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决定了其从形式到内容的独特性;同时,作家们的创作思考又丰富和发展了东正教哲学观念和价值体系。因此东正教精神是阅读和理解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视角。本书即从这一视角对俄罗斯经典文本进行了系统解读,深入论述和分析了其中所体现的东正教观念、宗教隐喻以及相关的体裁和诗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视角的广度。
**章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学创作题材的影响
**节福音书题材
如果把《圣经》作为一个文学作品、一种文学形式来看,它无疑属于宗教神话范畴。宗教神话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合理的人类精神领域,它的内容属于神灵存在的领域及其与人类存在领域的交点上。基督教神话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意义更是不可替代的。耶稣基督正是这一基督教神话的核心,基督诞生事件具有更加复杂而深刻的意义。俄国宗教哲学家谢·布尔加科夫神父论述道:
犹太人的生活事件呈现出宗教意义,历史仍是历史,同时也变成了神话。但这种把本体的和历史的,把神话和历史结合起来的惟一例子,毫无疑问,是福音书中的事件。这些事件的中心是具体化的上帝——言(即为道或逻各斯),他与此同时又是诞生于希律王执政时期、受难于本丢‘彼拉多的人——耶稣:历史在这里成为能被信仰的眼睛所看见的一出*直接、*伟大的神秘剧,历史和神话通过道成肉身而吻合,融为一体。
作为神学中“三位一体”的上帝的一个位格的耶稣基督,他的绝对意义来自何处,又应给他的人性和神性一个怎样的理解,一直是为一代又一代思想家所困惑的问题。宗教神学界公认的说法是,耶稣是其人名,是据犹太人的传统,从《圣经·旧约》人物名字中所取的一个名字,耶稣就是希伯来语约书亚名的希腊译音;基督是其神名,一开始只是一个头衔,相当于“先生”之意,继施洗者约翰之后,人们赋予基督这一称谓以“弥赛亚”的含义,二者相加才是统一的位格,即基督具有神人二性,“只强调历史的耶稣(19世纪以来的做法)和只强调神性的基督(传统基督学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基督这一形象对于人类,尤其是西方文化及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和埃及、叙利亚等民族从远古模糊的宗教梦想中走来,经历了无数的幻灭和打击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盖世无双的人作为诠释者。这个人就是耶稣基督。”
在西欧,启蒙的理性主义和早期的乌托邦人道主义对基督教的理解做了修正和改观,使它不再是只是神秘主义的和社会道德层面的东西。这些观念虽然仍是从宗教的视角看待世界,但在主观思想上却是以人代替了神。对于人本性的乌托邦乐观主义的理解导致基督的形象失去了一切神秘性和深度。这在施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勒内(ErnesRenan)等人把基督耶稣仅作为历史或神话人物来理解、对福音书事件进行合理化或神话化阐释的作品中尤其明显。
在这些作品中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历史或神话人物、流浪布道的哲学。家和令人信服的老师,*后被当做叛乱者处死。德国的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和法国哲学家勒内的《耶稣的一生》的立场和出发点是极其相似的,即 把耶稣基督当做半人半神,出于给这个部分自然又部分精神的人物作传的目的,对教会教条中的种种假定和不可信之处进行批驳。这说明教会的基督和一般意义以及历史概念中的基督是不相容的。教会的基督不可能作为传记的主题。“基督传这个概念预示了即将来临的变革,将导致传统信仰的总崩溃。它是神学不可避免地注定要衰落和毁灭的陷阱。”
勒内作品中的耶稣基督充满魅力,他年轻、俊秀、富有智慧和才气,敏感而又富于同情心,具备一切正面的品质,人们把他作为自己的期待和幻想的化身来追随,他的死引起人们巨大的悲痛、惋惜和困惑,而没有丝毫的恐惧感。这个形象就像乌托邦主义者一个美丽的幻想,失去了其神性和奥秘。他之所以对人是一种诱惑,是因为这样纯洁的天性和美德是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于是在启蒙运动之后,在西欧各国的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各种风格体裁的基督人化或类似基督的人物形象。同时,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被当做一种终结性的事件,被用来对人类存在问题进行思考。而在基督教神学界,对于耶稣基督宗教意义的探讨也一直在进行,并且产生了许多基督论专著,如英国宗教神学家、基督教普世神学家约翰·希克(John Hick)的《上帝道成肉身的隐喻》等。
福音书是《新约》中记载耶稣生平事迹和训诫的基督教经典,包括《约翰福音》、《路加福音》、《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四部。毫无疑问,基督教因基督而得名,作为犹太教一支的基督教派的产生也是基于对耶稣基督这一人物事迹的神秘化,而记载耶稣神迹的四部福音书则成了和《旧约全书》相比肩的基督教教义的主要依据。其中的《约翰福音》尤其以强调耶稣基督布道、治病、受难、复活的神迹而把这一人物的神秘性推向极致。其实,据研究者考证,四部福音书的形成都是综合提炼了公元纪元前后流行于亚、欧、非三洲广大人民之间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传说的因素。
长期以来,直到20世纪末期,对耶稣其人的神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文化人类学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因此,在基督教形成之后,几乎所有的时代都有人在进行着探明拿撒勒的耶稣这一形象的意义的尝试,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对于每一个时代来说,耶稣的生平与教导都提供了对于人类生存和人类命运*基本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些问题是向福音书中展不的耶稣这个人提出的”。因此《新约》中对于耶稣基督事迹的记载是形成这一形象的文学和文化意义的基础。
四部福音书由于作者自身个性特点的差异,其中所体现的耶稣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马太福音》中的耶稣基督是一个传授自己学说的老师形象,他与反对者辩论,以高尚的爱对待前来求助的人们,为他们除去精神和肉体上的苦痛。这部福音书对耶稣的言行轨迹有准确的、一丝不苟的记录,耶稣的话是作为公理被记取的,因此其中的耶稣形象是鲜明、有力而具有权威性的。
《马可福音》较为简短,耶稣的言论和学说比《马太福音》的记载简练,这是一个智者形象,他的话具有强烈的预言性,这里的耶稣仿佛是以多种面目出现的:时而显得可怕,时而仁慈并充满智慧,时而散发着神的光辉,因此基督的这种形象更加显示出神性的难以企及和无法参悟,因为神性本来就是无法描述和观察的,人们只能去猜测其中不可言说的秘密。
《路加福音》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独立,时空上的叙述较为连贯(包括耶稣出生前的事件),耶稣的学说通过训导和治病的寓言加以阐明,而不像《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那样直接记述耶稣的言行,其中有不少对耶稣的间接描写,例如通过别人的感受和反应交代事件。因此可以说《路加福音》更加文学化一些,表达方式也更加丰富和多侧面,耶稣基督的身世及其与周围人的交往更加显而易见,但也不乏神人二性的神秘之处,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个人,而是神,是神通过人形的显现。
而《约翰福音》和前三部福音书相比更倾向于其中的神秘启示,它不是简单的记述,而是不断地暗示耶稣基督的神子身份,他的学说也是以格言警句等紧缩的形式以及他所行的奇迹得以阐明,并伴以关于人类未来所面临的考验等预言,这里的耶稣基督对于弱小的人类充满悲哀和同情,例如他把自己比作牧羊人,要为羊群牺牲生命。因此《约翰福音》中的耶稣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他传播神圣启示,为天国的使命而牺牲自己,使得这一形象对于作家们来说更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在后来的人们对于耶稣基督形象的理解和接受中,都带有个人、学派和时代的特征,因此每一时代描述耶稣的方式常常就是了解那个时代精神特质的一把钥匙。
形成对耶稣形象的品格和意义理解的多样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四部福音书所记载的许多细节的不一致性,这为人们提供了怀疑和想象的空间,导致两千年来这一人物一直生活在人们的种种虚构中;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耶稣的神人二性的特殊属性使基督教世界的人们常常产生困惑,当面对现实的存在所进行的哲学思考陷入困境时,便希望到人类精神生活中产生过决定性作用的症结之处——耶稣受难这一伟大事件中去寻找答案,期望在探求其真相的同时找到人生和世界存在的终极意义;现代学者已经意识到耶稣形象史是一种现代现象,并企图以批判史学的方法加以研究。这一切充分说明了这一形象在人类文化心理积淀和宗教情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从法国的勒内开始,欧洲不断有关于耶稣的文学作品问世,并且基于对这一神奇人物无限多样的理解展示了他不同的形象面貌。他们这样做大多不是出于猎奇心理或是有意对传统观念加以先锋式的解构,而是出于对现实存在的深刻思索和探讨之目的。其实如果从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客观地看待这一事实,人们会说,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因为每一时代都会因自身精神生活的现状来更新对上帝的理解,这种理解则具体地体现在对耶稣基督这一形象的再创造上。
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思想家把太多的关于人类精神存在和终极价值的疑问集中在耶稣基督的身上,也因此对他寄予了太多的想象和希望。因为只有基督能够克服“自我”,通过虚己和道成肉身来实现人类的救赎,这是普通的人难以做到的;只有基督能够复活,能对抗死亡,人也不能做到……在这里,基督与其说是历史神话人物或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毋宁说是代表一种理念、一种理想。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新理性主义和虽具有神秘思维但仍对人生存的意义和本质问题感到不安的俄罗斯作家笔下,耶稣基督往往是以人化的形象出现的。
俄罗斯作家对耶稣基督的浓厚兴趣缘于东正教文化中强大的人道主义传统,并且俄罗斯文学中这种传统可以说始于普希金。据有关记载,普希金1826年左右曾构思一部悲剧,名为《耶稣》,其中耶稣基督作为一种不懈追求真理的象征,注定了其个体生命的悲剧。这种思想方法体现了它所处的时代从启蒙主义的影响向宗教精神探索过渡的特征。此后福音书题材在俄罗斯文学创作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
刘锟,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和文化。学术专著有《充盈的虚无——俄罗斯文学中的宗教意识》(第二作者)、学术论文《论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文化维度》、《安德列耶夫的感受艺术和观念戏剧》、《(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叙事话语分析》、《东正教哲学精神与俄罗斯文学审美文化》、《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基督阐释学》、《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历史小说及其个性化特征》等20余篇;参加并完成教育部课题两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三卷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以整体性的视野阐述马克思主义170余年来形成、发展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着重总结马...
《本体论研究》内容简介:本体论(ontology,现多译为“是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本书作者毕其十年功于一役,系统全面地对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本书特色 围绕《论语》一书,梁漱溟先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把儒家思想解释为十三个方面: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
英文版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早期希腊哲学 内容简介 “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刊行的一套学术参考书,如原书编者所说的:“这套书的目的之一...
悲剧的诞生 本书特色 弗里德里希尼采,19 世纪后期*伟大的哲学家。他与传统辩驳,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1889 年,尼采在都灵的街头,看到了一匹被马夫虐待的...
王国维哲学译稿研究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的一部遗作。书中对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1898—1911年间11种哲学译稿(署名7种、未署名11种),进行了详尽周密考订和评...
《休谟》内容简介: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广大学生和哲学爱
禅学教你无悔的活法 本书特色 ◆ 你今天无悔了吗?◆ 2010年日本励志榜十大好书之一◆ 畅销200000册的人生无悔参考书禅学教你无悔的活法 内容简介 ◆ 你...
儿童的人格教育:精装全译版 本书特色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
诸子文化与先秦兵家 内容简介 先秦兵家研究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其他诸子学派相比,有待深入,有待拓展。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先秦兵家研究》基础上修改...
美的五次沉思 本书特色 真正的美并不仅仅存在于已被认定为美的事物之中;它几乎首先在于向美的欲求与冲动之中。它常是一种不期而至的临在。此中精神或心灵的维度...
分析学前编-论证法之分析 本书特色 吕穆迪先生译亚里斯多德逻辑著作集之二——这套书还包括《亚里斯多德〈分析学前编〉注》、《形上学(附〈范畴集〉〈句解〉》、《分析...
周易的智慧 本书特色 夏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见长,晚年始精研《周易》。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会通《周易》,同类的著作尚不多见。原书无题,根据写作内容,暂定为《...
经与经学-蒋伯潜讲国学 内容简介 “五四”以来,朱自清、蒋伯潜等著名学者在国学的普及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著作也成为国学入门的经典读物。其中...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滥觞,是研究周秦学术思想的关津。系统而专精地对《庄子·天下篇》注疏者,以五家最为
《莲华生大士全传(上中下)》分上、中、下三册。书中叙述了莲师殊胜的出世、成长、修行、圆满成就等广大殊胜的因缘,描绘了他降魔
白话讲解:地藏本愿经及地藏法门 内容简介 这部经解,长达二十四万字,是黄老师继所著《地藏本愿经经法研探及标注》之后,再次深入地探讨《地藏本愿经》。由于这部经,对...
知识创新思维学 本书特色 刘卫平编著的《知识创新思维学》从系统思维这个独特视角深入分析了知识创新的系统思维活动全过程:即探讨了知识创新系统思维活动的心理基础,以...
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 本书特色 《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本书特色 本书是本雅明早期的重要作品,写于1919年,是本雅明申请博士学位的资格论文,本雅明强调他的问题意识并不在于写一部浪漫派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