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德指南》包含的52种美德来自世界上的诸多文化和信仰,一年中每周练习一个美德,可以使家庭生活更加融洽。这《家庭美德指南》中的简单策略,分别解释了美德是什么,如何练习这个美德,以及练习成功的标志,这些会把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引入激动人心的成长和发现之旅。
父母*重要的职责就是把基本的美德传递给孩子,这本无法估价的书就是用来使这项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一点。这本跨文化、跨信仰的指南是由“美德工程”编撰,向父母和老师们展示如何将语言付诸行动,如何将理想导入现实。
“美德工程”致力于激发各种年龄层次的人们发展他们的心灵,曾得到联合国秘书处的倡导,并被作为一种典范向全球家庭推荐。
这本重要的书为我们展示了如何
学习使用正直和自尊的语言
理解父母承担的五种角色
把神圣而庄严的时刻引入家庭
帮助孩子做出道德选择
《家庭美德指南》给孩子和成人提供精神和道德成长的工具。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学校已经在用这《家庭美德指南》学习美德,人们通过:此书来激发自己*好的内在品质。从十年前开始,《家庭美德指南》便以复印本的方式在部分“海归”中流传,这是国内**个正式的中文译本。
用《家庭美德指南》重要的指南把同情、慷慨和友善带入你的家庭。联合国秘书处倡导和推荐的教育工程,值得一生珍藏和每日践行的心灵圣典。塑造灵魂品格和精神气质的美德书,被译成法、西、日、德等多种语言,全球家庭践行的教育指南。
媒体推荐
许多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展,但对于精神培育的意义不够重视。这使得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很健康也很聪明,但却缺乏精神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本书是我读到的*具有精神高度的心灵成长读物,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成为更称职的父母,引领孩子去过一种独立的、有品位的、富有精神意义的生活,也有助于挖掘我们自身的内在品质,让我们成为真正的更加完整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博士
读到这本书的人真是有福了。和那些传授“教育技巧”的书不同,本书基于人类精神的底层和内部来探寻心灵成长的整体性真相,它不是兜售粗浅的“教育技巧”,而是倾心于生命内在的“成长之道”;它不是仅仅回答如何培养一个符合时代标准的孩子,而是唤起人的内在天赋去点燃生命的火焰,获取灵魂的丰盈……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这本书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青年诗人、五岁男孩的父亲曾知寒
读这本书就像在烟雾中吸到新鲜的空气,它**次清晰地区分了“价值观”和“美德”的差异,“价值观”是不同文化的外在显现,而“美德”是超越所有文化和宗教的普适真理。
——摘自亚马逊读者评论
自我离开家去上大学后,找妈妈就不断为我提供关于健康、婚姻和教育等有用的文章和书籍,记得在1992年她送给了我那本《家庭美德指南》,正是这本书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我的**个孩子阿米莉娅那时还不到两岁,像许多妈妈一样,我非常疼爱自己可爱的小女儿。希望她乐观向上并长大成为一个“好人”。只有两岁的阿米莉娅正在逐渐形成她的性格。我意识到仅有爱和希望是不足够的,她未来的良好品行要靠我去正确地引导。我深知教授她阅读、拼写和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足以确保她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这个世界有许多人拥有成功的事业,但内心并不快乐,也有许多天才科学家给他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仅是学业上成功不会使一个人成为一个“好人”。我意识到把孩子“正确”培养成人的重大责任。但我该如何做?什么又是“正确”的?当前这个世界已完全不同于我那时的成长环境,社会价值观在飞速变化,此外,我丈夫和我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长大,更不同于我女儿的成长环境(我在加拿大长大,丈夫是香港人,女儿在北京上学),我该以谁的文化价值作为指南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呢?我茫然了.我担心虽然希望殷切,但却不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作为一个在职母亲,我利用些许的空闲时间开始阅读《家庭美德指南》,随着不断阅读、反复思考,我变得更加平静、更有自信,也仿佛看到了希望。我开始深入理解,明白无论我们出生或成长在何处,我们都面临共同的现实:即我们的人性。
孩子是有灵性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逐渐成长为有身体、有心灵、有精神的个体。父母则是孩子的托管人、保护人和服务者,是那个深爱孩子、指引孩子的人,这些职能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尤为突出。孩子天生就是学习者。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在出生以前就开始学习并处理信息。父母则是孩子**个也是*重要的老师。
教育好孩子就是激发孩子的*佳潜质。许多人对于什么是能够给孩子的*好东西概念模糊,很多人以为只要孩子有足够的食物、衣服、拥抱、玩具和朋友,能够给他们我们所能提供的*好的教育就可以了。我们希望孩子事业成功、婚姻美满并拥有健康的孩子,我们希望看到他们成功和幸福,我们希望孩子们拥有所有*美好的东西。其实。对孩子来说*好的东西是与孩子*好的内在息息相关的,正如一个6岁的小女孩被问到她认为什么是美德时,她说:“美德就是我们好的方面。”美德是真我的矿藏中璀璨的宝石,父母的使命就是挖掘孩子的宝石,并使其光芒毕露。渴望主宰和寻求意义
我们生来就有一种神秘的欲望,我们渴望主宰和寻求意义。我们努力学习,努力伸展肢体,努力获得更多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在我们的生活中,灵魂的欲求往往被误解为身体或物质的需要。好像只要我们能够更受欢迎,更有钱,拥有更多的爱、更多的权力、更好的工作,我们就会幸福。然而,当我们试图通过身体或物质的东西,通过自我以外的东西来满足这些欲求的时候,我们总是不能满意。有时候我们甚至试图用其他方法,希望能够使自己对这些欲求所带来的痛苦变得麻木,可往往却使我们变得更加空虚。这是因为只有把这些欲求与我们的精神追求相联系,才可能真正的满足这些需求。这是一种召唤,让我们去认识我们对于生命整体的内在意识;这是一种前进,朝向精神发展核心的整体性。孩子是什么 孩子就如同橡树种子,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能力。每个孩子生来就具足所有美德.等待成长。你也许听说过有的种子能从城市街道的水泥地里破土而出,生长的渴望是任何生命*强烈的需求之一。
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以下4点决定的:本性、教养、机遇和努力。“本性”是孩子的自然天赋或品德的轮廓。尽管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潜在地具备所有美德,但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美德上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就像玫瑰与菊花的秉性不同一样。“教养”就是一个孩子如何被教育,孩子的禀赋如何被认识和鼓励。有没有进行培育所造成的差异。就如同是对一棵植物进行浇灌还是任其枯萎所造成的差异。“机遇”给孩子创造遵循美德、完善自身的可能性。即使是一个具有顶级创造力的伟大音乐家,如果没有乐器,也就根本不会发现内在于他的“美妙音乐”。 “努力”则是孩子的职责,是他回应机遇、遵循美德的能力。*终,能否发挥自己的潜能,归根到底取决于孩子自己的选择。俗话说本性是老天给的,教养是父母给的。孩子自己必须选择对生活中的机遇有所回应,选择是道德意志的核心。
当孩子体验到他们自身的美德时,真正的自尊和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一个孩子脸上浮现出来的爱。一个3岁小孩专注于一个小水塘或一片树叶时的好奇和崇敬,孩子们学会系鞋带、骑自行车时的那种完成目标的自豪感,表现友好和体贴的小举动带来的自信的加强,再没有比这些更让人快乐的事情了。当孩子将早餐端到你床前,尽管面包烤焦了,花生酱涂到了溢满巧克力奶的杯子上(这是她想象中的一顿丰盛的早餐),她还是会颇为自豪地说: “妈妈,这是我做的!”
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强烈的理想主义,寻求独一无二的方式标新立异、影响世界。当孩子们的理想主义遭到挫折,他们就会故意反叛;但当他们的理想主义得到尊重和鼓励。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年轻人的热情了。有的社群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给年轻人提供机会,让他们以自己的创造性方式行事,这样一来青少年犯罪率竟然戏剧性地降低了。
美德往往是与完美主义相关联的。但对于人类来说,完美并不意味着毫无瑕疵,而是寻求完整和圆满。保持精神的活力和洞察力的整全性,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接受我们的瑕疵,我们的错误,以及我们的失败,把它们当作给我们带来新知的教育机会。正是在遵循这些我们缺失或过度的美德之中,我们找到获得新生的动力。生活并不在于达到完美,而在于培育和完善我们的美德。完美是实现禀赋的过程。
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关爱者如何给予孩子帮助,才能使他们能够满足自己追求主宰和寻求意义的精神需求呢?首先,要把我们的孩子看成是精神和道德潜在的拥护者,拥有至深的目的感。新西兰的毛利人有个习俗,他们会深深地看着你的眼睛,并对你说: “我看懂你了。”注视我们的孩子,会使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愿望: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去做一个好的教练。这样我们就不会使孩子沉溺于身体或物质世界,就不会在孩子们遇到精神磨难的时候过度保护他们。在我们帮助他们成就优秀的同时。我们也变得优秀了。
在孩子个性的发展之中,我们能够给予重大影响的时间是如此之短又是如此关键,而这又恰恰是孩子们获得幸福的*大资本。
孩子不是什么
我们通常认为孩子是精神性的生命体,他们需要身体的关怀,同时也需要感情、尊重以及在独立和非独立之间的一种健康平衡。父母要成为一个精神性的教育者。这部分地是基于孩子们本身就是精神性的生命体,但这种要求又远远超越了这一观念。
“美德工程”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在此框架中孩子对品格教育的需求是首要的。父母就像精神导师一样,首先要关注的是帮助孩子在道德上做好准备。为了完成从照看者到教育者的转换,父母就要放弃那些不属于孩子精神本性的观念。
你的孩子生来不是要做一块供你涂写的白板,从来就没有这种孩子。的确,孩子的个性和品格都没有完全形成,但这些个性和品格其实就在那里。就像一颗橡树种子中有一棵橡树,它既不会变成云杉,也不会变成棕榈,每个孩子生来都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潜能。
琳达·凯夫林·波普夫,是“美德工程”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心理治疗师、企业顾问、前精神疗养院的院长,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她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动社群康复和发展,并做有关培养个人和企业美德的演讲。
丹·波普夫,是临床儿童心理学家、社群发展专家和企业顾问,他还是“美泉国际教育基金会”的执行总裁,该基金会开发和出版各宗教的心灵教育材料。他还是一位研究世界宗教经文的学者。
约翰·凯夫林,是美国迪斯尼公司的设计师、资深动画工程师, “美德工程”教育机构的董事,他在“美德工程”的成立和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译者简介:
汤明洁,女,七十年代末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巴黎第一大学博士候选人。
《统一六国》内容简介:这是《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衍生系列作品,是独立于文字版和漫画版之外的全新历史小说,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杨
《2020—2021年中国工业发展质量蓝皮书(精装版)》内容简介: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我国工业经济当
完美教养手册-1000个育儿小提示字典 本书特色 孩子有1000个为什么,家长就有100,000个怎么办?孩子挑食怎么办?不吃蔬菜怎么办?父母离开时孩子哭怎么办...
怀孕 本书特色 这是你人生中*可信赖的指南,精心呵护你在孕期的每一分钟。本书由著名DK公司提供版权,使用了用*精美的印刷。怀孕 内容简介 有了本书,你会在怀孕的...
2岁孩子 2岁父母 本书特色 N岁孩子的“发展手册”,“N岁”父母的“成长手册”2岁孩子...
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 内容简介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详实的资料,讲述一个普通女孩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
最新月子营养护理1000问 本书特色 月子期是新妈妈修养生息、恢复体力、调整体质的关键时期。《*新月子营养护理1000问》由资深孕产专家邱宇清倾心编著,介绍了新...
真正的陪伴-爸爸教育孩子的9个关键词 本书特色 中国版《父与子》孩子的童年注定不会停留,何妨从此刻开始,放慢脚步,用心灵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童年的守护者9个关...
80后小夫妻的怀孕日记 目录 **章 天使突然降临了我要当妈妈了?!担心和害怕让妈妈哭了妈妈和宝宝天生就有心灵感应原来,真有胎梦这回事呢怀孕总动员宝贝有干妈啦亲...
造化 本书特色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个体既是绘画作品,又是艺术家。他是创...
遇见幸福的你 本书特色 《遇见幸福的你》从孩子和家长两个角度描写,便于家长与孩子更好地沟通与理解!遇见幸福的你 内容简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有很多真心话...
人生的第一双水晶鞋-让音乐成就孩子的魅力生活 本书特色 对于年轻的爸爸妈妈来说,还有什么比成就孩子的精彩未来更有吸引力呢?就像辛德瑞拉的水晶鞋将她从厨房带入了盛...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构筑爱的边界 本书特色 要和孩子做朋友,我们就得像个朋友,不能对朋友做的事,我们都不能做。走过小学六年,乖巧听话的孩子,悄悄变成了满身是刺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最新版 本书特色 畅销美国500多万册的教子经典,以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彻底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最新版 内容...
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本书特色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雷夫坚守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教导同一个年级。行业的规则、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阻力和挫折……...
不打不骂把孩子送进常青藤 本书特色 常青藤盟校是精英教育的发源地,常青藤的学生是各界精英。灵魂它为一个人一生要做什么事情指引方向。灵魂是一个人的信念、原则、立场...
《携光者(卷四):猩红镜》内容简介:能撷取光与色的能量,提炼出万用结晶“拉克辛”的魔法师,被称作御光者。这一天赋让他们在七
《中国佛教文化(方立天文集·第七卷)》内容简介: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
用什么撑起孩子的未来 本书特色 在《用什么撑起孩子的未来》这本书中,陆凡希望借着他多年的辅导案例以及活泼的插图和动态的分析,把教育孩子的方法,或称生命藤架的搭建...
从涂鸦看孩子的内心世界 本书特色 几乎所有的孩子从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能够通过涂鸦表达自己的情绪了,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孩子们创造一幅充满情绪的涂鸦比起用词语来描...