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港:东方之珠

老香港:东方之珠

作者:程乃珊著/国别: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0-01-01

评分:5分

ISBN:7534411432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老香港:东方之珠 目录

沪港姐妹花(代序)
**章
“七姊妹”的故事
粤语流行曲春秋事
歌迷追星族——舅少团
用唱片推广而真正达到流行
红歌伶“小明星”的殒落
“前情如梦”王心帆
第二章
“香港小姐”午过中百依然年轻
首位“香港小姐”——1946年问世
首位参加国际选美的香港小姐但茱迪
选美与民生
选美与香港电影
第三章
海鲜舫
酒家和花舫
女子茶室与“茶花”
海盗皇后月影
舞女与“妈妈生”
50年不变马照跑
第四章
百年沧桑话“天星”
“天星”小轮
黄包车和电车
第五章
华人经济和香港
首次移民潮与南北行兴起
香港第二次移民高潮带来海派文化
中国百货公司的先驱
跋顾华明

老香港:东方之珠 内容简介

香港北角区,有一条“七姊妹”道。这块地皮的变迁,在香港众多地段之中;可推第—。
这里原是一个海湾。香港城区,本是不断地填海而成,“七姊妹”道是二次大战后才填海而成。
其实今日的香港北角,地名是英国人取的。一直以来它的土名就称“七姊妹”。
“七姊妹”,这个名字听来香艳浪漫,其后面却是一个不畏封建强暴的烈女故事。
南国妇女,有“自梳”风气,在广东顺德一带尤为普遍。所谓“自梳”。就是不嫁,独身。
自梳女一般部拖着根大辫子,在香港以帮佣为生,尤以顺德女佣上*受欢迎。可以讲。自梳妈姐,是香港*资深的职业女性。她们不靠老公不靠白梳女通常会结义金兰,互相间十分讲义气。
50年代笔者在香港居住寸,家里就雇有个叫阿瑞的内梳妈姐(女佣),那时她不过十八九
岁,脑后一条油光粗黑的大辫子,浆烫得笔挺的中式白上袄和黑香云纱大裤管长裤,赤脚一
对街市鞋(凉鞋),这是自梳女的统一打扮。白梳妈姐,又称“一脚踢”,皆因——应买、烧、洗、烫、照应小孩等家务,她一人都可以应付得井井有条。
白梳女生活俭省,一般都会几个金兰姐妹,合买一间简陋的房——俗称“姑婆屋”,专门来照吨年老失却劳动力的自梳女或留待自己老了仕,自梳女间有不成文的契约:年轻的有照顾年老多病,甚至代为送终的义务。
据史载,香港有女佣,自太平天国后。当时南方的大商贾大富豪为保安全,纷纷举家南迁香港,他们当然不会自己动手做家务,于是,女佣这一行业乘时而起,成为早年劳动妇女的主要职业。
白梳女佣多来自顺德。起因是因为顺德盛产蚕丝,乡下女人单靠织丝,已可自立。迫于夫
权淫威,很多顺德女工宁可自己养活自己,山不愿盲婚哑嫁,便门梳不晾。广东顺德是*早起源“自梳”之地。可见女子独立不依附男子,首先得取决于经济上的独立。没有经济卜的独立,何求人格上的独立!
到厂民国初年,整个中国丝业崩溃,白梳女元以维生,又不想晾人受气,便纷纷来港当女佣,再乡帮乡、亲帮亲介绍自己小姊妹来港做女佣,“白梳住家女佣”一时成为广东顺德的“特产”。
无独有偶,上海的早年有素质的女佣,大部来自湖州及相近的南洋,那里同样盛产蚕丝。茅盾是湖州入,他的《春蚕》,很生动地反应了蚕乡的生活。湖州多丝厂,缫丝女工部来自农家女,因此她们很早有经济独立意识。随着湖州丝商来上海设厂,大批湖州、南浔妹相涌入城,上海人称之为“湖丝妹”……后来也许是僧多粥少,丝厂容纳不了太多的女工,由于湖州、南浔—-带是富足的鱼米之乡,南浔更是江南首富集中之地,是上海有钱人的老家乡,一般的湖州、南浔女子对饮食菜肴谙熟手巧,言谈举止义多斯文清雅,一时大受上海大户公馆人家欢迎,故而旧时上海一等女佣,都以湖州、南浔一带为多。不同的是,江南女子毕竟不如南国女人豪气,她们都同乡结婚了,然后再出来做女佣。一般都会母女俩、婆媳俩同打一份工,一做几十年,类似世袭。
上海人称女佣为*妈,看来,都是因婚姻状态而分。未婚又如何能称为“妈”?而港人称x姐。
到了四五十年代,内地解放了,顺德女来香港不那么容易。但香港街头仍有不少穿着熨烫得笔挺的白衣黑裤、后拖大辫子的自梳女佣,人多巳年届中年。
自梳住家女佣的日渐式微,主要原因除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外。当时香港工业,特别是制衣业恰正起飞,午轻女性宁可入行做女工,薪水和待遇部比做住家女佣奸,因此到了七八十午代,这种富有经验、自梳出身的女佣十分吃香,高价难求。
在物以稀为贵的情况下,她们肘东家要求苛刻:要有独立房间,房内要有电视机,每年两次人假。在70年代白梳女佣的黄金时期,她们更组闭回内地观光,衣锦还乡,十分风光;
今日老一辈的顺德自梳住家女已退出社会,代之而起的是菲律宾女佣。
同样上海的湖州、南浔女保姆也少见,主要原因是当地生活质量高,女孩都不想离乡背井——除个别家庭仍保有世袭的习俗,由以往老保姆的女儿甚至孙女、媳妇束“顶代”,一般也是安徽小保姆的世界了。
不管卜海还是香港;在当时普遍女性受教育和找工作机会极其少的情况下,女佣,实在可谓是都会女性走向独立自主的先驱。
清末民初,香港的补交之凤,要比内陆北方开放,但良家妇女要抛头露面出来唱歌,这还是不成的。因此惟有妓女来顶场。可见妓女是粤语流行曲的先驱,有丫她们打开歌坛的市场,才渐渐有了专业歌伶。
初时歌坛唱的都是粤剧,有点类似折子戏,即粤剧中*精彩的唱段。而妓女一般都是能唱会弹的,因此颇受欢迎。当时没有“天后”之称,但来自石塘咀的红牌阿姑,足知名度*高的歌妓。
歌坛设在游乐场,注定它自一问世,就具备草根平民的血液,难怪它的生命力特强,历时百多年,经历厂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的政坛风云,粤语流行曲至今仍充满生帆,男女老少;不分年龄层次,只要你是华人,大多能从中找到一份慰藉,就因为这份下民意识。
早期歌坛甫问也即颇受香港市民欢迎,就因为它的平民性:收费比戏院里的正式粤剧便宜,同时随票还奉送一壶茶,好比今日入场奉送一瓶可口可乐或一杯饮料。小市民是*易受宠若惊的。再说小市民一般都没余钱去石塘咀召如红牌阿姑这样的名角来陪酒唱歌,如今只要花得几个铜板,就可欣赏名妓风采,也是一种满足。
进入20世纪20年代,电凤扇开始普及,香港茶楼为招徕顾客,全部装上吊扇,凉飕飕的吸引大批茶客,歌坛便由露天游乐场,移入茶楼。
香港首家设歌坛的茶楼为富隆茶楼,也是首家装置吊扇的茶楼,旧迹今已无从觅寻!
1900年先施公司大楼在中环德甫道中建成之后,为迎合游乐场市场需要,将天台布置成楼台亭阁的园林景色,称为“天台游乐园”,其中也设有歌坛。其*大的不同,就是歌坛献唱的不是妓女,而是业余优秀的粤曲爱好者,令歌坛层次上升了一大步。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