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到处大打出手,二战之后先后发动15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美国式傲慢”激怒了全球。美国的国家声誉几乎与“华盛顿共识”同时破产,而“北京共识”却为全国逐渐接受。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拯救本国金融体系,美国孤注一掷,开动印钞机,全球美元资产应声贬值,中国和日本作为美国*大的债权国损失惨重,美元声誉一落千丈。
俄罗斯重夺“**把交椅”的战略意图变得异常强烈。受美国控制的中亚附庸国早已失去控制,甚至违背美国意愿挑起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泥潭让美国进退两难;在北约内部,美国与盟国的分歧越来越大……
中国一贯冷静低调,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延续至今。“永不称霸”并不代表中国不想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事实上,民族复兴、中国崛起的意愿,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戈德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奈德,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约翰内斯,罗伊研究所研究员富利洛夫,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前所长傅梦孜,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世界新闻报》副总编蒋生元联袂推荐。
社稷兴衰,吾辈变法,大国轮回,苍生寻道。
《中国可以说不》作者宋强,国际劳工研究与信息组织资深研究员肖恩·哈丁作序。
**章冷战Ⅱ阴云
“冷战”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于1945年10月9日发表在英国《论坛报》上的一篇政论文章之中。
这篇题为《你与原子弹》的1500字的小文章,旨在探讨核战争对国际政治和生活的影响。在此文发表前的两个月,美国对日本的核弹袭击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进程。奥威尔在文末用“冷战”一词,形容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已经时隔60多年,奥威尔文中的观点仍具有警示性。奥威尔在谈论核武器技术时说:“这种技术的杀伤性是如此巨大,如果它的扩散不受到严格的控制,历史的整个趋势可能突然改变。大国与小国的差别可能不复存在,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国家权力可能被大大地削弱。”这就是朝鲜、伊朗等国的核试验之所以引起国际震惊的根本原因。
奥威尔创造的“冷战”一词,后来被美国名记期沃普(Herbert Bayard Swope)所用。这位记者的几大副业之一,是给著名政治人物写演讲稿,其中包括杜鲁门总统的顾问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
1946年7月,巴鲁克在南卡罗莱纳演讲时说:“我们不要被欺骗,我们现在正处于‘冷战’之中。”次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要“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这被认为是“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
同年,专栏作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以《冷战》为名写了一本书,使“冷战”一词从此广为流行。也正是从那时起,“冷战”开始特指美苏阵营之间的对抗。按照西方的主流观点,这种对抗的特征是:既有意识形态上的,也有军事形态上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忆及冷战期间中苏两国之间的对抗,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我们会很清楚地认识到,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只是幌子,冷战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对二战后国际秩序塑造权的争夺,而它们争夺的重点则是欧亚大陆的控制权。二战*重要的两个影响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欧陆其他传统大国——比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受到重创,因而留下了权力真空。
于是,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次全面染指欧陆事务,与欧陆传统大国苏俄形成对峙局面。而在此之前,欧亚大国主导世界事务达500年之久,它们为夺取地区主导权不断地进行战争。
卡特(James Earl Carter)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著名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Brzezinski),曾在《大棋局》一书中写道:
“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现在,美国这个非欧亚大国在这里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能否持久、有效地保持这种地位,直接影响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支配。”
这时各国对这块古老大陆的争夺,主要是对战略资源的争夺。所谓战略资源,既包括重要运输通道等战略地理位置,也包括石油等自然资源。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很多人都曾天真地认为,在冷战结束之后,和平之光将普照大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是天真的一厢情愿,因为大国对战略资源的争夺并不会停止。而且,华盛顿对莫斯科并不信任,它深信,有着“帝国情节”的俄罗斯,不会甘于一直臣服于美国。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采取了预防性攻击战略,不断东扩其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其结果是,迫使俄罗斯逐渐抛弃融入西方的梦想,使其从“可能的”敌人变成“确定的”敌人。
为了便于北约的进一步东扩,进人21世纪之后,美国在东欧和中亚地区推动“颜色革命”。很多国家的亲俄政府被推翻,亲美政府被扶植上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成为美国的“附庸国”。
2008年初,为了实现更大的地缘利益,美国还策动科索沃独立,而这个“特例”所引发的分裂主义浪潮,又为更大范围的地区动荡埋下隐患。
所有这些预防性进攻,导致欧亚大陆气氛重新紧张起来。到了2008年8月7日晚上,这种紧张的氛围突然升级: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进行了一场“五日战争”。国际社会对此战争的**反应就是:“冷战Ⅱ”来临。
在这场“五日战争”之后,沉寂多年的俄罗斯,试图恢复往昔的帝国荣誉。它不再隐藏自己在欧亚大陆的野心,开始用直率的方式向美国出牌——在中亚、中东、非洲乃至拉美地区进行了反扑。
让我们从外高加索战争开始说起。
一、五日战争
北约接管独联体小国,战略合围俄罗斯,新冷战启幕?
这场“五日战争”涉及的角色主要有五个:俄罗斯、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阿布哈兹以及美国。后来法国也有所介入。
先说说南奥塞梯。奥塞梯原本横跨高加索山南北,但是它在苏联时期被强行一分为二,北奥塞梯归俄罗斯管,南奥塞梯归格鲁吉亚管。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之前,南、北奥塞梯就曾要求统一。
1991年1月,格鲁吉亚曾派兵镇压南奥塞梯的分离运动,但引起俄罗斯的军事干预,其结果是,南奥塞梯的大部分地区事实上赢得独立,其他部分则仍然受控于格鲁吉亚政府。1992年停火之后,俄罗斯维和部队驻扎在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周围。到2008年5月为止,这批维和士兵有1000人。在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自治州,俄罗斯还驻有2000名维和士兵。
在苏联解体之前,格鲁吉亚共和国一直有分离主义倾向,以至于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它充当了带头羊的角色。在苏联解体之后,格鲁吉亚一直非常支持北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特别是车臣。格鲁吉亚一直是车臣获得外界援助的重要渠道。在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着许多新仇旧恨。
2003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帮助之下,曾留学美国的萨卡什维利(Mikheil Saakashvili)通过“玫瑰革命”当选为格鲁吉亚总统。格鲁吉亚由此成为美国在中亚的重要“附庸国”。
萨卡什维利上台一年之后,便开始着手加强国防建设。收服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一直是萨卡什维利的目标。在2007年,格鲁吉亚将GDP的6%用于军事,美国则帮助培训和武装格鲁吉亚军队。
在2008年8月之前的几个月,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一直处在战备状态,双方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发生。8月7日晚上,格鲁吉亚军队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发起了大规模的地面攻击和空袭。
随后,俄罗斯增派军队进驻南奥塞梯。经过5天的密集交火之后,格军被逐出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俄军则进一步攻人格鲁吉亚腹地,并占领了格鲁吉亚在黑海沿岸的波季港,以及重要战略城市戈里。
8月12日,在欧盟轮值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调停之下,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达成初步停火协议。8月15日和8月16日,第比利斯和莫斯科分别正式签署了停火协议。8月26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10月8日,俄罗斯完全从格鲁吉亚撤军。
要看清楚这场战争的意义,就要先了解苏联解体之后前华沙条约组织和前苏联共和国是怎么站队的。
加入北约的国家: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等待加入北约的国家:格鲁吉亚和乌克兰。
俄罗斯的盟友则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哈萨克斯坦。
格鲁吉亚之所以成为危险之地,是因为它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与俄罗斯交界;与中东、中亚战场接近。另外,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的2/3(约6750亿桶)在中东,而里海盆地则有2700亿桶的石油储量,以及世界天然气储量的1/8。因此,对美国和北约而言,它是*理想的“前哨”之一(另一个是乌克兰),也是俄罗斯心头之刺。
至于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虽然领土很小,却在黑海之滨,并可制衡格鲁吉亚的影响,因此,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极为重要。如果这两个地区不独立,会制约俄罗斯的战略选择。
但对美国来说,格鲁吉亚似乎失控。
2005年5月10日下午1时30分左右,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市的自由广场上,15万名格鲁吉亚人在山呼“布什”。面带笑容的美国总统不断挥手致意,走上讲台,并在随后的演讲中做出承诺:“你们选择的自由之路并不容易走,但是,你们不会孤独地往前走。美国人尊重你们选择自由的勇气。因为你们建设了一个自由民主的格鲁吉亚,美国人民将和你们站在一起。”
但是,发生在3年之后的这场战争,让格鲁吉亚人觉得自己被骗,在2008年8月与俄罗斯的交战中,他们没有等来美军的火力支持。而华盛顿也惊觉到第比利斯的背叛,后者点燃的战火违背了它的意愿。
2008年7月9日,即俄格战争爆发的一个月前,美国国务卿赖斯到达第比利斯,对格鲁吉亚进行高规格的访问。在当日的一场私人宴会上,赖斯曾要求萨卡什维利发誓,不要与俄罗斯进行军事冲突,因为格鲁吉亚不会赢得战争。赖斯实际上是在暗示,如果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发生冲突,美国将不会介入。美国不想与俄罗斯对峙的原因至少有三个:**,阿富汗战争需要俄罗斯的支持;第二,从伊拉克到阿富汗,美国军力延伸太长,无法同时赢得战争;第三,美国正忙于处理金融危机,没有必要在此时树立强敌。
……
易强,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财经时报》等媒体资深记者、主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环球财经》杂志国际版主编。对国际政经有近10年的独特研究,曾专访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元首和高级官员,发表的文章逾百万字,著作严谨深刻。
论社会主义-列宁专题文集 内容简介 简介《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社会主义-列宁专题文集 目录 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年8月10日[...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本书特色 经中央批准,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牵头、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共同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一书,近日将由人民出版...
《战争论》内容简介:《战争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经典,是作者克劳塞维茨在总结以往战争尤其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经过
中国藏军 本书特色 藏军揭秘,填补中国藏学研究、中国军事史学研究空白之作,国内**部解读中国藏军历史问题的专著。中国藏军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部系统解读中国...
以热爱战胜恐惧 中国式领导力发展大纲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化地阐述了作者对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的研究和思考。作者所创建的领教工坊在促进企业家彼此沟通交流的&ldquo...
思想自由史 节选 《思想自由史》内容简介:J,B伯里为英国研究古代世界文明与思想发展的重要学者,其著传被视为拜占庭研究复兴之*佳代表。伯里的《思想自由史》,距今...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本书特色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的宗旨和行为规范,规定了党的纲领、组...
本书是美国陆军士官的常备书,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其内容包括:士官的地位与职责、带兵与管理、训练与进修、选拔与升迁、待
M14:全能战斗步枪特性.装备和发展史 本书特色由勒罗伊·汤普森*的《M14--全能战斗步枪特 性装备和发展史(精)》全面介绍了M14步枪的研发和...
建国初期湖北的“三反”“五反”运动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综述、文献资料、报刊资料、典型材料、大事记五部分,其内容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
公共领域与宽容 内容简介 本书对公共领域与宽容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与梳理。认为“文化”与“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两个支撑点,中国古代也存在公共领域,宽容是公共领域的生...
失落的超级舰队-郑成功与东方海洋霸权的瞬间 内容简介 十七世纪,正是西方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然而在东方,在风雨飘摇的大明东南边陲,却有一支横扫太平洋西缘与南中国...
《设计力》内容简介:本书由迅雷设计团队撰写,是迅雷首次系统对外输出他们在设计中的成熟方法论,得到了很多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
试论古今革命 本书特色 《试论古今革命》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的**本著作,全书52章,1797年初版于英国,1826年再版于法国。作者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世界各国军队标志图典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收入157个国家军队及国际军事组织的的军队标志及相关知识精华,配有8000多幅精美图...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本书特色 本书的文献与史料价值在于:·记录了党中央、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伟大战略决策的具体运筹过程;·追...
《孙武(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内容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公共证成与美好生活》内容简介:公共证成的支持者们普遍认为,国家应该避免诉诸任何美好生活的观念来证成自己的行为,公共证成*终
枪史构筑 本书特色 了解人类历史,就不可不了解*械的演进与发展。火器时代后,战争中基础的**是*械。相信本书会成为**等**专业人员的手册级别查阅依据;成为社会...
政党:组织与权力 本书特色 主导联盟与组织稳定性;权力、激励和参与;克里斯玛型政党;规模与组织复杂性;政治专业化与官僚专业化;环境挑战与精英循环……《政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