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顿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切斯特顿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作者:(英国)G.K.切斯特顿 译者:沙铭瑶 丛书主编:郑法清 谢大光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9-06-01

评分:4.7分

ISBN:9787530654194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切斯特顿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切斯特顿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前言

C.K.切斯特顿(Gilbert Kaith Chesterton)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上*杰出的文人之一。他是记者、散文家、思想家、小说家、传记作家和评论家。在同时代的作家当中,他似乎显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首先,他是位多产作家,一生笔耕不辍,平均以每年三本书的速度出版各种著作达百部以上。他曾为《伦敦新闻画刊》开辟专栏,每周一篇随笔,从1905年开始直到1936年去世为止,长达31年!他不仅为报刊杂志撰稿,而且还接过他兄弟创办的刊物,更名为《C.K.周刊》亲自出版。其次,他的写作范围极其广阔,他不仅写散文,而且写诗歌、小说、传记、评论等等,内容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宗教、哲学等各个领域。单就散文而言,他的题材也可以说古往今来无所不包;太阳底下的任何事物他都能拿来作为话题。这表明他的学识渊博,想像力丰富。
切斯特顿1874年出生于伦敦肯辛顿,就读于圣保罗学校,后来入斯莱德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并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文学。21岁时,他已崭露头角,成为艺术评论家和新闻记者。1905年他的《异端派》一书问世,使他理所当然地获得成功,因此声名大噪。他同文豪萧伯纳的论战曾一度成为轰动全国的一桩文坛趣事。此后三十年间,他陆续发表了许多著作,散文方面有《辩护集》、《巨大的琐事》;哲学和宗教方面,除《异端派》外,还发表了《正统派》;文学评论有《勃朗宁》、《狄更斯》、《萧伯纳》;长篇小说有《诺亭山上的拿破仑》、《名叫星期四的人》,以及以布朗神父为中心人物的一系列短篇侦探小说百多篇;诗歌方面*著名的是《白马谣》和《利潘托》。这些作品不过是他为数极多的著述中的很小一部分。
作为20世纪英国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切斯特顿*初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自由主义的,后来变成保守主义者。虽然他的思想观点往往容易引起争论,但他漂亮的、强劲的、充满机智的文笔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对生活满怀信心和热情,他深信人生应该享受所有的乐趣;他还认为如此丰富的生活需要一种博大的宗教才足以理解人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种种潜力。这种宗教他终于在罗马天主教中找到,并于1922年改信天主教。而浪漫的中世纪便是那种宗教发挥号召力*多的时代。因此他主张人类社会应回到中世纪去。当然,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过知道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写作的主要动机——这就是阐释和捍卫他的信仰。
切斯特顿的散文,上面说过,题材广泛,内容繁多,但就本书所选文章而言,也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他是位运用诡论或反话(paradox)的能手。跟萧伯纳一样,他也擅长运用这种手法来表达他的见解,产生发人深省的效果。例如:
好的画家爱自己的技巧。只有不好的画家才爱自己的艺术。好的音乐家爱当上音乐家;不好的音乐家才爱音乐。(《完美的游戏》)
冒险不过是正确考虑下的不便。不便不过是错误考虑下的冒险。(《谈追赶自己的帽子》)
爱挑剔是*可原谅的罪恶;但也是*不可原谅的美德。(《谈现代作家与家庭制度》)
像这样的诡论,几乎在每篇文章里都络绎不绝地出现,有时竟达到令人应接不暇的程度。看样子,切斯特顿似乎试图用诡论使人大吃一惊,进而使他摆脱陈腐的观念而进行真正的深思。
其次,不像有些散文家,如比尔博姆(Max Beerbohm)那样喜欢用随笔娓娓讲述自己的怀旧思绪,切斯特顿却是满腔热情,大声疾呼宣扬自己的信仰,仿佛慷慨陈词的被告在为自己辩护似的。他那本《辩护集》的书名*好不过说明这个特点——甚至连该书的序都是《为序言而辩护》!
第三,幽默讽刺也是切斯特顿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比如,他建议在刮大风的日子举办追赶帽子的比赛,建议按照闹剧原则修建房屋,诸如此类都令人忍俊不禁。为了嘲讽那些推销怎样取得成功的书籍的作者,他模仿他们那种貌似有理、实则空洞无物的废话(其中个别“精彩”句子还特别用大写字母加以强调),读起来真让人不得不捧腹大笑。有时,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幽默的调子,目的是为了刻画某种典型人物,例如《傻子》中的矿主,他的灵魂一经揭发出来加以嘲讽,便显得十分荒谬可笑,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傻瓜。
我们也许还可以举出其他一些特点,如文笔的犀利有力或手法的变化多样,但上面三点已足够说明切斯特顿的风格特征了。阅读切斯特顿的散文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它刺激我们思考一些平常不注意的问题,而作者的奇情异想又往往给我们以意外的惊喜和启迪。
本书的选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为了适合广大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书中所选篇目大多属于雅俗共赏的随笔,而不包括作家或作品的评论。这些散文随笔,我们认为,足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如同一滴水反映世界,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资料不全和水平所限,书中选文不当或挂一漏万之处难于避免。希望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进一步加以修订。
译者
1997年10月

切斯特顿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内容简介

切斯特顿是英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博学大师,他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文笔机俏,风格奇异,长于寻常琐事中发惊世之绝响,回味之余,令人赞叹。
《切斯特顿散文选》精选了切斯特顿不同时期的散文代表作40篇,基本反映了其想象丰富、诡谲峻拔的艺术风貌。
切斯特顿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繁多,就《切斯特顿散文选》所选文章而言,也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他是位运用诡论或反话(paradox)的能手;其次,他满腔热情,大声疾呼宣扬自己的信仰,仿佛慷慨陈词的被告在为自己辩护似的;第三,幽默讽刺也是切斯特顿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切斯特顿散文选》的选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为了适合广大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书中所选篇目大多属于雅俗共赏的随笔,而不包括作家或作品的评论。

切斯特顿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目录

谈侦探小说
谈广播
谈电影
谈英国人在国外
谈戴枷示众
谈感伤
谈误解
谈殡葬习俗
谈悠闲
谈荷兰
谈考古学
谈滥用词语
谈恶劣的委婉语
谈寻求快乐
谈圣诞节
谈喜剧精神
谈趣味的变化
谈美国人的道德
谈禁酒
谈绝对戒酒
谈现代作家与家庭制度
谈追赶自己的帽子
谈躺在床上
为轻率的誓言辩护
为骷髅辩护
为公开宣扬辩护
为陶瓷牧羊女辩护
为丑陋事物辩护
为闹剧辩护
为侦探小说辩护
关于成功的谬论
神话故事的哲理
园丁与金币
傻子
雨中浪漫情调
完美的游戏
我在衣袋里发现了什么
一枝粉笔
再谈圣诞节
圣诞节礼物
译后记

切斯特顿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节选

过去有一个反对英国人去国外的理由,这就是他使自己太像在家里了。人们谴责他对待头等的外国旅馆就仿佛只是一家四等的英国旅馆;而且还谴责他在旅馆里吵架就仿佛那是一家下等酒店。假如这种责备有点道理的话,那么自那时以来这种责备已转移到精力更旺盛的一批暴发户身上去了;跟某种美国旅客相比,英国旅客很可能被误认为文明人。他甚至已带有大陆环境的颜色;而且跟他本人曾描写为“土著”的那种人毫无区别可言。这几乎可以视为一种人乡随俗的方式。可是这种老责备中有一个特殊方面,依我看似乎比其他方面更稀奇、更费解。这就是英国人在要求某些东西时确实会犯错误或气势汹汹,只因为那些东西对他熟悉,但又不是真正的那种长期以来一直对他或对他父辈所熟悉的东西。英国人要求英国的东西,我可以理解;奇怪的是他所要求的却不是*英国的东西。有一些*英国的东西,他已经在英国丧失了,因而很难希望在欧洲找到。他确实希望在欧洲找到的大多数东西,他不久以前甚至在英国已经找到了。他需要酒,就要苏格兰酒;他甚至甘愿忍受不可容忍的民族耻辱称之为苏格兰酒。他需要游戏,就要苏格兰游戏;他期待着见到整个风景都被高尔夫球改变了外貌;尽管他本人十年来很少玩过。他并不去四处寻找板球,尽管他打板球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正如他要苏格兰球场而不要板球场,要苏格兰威士忌而不要啤酒,他也期望许多物品和用具往往是英国的远远少于美国的,有时则是英国的远远少于德国的。要是说甚至茶叶也跟麻醉品一样*初起源于东方,那也许会把论点扯得太远,成了幻想。但肯定地说,英国人在大陆上所有的咖啡馆要喝茶,正像中国人在老肯特路上所有的酒馆要鸦片一样,是毫无道理的。他终于可以跟这样的法国人相比,那法国人在图廷那里一连串茶叶店高声大嚷要把红葡萄酒列入他的账单。可是我倒并不怎么埋怨那些老式的英国人,他们要求如像“下午5点的茶点”那种东西,因为大家都承认这是英国的习惯。我要抱怨的是新式的英国人,他们在俄国平原上坚持要喝冰淇淋苏打水,而拒绝喝茶,因为茶里加有柠檬或是从俄国茶炊里倒出来的。盲目接受某些外国东西,同时又盲目拒绝另一些东西这种奇怪的矛盾和结合,在我看来确是一个奥秘,可以将它增补进基督教世界中也许是*奥秘的国民性格中去。一个出生在港口市场的人在立陶宛旅行时竟会思念古老英国*古老的事物,这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充分原谅的。一个出生在港口市场的人竟会怀念纽约的*新事物,而在立陶宛农民当中找不到这些竟会惊讶不已,这事甚至比他本人居然想要这些事物还要更离奇呢。
然而随着英国人这种怪癖而来的,甚至还有英国人更严重的错误。英国*有理由值得自豪的事物正是英国从基督教世界的古老文化中所保留下来的事物,因为那个世界所有其他国家都忽视了这些。它们是民族生活中既独特而又普遍的战利品和纪念碑。说它们是英国的事物,意思是说英国人保留了它们;说它们是人类的事物,意思是说全体人类应当保留它们。说它们是欧洲的,意思是说它们真正属于整个白种人的文明;说它们是英国的,意思是说大部分在欧洲已经丧失。我曾听到英国人吹嘘各种各样荒谬的事物,从拥有日尔曼血统到拥有犹太人政客;我却从未听到一个英国人说一句有关这些真正英国事物中的一桩事。
例如,一件明显的事就是拥有炉火这事,它具有古拉丁语“中心”的意义。炉火的概念是可以在古罗马文化中找得到的概念,因而也可以在来源于它的所有欧洲文化中找到。炉火的概念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但炉火不是在任何地方可以找到。如今在英国倒可以顶容易、顶普遍地找到。具有离奇讽刺意味的是,法国诗人或意大利演说家,满怀着异教的伟大过去的辉煌,自然而然就谈论一个人要为炉火和圣坛而战斗;而他本人却实际上忽视了炉火,犹如我们忽视了圣坛一样。基督教世界中真正保存了炉火的唯一一个人就是不幸放弃了为之战斗的那个人。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真正的炉火零星地散布在欧洲各地,特别是在穷人当中,他们始终保留着过去*崇高和*自豪的传统。我谈的是比例问题;这种习俗的存在在一个地方比在别的地方更占优势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肯定地说,它在英国比在其他国家更占优势。差不多所有其他地方,那个称为炉灶的更不自然、更乏味的机构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就每一个永恒的和主要的意义而言,那个可以看见火焰在其中跳跃和闪光的好客的家庭圣坛,跟纯实用目的把热能关在大匣子里这个习惯,其间简直无法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是非常尖锐的:一方面是异教徒的野蛮而光辉的习俗,把死人放在塔形木堆上烧掉,目的是让他化成一股火云升入天空,一方面是我们时代微不足道的异教精神,也就是对称为火化这桩事感到心满意足。同样,在炉灶身上也有着灶头的一切主要的实用方面的丑陋。在火炉身上必然始终具有某种更加辉煌的东西,哪怕是从沙德拉、米煞和亚伯尼歌的观点来看也罢。他们的观点也许是热爱炉火的颇有英雄气概的方式吧。可是,相比之下,我们大家都能感觉到不幸的外国人未免处境有点阴冷和凄凉,因为他不可能真正希望坐在温暖的炉火旁,除非来一次极端的实验,把他的房子放火烧掉。
现在我要向所有这些人呼吁,他们唱过一百首英国歌曲,听过一万次英国人讲演,读过一百本英国著作,其中莫不多多少少包含着温和的或激烈的爱国精神,我要吁请他们说说,是否见到过这种基督教习俗的延续作为英国人引以自豪的一件事受到了应有的称赞。我们光荣传统中这个离奇的缺陷,依我看就是我*近在这里所指出的一种情况的另一例证;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危险地缺乏强烈的民族感情;而首先是太过于消极地向别人的影响投降;德国的、苏格兰的,而首先是美国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