庶,莫不各加缮写,而究括之。”这句话出自《佛说医经》和《智度论》,意思是说“四大”不调会引起404种病,那么“一大”不调便引起101种病,所以陶弘景才故意凑了八个中医药方。看来,用他这本书,只能治疗“一大”不调所导致的疾病,其他“三大”还治不了。后来,很多医学家尝试着将“四大”理论与“五行”理论结合起来,如唐代的孙思邈、明朱清初的喻昌等。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卣“四大”构成的,因缘聚合则生,因缘分散即灭,而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是“四大”不调。如果构成你身体的“四大”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那你就会生龙活虎、爬上跳下、东跑西颠,干什么都舒坦得很!如果“四大”不调,那你就惨了,整天病病怏怏的,“浑身肚子疼”,“满头牙疼”,哪儿都不舒服!如果“四大”不调到一定程度,那你就要俩爪抱脑袋——玩(完)蛋了。到了那时候,构成你身体的“四大”因为意识的毁灭而不再属于你自己,真的是“四大皆空”了。
千万不要误解,这样解释“四大皆空”并不符合佛教原意。“四大皆空”在佛学中应为“四大本空”,《佛学常见辞汇》是这样解释的:“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
“四大本空”的思想在《圆觉经》中有具体表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圆觉经》中的这段表述,南北朝时的僧肇曾用一句话将其概括:“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虽然是由“四大”构成的,构成的这个东西叫做“我”,但实际上这“四大”是经常变化的,*后尘归尘土归土,四大就没有主体了,这就是所谓“无我”。
既然都“四大本空”了,那我们要怎样做才有意义呢?佛教说要“离相见性”,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说要舍弃表象,认清本性,不要心有所取、刻意强求,要自然、随缘,这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观点有点类似之处。
作为佛教的门外汉,在此胡乱解释“四大皆空”,真是自取其辱,大家姑妄听之吧。
五常为本
常,原指旗帜,《尚书•周书•君牙》中周穆王对大臣君牙说:你爷爷和你老爸“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太常”是什么东西呢?《孔传》解释说:“王之旌旗画日月日太常。”古代有大功的要写在太常旗上的,是对立功人员的一种精神奖励,其功效相当于现在的光荣榜或荣誉证书。古代掌管礼乐的*高行政机关称太常寺,其主管官员称太常卿,位列九卿之首。
五常,有三种解释:
一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基本道德准则,像五面永远飘扬在灵魂深处的旗帜一样。
二是指五伦,即封建宗法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
三是指五行。
在“四大五常”这句里,用的是**个意思,讲的是自身修养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后面的几句还要具体进行高标准严要求。
从化学成分上来看,人和垃圾没什么两样,除非你以“五常”为道德准则来进行自我改造,所以说“五常”是人之根本,是人区别于垃圾的标志。那么“五常”是谁规定的呢?为什么如此权威?
孔子曾提出仁、礼、孝、悌、忠、信、义、智、勇等道德准则,但他老人家并没有把这些准则进行归类汇总,这么多道德准则乱七八糟地摆在那里,让人有点无所适从。孟子一看,这哪行啊,就将其条理化,归纳为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的四项基本准则。《孟子•告子上》中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仁、义、礼、智就是人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的具体表征,孟子认为这些都是娘胎带来的,天生就有的,根本不用去考虑的。
五常中的“仁、义、礼、智”已经提出来了,“信”还没露面。孟子没怎么重视“信”,把它排除在思想基本准则之外,与孝、悌、忠辅助准则放一起了。
孟子虽然首先进行了“五常”的研制开发工作,但他只造出了个雏形,完整的“五常”概念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来的,他在《天人对策》中说:“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董仲舒还把五常与五行进行配对,纳入他的天人合一理论中去。
东汉后期,马融在其《论语注》中*先把三纲五常并提,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伦理道德原则开始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在隋唐以后,“三纲五常”的提法已经普及了。到了宋代,理学家朱熹将“三纲五常”这一伦理道德体系发展到了极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朱老先生却在很多细节之处违背了自己制订的道德准则,成为“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典范,被政敌抓住小辫子告了黑状——这些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
一直以来,一提到“三纲五常”,我们脑袋里蹦出的念头肯定是反感和反对,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愚弄人民的工具、束缚思想的教条……根本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希望有新的道德准则将其替代,可惜,晚了,不可能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思想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改造,即使花很长时间、很大气力完成了表面的改造,也很难撼动文化的根基,而且会导致思维混乱、行为失控等得不偿失的社会反应,比如当前社会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蔑视法律等思耳矣。”
……
我们追看楼主的文章,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消遣,是为了补回我们在童年教育中错失的最宝贵的东西。——月黑风高鱼在飞江湖兄弟这一好文,以千字文为线索,将许多传统文化穿插起来,语气轻松活泼,符合现代潮流,上应天意,下合民心,真乃50年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力作也!一旦付梓刊印,定然洛阳纸贵!——RELOCATION要的就是思想、有主见、有分析,有一个字一个字刨根问底精神的趣解。要的就是旁征的博引、口若悬河、普及文化,全是真凭实据的趣解。要的就是古今中外事、上下五千年、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联起来的趣解。——一生织水
周易八卦案例通解 内容简介 本书以《周易》八卦理论知识为基础,剖析了人类的居住环境,住宅的形式和大小及住宅中的各个空间,对居住者的身体、生活、事业、婚姻等方面的...
沉思录 本书特色 《沉思录》是奥勒留写给他自己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他统治着我们曾经见过的强盛的帝国,却依然能用如此谦逊和优美的笔调写出这些平实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语...
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现象学研究导论 本书特色 说到底,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解释本身就是现代式的激进哲学行动。因此,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解释具有奇妙的效果:...
御定奇门遁甲(全三册) 内容简介 如果说《奇门宝鉴》是奇门遁甲的理论总纲,那么《阳遁九局》和《阴遁九局》则是奇门遁甲的实战部分。 我国古代把每天分为十...
幸福之路 内容简介 《幸福之路》由日本伦理研究所创始人丸山敏雄编著。《幸福之路》内容如下:一个安宁、明朗、健康的家庭,其庭院里种植的树木花草也会色彩鲜艳、充满生...
易经-典藏版 本书特色《易经》是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后世周文王等演绎修改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
本书收录了伦敦大学教授玛丽安•霍布森于1973至2005年间陆续发表的14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霍布斯教授采用独到的方式,选取某个特
以赛亚·伯林的遗产 本书特色 以赛亚·伯林到底给人类留下了什么?世界**级学者解析以赛亚·伯林核心思想了解20世纪*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权威必读之作。?以赛亚·...
杜威五大讲演 本书特色 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胡适杜威不仅对同他密切交往过的那些学者,而且对中国人民表...
G5-儒学纵横 本书特色 本书全面扼要地论述了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儒学的基本理论,儒家经学,儒家道统思想,儒学心性论,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学、宗教、教育...
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附补篇)》(作者蔡尚思)是“世纪文库”系列之一,全书分为传统思想的挖掘方法;传统思想的三个阶段;程朱派思想的...
中国的名家 内容简介 名家,是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中对战国时代一些学者的概称:同阴阳、儒、墨、法、道五家并立而六。其实这些学者在战国当时,通称是辩者...
佛教伦理 目录 **卷**篇 佛法僧菩萨之德义第二篇 五戒与十善第三篇 六度第四篇 四摄八正道第五篇 四无量哀愍第六篇 善恶义集第二卷第七篇 佛教伦理之基础第八...
本书辑录的,是近代佛学大师、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太虚和尚解说七部佛经原典的讲稿,选录的原则,一是原典的价值,二是经义的浅
走向古典诗学之路:相遇与反思.与伯纳德特聚谈 内容简介 这些年的学术生涯不仅磨砺了伯纳德特的语言技巧,加深了他对古典思想的理解,而且经由与各色人等接触——古怪的...
奇门归宗 本书特色 康熙善本,首次公开。孙国中整理的《奇门归宗》作于康熙58年,由康熙年间学者杨芳声编辑注解。全书九卷,是易学领域中,理论完善、方法齐备、简明易...
庄子鉴赏辞典(文通版) 本书特色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它代表着先秦散文的成熟阶段,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庄子的散文生动...
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 本书特色 本书是齐泽克通过好莱坞电影来分析美国大众文化,进而介绍拉康的学说的一本文化批评著作。书中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征状“...
本书辑录《饮冰室合集》未收之梁启超佚文,体例依从《饮冰室合集》,分为两编:散篇文章入“文集集外文”,有单行本者入“专集集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 本书特色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施罗弗《存在与时间》中的政治暗示博尔特海德格尔的秘密抵抗雷思温从“人曲”走向“神曲”张文江《庄子·应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