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时间

咖啡时间

作者:邢世嘉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出版年:2009-06-01

评分:5分

ISBN:9787807124993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咖啡时间咖啡时间前言

在陕西文坛上,邢世嘉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另类作家。他几乎很少与文学界的朋友们打交道,一心用力读书,埋头写作,大量散文作品频频发表在国家的高端报刊上,其分量之重,水准之高,质量之优,令人佩服。我每次读他的作品,都会开一回眼界,长一回见识。因为他笔下的许多东西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陌生感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扑面而来,让我不能阻拒,不能不读。所以,邢世嘉请我为他的集子作序,我其心惴惴,不敢应承,觉得他应该请知名度更大、影响力更强的作家写序才对。
我喜欢邢世嘉的文字,并不因为邢世嘉是我几十年的老朋友,而是因为他文字中的文化含量。据我所知,许多散文作家都写过闲适散文,可邢世嘉的散文中闲适的东西不多,他的大量散文都在传达一种文化信息。特别是对于西方文化,给予了足够的偏重。这可能与他的经历和学养有关。他曾经系统地研读过西方哲学史、艺术史和文学史,又花了许多精力游览西方各国,这些文字,便是他十多年来游历和读书的提取物。
关于西方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中国现代文化中,西方文化占有多大比重,是很难讲清楚的。自西学东渐以来,经历了多次大的东西文化思想交锋,延绵千载,其状甚烈。梁启超、梁漱溟、胡适、李大钊、瞿秋白等在中国现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都参加过这种讨论。1918年,梁启超自欧洲归国后出版的《欧游心影录》,梁漱溟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都是这期间出版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学者中,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亦属此类。这足以说明,中国的文化人沿袭了自身的传统血脉,凡大的出游活动,或多或少要写下一点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感,既是介绍西方文化,是对游历的一个记录,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作为年轻作者的邢世嘉就是这样一位记录者、传播者和思考者。收录在这本《咖啡时间》里的作品,既非纯游记,亦非纯散文,多为率性随笔之作。书名“咖啡时间”,颇有一些休闲意味,边喝边聊,怡情自得。作者以目之所击,凭步之所至,据史实梳理事件,陈观感表达意趣,篇篇精彩可读。邢世嘉是个极有灵性的散文作家,不仅仅是善于寻找切入点,而且更善于把切入点拓展成一个写作面。比如,第四辑中涉及的名人、名胜、名画,全是以《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为背景面,在这个背景面上以名人、名胜、名画为点,着力挖掘隐蔽在点背后的文化积层。实际上,这个点就成了一个锁匙,打开锁匙就进入了一个浩大的内存区域,一个文化宝库,怎样写由你,取舍自便。这样的写作方式,作为话题,就有了由头,文体也就轻松随意了,看上去舒展自如,深度自见。这组文章作为一个系列专题在《中华读书报》和《读者欣赏》发表后,获得广泛好评。其他各辑的文章因不受系列体例限制,写法更自由灵活,也更显张力。比如,**辑《威尼斯商人卖什么》一文,表面是以商品为着眼点,内核是以文化为落脚点,作者以探究的目光去窥视作家们常常会忽视的经济生活层面,由表及里地揭示了现代经济发展必须以文化为依托的内在本质,也揭示了文化区位优势会成为经济区位优势的可能性。在第二辑《上帝是个大老板》一文中,让我们见到了上帝的另一副面孔,上帝从天国走向尘世,它以至高无上的极度权威,以人间老板的霸道姿态,以宗教信仰的神奇力量,几乎把梵蒂冈塑造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经济特区。也许,这样的奇迹只有上帝才能创造。
纵观邢世嘉的众多文章,他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个人情绪的渲泄和张扬,看不到花花草草的东西,也没有板着面孔去讲述人物或事件。在他从容洒脱的文字中,总是弥漫着一种西方文化的浪漫气质,传达出浓厚的异域文化信息,这就决定了其清新的格调和高贵的品相。这也正是这本集子的价值所在。

咖啡时间 内容简介

《咖啡时间》是邢世嘉第四本关于西方文化的文集。这本文集的一个*大特点,就是所收的文章大都涉及欧洲的名城、名店、名胜、名景、名人、名著、名画、名物。凡被冠之以“名”者,必为文人追捧,必为世人熟悉。文人越追捧,世人越熟悉;世人越熟悉,文人便越难写出新意。所以,老道的文人对这类老题材是不会轻易去碰的。但邢世嘉似乎是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他只管写,*终写出了一本书来。
邢世嘉的所写,不是对游历的记录,不是对景物的再现,不是对史料的重复,而是表达他独特的“发现”。他总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被遮蔽的文化积层。威尼斯不知被多少双眼睛看过,被多少文人写过,但邢世嘉把视线投向被别人忽略了的细枝末节,发现文学艺术家“是家欧洲人心中的宝贝,是威尼斯的财神爷,凡是生意兴隆的地方都有他们在场。”(《威尼斯商人卖什么》)。读了邢世嘉的这篇文章,又回过头重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我切实感到了名家的局限,后生的可畏。邢世嘉的可畏在于他的洞察力和穿透力,他的“发现”无论是从侧面着眼还是从背面着眼,总能透过表象直指事物的核心。对教皇国梵蒂冈的发现就是如此,他先是“觉得”“上帝是个大老板”,通过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终发现了真相——“有人在以上帝的名义做买卖”(《上帝是个大老板》)。这篇短文以幽默的笔调、奇妙的联想,举重若轻的叙述,把一个神圣的世界彻底世俗化,是一篇难得的集思想性、趣味性、批判性于一体的散文佳作。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知名的天主教堂、巴黎*著名的名胜景点,被文人们掘地三尺、反反复复地写过。但在我的阅读视域里,只有邢世嘉把作为建筑的巴黎圣母院与作为文学的《巴黎圣母院》对接起来,进行关联性审视。在两座人类文明高峰的相互映射下,他发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人类的一部圣经,而“卡西莫多身上所体现出的正义与善良,正是全人类应共同恪守的教义”(《带一本书去巴黎圣母院》)。
在邢世嘉的“发现”中,常常带着奇思妙想。比如他在德国莱比锡城的奥尔巴赫地下酒馆,“发现”歌德“一边大口地喝着啤酒,一边打量酒馆的绘画和雕像,浮士德借用魔力遨游世界的情景一幕接一幕地出现在他眼前。他的灵感就这样被酒馆所营造的诡异气氛激活了,《浮士德》诗剧由此埋下了注定要萌芽的种子”(《歌德与奥尔巴赫地下酒馆》)。这样的情景描写,在德国文学史中找不到,在歌德的传记找不到,完全是出于邢世嘉的想象。而结合上下文来看这一虚构的情节,却又是那么合乎逻辑,合乎艺术真实。在历史空白处的想象,是一种假想。邢世嘉的这一假想不仅丰富了文章本身的意趣,也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性思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两千来字的短文中,还隐含深沉的哲学意味:酒馆激发了歌德的灵感,歌德也给酒馆带来了名气。名人与名景(名店)的相互成就,在邢世嘉的这部文集中不乏例证,《在莎士比亚书店等你》《名著造就名城》《圣拉查尔火车站》即是。但歌德与德国莱比锡小城的这家酒馆发生关系,似乎知道的人并不多,这家酒馆也远未达到被世人所知的程度。在网上搜索,“奥尔巴赫地下酒馆”多出现在歌德的作品中,而作为现实中的酒馆,不仅出现在网上的次数少之又少,而且都是走马观花式地一带而过。这么看来,邢世嘉算是这家酒馆的修史人和文化价值的挖掘者。它遇到歌德是它的幸运,遇到邢世嘉,同样是它的幸运。
面对平常的事物,邢世嘉总能看到隐藏在深处的美。在欧洲接受宴请,吃完了餐桌上所有的面包片、火熏肉和蘑菇汤,而“吃的欲望还在肆无忌惮地滋生”,并在突然之间“发现灵魂深处有一种感觉随着烛光一起摇曳。虽然这种感觉是飘忽的,但我却分明感到了一种真实的美。”这种美是什么呢?“欧洲人懂得饱而不思的道理,之所以不让你吃饱,就是让你留下思的空间。思即是欲望,欲望即是美。”他的思维像黄河一下转了九道湾,*后他发现“对于中国人桌面上的面子,欧洲人不懂,就像我们不懂他们桌面上的美学一样。‘面子’是‘中国精神之纲领’(鲁迅语),当然是中国人的专长,欧洲人在这方面的智商并不怎么高。因此他们很有自知之明地让他们的饮食文化远离‘面子’,这就是我们这些在中国吃惯了‘面子’的人,在欧洲吃不上‘面子’的原因之所在”(《吃“面子”与吃“欲望”》)。
《咖啡时间》就像是一个装满智慧的宝盒,打开它,便大珠小珠落玉盘,让人目不暇接。这些珠宝来自异域,来自作者的“发现”和提炼,它们风采各具,美不胜收,不仅让你眼界大开,也带给你艺术上的审美享受。
我和邢世嘉都是陕西人,但我们却是在珠海相识的。那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橘色黄昏,我和他坐在面对澳门的巨石如屋、叠如垒卵的珠海板樟山,谈过往经历,谈当下时弊,当然也谈写作。那时的我,在珠海体验生活、兼编当地一本杂志;那时的他,还不是一个职业作家,而是一个策划高手,在给珠海格力电器做广告策划。而此前一年,他刚为当地一家房地产企业做楼盘策划,正是这一单策划业务,促使他从西安移居珠海,我也因此有了认识他并向他约稿的机会。记得他给我写的**篇稿子是表达他对德国福利政策和就业状态的发现和思考,题目是《失业是福》,我一字未改,全文发表。这是我在这家杂志社编发的*有影响的一篇稿子,被几十家报刊转载,还上了《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
邢世嘉的“发现”能力来自于他自由的心灵。他是一个为了自由肯放弃名利的人。他当过地方上的党委书记,放弃了;办过报纸,放弃了;开过策划公司,放弃了。后来,他选择了兼职。兼职灵活,进退自如,可自由支配时间,也可自由决定生活空间。据我所知,他兼任过多种颇有影响的媒体撰稿人、栏目主持人、电视策划人,还兼任过一些机构的宣传顾问、大学老师等等。不过,对他来说,兼职再多,都只是生活的插曲。旅行、读书和写作才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旅行是肢体的自由,读书是灵魂的自由,写作是思想的自由,这正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
欣赏一个作家的散文作品,不仅能看出作者用适合他自己的语境所表达的独特“发现”,也能从中体会到散文作者的人生境界。邢世嘉在《总有一天》里说梵高生性率真,是一个尊重灵魂指令的人。读到这一句话时,我不禁会心一笑:这不正是对他自己的内心写照吗。与梵高不同的是,他没有 “总有一天”的野心和狂躁,他举止优雅,目光深邃,生活从容,一如《咖啡时间》的优雅、深邃和从容。

咖啡时间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序一
序二
**辑
威尼斯商人卖什么
带一本书去巴黎圣母院
歌德与奥尔巴赫地下酒馆
舒曼的咖啡馆
没有上帝,只有巴赫
总有一天
但丁的廊桥遗梦
作为诗人的马克思
谁在蒙马特纵情狂欢
毕加索与“洗衣船”
海明威在巴黎的日子
《童话》里的人
法国总统与博物馆
拿破仑与凯旋门
跪下的勃兰特
第二辑
上帝是个大老板
教皇的瑞士卫队
德国的姿态
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
滑铁卢,不以成败论英雄
西西里,哀怨与美丽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暧昧的阿姆斯特丹
名著造就的名城
巴士底狱报时钟
“斯库恩”圣石
品味布鲁塞尔大广场
红磨坊的红
戛纳的历程
施华洛世奇,像天鹅一样优雅
第三辑
我爱欧元
吃“面子”与吃“欲望
喝感情与喝感觉
今天与明天
欧洲国旗与中国汉字
欧洲人的假日生活
性文化博物馆
失业是福
名校的风范
背着自己找自己
失宠的宠物
去马克思家串门
在莎士比亚书店等你
亲爱的朱丽叶,你好
永远的情人节
第四辑
丽兹酒店的奢华
圣拉查尔火车站
卢浮宫的倒玻璃金字塔
风月森林
牛顿的墓
罗斯林教堂
人体的密码
圣母的手语
蒙娜丽莎的微笑
*后的晚餐

咖啡时间 作者简介

邢世嘉(1964——),当代作家,西方艺术史学者。陕西紫阳人。著有《欧洲人文散记》、《欧洲客厅》、《圣诞快乐》、《咖啡时间》多部文化专著。多篇作品收入《大学语文》、《基础写作》等大学教材或教案。
多次自费去欧洲诸国游学,以特约记者和特约撰稿人身份在《环球时报》、《世界新闻报》、《世界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大量海外游记和文化随笔。先后在《凤凰周刊》、《羊城晚报》、《都市时报》、《中外文化交流》、《中华读书报》连载“欧洲非常之旅”、“欧洲风俗之旅”、“欧洲教堂之旅”、“欧洲圣诞之旅”、“达-芬奇密码之旅”系列专题。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者(原创版)》、《散文》、《美文》、《延河》等报刊发表文化散文100多万字。大量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文摘》、《参考消息》、《读者文摘》(中文版)、《联合早报》、《南洋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中外媒体转载。曾被《城市导报》、《青年参考》、《文苑》等报刊评为年度优秀作者。数次获《光明日报》好稿奖。
散文《在但丁故居》2004年编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但丁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哲人与书:但丁<神曲>》,2006年入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语文》;随笔《毕加索与洗衣船》入编湖北大学《基础写作》教案;散文《桥的感恩》被《青年文摘》等多种杂志选用在卷首,并先后入选湖南《初中生语文阅读训练100篇》、广东《中学生课外阅读精品》;随笔《敬重失败者》入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敬畏美文年选;数篇作品用于高考语文模拟考卷。
早期有诗歌、短小说见诸各类报刊并受到关注。散文诗《走不出你的眼睛》(1991年刊于《陕西日报》)被中央电视台制作成配乐散文播出;诗歌《山里人》(1991年刊于《西安晚报》)获《当代青年》杂志主办的“海内外华文青年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短小说《一只猫与一只狗的对话》(2000年刊于《欧洲侨报》),先后被《海外文摘》(2001年3期)、《小小说选刊》(2001年8期)、《周末文汇》(2001年7期)相继转载。
职业经历:曾任基层团委书记、党委书记、都市报纸副总编辑、杂志主编,兼职过上市公司宣传顾问、广告公司文案总监、大学讲师、教授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