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的智慧

德川家康的智慧

作者:王艳明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年:2009-05-01

评分:5分

ISBN:9787801129147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德川家康的智慧 内容简介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更没有无缘无故的胜利,德川家康能取得*后的胜利,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而本书就要为你揭开德川家康的胜利密码。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看到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孝子的家康,他在战国群雄里始终保持着忠厚长者的形象,孝顺的品质就是基础。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武士、一个乱世英雄的德川家康,他相信统领天下的人,是受到神佛庇护的人。他忍耐、等待、积累,直到认为神佛终于改变了心意,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选择了他来掌管天下。这个过程如此漫长,江山都几易其主,四十三年,少年头上也爬满华发。因为心中的“天下”二字,他忘却人质之耻,担待丧子之痛,背负不忠之名,从冈崎城赶往江户,完成他的使命。
“三代五代不是太平,十五代才算得上是太平盛世。”母亲临终前的遗言,竟一语成谶。德川幕府恰好传承了十五代,作为开创者,德川家康当无愧于母亲的嘱托,也无愧于后人的评说。
我们无意为德川家康贴上十全十美的标签。他与正夫人之间的感情隔阂,酿成了长子切腹的悲剧,堂堂幕府将军,也躲不过婚姻的难题,他和一个普通人并无两样;我们也不必为尊者讳,掩盖他的“厚黑”,因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职业要求,也是他德川家康的志向所在。为大义背骂名,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谁控制了自己,谁就能控制天下,此言不差。他视奢华风雅为累赘,面对无常世事,他能屈能伸,强攻善守。发于当发,止于当止,一举一动都不偏不倚,一言一行能恰到好处,当天下已经唾手可得的时候,他也已经是众望所归的“天下人”。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世界,而应该积极地改变世界。本书展示德川家康的超人智慧,并不是仅仅供观者“认识”这样一位战国英雄,更希望掩卷之后,读者能借鉴德川家康的智慧,在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德川家康的智慧 本书特色

德川家康的智慧首本励志警世录,是一本不得不读的经典励志书。独特角度解读精彩故事,看德川家康如何从危局中崛起。
经商要读胡雪岩·做企业家要读德川家康
为官要学曾国藩·做领导者要学德川家康
把浩如烟海的《德川家康》读薄了只撷取*刻骨铭心的人生拐点
把洋洋洒洒的《德川家康》读精了淘洗出*发人深省的历史智慧
拂去乱世的纷扰战场的血腥权力的浮华
在落定的尘埃里领略兵家智慧与帝王谋略
在乱世英雄的沉浮中读懂人生于悲欢聚散的拐点处感悟智慧
**部多角度深入评点德川家康的精简读本
**部以中国视角解读德川家康的励志之作
佑为日本史上*后一个乱世的终结者,他用雄心支撑人生,用耐心等来机遇,用进取心直面成败;
作为日本史上*后一个幕府的开创者,他以诚心广纳贤才,以信心威慑四夷,以平常心淡看荣辱。
日本史上的英雄智慧,同样照亮我们的人生路。
在更精练的文字里
重温日本战国群雄的乱世纷争
在深刻的评点中
解读目本式的东方智慧

德川家康的智慧 目录

序章“战国四君子”及其他
德川家康
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
武田信玄
德川家康的家人
**卷修养智慧篇
**辑怀诚恳之心,在平凡中颠覆平庸
远离欺诈的沼泽
予人友善,存二三君子之交
重诺豪爽真性情一
平庸不是能者的态度,
第二辑心如明镜,悟己悟人
高处看人生,大格局藏有好未来
向上看,不忘自己的限度
细微处有大智慧
感恩当是常有的心态
第三辑寒冬再长,终能等来春天
人生无晚年,改错无晚时
昨天是经验,今天是坚持,明天是希望
持久准备,打赢时间
在寒冬中等待春天
第四辑勇者无畏,成败皆淡然
无畏前行,成败无非暂时
沉着从容,机遇面前分出高下
看得起自己,逆风而行
藐视困难,困难就仰视你
没有坚不可摧的城池
第五辑没有不能结束的生命,却有永不停息的学习
每一次伤痛都是人生前进的代价
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
开放心门,还自己一片大海
学以致用,不做寻章摘句老雕虫
创新是*好的学习
第二卷家训智慧篇
**辑为相能开国,做人能齐家
一点“牺牲”,一生幸福
尊卑无关浮华
节俭是一种生产力
婆媳之间无小事
润物无声,以身作则填平代沟
第二辑人生就要有担当
人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之
赢天下,先赢得大多数人
恩怨易逝,宽容永存
第三辑胸怀,大人物的人生关键词
胸怀是被理想撑大的
拿得起放得下,荣辱只在一瞬间
真正的强者望“敌”成龙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不圆满才是真圆满
第三卷处世智慧篇
**辑被机遇偏爱时,也须偏爱机遇
机遇面前切莫迟疑
把握良机,只在恰当时
贵人相助胜似雄兵百万
进退从容,悟在心中
第二辑独辟蹊径,嗅得桃花深处香
声东击西,永远把握主动权
传统不是教条,出奇方能制胜
不走寻常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辑弯曲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不吃亏的“游戏规则”:适时弯曲
实力不济,且忍一时之辱
高调做人,低调行事
第四辑变则通,通则久
没有人会拒绝善意的接近
绕过暗礁,曲径通幽
于不利中觅良机
第五辑“糊涂”人做明白事
机事不密则害成
泰然取舍,放弃也是得到
追求满意的效果,不求完美的过程
韬光养晦,留得青山在
第四卷博弈智慧篇
**辑经营人脉,抱团打天下
没有永远的敌人
竞争不崇尚独食主义
实力才是硬道理
第二辑驭人有道,用人须用心
予人尊重,于己自重
任人唯贤,放手而非紧抓
先爱人,方可得天下之爱
留一双耳朵给别人
第三辑谋略智慧
希望的花朵开在人生的低谷
事无拘泥,可屈伸自如
迂回的道路,有时比直线更快
防患未然胜过亡羊补牢
第四辑困境中的崛起之道
“流氓路线”,不按规则出牌
放“小”才能抓“大”
鱼与熊掌,取舍有道

德川家康的智慧 节选

**卷修养智慧篇
**辑怀诚恳之心,在平凡中颠覆平庸
远离欺诈的沼泽
德川家康在20岁时,便与尾张国的织田信长立下盟誓,要辅佐他打天下。织田信长死后,身为重要盟友的德川家康希望自己可以接管织田信长的兵力,不想,却被草民出身的丰臣秀吉抢去了机会。
德川家康先是与丰臣秀吉敌对,后来,由于丰臣秀吉再三邀请他联手平定战乱,也多次表达自己的诚意,德川家康终于答应向丰臣秀吉称臣。在与丰臣秀吉一起出兵攻打小田原城的时候,丰臣秀吉的贴身随从常常很少。德川家康的家臣井伊直政悄悄劝道:“现在正是除掉秀吉的好机会,不要错过啊!”但是德川家康却摇摇头:“我既然接受了秀吉的托付,就不能做这样背信弃义的事。能否取得天下是由命运来决定的,人力无可挽回。”
德川家康一生都信守诺言,与织田信长立誓之后,他对织田信长的事业倾尽全力,直到织田信长去世;与丰臣秀吉结盟之后,又曾安排好身后之事与丰臣秀吉共赴战场。当丰臣秀吉行将就木之时,要将儿子丰臣秀赖托付给德川家康,并且再次意图通过联姻来稳固两家的关系。德川家康已经感觉到,老年的丰臣秀吉已经不是当年心怀天下的秀吉了,他不是为了天下而托付后事,而是为了丰臣家。因此,德川家康一直没有正面回答丰臣秀吉的话,他既不想让这位神志不清的太阁伤心离世,又不想为了敷衍他而假意答应。直到丰臣秀吉咽气,德川家康仍然没有承诺要对丰臣秀赖负责。因为他知道,有朝一日他会与丰臣秀赖为敌,必定是你死我活的结局。
战国时代,就算早上歃血为盟、晚上短兵相接也并不奇怪,在乱世中求生存,欺诈和背叛已是司空见惯。但是德川家康不愿意做乘人之危的事,也不做尔虞我诈之人。答应的事情,他一定办到;办不到的事情,他就不轻言承诺,诚信是他的做人底线。
做人为什么要讲究诚信?如果说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那么诚信带给人们的“利”,就是内心的坦然。说谎、虚假、欺瞒,对人的良心是巨大的损伤,让人的心境处在灰暗、忐忑、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的状态中。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令人费解。人们只知道,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年迈的马克•吐温独自在大雪中站了3个小时,结果得了严重的肺炎,不幸去世。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后人终于从马克•吐温留下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马克•吐温曾犯下一个令他痛苦终生的错误。那还是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的夫人外出,临走的时候再三叮嘱他照管好出世还不到四个月的孩子,马克•吐温连声答应。
夫人离开之后,他看到天气不错,就把孩子放在摇篮里,推到走廊透透气,自己则坐在一张摇椅上看书。当时室外气温零下19度。由于阅读入神,这位大作家忘记了一切。当他放下书时,才突然想起孩子还睡在走廊里,此时孩子已经冻得奄奄一息。
妻子回来后,马克•吐温没有勇气说出真相。不久,孩子就死了,夫妇俩为此悲恸欲绝。马克•吐温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这个巨大的秘密一直藏在他的心中,直到妻子去世,他才在自传中袒露了这件使他抱憾终生的往事,并且以在大雪中受冻来作为对自己的惩罚。
马克•吐温的悲剧,不仅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害死了孩子,更是因为他没有勇气面对这件意外,独自承受着痛苦。逃避让自责日益积累,这份孤独的内疚,更让他的生命无法承受。风烛残年的他既不要求人们的宽恕,也无法得到自己的宽恕。在找不到救赎之路时,他宁愿让自己的身体受苦,来缓解内心的悲伤。
著名诗人萨迪说:“宁可因为真话负罪,不可靠假话开脱。”德川家康信守承诺,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称赞,而马克•吐温背上了谎言的十字架,尽管孩子的死已成为过去,但是他心上的伤口一直在沉默中腐烂。
欺骗有时候会帮助人解一时之围,但是为了圆一个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来填补。于是谎言一个接着一个,形成可怕的欺骗沼泽,到头来是“聪明”了一时,糊涂了一世。
欺人者,实是自欺。珍惜一颗诚实的良心,保护好对自己、对他人许下的承诺,自然天高地广,人生大道通途。
予人友善,存二三君子之交
德川家康深受家臣的爱戴,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主见、善于把握机会,重振了冈崎城,使松平一门成为人人羡慕的德川氏;另一方面因为他为人厚道,对待家臣从来都遵循武士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庇护。
有一个人叫本多作左卫门,他为人坦白,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哪怕是对位高权重的丰臣秀吉,批评起来也毫不顾忌。本多作左卫门一直到去世之前,只要一听人提到丰臣秀吉,他还骂不绝口。但是提到德川家康,他却说自己一生*仰慕的人就是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其实并没有主动向本多作左卫门示好,那么本多对德川家康的尊敬从何而来呢?
原来,德川家康看似疏远了本多,与丰臣秀吉之间往来更甚,但其实是在保护本多。本多早就冒犯了丰臣秀吉,而丰臣秀吉又对德川家康有所忌讳,如果德川家康再和本多往来密切,甚至赏赐他大名的身份,无疑会让丰臣秀吉更加厌恶本多,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德川家康的用心本多心领神会,所以他一直将德川家康视为自己的恩人。
在背信弃义为家常便饭的战国时代,德川家康能获得像本多这样的刚直之人的敬仰,实为难能可贵。究其原因,乃是德川家康对本多有一颗热忱友善的心。
“士为知己者死”,怀着一颗热忱友善的心,在心灵上给予别人恩惠,那么,别人自然会用心来报答。
李鸿章是一个胆识过人的人,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李鸿章不仅起草文牍十分了得,对战事的判断和预测也远在众人之上。但也正因为李鸿章是极有主见的人,所以经常因固执己见而与曾国藩起冲突。
1860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遂决定将大营迂往安徽祁门。但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势如同“釜底”,毫无进退余地,从战略上看到在那里安营扎寨十分危险。在太平军攻击下,的确险情不断,李鸿章等人一再要求移师他处。但曾国藩坚持己见,甚至对李鸿章等人说:“诸君如胆怯,可各散去。”不久,双方又因李元度事件矛盾再起,更加尖锐,李鸿章一怒之下负气而走,前往江西准备独自闯荡一番。这件事使曾国藩大为恼火,认为李鸿章不明大义,不达事理,在自己困难时借故离去,甚至得出“此君难与共患难”的结论。
后来曾国藩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险些命丧祁门大营,多亏鲍超、曾国荃胜仗解围,才得以渡过危机。事后,他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过失,*终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离开祁门,移师东流。他对李鸿章也尽弃前嫌,诚恳写信邀其回营,共创大业。后来,李鸿章的淮军成为曾国藩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对于曾国藩的宽宏大量,李鸿章非常感激。李鸿章在晚年时,仍十分敬佩地对人谈起曾国藩:“别人都晓得我前半部分的功业是老师提携的,似乎讲到洋务运动老师还不如我内行。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
人生中,许多东西是无法用世俗之物去等价偿还的,例如朋友间的挚情。德川家康对本多没有提携和赞扬,但是他在背后默默地考虑本多的安危,看来友情不在乎直白的形式;曾国藩曾写下对李鸿章的判词,其中都是误解,但是他愿意主动认错,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看来友情不在乎一时的误会。拨开包裹在人情上的种种装饰,我们发现,*质朴的情感,其实就是一颗毫无杂念、为人着想的心。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付出怎样的感情,就会得到怎样的回应。不论身份与地位上的差异,如德川家康与本多之间;不计较曾经的误会和瓜葛,就像曾国藩与李鸿章。经历一两份君子之交,人生才算得上富有。
重诺豪爽真性情
德川家康的一生中,*精彩之处不仅在他南征北讨、平定战国上,与丰臣秀吉等盖世英豪的相识共事,也是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当中值得赞叹的一浪。
丰臣秀吉代织田信长之位不久,很多大名为了讨好他,纷纷主动将自己的妻儿送给丰臣秀吉作为人质,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唯独德川家康毫无表示。于是,丰臣秀吉同时也向德川家康派出使者,要其交出重臣之子作为人质。在此之前,德川家康已交出次子,但当时是作为丰臣秀吉养子的名义送出的,这次丰臣秀吉则是清清楚楚地要求交出入质。
德川家康召集家臣问道:“秀吉想要我们交出入质,你们有什么想法?”
大家都说不能这样轻易答应秀吉,以免日后要仰人鼻息。德川家康微笑着说:“我也是这样想的呢。”于是,他立即回绝了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也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不久又派了使者去找德川家康,但吃了一顿唾沫星子就回来了。丰臣秀吉听说德川家康扬言要挑战秀吉军,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大笑起来:“真是个固执的家伙!要是我还年轻的话,一定要让他拜倒在我的膝下。”
丰臣秀吉见威逼不行,只好“利诱”,他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德川家康为妻。面对丰臣秀吉的纠缠,德川家康哭笑不得,但竟也被丰臣秀吉的执著打动了几分。
……

德川家康的智慧 作者简介

王艳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爱好文史,学跨中西,关注中日文化比较,闲来无事喜与日本历史小说家宫尾美登子心灵对话,对日本文化有独到的见解,惯用全球视野解读历史经典,编著有《领导者的国学三书:孙子兵法、贞观政要、资治通鉴》、《钱穆说史》等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