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
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评选敬老好文章。
《中华孝道故事》一书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的推荐读物。
所选故事立足于真实,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更有普通人;篇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富于哲理;篇后点评,画龙点睛;大师名家题词、配画,堪称具有全新时代精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新二十四孝”。
(上)近现代名人篇
1毛泽东给徐老祝寿
徐特立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使在几十年之后,身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仍旧对师恩念念不忘。他曾经说过:“徐老是我在**师范读书时*敬佩的老师。”他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用“土寿桃’’给徐老祝寿就是其中一例。
1937年初,适逢徐老六十大寿,也是毛泽东工作*繁忙的一个阶段。那时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来延安,毛泽东常常工作到深夜才能休息。1月31日晚,毛泽东又工作了整整一个通宵。到第二天黎明,警卫员看他一夜都没有合眼,于是又一次请他休息。他说:“我顾不上休息哟,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我老师徐特立的寿辰啊,他也是大家的老师,我还要写贺词呢!”说着,他提笔为徐老写了一封饱含情谊的长信,在信中热情颂扬徐老“革命**、工作**、他人**”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而作为徐老的学生,毛泽东这样写道:“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一番话不仅深深地感动了徐老,而且感染着后世为人学子的每一个人。
写完这封长信之后,毛泽东仍然顾不上休息,他连饭也不吃,就赶去寿堂亲自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检查了一番,直到每个环节都落实了他才放心。
寿堂设在延安城东的天主教堂里,瓜子、花生、红枣伴着六十个热气腾腾的“寿桃”——大馒头,摆满了铺着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挤满了整个教堂,等待着徐老的到来。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中,徐老头戴一项鲜艳夺目的大寿帽,在毛泽东等人的陪伴下走进来,人们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纷纷起身祝贺。大家热情地将徐老团团围住,每个人都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徐老敬献寿酒。在令人陶醉的喜庆气氛中,中国文艺协会的同志们朗诵了一首由丁玲、周小舟、徐梦秋等一起为徐老凑成的祝寿诗:
苏区有一怪,其名曰徐老。
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
故事满肚皮,见人说不了。
万里记长征,目录已编好。
沙盘教学生,A I U E O。
文艺讲大众,现身说明了。
教育求普及,到处开学校。
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
毛泽东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地说:“前两句写的是长征时的神态,很好。‘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真是这样,很真实。末尾两句也好,‘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正在这时,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跑上来为徐老系上了一条红领巾。徐老笑容可掬,沉浸在欣慰与感动之中。毛泽东也亲自起身祝贺,真切地献上对老师的现场祝词:“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您长命百岁!”
虽然真的能够长命百岁的人并不多,但这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祝愿,也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它跨越了身份的差异,更跨越了时间的流逝。正是这一份真诚的情谊,成就了毛泽东与徐特立之间师生情的百年佳话。
点评:
领袖敬老师,传为人间佳话,更是后世楷模。
2周恩来敬老三二事
在中国共产党内,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被尊称为“五老”。他们是早期入党的一批党员,终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功勋卓著。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对他们尊爱有加。1959年8月24日,林伯渠在中南海紫光阁参加*高国务会议。会后,周恩来考虑到林伯渠年迈多病,身体不好,于是亲自陪送林老回家。正逢林伯渠两天后要率代表团赴蒙古人民共和国访问,于是他们就在林老家里商谈访问事宜。周恩来非常尊重党内老同志的意见,当林伯渠询问总理有什么指示时,周恩来亲切地说:“哪里,哪里!林老啊,您是党的老同志,我还有什么指示呢?您按照党的外交政策办就是了。”周恩来从不以领导人的身份自居,林伯渠每次出访或归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是亲自到机场去迎送。
周恩来不但尊敬和关怀党内的老同志,对党外的老人也一样关心。1961年11月26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百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欢聚一堂,在全国政协礼堂参加专为他们举办的“百老庆寿大会”。这些老人家有的是在京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有的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还有其他社会知名人士。那天的庆祝大会之所以特别喜庆,不仅因为到会的老人家身份特殊,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次庆祝活动达百人规模,更因为大会的主持人是大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大家都早早等在礼堂,期待庆寿大会开始,更期待总理的到来。周恩来准时到会为百老祝寿,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总理一来就立即向在场的老寿星何香凝走去。那时何香凝是民革中央主席,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她见总理向自己疾步走来,连忙起身相迎。然而老人行动不便,不小心将手杖失落在地。周总理看到这一幕,急忙加快脚步迎上去,一面弯腰为她拿起拐杖,一面热忱地与何香凝握手祝寿。紧接着,总理向到会的老人一一问候祝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总理真诚的关怀所感染。一个普通人的热情体贴尚能温暖人心,更何况是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悉心关怀。
庆祝大会正式开始之后,周总理首先起立举杯为与会的老人们祝寿:“今天到会的百位老人,平均八十岁高龄,加起来就是‘八千岁’呀!人生望百,二十年后,我们百位老人再一起庆寿,那时大家真的要高呼‘万岁’了!”
总理一番风趣幽默的言谈,引得在座的寿星个个笑逐颜开。总理的亲切关怀,为老人们的心田盖了一床暖被,更为大家的精彩人生增添了一笔难忘的回忆。
不但是对社会知名人士,就是对普通人,周恩来也尽可能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关怀。1943年,有个进步学生要从重庆到西安去,临行前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信。父亲念子心切,千里迢迢赶赴重庆去看望儿子。然而通信不便,路途又很遥远,当父亲赶到重庆时,儿子已经离开了。年迈的父亲没有看到心爱的儿子,旅途的劳顿和心底的失落涌上心头,不能自已。而当这位老人听说周恩来此时正在重庆时,不禁感叹道:“如果能见到大名鼎鼎的周副主席,我也就不枉此行了……”周恩来听说这件事情以后,二话不说就前往招待所看望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老人的**个心愿未能达成,却在周恩来的努力下达成了第二个心愿,本来随口讲出的一种奢望,转眼成为了事实,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对他说:“您和我父亲的年岁差不多大呀!您应该是我的父辈了,前来看望您是应该的。”一句话说得老人心里无限温暖。他握着周恩来的手,犹如见亲人,更胜似亲人。周恩来和老人热情地聊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使老人如愿以偿,高兴地返回了家乡。
点评:
细微之处见精神。三件小事,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总理传承优秀文化、倡导敬老美德的风范。
3朱德深情忆母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作《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深情赞颂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着深深的哀思。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母亲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籽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也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
人是在思想中生存的,不同的思想方式引导不同的生存。作为西方哲学的次一级学科,形而上学涉及的就是我们的思想方式问题,它并不
善与恶 本书特色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土。本书对“特殊性”的天台佛学采取了“普遍”诠释的原则,其首先关注的是天台遍中论的构成来源:本土中国思想的遍中整...
价值哲学方法论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价值问题研究方法论”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
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以伦理道德丶儒学经典和宗族为切入点的考察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本书是海外学者利用大量原始档案...
价值主体性 本书特色 导言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而哲学作为探寻人的存在根据的学问,自然要从人作为主体的性...
大家小书--佛教常识问答 本书特色 ★作者本着讲事实、不渲染的精神,就佛教的教义、历史、现状作出客观的阐述,努力做到不谀不谤、不偏不倚,非大家不能为。——君冈大...
司马相如赋的美学思想与地域文化心态 本书特色 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他是汉赋的奠基人,扬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说:“长卿...
《正信的佛教》的作者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扎实严谨的学术素养,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
本书是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渊源的学术著作。马丁·海德格尔和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相关的著作已是屡见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 本书特色 汪盛玉编著的《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成果。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相关经典论述为依据,运用历史和...
克里希那穆提-智慧的觉醒 本书特色 ☆ 20世纪*卓越、*伟大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经典巨著☆与克里希那穆提*富盛名的代表作《重新认识你自己》一起,分获“克著...
禅说庄子-大宗师 本书特色 《大宗师》一篇是对前几篇论述的递进。开篇讲“知天之所为,天而生也”,分析人的认知能力,“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似《齐物论》。认为道...
《语法哲学》是世界著名的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的代表作,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几部语言学著作之一。作者从人类社会的实际活
幽梦影 本书特色《幽梦影》是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
人类知识原理 本书特色 《人类知识原理》是由英国乔治·贝克莱编著、张桂权翻译的书,集中阐述了贝克莱的非物质主义哲学。本书认为只要否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就可以驳倒...
批判的社会理论及其当代重建-凯尔纳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内**本研究当代美国著名批判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思想的学术专著。它从晚期马克思主义...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 本书特色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围绕着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现代他的关系展开,...
本书是从身体的角度对尼采进行新的阐发。尼采将自己的哲学定位在反柏拉图主义、反基督教、反启蒙理性的历史坐标中。柏拉图主义、
张君劢儒学著作集-儒学哲学之复兴 本书特色 本书收集了张君励在20世纪50——70年代发表的关于儒家哲学复兴的文章十篇。行文中对儒家文化传统与源于希腊罗马的西方...
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忏悔录》 本书特色 《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忏悔录》 内容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