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

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

作者:(美)史华慈著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09-05-01

评分:4.8分

ISBN:9787534831690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前言

当回首20世纪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摸索和研究历程并前瞻和期望一种新的可能之际,中国哲学的一些研究者们开始自觉地寻找改变现状和获得新的契机的途径。人们常说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学问和学术,但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学问和学术一部分的中国哲学是什么呢?我还不知道用什么合适的词来概括它的类型。一定的迹象显示了观察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式的多样性,不过要说到在这种多样性中究竟有何种“典型”范式和原创性恐怕就令人踌躇和惶恐了。人们不时地都在抱怨以往研究工作中的缺陷并相信发现了导致问题的根源,但深思熟虑地检讨和反省则非常罕见,在惊人的说法中却是惊人的轻率和漫不经心。
在此姑且拿“中国哲学”这一术语的正当性问题来说。相应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大家对运用西方范式理解和解释中国哲学所产生的许多生搬硬套的不良影响深感不安。

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 内容简介

**个困难就某些意义上说是思想史的共同困难,但是与中国思想史关系特别密切,即思想史可能只是知识分子的历史,一个社会整体之中相对少数人的历史。这些公开发表演说或著作的人在某些程度上是否的确能反映社会整体的思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特别会遭遇到一个知识分子疏离的问题,即知识分子的思想及所使用的语文,都与整个广大群众有相当程度的疏离。当然,自从“五四”时期以后,有些知识分子也热烈地渴望与群众沟通。

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 目录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
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方法问题
中国思想世界的几个要点
作为一个批判性学科的区域研究
中国历史分期的某些刻板说法
超越的时代
中国文化中的等级、身份与权威
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
为政治史与思想史的简单辩护
政治秩序在东亚社会的主导地位
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
评《论道者》
评《中华帝国的法律》
儒家思想中的几个极点
孔子的宗教层面和“命”的概念
论“五四”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
《“五四”运动的反思》导言
“传统一现代模式”的局限:中国知识分子的情形
论孝与革命
卢梭在当代世界的回响
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和比较文化研究
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
——太阳底下的一桩新鲜事

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 节选

当然,除非我们承认人类的意识生活的确对于他们的其他行为有所影响,我们不会认为它有任何帮助。譬如,你如果相信马列主义被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乃是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主要因素(换言之,即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并不是所谓“东方社会”的产物、Fitzgemld所谓历史的轮子①或其他非意识性的力量)的话,那么研究马列主义之所以得势、之所以发展的整个思想背景,的确是了解中国现代史*恰当不过的途径。
把20世纪的中国作为思想史研究的领域固然有很多价值存在,但无可怀疑的是,这个领域之中也充满着困难,尤其是对于西方的初学者更是如此,*明显的就是中文——包括文言与白话。其他困难还多,让我们举两个目前仍未能马上克服的困难。
**个困难就某些意义上说是思想史的共同困难,但是与中国思想史关系特别密切,即思想史可能只是知识分子的历史,一个社会整体之中相对少数人的历史。这些公开发表演说或著作的人在某些程度上是否的确能反映社会整体的思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特别会遭遇到一个知识分子疏离的问题,即知识分子的思想及所使用的语文,都与整个广大群众有相当程度的疏离。当然,自从“五四”时期以后,有些知识分子也热烈地渴望与群众沟通。不但左派人物如此,就是拥护传统价值的梁漱溟也是如此,他坚信中国的传统价值一直是保存在广大的乡村群众中的。也有不少文学作品想把群众生活告诉我们,然而我们总是怀疑这些作品,因为这些作品与其说是反映群众的生活,不如说是反映都市作家的预见来得更为恰当。以鲁迅而言,他的小说的确有助于我们了解非知识分子的生活,但是他*大的兴趣在描述“旧社会”给群众带来的可怕影响,而不是告诉我们群众的思想。

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 作者简介

本杰明·史华慈(1916-1999),美国当代著名中国学家,人类文明比较研究专家。195O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0年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教授。其成就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中国学界大师级人物的地位,成为哈佛大学中国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创获甚多,成就斐然。享誉海内外。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1年)。《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1964年),《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1985年)、《中国与其他》(1996年)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