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

作者:王小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05-01

评分:4.8分

ISBN:9787020067763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 目录

绪言
**章 历史悠久的江浙隐风
**节 上古时代隐、仕理念的对立与调和
第二节 范蠡:功成身退的理想寄托
第三节 严子风骨:纯粹隐逸人格的内在品质
第二章 北人南迁与江浙隐逸文化生态的改善
**节 晋室南迁与隐风初盛
第二节 晚唐时代江浙隐风复盛的历史动因
一、北方战乱与文人生存环境的恶化
二、阉寺专权、科举路塞及朋党政治影响下的士风蜕变
三、晚唐时代江浙隐风的重新蔓延
第三章 五代十国时期江浙隐风的时代内涵
**节 南北对峙与江浙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一、杨吴及南唐经济文化建设的卓越成就
二、钱氏偏霸与两浙的崛起
第二节 佛、道兴盛与隐逸文化内涵的扩大
一、从“外丹道”向“内丹道”的转变
二、崇佛风气的蔓延与佛教中心的南移
第三节 杨吴、南唐及吴越时期的隐士风采
一、杨吴及南唐的隐士群体
二、钱氏政权下的僧侣、道徒及隐逸文士
第四章 隐、仕人格的分离与契合
**节 晚唐隐逸人格的蜕变
一、从超然出世到无奈归隐
二、出世理念的渐变与超越
第二节 隐逸人格的纯粹化及其表现
一、割据状态下不同类型的隐士群体
二、纯粹隐逸人格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隐、仕人格的交流与互补
一、“隐”和“仕”的对话
二、“生”与“死”的隐忧
第五章 隐逸诗歌的主题取向
**节 战乱主题的逐步萎缩
第二节 山水田园主题的弱化
第三节 怀古和题咏主题的传承与衰变
第四节 佛理道情的感悟与发挥
第五节 寄赠酬答中的友情抚慰
第六章 隐逸诗歌的艺术风采
**节 “浅俗”与“清丽”的两种诗风
第二节 晚唐时代江浙隐君的“清雅”诗名
第三节 “九国”时期江浙隐君的诗艺探索
第七章 五代宋初江浙隐逸人格及诗风的传承与演变
**节 宋初隐士的地域分布及文化差异
一、宋初隐逸之土地域分布的南北差异
二、南北文化差异在隐逸人群中的表现
第二节 隐逸诗风的南北差异
一、南方隐逸之士的诗艺追求
二、北方隐士群体的诗风特点
馀论
一、有关“苦吟”的两种内涵
二、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的体式特点
三、宋初隐逸文学的传承问题
参考书目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 内容简介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内容为:隐逸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隐逸现象几乎,伴随着华夏古代文明发生与发展的每一步。自《隋书》卷七七恢复使用“隐逸”这个名称之后,以后各代史书就再未作过改变。其实,就内涵而言,“隐逸”与“仕宦”是相对的。在两千多年的“士”文化发展史上,隐士也属于“士”的范畴,凡有资格被列入“隐逸传”的,绝不是“黎庶”一类的下层贫民,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 节选

**章历史悠久的江浙隐风
在古代隐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江浙隐士的地位不容忽视;无论是功成身退归隐五湖的越臣范蠡,还是为躲避光武重聘隐钓桐庐的严子陵,都被历代文人看成是高隐出世的文化象征,而远在他们之前就已经名满天下的中原“逸人”如许由、巢父等,反而逐渐被世人所淡忘。不过,从源流变化的角度讲,江浙隐风永远是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一个鲜亮分支,且其赖以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也和中原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浙隐士对前代隐逸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本章的讨论还必须从上古时代隐逸理念的初步形成开始谈起。
**节上古时代隐、仕理念的对立与调和
在瑰丽多姿的华夏文明史上,隐逸以及由隐逸而引发的种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历时久远且引人人胜的古老话题。谓其历时久远,是因为在上古尧帝时,就已经有高隐之士隐形藏光,他们恶闻声誉,以遁迹山林的方式表达着对世俗名利的鄙夷和唾弃。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