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到处大打出手,二战之后先后发动15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美国式傲慢”激怒了全球。美国的国家声誉几乎与“华盛顿共识”同时破产,而“北京共识”却为全国逐渐接受。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拯救本国金融体系,美国孤注一掷,开动印钞机,全球美元资产应声贬值,中国和日本作为美国*大的债权国损失惨重,美元声誉一落千丈。
俄罗斯重夺“**把交椅”的战略意图变得异常强烈。受美国控制的中亚附庸国早已失去控制,甚至违背美国意愿挑起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泥潭让美国进退两难;在北约内部,美国与盟国的分歧越来越大……
中国一贯冷静低调,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延续至今。“永不称霸”并不代表中国不想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事实上,民族复兴、中国崛起的意愿,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戈德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奈德,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约翰内斯,罗伊研究所研究员富利洛夫,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前所长傅梦孜,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世界新闻报》副总编蒋生元联袂推荐。
社稷兴衰,吾辈变法,大国轮回,苍生寻道。
《中国可以说不》作者宋强,国际劳工研究与信息组织资深研究员肖恩·哈丁作序。
**章冷战Ⅱ阴云
“冷战”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于1945年10月9日发表在英国《论坛报》上的一篇政论文章之中。
这篇题为《你与原子弹》的1500字的小文章,旨在探讨核战争对国际政治和生活的影响。在此文发表前的两个月,美国对日本的核弹袭击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进程。奥威尔在文末用“冷战”一词,形容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已经时隔60多年,奥威尔文中的观点仍具有警示性。奥威尔在谈论核武器技术时说:“这种技术的杀伤性是如此巨大,如果它的扩散不受到严格的控制,历史的整个趋势可能突然改变。大国与小国的差别可能不复存在,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国家权力可能被大大地削弱。”这就是朝鲜、伊朗等国的核试验之所以引起国际震惊的根本原因。
奥威尔创造的“冷战”一词,后来被美国名记期沃普(Herbert Bayard Swope)所用。这位记者的几大副业之一,是给著名政治人物写演讲稿,其中包括杜鲁门总统的顾问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
1946年7月,巴鲁克在南卡罗莱纳演讲时说:“我们不要被欺骗,我们现在正处于‘冷战’之中。”次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要“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这被认为是“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
同年,专栏作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以《冷战》为名写了一本书,使“冷战”一词从此广为流行。也正是从那时起,“冷战”开始特指美苏阵营之间的对抗。按照西方的主流观点,这种对抗的特征是:既有意识形态上的,也有军事形态上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忆及冷战期间中苏两国之间的对抗,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我们会很清楚地认识到,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只是幌子,冷战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对二战后国际秩序塑造权的争夺,而它们争夺的重点则是欧亚大陆的控制权。二战*重要的两个影响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欧陆其他传统大国——比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受到重创,因而留下了权力真空。
于是,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次全面染指欧陆事务,与欧陆传统大国苏俄形成对峙局面。而在此之前,欧亚大国主导世界事务达500年之久,它们为夺取地区主导权不断地进行战争。
卡特(James Earl Carter)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著名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Brzezinski),曾在《大棋局》一书中写道:
“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现在,美国这个非欧亚大国在这里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能否持久、有效地保持这种地位,直接影响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支配。”
这时各国对这块古老大陆的争夺,主要是对战略资源的争夺。所谓战略资源,既包括重要运输通道等战略地理位置,也包括石油等自然资源。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很多人都曾天真地认为,在冷战结束之后,和平之光将普照大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是天真的一厢情愿,因为大国对战略资源的争夺并不会停止。而且,华盛顿对莫斯科并不信任,它深信,有着“帝国情节”的俄罗斯,不会甘于一直臣服于美国。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采取了预防性攻击战略,不断东扩其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其结果是,迫使俄罗斯逐渐抛弃融入西方的梦想,使其从“可能的”敌人变成“确定的”敌人。
为了便于北约的进一步东扩,进人21世纪之后,美国在东欧和中亚地区推动“颜色革命”。很多国家的亲俄政府被推翻,亲美政府被扶植上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成为美国的“附庸国”。
2008年初,为了实现更大的地缘利益,美国还策动科索沃独立,而这个“特例”所引发的分裂主义浪潮,又为更大范围的地区动荡埋下隐患。
所有这些预防性进攻,导致欧亚大陆气氛重新紧张起来。到了2008年8月7日晚上,这种紧张的氛围突然升级: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进行了一场“五日战争”。国际社会对此战争的**反应就是:“冷战Ⅱ”来临。
在这场“五日战争”之后,沉寂多年的俄罗斯,试图恢复往昔的帝国荣誉。它不再隐藏自己在欧亚大陆的野心,开始用直率的方式向美国出牌——在中亚、中东、非洲乃至拉美地区进行了反扑。
让我们从外高加索战争开始说起。
一、五日战争
北约接管独联体小国,战略合围俄罗斯,新冷战启幕?
这场“五日战争”涉及的角色主要有五个:俄罗斯、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阿布哈兹以及美国。后来法国也有所介入。
先说说南奥塞梯。奥塞梯原本横跨高加索山南北,但是它在苏联时期被强行一分为二,北奥塞梯归俄罗斯管,南奥塞梯归格鲁吉亚管。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之前,南、北奥塞梯就曾要求统一。
1991年1月,格鲁吉亚曾派兵镇压南奥塞梯的分离运动,但引起俄罗斯的军事干预,其结果是,南奥塞梯的大部分地区事实上赢得独立,其他部分则仍然受控于格鲁吉亚政府。1992年停火之后,俄罗斯维和部队驻扎在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周围。到2008年5月为止,这批维和士兵有1000人。在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自治州,俄罗斯还驻有2000名维和士兵。
在苏联解体之前,格鲁吉亚共和国一直有分离主义倾向,以至于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它充当了带头羊的角色。在苏联解体之后,格鲁吉亚一直非常支持北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特别是车臣。格鲁吉亚一直是车臣获得外界援助的重要渠道。在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着许多新仇旧恨。
2003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帮助之下,曾留学美国的萨卡什维利(Mikheil Saakashvili)通过“玫瑰革命”当选为格鲁吉亚总统。格鲁吉亚由此成为美国在中亚的重要“附庸国”。
萨卡什维利上台一年之后,便开始着手加强国防建设。收服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一直是萨卡什维利的目标。在2007年,格鲁吉亚将GDP的6%用于军事,美国则帮助培训和武装格鲁吉亚军队。
在2008年8月之前的几个月,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一直处在战备状态,双方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发生。8月7日晚上,格鲁吉亚军队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发起了大规模的地面攻击和空袭。
随后,俄罗斯增派军队进驻南奥塞梯。经过5天的密集交火之后,格军被逐出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俄军则进一步攻人格鲁吉亚腹地,并占领了格鲁吉亚在黑海沿岸的波季港,以及重要战略城市戈里。
8月12日,在欧盟轮值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调停之下,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达成初步停火协议。8月15日和8月16日,第比利斯和莫斯科分别正式签署了停火协议。8月26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10月8日,俄罗斯完全从格鲁吉亚撤军。
要看清楚这场战争的意义,就要先了解苏联解体之后前华沙条约组织和前苏联共和国是怎么站队的。
加入北约的国家: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等待加入北约的国家:格鲁吉亚和乌克兰。
俄罗斯的盟友则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哈萨克斯坦。
格鲁吉亚之所以成为危险之地,是因为它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与俄罗斯交界;与中东、中亚战场接近。另外,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的2/3(约6750亿桶)在中东,而里海盆地则有2700亿桶的石油储量,以及世界天然气储量的1/8。因此,对美国和北约而言,它是*理想的“前哨”之一(另一个是乌克兰),也是俄罗斯心头之刺。
至于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虽然领土很小,却在黑海之滨,并可制衡格鲁吉亚的影响,因此,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极为重要。如果这两个地区不独立,会制约俄罗斯的战略选择。
但对美国来说,格鲁吉亚似乎失控。
2005年5月10日下午1时30分左右,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市的自由广场上,15万名格鲁吉亚人在山呼“布什”。面带笑容的美国总统不断挥手致意,走上讲台,并在随后的演讲中做出承诺:“你们选择的自由之路并不容易走,但是,你们不会孤独地往前走。美国人尊重你们选择自由的勇气。因为你们建设了一个自由民主的格鲁吉亚,美国人民将和你们站在一起。”
但是,发生在3年之后的这场战争,让格鲁吉亚人觉得自己被骗,在2008年8月与俄罗斯的交战中,他们没有等来美军的火力支持。而华盛顿也惊觉到第比利斯的背叛,后者点燃的战火违背了它的意愿。
2008年7月9日,即俄格战争爆发的一个月前,美国国务卿赖斯到达第比利斯,对格鲁吉亚进行高规格的访问。在当日的一场私人宴会上,赖斯曾要求萨卡什维利发誓,不要与俄罗斯进行军事冲突,因为格鲁吉亚不会赢得战争。赖斯实际上是在暗示,如果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发生冲突,美国将不会介入。美国不想与俄罗斯对峙的原因至少有三个:**,阿富汗战争需要俄罗斯的支持;第二,从伊拉克到阿富汗,美国军力延伸太长,无法同时赢得战争;第三,美国正忙于处理金融危机,没有必要在此时树立强敌。
……
易强,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财经时报》等媒体资深记者、主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环球财经》杂志国际版主编。对国际政经有近10年的独特研究,曾专访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元首和高级官员,发表的文章逾百万字,著作严谨深刻。
红旗风云 本书特色 创全球发行量纪录的刊物,影响中国政局三十年。毛泽东亲自提议创办、亲笔写刊名,用以引导全国思想理论走向的中共中央机关刊;邓小平亲自担任编辑委员...
民主的呐喊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同时,其中的观点和思想对我们应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问题与矛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民主的呐...
东方纳尔逊-陈策将军港岛突围记 本书特色 李凯军编著的《东方纳尔逊--陈策将军港岛突围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一部长篇纪实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中国从前封建时代直至晚清的政治制度史。作者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了这一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出发,以国防教育为主线,结合大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特点,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课程体系。本书...
中法战争.第五册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海军及殖民地部长薄纳致外交部长沙梅拉库、交趾支那总督沁冲致海军及殖民地部长、交趾支那总督致海军及殖民地部长等内容。中法战争...
好记者讲好故事 本书特色 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的这本《好记者讲好故事》是2014年“好记者讲好故事”部分优秀讲稿汇编。全书由序言、十佳选手讲...
《关外团体与民众呈文(下)》内容简介:本册文件集编纂收录的资料均来自于日内瓦的“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League of Nations an
草芦经略注译-中国兵学通论(全二册) 内容简介 草芦经略注译-中国兵学通论(全二册) 中州古籍 无名氏草芦经略注译-中国兵学通论(全二册) 目录 卷一操练丁壮精...
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欧盟欧洲中心项目(ESCP)资助的外交学院欧洲研究中心项目的一部分。外交学院欧洲研究中心项目总的名称是“欧盟——影响力日益扩...
《大西洋的跨越:进步时代的社会政治》内容简介:《大西洋的跨越》着眼于大西洋两岸在社会政策方面的相互联系、交流和竞争,讲述在
《利维坦》附录 本书特色 因为自始至终,霍布斯都一直努力想要描述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关系,以便确认一个神圣庄严、不可侵犯的内心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个人的信仰和判...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围...
世界空战 本书特色 《世界空战》:**章 **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空战、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空战、第三章 朝鲜战争时期的空战、第四章 中国国土防空作战中的空...
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本书特色 《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在清代,戏曲表演在不同社会阶层传递了关于自我、家庭、社会和政治的观念。北京吸引了...
《区块链技术进阶与实战(第2版)》内容简介:本书从实战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应用开发场景,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和剖析。全
强击柏林:正义的清算(1945年4月6日-5月2日) 内容简介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3个方面军、共计250万人向纳粹政权的巢穴--柏林发起猛烈进攻,第...
从史前时期人类用石子投掷同伴开始,人类就在不断发展武器(进攻武器和防御武器),去赢取战争,满足其对权力、财富和荣耀的追求
民国军事近纪(广东军事纪) 本书特色 《民国军事近纪》记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各派系的形成,北洋各师旅建制与沿革,直皖、直奉、江浙战争经过,各地方小军阀的派系起...
政学私言 本书特色 该图可以证明中国人早于欧洲人发现美洲并首先完成环球航行。——英国《经济学家》欧洲人要承认荣誉应该归于伟大的中国海军将领和他们的船队。葡萄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