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楣声脉学

周楣声脉学

作者:周楣声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年:2009-06-01

评分:4.6分

ISBN:978754361243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周楣声脉学 目录

再版说明初版前言上篇概述**节 研究脉学的目的第二节 脉学的研究必须是中西医学理论互相结合第三节 脉学在中西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依据第四节 “脉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实际价值一、中医对病因学和发病学的认识二、脉学对病因学的诊断价值三、脉学对发病学的诊断价值第五节 脉学是感官的经验科学一、经验科学就是用思想去把握客观实在二、经验科学必须以逻辑学为工具三、经验科学必须矫正“断之以臆”的思想偏弊第六节 脉学的触诊方法不能用机械描绘代替一、触诊在脉学上的优缺点二、机械描绘存脉学上的优缺点中篇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机理阐探**节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学说在目前的处境第二节 中医脉学根源的历史回顾一、脉在中医学说中的双重含义二、上古三部九候的诊法乃是血管之脉与经络之脉的集合三、独取寸口是三部九候诊法的简化和演进1.寸口、脉口、气口三种不同名称的释义2.寸口在上古诊法中早具有重要地位3.九候成三的诊法是独取寸口的过渡阶段4.独取寸口的实际意义和时代背景5.以寸口六部分候脏腑是独取寸口的进步和发展6.分候与分配乃是这一学说唯物与唯心的分界线第三节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学说根源和客观凭据一、两手寸口寸关尺六部分候脏腑的分配方法不是出自《内经》二、秦越人是这一学说的奠基者三、六部脉象的不同变化确是临床上常见的事实第四节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阐释途径一、应从有确定内容的假设开始二、应从人身上下左右的一般关系与左右寸口的特殊关系互相推理三、应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和脉学根源中发掘第五节 经络学说是阐释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唯物基础一、经络学说是中医脉学的根源和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二、经络系统的存在形式三、寸口为脉之大会是经络作用的集中体现1.寸口为脉之大会,是以“肺朝百脉”为其根源2.由肺朝百脉引证出寸口为脉之大会的机理四、经气和血流有如风和水的关系第六节 左右寸口与相应脏腑之间的定位机制一、寸口与相应脏腑的一般关系二、寸口与相应脏腑的特殊关系1.传统的观念2.折中的推理与各部定位的设想第七节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生理与病理的各种脉象一、寸日六部的生理脉象1.寸口六部的生理脉象是权衡以平2.寸口六部的生理脉象是以五脏为主3.判别寸口六部平脉与病脉必须内因与外因相结合4.阴阳法则是脉象变化的基本规律与表现形式二、寸口六部的病理脉象1.十二经脏症候群的病理脉象2.奇经八脉症候群的脉象3.五邪刚柔相逢一脉十变的病理脉象第八节 应该认清左右寸口分候脏腑在中医脉诊中应有的地位一、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诊法,并不是中医脉学的主要内容二、血管之脉与经络之脉乃是**性与第二性的关系下篇 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病理基础**节 对脉象名称的认识一、中医辨脉的各种名称1.《内经》辨脉的各种名称2.《难经》辨脉的各种名称3.张仲景辨脉的各种名称二、西医辨脉的各种名称三、中西合流的各种脉象第二节 脉象分类的意义和历史一、脉象分类的意义二、脉象分类的历史1.上古分类法2.中古分类法3.晚近分类法三、脉象分类的准则1.必须明确脉象概念的定义和属性2.根据脉象的本质属性进行划分3.形态和节律是脉象分类的主要依据第三节 复合脉象的内在条件和病理意义第四节 对脉象示意图的说明第五节 脉象形态改变的病理基础一、浮脉二、芤脉三、濡脉四、革脉五、沉脉六、牢脉七、弱脉八、伏脉九、大脉十、洪脉十一、小脉十二、细脉十三、滑脉十四、实脉十五、虚脉十六、低脉十七、互脉十八、涪脉十九、长脉二十、紧脉二十一、弦脉二十二、短脉二十三、动脉第六节 脉象节律改变的病理基础一、数脉二、急脉三、缓脉四、迟脉五、奇脉六、代脉七、结脉八、促脉九、散脉十、微脉十一、差脉十二、复脉附:七怪脉

周楣声脉学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两篇,上篇概述、下篇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病理基础。内容包括:研究脉学的目的、脉学的研究必须是中西医学理论互相结合、脉学在中西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依据、“脉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实际价值等。

周楣声脉学 节选

《周楣声·脉学》共分上、中、下三篇,在上篇的概论中,除叙述了研究中医脉学的一般情况以外,特别强调对中医脉象描绘的研究乃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与走不通的死胡同。中篇是对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诊法,试行用经络学说作为探索的依据,认为寸口脉搏的种种微细变化,乃是由心血管之脉与经络系统之脉互相感应而形成的,是全身与内脏在特定区域内的特定表现,寸口之脉是心血管之脉与经络系统之脉互相感应的集合。这是一种崭新的在前人引而未发的基础上的独创的见解,足可弥补千百年来中医在脉学方面的空白,是值得重视与由此继续进行探索的。下篇为脉象分类与各种脉象的病理基础,以中医对脉象研究的传统见解,结合西医对心血管功能的认识,把抽象概念的中医论脉方式,推向具体概念,要求能做到既中又西,其中对脉象的分类,尤为执简驭繁,晓畅明白。将各种脉象的动态表现,应用二分法的划分原则,分为形态与节律两大子项,再由子项分为各个亚类,这也是前无古人的独特见解,具有极大的参考与应用价值。

周楣声脉学 作者简介

周楣声(1918~2007),男,汉族,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针灸学家。周楣声先生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现为天长市)中医世家,幼承家学,潜心医道,博览旁收,勤耕不辍。其生前曾任安徽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中国针灸学会顾问,中国民间特种灸法研究会会长,安徽省灸法学会会长,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等职。
周楣声先生治学严谨,学术上精益求精,临床中敢于攻坚克难,特别是在针灸学的实践与研究中勇于推陈致新,独辟蹊径,提出诸多具有开创性的见解,总结出丰富的传世经验,其在灸法的传承与振兴、研究与临床应用等方面更是造诣深厚,贡献巨大,是一位蜚声中外的针灸大家,被国务院确认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并获得全国名老中医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晚年致力于灸具的改革与推广,并对针灸治疗疑难病症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与倡导。
周楣声先生一生著述丰硕,成果卓著,先后著成《灸绳》、《针灸歌赋集锦》、《针灸经典处方别裁》、《针灸穴名释义》、《黄庭经医疏》、《周楣声脉学》、《金针梅花诗钞》、《针铎》等多种。这些著作,见解精辟,立论新颖,堪称经典,戛戛乎成一家之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